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保障學科學術類碩士生培養問題思考

2020-04-22 20:40高圓圓蘇士超陳哲
教育文化論壇 2020年2期
關鍵詞:學術類碩士研究生社會保障

高圓圓 蘇士超 陳哲

摘 要: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是當前社會保障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以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大綱為指導,以教學和科研為重點,提升學生的學術和實踐能力。通過研究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培養模式和培養理論的革新,進而拓寬思路,增加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推進新時期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優化、調整和升級。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國內部分高校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探析當前培養機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三位一體”系統培養模式,以完善培養機制。

關鍵詞: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0)02-0071-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2.012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 in academic social secur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in the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programs of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enhance students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kill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social security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mode and the innovation of its theory, and thus to broaden the thinking, study mor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djustments, and upgrade of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social security postgraduates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programs of academic social security postgraduates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mechanism, and proposes a “trinity” system cultivation model to improve this mechanism.

Key words:academic class; social security;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國家“十三五”期間,我國提出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強調當前人才和人力是國家最大的資源,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主力軍[1]。當前,經濟社會向縱深發展,社會問題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這就需要復合型、綜合性專業人才進行社會管理和資源整合。2016年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人才培養機制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高校培養方式要以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注重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的培養機制[2]。高校作為我國最主要的人才輸送基地,學生的培養質量直接關乎國家人才戰略發展的質量。梅貽琦先生曾指出:“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該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盵3]由此,學術類研究生作為國家人才主力軍之一,將成為支持國家科技力量創新和人文社科發展的重要群體[4]。研究生教育質量尤為重要,姚期智院士曾指出:“研究生論文可能變成科學領域最杰出的貢獻之一?!盵5]當前,高校對研究生的論文質量培養,也可能創造出對社會發展有重要貢獻的優秀成果。特別是與社會民生事業息息相關的社會保障專業學術研究生,其學位論文等研究成果更關乎國家民生發展的重大戰略議題。近年來,國內各高校社會保障專業在培養目標、教學安排以及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立足培養能夠“學以致用”的社會保障人才。但是,在培養過程中,因學科建設定位不清晰、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方式缺乏特色,影響了這一學科人才的培養質量。當今的社會問題,無疑引領著文科專業向縱深發展,各學科交叉趨勢越加凸顯,由此,我們提出改革當前社會保障學科學術類碩士研究生培養勢在必行。

一、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

作為學術研究性課程,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是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因此,要從整個培養環節進行優化整合。通過對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達到讓學生學以致用。社會保障課程教學和科研始終以這一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v觀國內各高校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可以發現各院校的培養方案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通過比較分析表1,可以看出,Z1高校、Z2高校、T高校和H高校等高校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從培養目標、研究方向、課程設置和學分要求、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在培養目標、研究方向和課程設置上存在共性:第一,在培養目標方面,主要是培養擁有扎實的社會保障相關理論基礎,能夠從事社會保障和相關專業的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同時,要能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能用創造性的眼光分析公共政策并提出有價值的個人見解;第二,從社會保障研究方向來看,主要有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基金運作與管理等方向;第三,從社會保障課程設置來看,社會保障主要以公共管理和社會研究方法為基點進行的教學,理論性研究所占比重較大,雖然也有一些實踐環節,但是實踐的形式相對較少。

因為各院校的學科建設存在差異,因此,在研究方向、課程設置、培養環節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處。Z1高校的研究方向偏向于農村社會保障、城鄉人口互動和勞動就業,這是根據學校發展的大方向及學科建設背景而設置;課程設置也是按照研究方向制定,例如,自然辯證法、社會學方法論以及社會工作和勞動就業等。Z2高校的研究方向偏向于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以及福利等方面,課程設置方面除了專業理論課,還設置了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現代統計方法和應用等統計類課程。J高校的研究方向偏向于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和社會保障基金等方面,課程設置中,融入了公共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課程。

由此可以看出,國內各高校對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重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這是基于社會保障學科屬性而制定的培養定位。同時,在課程設置安排上,Z2高校也設置了有特色的方法課,有利于增加科學研究的科學性。因社會保障是一個旨在實現社會效率與公平隨民生新問題及出臺政策不斷變化的學科,學術類社會保障研究生的培養方向也需不斷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二、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出現的問題

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已形成較為科學的體系,在專業設置、招生計劃、學術培養以及就業指導等方面都較為成熟,但是在培養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著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質量。

(一)教學安排缺乏充分性和合理性

1.課程設置不合理

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的課程主要以公共管理學和社會學為基礎,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但是在課程設置上存在不科學、不充分的問題。首先,專業基礎理論課缺乏針對性。多數高校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只依附于公共管理大類課程之下,較少開設社會保障理論、社會保障基金等專業課程。童星教授曾指出,公共管理學科下設5個二級學科,雖在理論和概念基礎、研究方法方面有共通之處和有機聯系,但是他們之間只有“地緣”關系,而非“血緣”關系[6]。若只是將社保研究生與公共管理其他專業一起大類培養,容易導致研究領域的重復和缺乏創新;其次,必修課程安排較少。碩士研究生的任務主要是進行科學研究,但是課程學習是掌握知識能力的重要環節。與其他學科相比,社會保障學科雖屬于一門新學科,與社會實際聯系確較為緊密,較少的課程安排,并不利于社保研究生形成系統的理論思維;最后,專業課程固化,缺乏特色與創新。例如,J高校開設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等課程,大多屬于本科開設的課程,缺乏學術和理論深度。T高校開設的公共經濟學、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缺乏課程創新。W高校開設的社會保障重大理論問題專題、社會保障基本理論體系研究等課程,有較高理論深度,但是實踐環節的課程安排不夠。

2.實踐環節不足

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與專業碩士培養存在差別,首先體現為理論培養要重于專業碩士。但是,隨著社會保障學科的不斷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增加學術類研究生實踐環節的培養也較為重要。而從目前高校培養方案來看,實踐環節遠遠不夠,這也是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思維的弊病。除此之外,有些高校社會保障專業教學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割裂化”,也導致社保人才缺乏社會保障管理所需要的實務知識和動手能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7]。例如,G高校在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實踐環節的培養方面,僅僅在研究生二年級暑假期間,由學院組織實踐調查,選取研究生中80%的在校學生,統一到調研地點實踐調查當地的扶貧及救助情況,撰寫調研論文。較少的實踐環節和常規的實踐活動直接影響研究生獲取實踐經驗,也不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科研培養缺乏綜合性

1.理論學習不扎實

目前,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效果較為“功利化”。一方面,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方面傳達書本內容,很少擴展到更深層次的理論。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還抱著“對找工作有沒有用”的態度。學習態度不端正直接導致學生理論學習不扎實,特別是在論文寫作上缺乏理論支撐,很少從價值層面來探討社會保障內容。必須指出,政府制定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旨在社會保障人才能夠發揮專業知識優勢,對社保理論知識形成正確理解與合理定位。然而,許多高校的專業在將經典著作加進教學計劃方面還做得不夠,特別是社會保障作為一門交叉型、應用型學科,應將社保經典著作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價值追求[8]。理論知識的建構是建立在長期的學術經驗的積累上的,但有的研究生缺乏自主性,對經典書目閱讀不足,甚至不讀書,嚴重影響了理論的學習和積累。

2.科研參與不充分

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重在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將學習知識為社會保障科研所用,并根據國家各級課題的研究方向,運用理論知識進行調研、數據整理以及科學研究。但在培養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學??蒲杏柧氁蟮?,沒有規定訓練的數量以及質量。放松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會影響學術的質量,導致其喪失科研精神和研究的價值追求,沒有質量的論文發表只會造成學術繁榮的“假象”,背后實質卻是量的增多而非質的飛躍[9]。第二,學生參與較少,訓練方式簡單:一方面,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被動學習;另一方面,訓練方式僅僅是通過課程論文的寫作,方式較為單一,難以對深入研究形成興趣。第三,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由于學校和導師降低對研究生培養的標準,導致一些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惰性”思維,在閱讀書籍時不善于思考和探究,未形成系統性的理論。因此,也難以有效根據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對科研和課題的參與積極性也不高。

(三)培養方向缺乏特色

1.研究領域特色方向

社會保障是一門具有多重學科交叉性的專業,應從不同專業視角發現研究問題。盡管一些學校的社會保障專業設有不同研究方向,但實際上依然缺乏與地域相結合、與學校發展方向相結合的特色。比如,從地區優勢資源來看,西部地區高校開設的社會保障專業,缺乏與當地農村深度貧困地區聯系,較少開設社會保障與反貧困的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的高校開設的社會保障專業,缺乏設置民族地區社會保障研究的方向。從以上幾個高校培養方案設置的課程來看,研究方向大同小異,缺乏結合本校優勢學科資源開設培養方向。比如,財經類院校社會保障專業缺乏發揮其經濟學科優勢增設社會保險精算領域、社會保障結合人力資源領域方向的研究;醫學類社會保障專業缺乏發揮其醫學優勢增設醫療保障方面的領域研究。因此,研究領域缺乏特色的方向,會導致大部分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缺乏研究創新,用學科交叉性思維看待社會保障問題,只局限于原有的傳統問題,忽視其他有價值的研究領域。

2.培養過程缺乏特色

為推進公共管理一流學科發展,大部分高校將社會保障與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等二級學科共同依附在公共管理學科之下,形成大類招生機制。因此,許多高校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主要關注行政管理理論、公共管理理論、政府績效等方面,導致對社會保障研究生的培養缺乏特色,造成與公共管理之下的其他二級學科研究領域趨同的現象。另一方面,導師在制定培養計劃之前,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研究方向和興趣。比如,有些學生對社會救助方向感興趣,有些學生對社會福利方向感興趣。但在指定培養方案時,盲目對所有學生展開同質化的培養,造成培養體系趨同化[10]。除此之外,高?!爸乜蒲休p教學”的評價機制,導致高水平教師編制教材的積極性不高,在教材的選擇方面也不完善,沒有與本校特色和優勢相結合[11]。由此,任課教師挑選社保教材時比較隨意,更缺少本校自編特色教材。長此以往,社會保障研究生的特色培養缺失必然影響學校生源吸收和一流學科的建設。

三、學術類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改進的對策

對于學術類社會保障研究生的培養,直接關系著社會保障人才的質量,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應隨社會變遷而相應變化和調整,把握政策走向,不僅要關注國家關于社會保障的政策是如何變化發展的,還應熟練掌握社會研究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以更好地研究新問題,因此,改進社會保障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及提升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迫在眉睫。

(一)構建“三位一體”系統培養模式

“三位一體”是指“質量合一”的課程體系、“定性和定量合一”的實踐環節以及“專業培養與社會需要合一”的人才去向?!叭灰惑w”的創新,有利于保證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促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增強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1.課程體系堅持“質量合一”原則

科學設置課程的“量”,以保證課程的“質”。為了保證社會保障研究生教育水平,應將質量分解開來,并分別測量其標準[12]。在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首先應做到“質量分離”,其次應“質量合一”?!百|量分離”,即所開課程要該開盡開,同時保留特色課程。完善學位和專業課程設置,保證基礎課程數量,包括社會保障研究、社會保險法研究、勞動法專題研究、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社會政策理論等課程,為學生的專業理論打下基礎[13];探索特色領域并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設置課程,增強課程體系的延展性[14],可將這些特色課程作為選修課設置,定期調整,及時地反映國內外社會保障發展形勢。從我國近幾年社保熱點來看,特色課程可考慮設計為:社會保險制度與財政責任研究、老齡化與養老保障研究、長期照護服務國際比較、大數據與社會保障服務管理等課程?!百|量合一”,即要注意開設課程的質量。從哲學思維來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通過完善課程設置的“量”,為學生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打下基礎。但是,在提高“量”的同時,也要保證好“質”的飛躍,可以通過對開設課程的期中期末考核、課堂上作業的檢驗、學術論文的發表情況等方式來評估教學質量,以保證社會保障研究生的質量水平。

2.科研能力培養堅持“定性”和“定量”合一

定性和定量作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兩大方法,是要求文科類研究生必須具備的研究能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培養體系,有利于增強學術類研究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首先,強調研究生“定性”研究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過導師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到社會福利機構、社會養老服務部門以及農村貧困地區進行調研,從現實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及講座,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源查閱文獻資料并關注專業前沿文獻等。其次,應注重學生“定量”分析的能力,開設社會科學統計課程,比如SPSS、STATA結構方程、R語言等軟件學習,強化將調研發現的問題及資料分類整理、數據分析和統計的能力。最后,應要求社會保障研究生在研究問題時將“定性與定量”的方式相結合。比如,在研究論文的撰寫上,用定性的方式研究論文背景和描述問題,而運用定量的方式分析調研的數據,證明研究假設,賦予論文真實性?!岸ㄐ耘c定量”相結合,保證了高質量的學術型調查報告的撰寫,培養并鍛煉學生社會調查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

3.人才去向堅持“專業培養”與“社會需要”合一

對學術類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必須傾向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許多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只專注于學術研究,忽視自身實踐能力,導致在企事業單位工作時,缺乏動手能力和軟件運用能力。這就需要將專業培養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要求學校注重調查已畢業人才走向,關注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優化人才培養規劃。學校要加強在校研究生的專業素質考核和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擁有扎實的社會保障理論知識。另外,導師應鼓勵社保研究生到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基層民政部門等有關民生的部門實習,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保障實務訓練,實現學生專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結合,讓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畢業投入實際崗位之后,能夠從事社會保障實務工作,滿足社會對社會保障人才的需求。對此,要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的設置,還應包括人文科學精神的通識教育、創業就業教育、素質教育等板塊。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與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以積累經驗。

(二)提升科學研究素養

為提高學術類社會保障研究生科研素養,可根據因材施教、精英培養、多元方法治學的原則,通過改變培養模式,采取將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分類培養,同時注重培養理論和實踐并重,加強與其他高校學科交流的方式來提升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質量。

1.“分類型、分類別”培養模式

“分類型、分類別”培養模式是指為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發展方向,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通過初選事先了解學生的科研水平和意向,根據不同學生特點布置學習任務,以引導研究生多方面發展。根據學生參與科研深度,可將學術類社保研究生分成參與型、科研型、精英型。根據性格特點、理論和調查的興趣濃厚程度,還可分為理論型和調研型。根據學生掌握研究方法好壞和多樣性,可將學生分為定性型、定量型、定性和定量相結合。

從科研深度來看,參與型社保研究生主要以參與課題為主,通過參與調研,進行文獻搜集與整理以及參與調研報告寫作來完成訓練??蒲行蜕绫Q芯可饕菂⑴c導師的課題,在導師指導下能夠申報和完成課題的創新,并以能與導師合作完成論文為培養目標。而精英型社保研究生,具有較扎實的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能力,培養以具備獨立完成科研成果的能力和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為培養目標。

從研究類型看,理論型社保研究生可考慮以性格內斂的同學為主,以最終能夠運用文獻研究法撰寫學位論文為指導目標。他們可通過閱讀大量理論書籍、探索理論奧秘,嘗試做基礎性研究,比如,理論型社保研究生可做古代社會福利思想、災害救助史及養老、醫療政策梳理等方面的研究;而調研型社保研究生,可考慮以活潑好動的學生為主,以會使用調查法撰寫學位論文為培養目標。學生能夠根據課題需要到實地考察,參與問題發現、問題資料收集、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鍛煉其動手能力。例如,對農村地區返貧問題感興趣的研究生可在農村實地觀察和調查搜集數據資料。還可組織調研型和理論型研究生進行定期集中學習,將理論知識與實驗數據做對照。

從研究方法看,定性型是指這類社保研究生更多注重培養定性研究能力,比如:調研農村失能老人養老問題,根據訪談提綱對老年人個案進行搜集和分析;走訪失能老人和民政部門,通過記錄對話、觀察的方式得出失能老人養老問題的資料。定量型社保研究生的培養主要是學習統計知識和軟件,培養對調查數據進行精確分析能力,運用統計知識和數據軟件進行分析,形成數據模型。定性型和定量型研究生相結合,比較適合具有統計學基礎較好的研究生,發揮兩種研究方法的優勢得出結論。

2.社保理論學習和“民生動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重

基礎理論學習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沒有理論支撐,學術研究則難以開展。研究具備科學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和完善的知識體系尤為重要。無論是閱讀經典著作,還是了解專業文獻動態,社會保障熱點都將成為社會保障研究生的“必修課”。在閱讀西方社會保障經典著作時,不僅要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還應適應國際社會保障形勢的需要。那么,不僅要會查閱中文、外文資料和公開數據庫,撰寫高質量文獻綜述,還要能夠熟讀、吃透經典的福利經濟學、福利社會學著作。

實踐能力是理論學習的載體。如果缺乏實踐能力,基礎理論知識也是無的放矢。國內有些高校的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只顧及課本知識和理論學習,對國家社會保障政策動態全然不知,下鄉調研時對被調查人員的提問顯得無所適從。因此,不僅要熟知國內外社會保障發展動態,還要時刻關注我國社會保障政策熱點及民生政策。另外,缺少實務操作的學習和訓練,國內高校畢業生在從事有關工作時,完全不了解社會保障實務操作,更不懂實務軟件如何使用,因此,應安排實務軟件課程,學習實務軟件做到應知應會。

(三)打造跨省跨?!按笊绫!睂W術交流平臺

當代教育家潘懋元曾提出:“高校應建立自己的理念,避免只看統一的、規范的排名榜,如果只為建一流大學而建立大學,就建不成一所好大學?!盵15]一流學科是評判高校專業質量水平的標準,促進社會保障專業優化,對促成一流學科建設十分重要。因此,應積極打造跨省跨?!按笊绫!睂W術交流平臺,汲取多方面資源,提升社會保障專業水平。所謂“大社?!苯涣髌脚_,即形成以區域為特色、集成多個學科優秀專家打造的跨省跨?!吧绫W術圈”或“社保學術團隊”。

學校應樹立公共管理一流學科建設目標,大力引進包括社會保障專業在內的公共管理“全領域”專家,改善師資隊伍學術水平和所依托的學科結構。研究生導師突破專業知識架構,基于不同的學科視角來研究社會保障熱點問題。比如,建立校內跨學科的科研活動平臺,培養研究生科技能力和創新能力,社保研究生不僅與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等專業的研究生、學者進行交流,還可以和理工科學的專業,如大數據、環境資源等專業的研究生不斷碰撞和融合,這有利于形成創新研究[16]。建立跨省跨校學術交流平臺,鼓勵不同院校的學生之間交流社會保障的學術問題,了解最新的知識變動,探討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十分必要。學校應加大扶持研究生跨省參加學術交流,從不同省份特色出發對同一問題進行多方面分析,更好地擴展數據、案例,提升具體分析能力。

四、結語

構建“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科研水平,是社會保障研究生培養的關鍵性目標。

下一步,各類社會保障學科研究生培養單位可能的調整方向有幾個方面:一是轉變培養觀念,將課程學習和科研能力深度結合,開拓科研能力的訓練方式,“分類型”“分類別”進行階梯式培養,創新跨省跨校學術交流平臺,鼓勵不同院校的學生之間交流社會保障的學術問題;二是不斷適應社會熱點和民生需求,發揮社保學科研究生的敏感性,提高研究領域的即時性和可用性;三是改革培養目標,以政策發展為基點,關注政策前沿動態,以多學科交叉為學習平臺,積極做好課程建設,注重“質量統一”;四是積極向創業型大學轉變,按照社會需求培養具有創業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綜合人才[17],根據學生的就業意愿制定培養方案。有意愿到企事業單位、政府工作的學生應朝應用型研究生方向培養,準備繼續從事社保學術研究和到高校教學的學生應朝精英型研究生培養,準備到大型公司或機構從事工作的學生可朝參與型方向培養??傊?,從提升教學理念和思路、優化課程改革,轉變培養模式以及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方面入手,堅持“授道為輔,自學為主”的原則,不斷提升社保研究生教學質量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7-01-19)[2019-06-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

[2] 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EB/OL].(2016-03-22)[2019-06-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3/t20160322_234599.html.

[3] 梅貽琦.梅貽琦高等教育思想與教育文論選讀[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2.

[4] 張睿,張偉.如何培養研究生的學術思維[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5):41-44.

[5] 姚期智.科學家與科學之路——姚期智院士在清華大學星火論壇的演講[EB/OL].(2012-05-14)[2019-6-28].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50/2012/20120514150936197678765/20120514150936197678765_.html.

[6] 童星.公共管理學科的共享價值、疆域邊界與發展趨勢[J].學海,2019(1):27-32.

[7] 高圓圓.本科社保人才培養的通專融合范式:理論、障礙與路徑[J].理論月刊,2016(4):139-144.

[8] 黃任民.經典著作與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92-93.

[9] 蔡文伯,趙彩虹.“學術促進”還是“制度陷阱”[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31-36.

[10]盛明科,蔡振華.面向“雙一流”建設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路徑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57-61.

[11]杜瑞軍,李芒.我國高等學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邏輯[J].教育研究,2019(6):116-127.

[12]張應強,蘇永健.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反思、批判與變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13]曹信邦.財經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經濟師,2006(4):124-125.

[14]孟穎穎.社會保障學:挑戰、定位與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52-56.

[15]左春明.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大學不能跟著“排名”轉[N].中國教育報,2003-04-18(3).

[16]羅依平,甘紀平,范娜.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機制與路徑選擇[J].高教論壇,2011(12):91-94.

[17]付八軍.創業型大學本土化的內涵詮釋[J].教育研究,2019(8):92-99.

(責任編輯:楊 波)

猜你喜歡
學術類碩士研究生社會保障
國際學術類會議的收費研究和經驗探討
新時代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學術類與非學術類的名著閱讀教學比較
SWOT分析視角下高校學術類社團促進學風建設的探析
基于3S敬業度理論的學術類研究生創新行為研究
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籃球方向碩士研究生課程內容設置研究
高校碩士研究生對學校和導師水平能力的評價分析
我國心理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教育的現狀研究
高校碩士研究生消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關于擴大我國社會保障基金來源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