?

民族地區產業扶貧的模式、問題透視與發展思路研究

2020-04-07 17:50姜霞
安徽農業科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貧困產業扶貧民族地區

姜霞

摘要 經濟發展落后的民族地區一直是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國云南省連片特困民族地區,近年來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一村一品”“協會+基地+農戶”“生態旅游”“現代化產業園區”等產業扶貧模式,在扶貧開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水平低下、產業主體發展能力弱、貧困戶產業扶貧參與度低、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力不強、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產業扶貧收益未能完全流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必須加大產業扶貧支持力度、做好扶貧產業定位、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充分調動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才能切實提升產業扶貧實效,促進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關鍵詞 民族地區;產業扶貧;貧困;龍頭企業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05-025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5.07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en always the main battlefield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Wenshan Zhuang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a contiguous impoverished ethnic area in Yunnan Province.In recent years,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such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s as “leading enterprise+cooperative +farmers”,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association + base + farmers”, “ecological tourism” and “modern industrial park”.However, due to such problems as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weak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industrial bodies, low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oor households, weak radiating power of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imperfect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the benefits from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not fully flowed to poor areas and poor population.Only by increasing the support for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sitioni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well, strengthening and expanding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fully mobiliz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the poor people, can w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crease incomes and lift the poor out of poverty of the poor population.

Key words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Leading enterprise

產業扶貧作為主要脫貧模式之一,是我國扶貧開發政策的一個重要突破,實踐證明是我國脫貧者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1]。目前,扶貧脫貧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如何充分挖掘地區特色產業潛力,爭取貧困地區早日脫貧,增強貧困人員的脫貧能力,成為現階段我國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文山州)是云南省特困地區之一,經濟發展滯后,產業基礎條件差,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艱巨。隨著國家產業扶貧策略的提出,文山州不斷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投入大量扶貧資金,扶貧工作取得較大進展,但在一些深度貧困地區,仍存在著產業扶貧覆蓋面窄、參與度偏低、缺乏創新、扶貧效果不顯著等問題。筆者通過分析文山州產業扶貧的具體實踐,探尋產業扶貧工作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提出合理優化產業扶貧的建議和對策,以期為該地區找到更有效的產業扶貧路徑,提高貧困人口在扶貧項目中的參與度,讓產業扶貧在更多貧困地區發揮作用做出有益的探索。

1 云南省文山州的貧困態勢

文山州地處我國云南邊境,下轄文山市,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丘北、廣南、富寧8個市縣,114個鄉(鎮),全州有民族鄉17個,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州總人口的58%,境內大多都是山區、半山區或石漠化地區,距離縣城較遠,屬于經濟發展落后的貧困地區。目前文山州有11個深度貧困村被列為國家定點觀測村,有10個深度貧困村被列為省級定點觀測村,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廣南、麻栗坡、馬關、西疇等6個縣(市)。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人口較少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低,減貧邊際效應不斷下降,貧困代際傳遞趨勢明顯,是全州難啃的“硬骨頭”。

2017年以來,全州緊緊圍繞29.5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63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的目標,進一步落實責任精準施策,大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2017年全州貧困村從819個減少至630個,貧困人口從63.80萬人減少至29.5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2%降至9.36%[2]。截至2018年,全州基本實現貧困對象精準識別“三率”清零,鎖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6萬戶41.91萬人,貧困村371個,貧困發生率4.7%,全年實現95個貧困行政村出列,13.53萬貧困人口脫貧,硯山縣和西疇縣2個貧困縣成功摘帽[3]。目前文山州8個縣(市)中,只有兩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仍有6個縣(市)處于脫貧過程中。到2017年底全州地區生產總值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40%,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全國的3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6 998元,全州還有346個重點貧困村未實現脫貧,有15.05萬貧困人口仍生活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難度較大。

2 云南省文山州產業扶貧的主要模式

2.1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 這種模式按照“龍頭帶動、合作社聯動、農戶互動”的思路,把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三方聯結成“命運共同體”,把龍頭企業的項目與貧困戶聯動起來,以龍頭企業為引領,配合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帶動農戶重點發展辣椒、木本油料、烤煙、畜禽、甘蔗、茶葉、部分果蔬、大米等特色農副產品,把大市場與小農戶緊密聯系起來,為全州的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截止到2018年底,全州8縣(市)均制定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以“以獎代補”的方式扶持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并培育了一批以產業集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全州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4 647個,農業龍頭企業226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個,家庭農場總數386個,帶動貧困戶54 620戶218 110人增收[4]。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等方式,形成一條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特色農產品體系,共引導12 502戶貧困戶加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實現貧困戶戶均有1~2項產業增收項目。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和農戶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實現貧困人口人均月純收入2 900元以上,增加了貧困人口的就業機會,降低了貧困農戶農業發展的風險,給貧困農戶帶來了一定的增收。

2.2 “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文山州立足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將扶貧開發與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大力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構建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的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民致富脫貧。馬關縣依托天然草場和生物可開發利用的優勢,大力發展傳統養殖業,基本形成了百戶科技示范、千戶規模經營、萬戶分散飼養的格局。西疇縣立足于當地豐富的物種資源和良好的自然條件,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和各種產業協會等市場主體作用,努力打造苗桃、柑橘、蔗糖、烏骨雞4個農業特色產業,提高了特色產業經濟效益,推進形成了“一鄉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農業產業新格局。廣南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產業優勢,采取縣鄉聯動、政策扶持、企民協作的模式,著力發展八寶米、高峰牛、油茶、茶葉等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推進農產品電商發展,成功把底圩茶葉專業鄉和八寶稻谷專業鎮為打造成為“一村一品”的專業鄉鎮[5],為產業扶貧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2.3 “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

文山州大力實施示范帶動行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協會+基地+農戶”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效益明顯、參與度高、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品加工、服務基地和產業基地,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帶動全州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山市積極引導大腰店、團山、小腰店、大田、新房子、官房、皮坡寨、半坡、新寨9個自然村發展200 hm.2甜柿基地,通過項目牽引和基地建設,配合文山大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積極幫扶,把365戶貧困戶“粘”在產業鏈上,為推動精準扶貧取得實效奠定了基礎[6]。馬關縣將蔬菜、中草藥、林果、生豬養殖列入產業扶貧對象,大力推進各種產業基地建設,聯合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協會,與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抱團發展,培育發展對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高效特色產品,力爭做大做強1個扶貧產業,每個貧困村都有1個以上特色優勢產業,有條件的貧困戶至少參與1個扶貧產業。截至目前,全縣發展種養殖大戶600余戶,13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2 166戶貧困戶發展傳統種植養殖業。2018年以來先后成立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社415個,帶動3 896戶貧困戶種植工業辣椒、食用玫瑰、貝貝瓜、臺灣大肉姜、貴龍5號刺梨等特色產品226 hm.2,巴西菇115.9 hm.2,實現總產值4 465萬元[7],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增強了貧困農戶的“自我造血”功能。

2.4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文山州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獨特立體,擁有丘北普者黑、廣南八寶、廣南壩美、富寧馱娘江等著名景區。全州立足山地、露營、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優勢,發展起一批具有壯族、苗族、彝族等民族風情的鄉村旅游產業,累計投入財政涉農資金197 733.41萬元,實施項目177個,以“旅游+”引領帶動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有效拓展了農民就業渠道。廣南縣圍繞“世外桃源”、“句町古國”兩大品牌,積極營造市場環境加快發展鄉村旅游,建成了一批以世外桃源壩美景區、歷史文化名城廣南、八寶風景名勝區、九龍山公園為主要景點的生態景區和民族風情文化景區,打造3條旅游精品線,形成生態興旅游、文化促旅游、旅游帶經濟的發展格局。丘北縣依托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于2014年正式啟動仙人洞村“彝族撒尼人村落”建設,爭取項目資金1 470萬元,按照“群眾參與、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體現特色、一戶一設計”的方式引導群眾改造民居建設客棧。目前,仙人洞村現已打造成為一座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吃住為一體的彝族民風民俗村,122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每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 000萬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昔日貧窮落后的“口袋村”,變成如今有名的“丘北首富村”,產業扶貧效益十分明顯[8]。

根據各縣(市)脫貧攻堅的重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扶貧政策,繼續加大政府對產業扶貧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扶持力度,加強對扶貧資金的整合,增加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為產業扶貧提供資金援助。強化產業扶貧的宣傳,尤其是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采取相關措施引導貧困戶積極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為貧困戶排憂解難,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積極推進農村金融制度改革,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為貧困戶和合作經濟組織提供資金補貼,增強貧困戶的投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強對文山州石漠化地區的土地整治和村莊改造,大力推進山區農田水利建設,集中力量興修引水渠、排水溝及水窖等基礎福利設施,加快貧困地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電網改造工程,爭取在貧困地區盡快建立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通網,打通貧困地區與相鄰地區的交通要道,為產業扶貧奠定良好的設施基礎。

4.2 找準產業定位,扶持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資源優勢,重點研究扶貧產業的需求和定位,走一條特色化、品牌化、規?;姆鲐毜缆?。做好科學規劃,選擇當地2-3個效益好、見效快、覆蓋面廣、能帶動貧困農戶致富的優勢產業作為扶貧攻堅的重點產業,集中力量扶持貧困戶發展有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種養殖業和手工業,盡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統籌全產業鏈規劃布局,以規?;?、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為重點,制定相關的產業發展政策,引導貧困農戶適應市場變化規律,改造提升三七、烤煙、辣椒、其他藥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支持特色園藝作物、纖維植物種植等朝陽產業發展。繼續實施園區發展示范帶動戰略,創建一批在全州有影響力、效益明顯、特色鮮明的產業脫貧示范區或現代農業示范園,在產品深加工、銷售等配套環節上下功夫,逐步構建一套完整的農業產業體系,帶動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4.3 壯大扶貧龍頭企業,加強企業品牌建設

完善龍頭企業的資金扶持政策,加強對龍頭企業建設的資金投入。積極爭取省、州發展專項資金,對輻射作用大、增收效果顯著的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支持,構建龍頭企業穩定發展的政策支撐和投資保障機制。重點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扶貧開發龍頭企業,大力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文山州生物資源、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等優勢資源開發。引導龍頭企業的要素配置方向[1],組織龍頭企業采取投資建基地、產銷對接、提供就業崗位等形式,與貧困村社、貧困戶對接開展產業扶貧,以增強產業扶貧的自我造血功能。鼓勵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強化品牌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加強品牌創意和推廣營銷,擴大地區品牌宣傳力度,積極為企業搭建各種展銷平臺,鼓勵企業走出去,幫助企業爭創中國名牌或馳名商標,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4.4 完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標準化農業基地建設 繼續堅持農業的基礎性定位,開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壯大一批以農業產業集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利益分配機制,積極推進以“三變”為核心的農村綜合改革,將利益共享理念貫穿于產業扶貧的全過程中,科學制定多方受益機制,及時解決由于利益聯結鏈條紊亂帶來的利益糾紛,增強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完善相關政策立法,加快對現有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和生態補償政策,培養優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力量,以高素質人才帶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發揮特色產業對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帶動作用,加快標準化農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以三七為主的野生中藥材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結合基地,重點培育原料種植基地,壯大一批特色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推動畜禽、辣椒、烤煙、甘蔗、木本油料、茶葉、果蔬、大米等農副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

4.5 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強化貧困戶在產業扶貧中的主體地位,在扶貧產業的選擇、扶持政策制定和產業發展規模定位上,給予貧困戶一定的知情權、選擇權、表決權和管理權,并讓貧困者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實施、監督、考核全過程,充分調動貧困戶參與產業扶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1]。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源建設,構建貧困地區文化教育、技術培訓、資本積累和技能提升等專項資金保障機制,增加貧困地區教育扶貧投入。幫助貧困人口與外界建立聯系,引導貧困戶逐步擺脫傳統農業觀念的束縛,鼓勵他們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全面提高貧困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建立健全以農業職業院校、農科院、農業推廣部門等為主體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為貧困戶組織免費的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和就業引導培訓,力爭讓每個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貧困勞動力至少掌握1~2項農村實用技術,培養大批農村生產能手、經營能人和科技帶頭人等農村實用人才[12],帶動農民學習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理念,掌握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增強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

4.6 做好生態旅游開發,推動鄉村旅游健康發展

貫徹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支持貧困地區合理有序開發旅游資源,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注重對特色村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突出鄉村個性與特色,做好景區的科學規劃,通過文化復制、文化移植、文化陳列以及高新技術等手段,融合其他自然生態景觀與人文景觀,打造一批地域性、民族性、休閑型強的特色小鎮、地質地貌公園、森林公園或水體公園等精品旅游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積極開發高品質農莊、民宿、農家樂和都市田園,打造一批體驗性強的旅游項目,提高旅游產品的參與性與娛樂性。充分將當地的人文風情和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項目中,通過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增加旅游客流量。積極開展旅游扶貧示范行動,推進旅游扶貧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建設,大力培育旅游扶貧示范戶,以“旅游+”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促進旅游扶貧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龐慶明,周方.產業扶貧時代意義、內在矛盾及其保障體系構建[J].貴州社會科學,2019(1):149-153.

[2]張榮濤,鄭周雪.文山州2018年推進脫貧攻堅進程紀實[EB/OL].[2018-05-28].http://482.mgfy.gov.cn/info/1039/47120.htm.

[3]張秀蘭.2018年文山州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8-03-22].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16/html/2018-03/22/content_5134700.htm.

[4]文山州扶貧辦.文山州產業扶貧工作穩步推進[EB/OL].[2018-11-22].http://www.ynws.gov.cn/info/2640/222003.htm.

[5]韋海濤,楊玲.廣南縣“一村一品”成效明顯[EB/OL].[2017-03-14].http://www.ynws.gov.cn/info/1624/166843.htm.

[6]左瑞芳.文山市林業局發展3000畝甜柿基地實現“造血式”扶貧[EB/OL].[2019-02-25].http://www.ynws.gov.cn/info/1618/227466.htm.

[7]朱法飛,周味鴻,喻傳宏,等.馬關縣產業扶貧工作紀實[EB/OL].[2018-11-20].http://www.ynws.gov.cn/info/2640/222301.htm.

[8]李亞.“丘北首富村”是如何煉成的?有些村民年年收入達一兩百萬[EB/OL].[20180210].http://k.sina.com.cn/article_2948744222_afc2441e0190043cl.html.

[9]文山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文山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文山州中醫藥扶貧行動計劃(2019—2020年)的通知:文政辦發〔2019〕46號[A/OL].[2019-03-08].http://www.ynws.gov.cn/info/1255/228227.htm.

[10]文山州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文山州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印發文山州工信系統產業扶貧方案的通知:文工信〔2018〕100號[A/OL].[2018-06-01].http://www.ynws.gov.cn/info/2449/209615.htm.

[11]宋媛.云南省扶貧開發報告[J].新西部,2018(Z1):114-131.

[12]劉耀美,張舒桓,李耕玄,等.龍頭企業帶動型“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1):15-17.

猜你喜歡
貧困產業扶貧民族地區
我國貧困高中生資助制度的建設
懸置的“貧困”:扶貧資金資本化運作的邏輯與問題
民族地區城鎮規劃現狀淺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踐行“產業扶貧”農民增收超10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