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藝作品風格散論

2020-04-18 08:29周文輝
收藏與投資 2020年12期
關鍵詞:陶藝家八大山人藝術風格

周文輝

“科學是講實用的,藝術是講風格的?!薄帮L格”就是個性,這是藝術規律之一。不管是音樂、舞蹈、繪畫、書法、詩詞、陶藝、雕塑,等等,無一不講究風格。

“風格”一詞源于希臘,最初的含義是柱子或棍子,后來把寫字的棍子叫“風格”,逐漸演變成另一個含義,就是“筆調”,再后來此詞義越來越廣,超越了語言學的范疇,進入了藝術領域,演繹為現在的含義——作品中所具有的精神和特色(包括音樂、舞蹈、文學等作品)?!帮L格”有個人風格、流派風格、時代風格、民族風格等,本文所談的是陶藝家的個人風格,即陶藝家的個性。

藝術風格是一個陶藝家成熟的標志,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作品的總體精神和特色,也是作者藝術造詣的具體體現。一個陶藝家要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甚至有的人探索一輩子都未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畫家黃永玉曾經打過一個比喻:西雙版納有一個傳說,森林里有只金鹿,若是誰見著了,那個人就能獲得幸福。畫苑像無邊的森林,多少人在里面探尋金鹿,辛苦地跋涉,甚至整整一輩子,可見到金鹿的人并不多。少數人進入森林沒幾步就遇見金鹿,是幸運的;而有的人大半輩子才遇到;還有人直到死在森林里,一生都未遇到金鹿,只看到大樹和小樹,以及腳邊的小草。其中道出藝術之路不僅靠天分,還靠勤奮、機遇等。當今陶藝市場異?;鸨?,有些青年陶藝家不肯下功夫,急功近利,費盡心機,視獵奇為創新,對傳統作品不是揚棄地吸收,而是嗤之以鼻。更有甚者,歪曲藝術風格,如作畫泛用礬水、食鹽、洗滌劑等。甚至有人用油與顏色混合放入水中偶然形成的圖案花紋,再用油畫紙從下托起,獲取偶然的畫面效果,等等。當然,有時利用一些繪畫材質產生的特殊肌理補充畫面,也未嘗不可,但如果長期“樂此不?!?,將會淡忘優秀的傳統筆墾精華,丟失藝術創作的基本功和技法?,F在陶瓷藝術領域還經常出現風格跟“風”現象。比如,陶瓷藝術大師戚培才先生的指畫藝術已達到極高境界,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都不菲。故而市場上指畫跟風者便如“雨后春筍”,也不講究什么功夫不功夫,素材來源是什么,什么感受,動手就畫,以致各種劣制指畫泛濫市場。殊不如,戚老先生當初悟出指畫創作,源于偶然擦拭調色盤里的臟顏色時,手指與顏色、陶瓷接觸后產生特殊的自然肌理,而這種肌理對于表現花卉尤為逼真。之后他又經過千百次壓、擦、點等等藝術實踐,才有今天成熟的藝術風格。藝術來源于生活,成就于千百次求索背后辛勤的汗水,豈是一朝一夕而能為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先生的作品《巖松無歲月》《東山行樂》《桃花源記》等,皆無矯揉之態,卻筆調老辣、野趣橫生,又不失古典之英,正是王老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所在,這與其深厚的傳統功底和文化藝術修養是分不開的。

縱觀中國畫壇,尋求標新立異的藝術風格者大有人在。個人藝術風格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不斷重復前人的方式,這是一種古典的藝術創作方式,也是藝術風格形成的共性。前人的優秀作品你去重復(亦可講是繼承),要比前人更進一步,做得更好,更上一層樓,才能使其變成自己的風格。如唐宋時的繪畫就強調重復題材、技法、構圖等。其中成就杰出者如張擇端、王希孟等,其作品也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當然,重復前人的弊端在于容易扼殺個性,束縛創新的活力。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是重復他人,而是在重復自己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符合自己的視覺沖擊力模式,形成“另辟蹊徑,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這種“獨上高樓”的藝術境界并非每個人都能達到。不斷重復自己可以做到,創造與眾不同也容易,但要形成獨特風格,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至于西方的杜尚能把小便池搬到展覽會上,或給蒙娜麗莎加上小胡子,這類所謂“新”對于我們現代陶藝家來說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其實,每個藝術家在追求藝術風格的同時存在一個非常矛盾的心理,自古以來,許多優秀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往往比較超前,故其藝術風格當時并無人理解、欣賞,更不能被藝術市場所接受。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揚州八怪”、長安畫派領袖人物石魯等,在他們去世前,其作品很少有人接受、理解、欣賞??蛇@一部分人的藝術風格鮮明,無人能及。另一方面,有些藝術家的作品藝術風格沿襲傳統,食古而不化,只會一味迎合世俗的審美口味;有的人則是對傳統畫技稍作改變,不去作突破性的創新,故其技術難度不高。然而,這類風格的作品偏偏容易被市場所接受、理解甚至追捧。因為其風格模式在人們的腦海已早有審美定勢。但這些藝術家并無獨特風格可言,其藝術作品的生命力不強。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藝術作品慢慢會被人們淡忘,會被時光的潮水所淹沒。優秀藝術家的性格大多有獨特個性,古人如八大山人,洋人如畢加索,今人如黃永玉,不勝枚舉。這些人或狂,或傲,或孤,可謂面目各異?!叭藷o癖不可交”,“癖”就是藝術家的性格,也即其藝術風格。當下,陶瓷藝術市場充斥著太多似曾相識的作品,人們或是把國畫搬上陶瓷,或模仿大師的韻味。然而,大師們一輩子的辛勤勞動成果豈是短期可以“克隆”的呢?即使你模仿得外貌酷似,但與大師們的內在精神、氣質、格調、韻味卻大相徑庭?!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藝術創作講究的是感受,有感而發,有生活經歷才能有好的作品。

藝術風格的形成與藝術家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其生活環境、師承關系等等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國畫大師李苦禪喜歡畫魚鷹、鷲、八哥等,這與其少年時代在家鄉馬頰河畔常見漁民放魚鷹捕魚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魚鷹的生活習性、捕魚的動態,在李苦禪的腦海里已刻下了深深的印象,再加上其恩師齊白石的鼓勵,他才堅定了以魚鷹、老鴉、蒼鷹等為題材,廣泛汲取八大山人的傳統筆墨精華,而且長期實踐探索,終于形成了“大黑鳥們立于巨石”的富于時代感的大寫意畫風。八大山人朱耷的繪畫風格狂怪冷峭,宋徽宗趙佶的藝術風格則富麗、典雅,這明顯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很大的關系。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九世孫,生于明天啟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自幼受家世的藝術熏陶,8歲能詩,11歲能畫青山綠水,能懸腕寫米家小楷,19歲時清兵入關,他遭受國破家亡之痛,憂傷悲憤,無處發泄,由口吃而佯裝啞子,后隱姓埋名,削發為僧,過了十三年的僧侶生活。正是由于八大山人處于國破家亡的年代,悲傷之情溢于言表,才造就了其沉郁、孤獨、怪癖之個性,他在繪畫上盡情發泄對清統治者的不滿,以不能再少的筆墨、不同凡響的構圖,表現出傲岸不馴的筆致情態,故其風格才有“簡、奇、意”之特點。而宋徽宗趙佶、養尊處優,高高在上的寬厚備件,則決定了其富麗典雅的藝術風格。

風格的形成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應該沒有固定的公式化,要永遠隨著時代氣息的變化而變化。陶藝家們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在長期的創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習慣的語言表現特征、個性符號程式及獨具的筆墨結構形式,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猜你喜歡
陶藝家八大山人藝術風格
毛焰藝術風格中的自我表達
17世紀中西方繪畫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
圖說書法(179)
18世紀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莊重與理性
八大山人:我很慘,但我有勝算
弗利爾美術館解謎八大山人
苦悶后的圓融
歐洲的藝術風格派系與服飾(三)
中外現代陶藝家作品
中國當代陶藝家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