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世紀國內學者對西方現當代復調技法和形態研究論文綜述

2020-04-20 10:59喻波
北方音樂 2020年5期

【摘要】中國學者對于復調音樂理論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紀初。時至今日,學者們的研究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經歷了一個由逐步積累到爆發式增長的過程。本文對本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對西方現當代音樂創作中復調技法和形態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以期看到研究路徑和脈絡,希望可以對今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復調技法;音樂形態;對位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01-04

【本文著錄格式】喻波.本世紀國內學者對西方現當代復調技法和形態研究論文綜述[J].北方音樂,2020,03(05):1-4,47.

中國學者對于復調音樂理論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紀初。時至今日,學者們研究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經歷了由逐步積累到爆發式增長的過程。與此同時,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研究角度也愈漸寬廣。上世紀,中國學者對復調音樂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國民間音樂中的支聲現象及其對創作的影響,外國文獻資料的翻譯整理,巴洛克及古典主義時期的復調研究等;本世紀以來,學者們的研究角度包括現當代中外作曲家創作中的復調技法及復調思維,復調教學法,歐洲早期對位法,電子音樂與復調音樂的結合,民間音樂中的支聲復調現象等方面。本文對國內九大音樂院校校報及部分重要期刊的論文中關于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對現當代外國作曲家作品中的復調技法和形態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以期在此基礎上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現當代外國作曲家作品中的復調技法研究

二十世紀的音樂創作中的一大特點就是聲部橫向化運動得以發展和強調,正如威伯恩所說,“我們在復調音樂中觀察到盡可能廣泛的一種凝聚力,——由此,它與尼德蘭作曲家們的藝術技巧被視為相同——這種努力正逐漸取得成果,一種新型的復調正在發展”。在后調性時代如何構建作品的整體結構成了擺在作曲家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復調技法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引起了作曲家們的重視。

從現有資料中整理所得,關于現當代外國作曲家作品中復調技法分析類的文章占有絕大多數,但主要集中謝德林、肖斯塔科維奇、魯托斯拉夫斯基等人:

(一)謝德林及其作品

謝德林的創作“以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傳統為基礎,廣泛吸收各種音樂風格和十二音音樂、機遇音樂、具體音樂等現代作曲手法,以其完美的戲劇性和深刻的心理描寫而著稱?!彼?963年——1970年之間創作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這部套曲在調性布局、作品結構方面沿襲了傳統,但在具體的音樂語言組織方面則使用了現代技法。正因為如此,中國音樂理論學者對于此套作品的分析研究較為細致。沈乃凡《謝德林及其<24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鄭方《謝德林現代復調音樂思維極其演奏風格——鋼琴套曲<24首前奏曲與賦格>探討》,常越《謝德林<24首前奏曲與賦格寫>作技法研究——秩序、自由的聚合與離散》,鄒建平《調性架構自由半音——謝德林賦格寫作的音高組織》,孫曉燁《多元化、現代感與創新性的融合——試論謝德林<24首序曲與賦格>的主要特征》等。

《謝德林及其<24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一文連載于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至2001年第1期。文章在對這套作品風格作整體歸納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了逐一細致分析。從主題到作品結構,直至演奏要點,均進行了詳細說明,此文無論是對于作曲技術理論研習者還是演奏者來說,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二)肖斯塔科維奇及其作品

另一位俄羅斯代表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復調音樂創作可視為二十世紀的一個高峰,他擅長使用多種現代創作技法來實現作品的復調織體結構,這在其作品集《24首序曲與賦格》中表現地尤為明顯。為此,趙德義的《精彩紛呈的密接和應——肖斯塔科維奇<24首序曲與賦格>研究札記》,陳銘志《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曲>》,禹永一的《淺論肖斯塔科維奇的<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徐婧的《肖斯塔科維奇中對位變奏思維模式的解析》等論文,就這部作品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精彩紛呈的密接和應——肖斯塔科維奇<24首序曲與賦格>研究札記》一文,以肖氏作品中被大量運用的“密接和應”為研究對象,按調性關系、材料使用、出現次數等不同寫法特點劃分為補充型、趣味型和展開型,并以這些就密接和應的創新寫作方法所形成的創新點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相比較,從而得出作品在現當代重要地位。

此外,基于肖氏在其他作品的創作中也大量使用復調技法,趙德義的《賦格結構原則的創新——肖斯塔科維奇分析》,馮超的《從<第八弦樂四重奏>管窺肖斯塔科維奇主導動機及帕薩卡利亞的創作特點》,王晶的《肖斯塔科維奇晚期弦樂四重奏音樂語言與結構研究》等文章,分別從音高關系,調式布局,作品結構等方面對其作品進行了研究。

(三)魯托斯拉夫斯基及其作品

魯托斯拉夫斯基的音樂創作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特別是創造性地使用了有限偶然技法和鏈條結構思維之后,尋求到了一種新穎的復調音樂組織形式。對此,劉永平的《有限偶然的微節奏組織——魯托斯拉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研究》,李燕的《魯托斯拉夫斯基大提琴協奏曲的結構與“有限偶然”技法分析》,許佳的《結構中的對比與模仿——魯托斯拉夫斯基<鏈條3>中的鏈條結構思維》等論文就魯氏作品中涉及到的以上兩種技法進行了分析研究。

《有限偶然的微節奏組織——魯托斯拉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研究》一文是在作者對魯氏的有限偶然技法進行深入研究后,就該技術在縱向節奏方面產生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該論文是作者對魯托斯拉夫斯基的作曲技法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研究之后所得出的成果。

(四)里蓋蒂及其作品

我國學者對于里蓋蒂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作曲家創作中的微復調手法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陳鴻鐸《里蓋蒂微復調寫作技法初探》,王茜《論里蓋蒂的微復調思維規律》,王茜、劉永平《里蓋蒂的微復調卡農作品分析》等論文就此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值得一提的是,在里蓋蒂“微復調”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學者還提出了與之相反的“宏復調”概念。

其中《里蓋蒂微復調寫作技法初探》一文是陳鴻鐸2005年博士論文《利蓋蒂結構思維研究》的前奏。該文就利蓋蒂微復調織體疏密結合的形態特征,聲部間近距離模仿的方式,對電子音樂的模仿等特征進行研究。

(五)施尼特凱及其作品

中國學者關注施尼特凱及其作品大約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而對其創作中復風格技術的研究則是本世紀的新課題。曲佳琳的《施尼特凱的兩首雙小提琴作品研究——<紀念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與<莫扎特>兩部作品的音樂分析與復調技法運用》,孫志鴻的《施尼特凱<安魂曲>復調研究》,胡筱錚的《關于施尼特凱復風格作品的研究——室內樂<海頓風格的莫扎特>的音樂分析與復調技法運用》,謝福源《理性結構思維下的復風格——析阿爾弗萊德·施尼特凱<第二大協奏曲>的結構方式》等文章對此技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皬惋L格”即強調在一部作品中混合不同的(相對的) 風格特征,是施尼特凱創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個人特色的。

作為博士論文的節選,胡筱錚的《關于施尼特凱復風格作品的研究——室內樂<海頓風格的莫扎特>的音樂分析與復調技法運用》一文選取作曲家創作中期、也是其“復風格”創作盛期的室內樂作品《海頓風格的莫扎特》為切入點,從創作淵源、藝術特色與復調技法等多方面逐步揭示施尼特凱“復風格”創作思維在具體作品中的體現與運用。

(六)阿沃·帕特及其作品

在二十世紀作曲家的音樂創作中,除了創造性地發明新的作曲技法,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之外,他們還常?;仡櫄v史,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中尋找靈感,歐洲神圣簡約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阿沃·帕特正是從歐洲早期多聲部音樂中得到了啟發,并創造性地使用了“鐘鳴作曲法”,這在二十世紀作曲家群體中獨樹一幟。以許琛為代表的年輕學者對這一作曲技法進行了研究。主要文獻有:許琛《一分為二 合二而一——阿沃·帕特鐘鳴音樂觀念研究》和《論數理邏輯在鐘鳴音樂創作中的隱性控制力》等,王沙里《語言的回歸 觀念的創新——阿沃·帕特的“鐘鳴”風格及早期復調技法在其中的創新運用探析》,付麗《“靜止”理念對阿沃·帕特鐘鳴音樂創作的影響及相關技術類型》,班麗霞《動機·風格·靈魂——阿沃·派爾特早期創作中的“巴赫”》等。

《一分為二 合二而一——阿沃·帕特鐘鳴音樂觀念研究》一文是對阿沃·帕特及其鐘鳴音樂的形成和基本特征做了論證。從作曲家創作風格的梳理出發,就鐘鳴風格的成因及基本特征闡述窺見阿沃·帕特對于歐洲早期復調技法的創新發展及運用。這也是作者許琛博士論文《阿沃·帕特鐘鳴音樂研究》中的一部分。

(七)馬克思·雷格爾

馬克思·雷格爾是浪漫派時期對于復調音樂創作充滿熱情的一位作曲家,在他短暫的創作生涯中,運用復調技法創作的音樂作品占據其全部作品的約三分之一。故而,對馬克思·雷格爾進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示這一時期復調音樂創作的一些特點?!恶R克思·雷格爾對位風格初探》,《雷格爾的復調寫作》,《雷格爾〈五首二重唱〉創作技法與風格探析》,《論馬克思·雷格爾作品多聲部的線性思維》等論文正是立足于此,對作曲家的復調思維、作曲技法、音樂形態、創作風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八)其他

國內學者對于其他外國作曲家作品中復調技法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對日本作曲家武滿徹,西村朗等人作品研究的論文《西村朗〈雙鋼琴與樂隊的襯腔式復調〉中的對稱四音列》,《個性與融合——當代日本作曲家作品中復調技法之探賾》;對欣德米特作品分析的《欣德米特中賦格曲的調性布局》;對本特松復調技法探討的論文《古典形式與現代精神的融合——本特松<二部創意曲>創作技術與美學意義探討》;對俄羅斯作曲家研究的論文《低吟的俄羅斯音詩——戈登威捷爾<對位練習>的復調技術及其審美價值》;對布魯克納交響曲研究的論文《賦格段在布魯克納第五交響曲末樂章中的結構意義》等等。

中國的音樂理論學者對現當代外國作曲家作品中的復調技法研究,在復調學科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正是他們的研究上,為表演和理論界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二、復調音樂形態研究

關于復調音樂形態的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出現了多樣化的發展,這一現象與作曲技術不斷發展密切相關。中國音樂理論學者在對創作現象和創作成果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也提出了一些分析的路徑。

(一)帕薩卡利亞

作為一種古老的復調音樂體裁形式,帕薩卡利亞從二十世紀以來,又發展到了另一個高峰。徐孟東的“20世紀帕薩卡利亞研究”系列論文對這一課題做了深入探討。他對于“帕薩卡利亞”這一古老形式在主題、對位形態、和聲組織、配器織體等方面的新發展做了總結,并就二十世紀多位作曲家作品中的典型用法進行了細致分析。彭志敏《關于《二十世紀的帕薩卡里亞研究》——徐孟東博士學位論文讀后》,田藝苗《帕薩卡里亞的現代內涵——讀徐孟東<20世紀帕薩卡里亞研究>》等文,均是對前者論文的進一步升華。論文《從<第八弦樂四重奏>管窺肖斯塔科維奇主導動機及帕薩卡利亞的創作特點》,《復結構復調形式與“隱藏的歌劇”——布里頓<第三弦樂四重奏>帕薩卡利亞的藝術特征》等文,也就“帕薩卡利亞”這一復調音樂形態在作品中的運用進行了專門分析。

(二)現代復調技法綜合研究

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作曲技法層出不窮,特別是在調性體系瓦解之后,作曲家們都在尋求一種不同以往的創作方式,復調技法無疑是一條有效路徑。中國的音樂理論學者也看到這一變化,并對此做出分析和總結。

劉永平“現代音樂復調技法研究”的系列論文是其中較為綜合的分析。從《論線性對位——現代音樂復調技法研究》到《偶然對位及其定位結構——現代音樂復調技法系列研究之七》,系列論文對涉及音高、節奏、調性、織體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特別是與傳統復調技法的相異性做了比較。于蘇賢的《二十世紀復調音樂中的節奏思維》,張旭冬的《20世紀復調音樂》等文也就二十世紀音樂中的現代復調技法進行了專題研究。

(三)電子音樂與傳統復調技法的結合

電子音樂是伴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1984年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電子音樂專場音樂會,揭開了中國電子音樂發展的序幕。中國音樂理論學者對于電子音樂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多為介紹國外電子音樂的創作歷史及科技與音樂的結合。進入本世紀以來,學者們開始真正涉及到電子音樂創作技法本身。其中,研究電子音樂中的作曲技法(特別是復調技法)的代表論文有肖武雄的“頻譜音樂”研究系列論文,柴慶偉的《論復調思維在音響型電子音樂中的體現》等。

肖武雄的“頻譜音樂”研究系列論文,在對頻譜音樂的基本理論建模作分解的基礎上,就頻譜音樂與音樂作品中的結構形態及原則的結合方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以第一代頻譜音樂作曲家杰勒德·格瑞瑟、提斯坦·繆哈耶的作品為研究重點,輔助第二代 ‘后頻譜作曲家的作品為佐證,深入探討他們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聲學原理;借助電子儀器、電腦頻譜分析來揭示構成這些作品的聲音本質;探求他們把聲學、電子理論運用于常規管弦樂器的經驗成果,最終總結出頻譜音樂作品的組織結構特性?!蔽恼聦τ谧髑碚摰恼撟C包括作品結構、復調、配器等方面,涵蓋面較廣,分析較為系統。

(四)民間音樂元素與復調技法的結合

在音樂創作中融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是作曲家們常用手法。本世紀以來,中國音樂理論學者對這一課題的研究焦點基本集中于柯達伊、巴托克等人。代表論文有劉青的《民間與現代的對話——巴托克<四十四首小提琴二重奏>復調研究》,翟經緯的《與新型組曲融合的五重賦格——柯達伊<第二弦樂四重奏>Op.10第Ⅱ樂章賦格分析》、《柯達伊復調變奏曲中的民族性和靈活性初探》,孫博的《扎根民族走向世界——柯達伊<十五首大提琴二重奏>中的三首賦格分析》等。

《民間與現代的對話——巴托克<四十四首小提琴二重奏>復調研究》一文從具體的復調技法入手,探討了巴托克將民間音樂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統一的創作理念與風格。特別是巴托克對民間音樂“拿來主義”運用后在調式調性的再創造,新的旋律半音體系的開發,復節拍對位,復風格對位等方面的創造性運用進行了具體分析,并為中國音樂創作如何汲取民間音樂養分給出了參考。

(五)其他

除了上述這些較為集中且具有代表性的復調形態研究之外,我國音樂理論家的研究成果還包括顧之勉《論相位》,梁軍《現代音樂中的節奏復調》等。

對于復調形態的研究基于不同作曲家在創作中對于“復調”這一傳統創作技法的繼承和發展,基本要素在于“傳統”,核心要素在于“創新”。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此類文章由于綜合程度較深,研究面較廣,故成果相較于對于作曲家及作品的獨立研究較少。但音樂理論研究者在這一領域的探討仍然具有閃光點,特別是對于二十世紀復調綜合研究及與電子音樂進程相關的專題性探討有助于教學和創作。

三、總結

在對上述兩方面進行總結后可以發現,對于復調音樂的研究較上個世紀有了更為寬廣的視野,也有更為深入的思考,取得的成果較為豐碩,但與需要注意到仍存在一些問題。

學者們在對作曲家及其作品研究過程中,涉及某位作曲家的單個或幾個作品研究較多,對作曲家創作中復調技法的變化過程研究較少。

學者們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幾位歐洲作曲家及其作品上,對于亞洲地區作曲家的創作關注度較低。

自上世紀電子音樂作曲法誕生后,已經經歷了好幾個階段,但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對此課題的研究還有待繼續深入,對相關外國作曲家作品的解讀還需要做進一步更為細致的研讀,所以此類重要的論文不多,這與電子音樂技術的發展趨勢不對等。

對于的跨學科性較的研究較少,使得研究角度的新穎性有所欠缺。

綜上所述,本世紀以來學者們對于西方復調技法和形態的相關研究較上個世紀更為深入和廣泛,所取得的成果較為豐富,但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本文的梳理旨在回望過去,初步理清研究角度、重點和脈絡,以期能為今后的研究作參考。

參考文獻

[1斯坦利·薩迪,約翰·泰瑞爾.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第15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72.

[2沈乃凡.謝德林及其《24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3):14.

[3]肖武雄.頻譜音樂的基本原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

[4]鄭方.謝德林現代復調音樂思維極其演奏風格——鋼琴套曲《24首前奏曲與賦格》探討[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4).

[5]常越.謝德林《24首前奏曲與賦格寫》作技法研究--秩序、自由的聚合與離散[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2.

[6]孫曉燁.多元化、現代感與創新性的融合——試論謝德林《24首序曲與賦格》的主要特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3).

[7]趙德義.精彩紛呈的密接和應——肖斯塔科維奇《24首序曲與賦格》研究札記[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1).

[8]陳銘志.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曲》[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1).

[9]禹永一.淺論肖斯塔科維奇的《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J].中國音樂,2005(3).

[10]趙德義.賦格結構原則的創新——肖斯塔科維奇《d小調賦格》分析[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1).

[11]馮超.從《第八弦樂四重奏》管窺肖斯塔科維奇主導動機及帕薩卡利亞的創作特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1).

[12]王晶.肖斯塔科維奇晚期弦樂四重奏音樂語言與結構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

[13]劉永平.有限偶然的微節奏組織——魯托斯拉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1).

[14]李燕.魯托斯拉夫斯基大提琴協奏曲的結構與“有限偶然”技法分析[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3).

[15]許佳.結構中的對比與模仿——魯托斯拉夫斯基《鏈條3》中的鏈條結構思維[J].音樂研究,2014(3).

[16]陳鴻鐸.利蓋蒂微復調寫作技法初探[J].中國音樂學,2003(1).

[17]王茜.論里蓋蒂的微復調思維規律[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2).

[18]王茜,劉永平.里蓋蒂的微復調卡農作品分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2).

[19]曲佳琳.施尼特凱的兩首雙小提琴作品研究——《紀念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與《莫扎特》兩部作品的音樂分析與復調技法運用[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1).

[20]孫志鴻.施尼特凱《安魂曲》復調研究[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9(3).

[21]胡筱錚.關于施尼特凱復風格作品的研究——室內樂《海頓風格的莫扎特》的音樂分析與復調技法運用[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1).

[22]許琛.一分為二 合二而一——阿沃·帕特鐘鳴音樂觀念研究[J].人民音樂,2012(6).

[23]許琛.論數理邏輯在鐘鳴音樂創作中的隱性控制力[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2).

[24]王沙里.語言的回歸 觀念的創新——阿沃·帕特的“鐘鳴”風格及早期復調技法在其中的創新運用探析[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4).

[25]付麗.“靜止”理念對阿沃·帕特鐘鳴音樂創作的影響及相關技術類型[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4.

[26]班麗霞.動機·風格·靈魂——阿沃·派爾特早期創作中的“巴赫”[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1).

[27]禹永一.西村朗《雙鋼琴與樂隊的襯腔式復調》中的對稱四音列[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2(4).

[28]印真.個性與融合——當代日本作曲家作品中復調技法之探賾[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1).

[29]劉青.馬克思·雷格爾對位風格初探[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3).

[30]曲致正.雷格爾的賦格寫作[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2).

[31]鄒建平.欣德米特《bE調弦樂四重奏》中賦格曲的調性布局[J].音樂研究,2004(2).

[32]陳紅巖.古典形式與現代精神的融合——本特松《二部創意曲》創作技術與美學意義探討[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8(2).

[33]葉思敏.低吟的俄羅斯音詩——戈登威捷爾《對位練習》的復調技術及其審美價值[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8(4).

[34]彭志敏.關于《二十世紀的帕薩卡里亞研究》——徐孟東博士學位論文讀后[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4).

[35]田藝苗.帕薩卡里亞的現代內涵——讀徐孟東《20世紀帕薩卡里亞研究》[J].音樂研究,2005(1).

[36]劉永平.20世紀初線性對位的邏輯與規則[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3).

[37]劉永平.賦格的特征、演化及其精神[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2).

[38]于蘇賢.二十世紀復調音樂中的節奏思維[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1).

[39]張旭冬.20世紀復調學科的創新成果——于蘇賢教授《20世紀復調音樂》述評[J].人民音樂,2002(9).

[40]柴慶偉.論復調思維在音響型電子音樂中的體現[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1).

[41]劉青.民間與現代的對話——巴托克《四十四首小提琴二重奏》復調研究[J].中國音樂,2010(2).

[42]翟經緯.與新型組曲融合的五重賦格——柯達伊《第二弦樂四重奏》Op.10第Ⅱ樂章賦格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3).

[43]翟經緯.柯達伊復調變奏曲中的民族性與靈活性初探[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3).

[44]孫博.扎根民族走向世界——柯達伊《十五首大提琴二重奏》中的三首賦格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1).

[45]顧之勉.論相位[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6).

[46]梁軍.現代音樂中的節奏復調[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2).

[47]聶普榮,馮存凌.馬克斯·雷格爾《五首二重唱》創作技法與風格探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9(2).

[48]謝福源.理性結構思維下的復風格——析阿爾弗萊德·施尼特凱《第二大協奏曲》的結構方式[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2).

[49]徐婧.肖斯塔科維奇《d調賦格》中對位變奏思維模式的解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8(3).

[50]鄒建平.調性架構 自由半音——謝德林賦格寫作的音高組織[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9(2).

[51]韋輝.賦格段在布魯克納第五交響曲末樂章中的結構意義[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8(3).

[52]李冬.論馬克思·雷格爾作品多聲部的線性思維[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9(1).

作者簡介:喻波(1982—),女,漢族,浙江杭州,江西省南昌工程學院,講師,上海音樂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