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生背景的實踐教學排課體系的優化

2020-04-07 17:50陳麗君謝正生方青
安徽農業科學 2020年5期

陳麗君 謝正生 方青

摘要 通識訓練課程教學是重要的實踐教學模式之一,具有面廣、授課學生多的特點,其課程安排是教務管理的難點之一。以農事技能通識訓練課程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形式應用聚類分析方法,對來自12個學院、7個學科門類、39個專業的農事技能通識訓練參訓學生進行課程滿意度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生源地、學院、專業、學科等背景條件的學生“課程注重”和“訓練站選擇”結果差異明顯;總體來看,學生“課程注重”選擇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課程設計的趣味性、課程實踐操作環節、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本專業的結合性;訓練站自主選擇比例較高的為園藝訓練站、動物養殖訓練站,較低的為植物保護訓練站;通過對不同專業參訓學生“課程注重”及“訓練站”選擇比例進行聚類,可將其劃分為3大類群;根據問卷從現開設模塊中選出學生最喜愛的模塊數6個(前10%)及學生期待開設的模塊數10個。該研究旨在為類似農事技能通識訓練課程的開設和排課優化,為提高教務管理效率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農事技能通識訓練;學生背景;課程安排

中圖分類號 S-01;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05-0276-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5.078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General training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range and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2 colleges, 7 disciplines and 39 majors were survey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general agricultural skill tr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urriculum emphasis and training station sel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life background, college, major and subject. In general, the choice of the proportion in curriculum emphasis from high to low were in the order of interestingness, practicalness, practicability and combinability. There were high selection ratio in gardening training station and animal breeding training station, lower in plant protection training station of general agricultural skill training;using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curriculum emphasis and training station, 39 majo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3 types.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6 (top 10%) were selected from the current modules and 10 were expected to establish. This research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scheduling in course.

Key words General agricultural skill training;Students background;Curriculum arrangement

通識教育最早于1829年由美國學者帕卡德教授提出[1],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訓練學生掌握不同學科的方法、重視個人全面發展。通識教育的理念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了新角度、新方法[2]。然而,通識訓練課程教學往往具有面廣、授課學生多的特點,其課程安排是教務管理的難點之一。因此,為加強本科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華南農業大學充分利用自身農科學科的優勢,于2013年5月成立農事訓練中心。中心依托相關學院先后設立農事教導與服務、農學、園藝、植物保護、林學與園林、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動物養殖、獸醫獸藥生產、農產品加工共10個訓練站,面向全校非農專業學生開展為時7 d的農事技能通識訓練(下文簡稱農訓),指導學生通過參加農事實踐活動,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農業知識和生產技能,增強學生對農事知識的了解與認知,培養非農科專業學生的農事意識和“識農、尊農、愛農”精神,教育和引導學生關心關注“三農”發展,拓寬專業思路與視野,提高素質,為今后有意從事農業相關職業的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提供一定參考[3-6]。

農訓課程自2013年開課至今,穩定開設課程模塊數52個,授課人數6 000~8 000人/年,授課時間為每學期第1~10周。由于受人數較多、時間集中及場地和師資的局限,現階段未能實現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模塊,只能以訓練站為單位進行隨機排課,目前農訓課程的學生選擇模塊自由度小,不能達到因“興趣”及因“材”施教。為使農訓課程安排與學生自身專業教育相融合,減少因學科的師資問題而因人設課等,筆者從學生所屬學院、專業、背景、興趣等出發,通過調查問卷法對如何優化農訓課程安排進行研究,即探索出與學生較相匹配的訓練內容,為優化課程安排提供理論依據;通過了解學生期待學習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為農訓課程的完善及優化教務安排提供理論支撐。

1 調查問卷設計

1.1 調查方法和對象

該研究對2014—2016級參訓學生進行農訓課程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16—2018學年。共回收問卷1 683份,剔除無效問卷,回收實際有效問卷1 517份,問卷有效率90.13%。被試參訓學生分別來自工程、水利與土木工程(水土)、食品、生命科學(生科)、資源環境(資環)、藝術、經濟管理(經管)、公共管理(公管)、人文與法學(人文)、材料與能源學院(材能)、外國語、數學與信息(數信)共12個學院,覆蓋工學、理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7個學科門類,涉及自動化、車輛工程、環境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動畫、金融學、日語、應用化學等39個專業62個班級。

1.2 調查問卷的設計

根據參訓學生特點,設計客觀性調查5題,主觀性調查2題??陀^性調查題為參訓學生性別[7]、大學前生源地(農村/城市)[8]、是否從事過農事勞動、課程注重方面(趣味性、實踐性、實用性、結合性)、自主選擇訓練站(農事教導與服務、農學、園藝、植物保護、林學與園林、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動物養殖8個訓練站,獸醫獸藥生產、農產品加工未按訓練站單獨排課)等;主觀調查題分2類內容,第1類為參訓學生從已完成的農訓課程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課程模塊2個,并說明原因;第2類為參訓學生期待了解及學習的農訓知識。

2 調查結果及分析

2.1 調查問卷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調查問卷客觀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由表1可知,參加農訓課程的學生男女比例約為1.00∶1.45,女生人數多于男生;來自城市和農村的學生百分比分別為59.5%、40.5%,來自城市的學生大概為全部學生的6成,多于來自農村的學生;未從事過和從事過農事相關勞動的參訓學生所占百分比分別為51.5%、48.5%,未從事過農事勞動的學生數量略高于從事過的學生;農訓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分為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設計的趣味性、與本專業的結合性、課程實踐操作環節4個方面,參訓學生課程注重選擇比例排序為趣味性(49.6%)>實踐性(27.4%)>實用性(19.6%)>結合性(3.3%),近1/2參訓學生較注重課程設計的趣味性,少部分學生較注重課程與本專業的結合性,前者所占比例為后者的15.0倍。

對已完成7 d農訓課程的學生講解其余7個訓練站的課程安排和訓練內容,學生自主對8個訓練站進行選擇,選擇及已參訓訓練站統計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自主選擇園藝站人數最多,其次為動物養殖站,選擇人數分別為656(43.2%)和323(21.3%),選擇植物保護站人數最少,僅為35人(2.3%),選擇人數最多訓練站為最少的18.1倍,差異極明顯,說明學生更傾向選擇與生活密切的園藝和動物養殖等相關課程;從已參訓訓練站與選擇訓練站的一致性上看,園藝站復選比例最高,為37.9%,其次為農事教導與服務站,為32.0%,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復選比例最低,僅為3.0%,復選比例最高訓練站為最低的12.6倍,說明園藝及農事教導與服務站等學生參訓體驗較好,重復選擇學生比例較高,而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等學生參訓體驗一般,重復選擇學生比例較低,也說明了在課程選題、內容設計方面,園藝和農事教導與服務站課程模塊設計較合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參訓意愿。

2.2 參訓學生背景對課程注重方面的影響分析 對學生性別、生源地、是否從事過農事勞動、學科等背景與課程注重選擇作卡方檢驗[9]。結果表明,除是否從事過農事勞動(0.059)外,其他背景條件的卡方檢驗值的概率P值均小于給定的0.05,說明從事農事勞動情況對學生課程注重方面的選擇沒有影響,性別(0)、生源地(0)、學科[10](0.001)、學院(0)、專業[11](0)等對學生課程注重方面的選擇有顯著影響[12]。

對參訓學生性別、生源地、學科等為背景,對其課程注重選擇進行分析。由表3、4可知,女生相較男生偏注重課程設計的趣味性(51.8%)及實踐操作環節(29.4%),男生相較女生偏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23.6%)及與所學專業的結合性(5.3%)課程設計方面女生偏注重感性體驗,男生偏注重理性體驗;從參訓學生生源地來看,城市的學生偏注重課程的趣味性(54.4%)及結合性(3.8%),農村的學生偏注重課程的實用性(23.9%)及實踐性(30.9%),城市學生較注重寓教于樂,農村學生較注重學以致用;從參訓學生學科來看,除經濟學外,其他學科課程注重排序與客觀性統計結果相一致,結果表明:除經濟學學科學生較注重實踐性外,其他學科學生課程注重情況均為趣味性>實踐性>實用性>結合性,其中實用性方面,工學和文學學生選擇比例略高;趣味性方面,理學和藝術學學生選擇比例略高;結合性方面,工學和藝術學學生選擇比例略高;實踐性方面,經濟學和法學學生選擇比例略高。

以參訓學生學院為背景,對其課程注重選擇進行分析。由表5可知,除材能學院外,其他學院學生課程注重排序與客觀性統計結果相一致。除材能學院學生較注重實踐性外,其他學院學生課程注重情況均為趣味性>實踐性>實用性>結合性。其中實用性方面,材能和水土學院學生選擇比例略高;趣味性方面,經管和人文學院學生選擇比例略高;結合性方面,工程和數信學院學生選擇比例略高;實踐性方面,經管和材能學院學生選擇比例略高。

2.3 參訓學生背景對訓練站選擇差異的分析 對學生性別、生源地、農事勞動、學科等背景與學生自主選擇訓練站作卡方檢驗,結果表明除農事勞動(0.802)外,其他背景條件的卡方檢驗值的概率P值均小于給定的0.05,說明從事農事勞動情況對學生訓練站的自主選擇沒有影響,性別(0)、生源地(0.010)、學科(0)、學院(0)、專業(0)等方面對學生訓練站的選擇有顯著影響。

以參訓學生性別、生源地、學科等為背景,對其自主選擇訓練站進行分析。由表6、7可知,與男生相比,女生偏傾向選擇園藝訓練站(50.7%),男生在其他訓練站的選擇比例略高于女生,總體來看,選擇比例最高的為園藝站,其次為動物養殖站;從參訓學生生源地來看,來自城市的學生偏傾向選擇林學與園林、生物技術、動物養殖站,來自農村的學生偏傾向選擇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植物保護、園藝、農事教導與服務站;從參訓學生學科來看,除藝術學學生偏傾向選擇生物技術站(27.2%)、經濟學學生偏傾向選擇林學與園林站(12.3%)外,其他學科選擇比例較高的為園藝和動物養殖站。其中理學和法學學生選擇農事教導與服務站的比例略高;法學和文學學生選擇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動物養殖站的比例略高;理學和經濟學學生選擇園藝站的比例略高;工學和管理學學生選擇植物保護站的比例略高;工學和經濟學學生選擇林學與園林站的比例略高;藝術學和管理學學生選擇生物技術站的比例略高。

以參訓學生學院為背景,對訓練站自主選擇進行分析。由表8可知,除藝術學院學生偏傾向選擇生物技術站(26.8%)外,其他學院學生選擇比例較高的為園藝、動物養殖站。學院間訓練站選擇平行比較,水土、食品學院學生選擇林學與園林站比例略高;工程、藝術學院學生選擇生物技術站比例略高;食品、公管學院學生選擇動物養殖站比例略高;資環、人法學院學生選擇農學站比例略高;外國語、數信學院學生選擇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比例略高;工程、藝術學院學生選擇植物保護站比例略高;資環、經管學院學生選擇園藝站比例略高;工程、數信學院學生選擇農事教導與服務站比例略高。

2.4 不同專業參訓學生聚類分析 對39個不同專業的參訓學生課程注重及自主選擇訓練站選擇比例(選擇人數/總人數)應用歐式距離Ward法進行聚類,結果如圖1所示。以歐式距離15.0為閾值,可將39個專業學生劃分為3大類群,第Ⅰ類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服裝與服飾設計(紡織品設計方向)、人力資源管理、社會學類、木材科學與工程(家具設計與制造)、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共9個專業,這類專業學生主要來自工程(31.3%)、材能(23.3%)學院,所屬學科主要為工學(67.3%)和管理學(15.8%),其性別及生源地比例相差不大;與其他類別相比,第Ⅰ類較多注重結合性(5.5%),較少注重趣味性(42.1%),在訓練站選擇上較傾向動物養殖站(32.4%),不傾向園藝(28.0%)、林學與園林(7.2%)站。

第Ⅱ類包括包裝工程、生物技術、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學、會計學、公管類、法學、漢語言文學、商務英語、工業工程、水利水電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營養)、金融學、材料化學、應用化學15個專業,這類專業學生主要來自人法(21.6%)、公管(19.7%)、經管(17.2%)、資環(10.2%)、生科(6.2%)及食品(6.2%)學院,涉及學科主要為管理學(32.3%)、文學(17.6%)及理學(16.9%),其性別及生源地比例差異明顯,女生人數約為男生的2.3倍,城市學生人數約為農村的1.5倍;與其他類別相比,第Ⅰ類學生較多注重實踐性(33.2%),較少注重結合性(1.6%),在訓練站選擇上較傾向園藝(52.4%),不傾向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1.5%)。

第Ⅲ類包括服裝與服飾設計(首飾與箱包設計方向)、動畫、食品科學與工程、表演(服裝表演與形象設計方向)、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與計算科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土木工程、建筑學、服裝設計與工程、英語、日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金融數學15個專業,這類學生來藝術(27.2%)、外國語(17.5%)、水土(14.1%)及數信(13.3%)學院,涉及學科主要為工學(47.8%)、藝術學(21.4%)、文學(17.5%),其性別比例相差不大,城市學生人數約為農村的1.6倍;與其他類別相比,第Ⅱ類學生較多注重趣味性(61.1%),較少注重實踐性(17.5%),在訓練站選擇上無明顯傾向性,不傾向農學訓練站。

2.5 調查問卷主觀調查題結果分析

對參訓學生選擇的最喜歡2個課程模塊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學生喜歡的農訓課程前10%的課程模塊排序為大豆品質鑒定及分析(農學站,75.33%)、茶的識知與鑒賞(園藝站,64.52%)、壓花藝術認知與實踐(園藝站、55.02%)、蘭花手工皂制作(生科站、50.42%)、農業外來入侵生物識別(資環站,49.25%)、木材科學與家具制作認知(林學站,47.7%)。選擇原因總結為:①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結合,內容貼近生活,實用性較強;②課程實踐參與性較高,實踐較多,培養團隊協作能力;③課程設計趣味性較高,教師講解生動,學習過程愉快;④課程內容新穎,學習新鮮感較強。

對參訓學生期待了解的農業知識的調查結果進行總結分析,現階段暫未開設、學生期待學習的知識主要包括:①動物標本制作;②動物疾病防治;③野外可食植物鑒別(野外求生);④食品安全;⑤種子培育;⑥精準農業;⑦園林景觀鑒賞;⑧肥料認知;⑨微生物認知;⑩食品發酵。

3 結論與討論

不同參訓學生性別、生源地、學院、專業、學科等背景條件的“課程注重方面”及“訓練站自主選擇”等方面差異明顯,說明學生背景對課程設計重點及訓練站選擇具有顯著影響,了解不同背景條件學生的選擇意愿對課程的安排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總體上看,在“課程注重方面”,參訓學生注重比例為課程設計的趣味性>課程實踐操作環節>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本專業的結合性,在農訓課程設計上可按照此排序進行安排;女生偏注重趣味性和實踐性,男生偏注重實用性和結合性;城市學生偏注重趣味性和結合性,農村學生偏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除經濟學學科及材能學院學生偏注重實踐性外,其他學科及學院學生課程注重排序與總體一致;而在“訓練站選擇”方面,參訓學生選擇比例為園藝>動物養殖>生物技術>林學與園林>農事教導與服務>農學>農業資環與環境保護>植物保護訓練站,農訓排課量可參考此排序,如增加園藝、動物養殖訓練站排課;女生傾向選擇園藝站,男生在其余訓練站選擇比例高于女生;來自城市學生偏傾向選擇林學與園林、生物技術、動物養殖站,來自農村的學生偏傾向選擇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植物保護、園藝、農事教導與服務站;除藝術學學科及藝術學院學生偏傾向選擇生物技術站、經濟學學生偏傾向選擇林學與園林站外,其他學科及學院選擇比例較高的為園藝和動物養殖站。

聚類結果顯示,39個不同專業可劃分為3大類群,第Ⅰ類學生主要來工程、材能學院,此類學生較多注重結合性,較少注重趣味性,在農訓課程安排上可較多將學生安排至動物養殖站,少安排至園藝及林學與園林站;第Ⅱ類主要來自人法、公管、經管、資環學院、生科及食品學院,此類學生較多注重實踐性,較少注重結合性,在課程安排上可較多將學生安排至園藝站,少安排至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第Ⅲ類主要來自藝術、外國語、水土及數信學院,此類學生較多注重趣味性,較少注重實踐性,在課程安排上可少安排至農學訓練站,多安排至其他訓練站。該聚類結果為不同背景參訓學生匹配出最適訓練站提供理論依據,但該研究存在未能覆蓋全部參訓學生專業、個別專業學生樣本量偏小等問題,

仍需加大調查樣本量對“學生訓練站”匹配進行持續研究。從現開設模塊中選出學生最喜愛的模塊數6個(前10%),可增加此類模塊排課量、優先對該模塊師資、場所等進行配套,探索農訓選課模式??蓪W生選擇原因歸納為:①實用性;②實踐性;③趣味性;④新穎性,這與調查問卷“課程注重方面”設計較吻合,說明調查問卷設計合理,不同背景學生對“課程注重方面”的研究結果可靠。學生期待開設的模塊數10個,涉及農林牧副等方面,為新模塊的開設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龐海芍.通識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大學教育,2007(1):97-101,112.

[2]陳偉國,聶慶華,謝正生.農事技能通識訓練課教學改革探索:以華南農業大學動物養殖訓練站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3):301-303.

[3]黃志君.華南農業大學農事訓練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以養蠶與繅絲課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0):239-240.

[4]湯麗敏,陳曉超,涂榮珍,等.新型農事訓練課程“三棱錐”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華南農業大學的調查[J].人力資源管理,2015(2):174-176.

[5]馮發強,陳益培,張秀香,等.華南農業大學非農專業學生農學站農事訓練教學研究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6):14137-14138,14141.

[6]馬曉春,呂守林,李丹妍.通識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9(1):26,29.

[7]孫淼.性別差異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影響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7.

[8]李紅志.生物教學城市和農村要區別對待[J].考試(教研版),2012(5):104.

[9]李彥霞,邱紅燕,王俏荔.家庭經濟收入對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市場,2018(28):91-93.

[10]趙又樸.延安大學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探究式學習現狀與對策分析[D].延安:延安大學,2017.

[11]胡祖權,彭曉燕,王赟,等.針對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專業課程教學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23):235-237.

[12]加春燕.卡方檢驗在二胎生育意愿分析中的應用--以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職工為例[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4):15-1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