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演變、成因分析及實踐

2020-05-03 13:48許舒雯王寅申
青年與社會 2020年5期
關鍵詞:高校學生干部

許舒雯 王寅申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引領及其人才培養中心工作被賦予了新使命、新要求,而隨著“Z時代”到來“95后”、“00后”大學生日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中堅力量,內外源的變化造就了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變化。研究近年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變化,探究其演變歷程和演變動因,總結近年來各高校在學生干部選任方面的共通性規律,對于日后建構一套新形勢新要求下更為的民主、科學、合理的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學生干部;民主選任;學聯學生會改革

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與管理歷來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而學生干部選拔機制建設也從來是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與管理也這一常談常新話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Z時代”到了“95后”、“00后”大學生日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中堅力量,內外源的變化造就了近年來各高校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明顯變化。研究近年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變化,探究其演變歷程和演變動因,總結近年來各高校在學生干部選任方面的共通性規律,對于日后建構一套新形勢新要求下更為的民主、科學、合理的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在學生干部隊伍建設中“強‘三性,去‘四化”,切實履行《學生干部自律倡議書》約定在當下關頭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演變趨勢

文章基于從華東、華北、東北、華南和華中地區分別抽取的五所有代表性的綜合性大學為樣本開展實踐探索,界定“高校學生主要干部”概念為高校學生組織中核心部門,有良好政治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學生領袖。歸納總結五所高校近年在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上的共性演變趨勢為如下。

(一)候選人遴選標準的日漸具體化和遴選范圍的普遍擴大化

對比調研高校近兩年校級學生會主席團的招募公告及其兩年前的招募公告,可以明顯的發現公告中候選人遴選標準日漸具體化,如E高校在公告中明確要求校級學生會主席團候選人成績排名在前20%、Z高校大學為30%、D高校為40%(包括部長及其以上)。而政治面貌方面Z高校明確要求為預備黨員以上,E高校和D高校則寫明中共黨員、預備黨員優先。同時D大學還要求候選人民意測評滿意度不低于80%。

同時,近年來高校候選人的遴選范圍也有了較大范圍的擴大,以校學生會為例,以往學生會主席團候選人多來自于校學生會內部,而近年來五所高校候選人的范圍切實擴展到了校會的外部?!秾W聯學生會組織改革方案》初見成效,學生會是全體學生的學生會這一理念在這五所高校的主席團配置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實。

(二)主要學生干部選舉程序及相關環節的日漸規范和制度化

研究人員初期設想的現行選任環節中可能存在“唯票取人”、“流于形式”、“集體失語”、“簡單籠統”等現象雖然還有一定的身影,但整體上看已經較過去有了較大的變化。

如推薦環節,調研高校除了組織推薦渠道外,均增加了自薦渠道,且候選人推薦過程中會充分考慮候選人的實際情況及其群眾基礎??疾飙h節各高校也在盡量避免“流于形式”的現象出現,比如團委老師基本不再出現“慣例敲章人”的角色,更多被賦予“綜合意見采集人”的角色,學院黨委在此過程中的只能也有所增加。在民意咨詢的環節,各高校各盡其能鼓勵學生代表暢所欲言。如E高校,團代會和學代會后,學校宿舍空調和熱水的問題都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故學生代表在民意表達環節的積極性也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監督考核環節,各高校機制和程序也均有建構。

(三)學生代表話語權及對候選人個人成長關注度日漸提升化

團代會、學代會等民主形式的會議現已成為各所高校主要學生骨干選拔的必經流程。團代會、學代會各個環節五所高校均按照規定設計了流程嚴格的民主程序,確保選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如E高校團代會團委委員侯選人嚴格經過“二上二下”程序,即各學院代表團推薦各代表團參會代表名單后,校團委經由各方綜合考慮確認候選人名單再次返回各學院代表團審議,各學院代表團充分審議候選人名單后重新上報校團委。

而隨著候選人遴選范圍的擴大,五所高校對候選人選任時“不問出身”的趨勢愈發明顯,隨之而來就是大家對候選人個人成長的關注度日漸提升。部分高校推出“前傾化”的學生干部選育模式,即提前半年開啟候選人選拔程序,通過資格審查的候選人,選擇合適崗位讓候選人提前進入合適的學生組織熟悉情況,期間會由團委指派老師或上一屆主席團成員與候選人 “掛鉤式” 聯系,跟進候選人成長情況。

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演變成因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引領及其人才培養中心工作被賦予了新使命、新要求,而隨著“Z時代”到來“95后”、“00后”大學生日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中堅力量,內外源的變化也造就了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近年來的巨大變化。

(一)新形勢新環境對高校思政引領和人才培養工作的新要求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于高校而言,努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和制度運行等方面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新使命,也對高校思政引領和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為新的要求,當然也給予了高校學生組織建設及學生干部選任培養模式更清晰的前進方向。

學生干部群體作為高校學生群體中的代表性力量,對其的先進性要求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一種鮮明的風向標,所以在近年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變化中,對候選人的政治性要求、對選任流程的民主性近年來都有了明顯的提升,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政治屬性在學生群體中日漸強化,學聯學生會組織的“服務性”功能日漸凸顯,這些觀念性根本變化勢必帶來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變化。

(二)“00后”的來臨與高校學生群體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變化

從2018年起“00后” 逐漸進入大學校園并且將很快成為學生群體中的中堅力量?!?0后”相對而言都成長于中國發展和進步最快的歷史階段,且從小就熟練使用的手機等移動互聯網工具,見聞和視野較廣,“嗨”動力成為他們中許多人追求目標時的主要支撐,與“80后”、“90后”有著較多的不同。

內源性的群體思維方式變化給高校學生組織也帶來了全新的變化,而當這群“00后”群體又以高校主要學生干部候選人這一“競職主體”的身份同時出現在選任實踐中時。他們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較強的自主意識、多元的興趣愛好、包容性地處事風格等為高校學生組織建設發展的創新和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創新提供了可能,當然他們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對自身個人成長方面的強烈要求也催使學生干部選任工作中學生群體話語權及學生干部個人成長需求的提高。

(三)學聯學生會改革對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的新規定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網絡上也曝光了一些被當作“笑話”的高校學生會官僚化事件,例如某高校學生會充滿“官僚氣”的干部任命公告、某高校學生會群管理員爆粗口訓斥新入會干事不懂規則的事件等。而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關于印發《學聯學生會組織改革方案》的通知也明確指出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青年學生工作的重要指示,以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為目標,更好地代表和服務廣大同學,更好地團結和凝聚廣大同學聽黨話、跟黨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在這樣的新規定、新要求下,規范學生會干部選拔標準、評價機制,不斷強化學生干部的群眾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重點擴大普通學生代表的比例,真正選出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學生干部也迫在眉睫。調研的五所高校近年在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方面的共同性變化如遴選范圍的擴大、程序民主性的強化等也完全吻合改革發展的趨勢。

三、建構新形勢下科學合理的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

在梳理五所高校在學生干部選任機制方面的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筆者自身工作經驗認為可將高校學生干部選任按過程劃分為“育苗”、“選拔”、“用人”三個緯度。設定三個環節的主要目的分為為:“育苗”環節從更普遍的學生群體中培育和物色更為合適的侯選人人選、“選拔”環節從較多符合基本要求的侯選人中通過更為民主科學的方式產生高校主要學生干部人選、“用人”環節如何最大程度將學生干部的個人成長與崗位所需相結合。通過三個環節的主要目的,確認三個環節的核心工作,即在“育苗”階段搭建“選育結合”的培養體系,在“選拔”環節搭建“民主科學”的選任程序,在“用人”環節開展“持續有效”的任期培訓,以此貫穿高校學生干部選任體系全過程。

(一)“育苗”階段從更普遍的學生群體中培育和物色侯選人

打破了原先部門直升的競選方式后,又該以怎樣的方式更科學、民主的推選出合適的“侯選人”呢?筆者認為可以在二級學院內設團校、綜合素質積分評定等相應的培訓考核體系,通過此類培訓和積分考核,提高學院學生整體素質的同時使得一些思想進步、工作能力強的同學在此環節中凸顯出來。同時為保證“育苗”的質量,可適當延長此類培訓考核的期限并給予此類培訓一個較為嚴格的考評體系,以便給予侯選人一個較為科學的“數字評價”,使得后續選任過程中,能有一些具體化、數字化的標準可做參考,而非完全依靠人為的主觀評判。

(二)“選拔”階段以更民主科學的方式產生主要人選

筆者認為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程序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環節:推薦提名、考察協商、民意表達、決定任命。為了給予侯選人充足的考察時間,可考慮將推薦提名的工作適度前傾,如提前半年確認競職主體,并放入相應的工作環境進行實際工作的測試或開展適當的樣例測試。在考察協商環節設計高質量的標準,明確所被期望的特性,搜尋合適的侯選人。在民意表達環節堅決貫徹團員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等民主程序,即便是休會期間,如遇主要學生干部選任,原則上也都會召開小范圍的委員會議。決定任命環節應上報上級黨委,經由上級黨委審批確認后方可正式任命。

(三)“用人”階段將學生干部的個人成長與崗位所需相結合

主要學生干部人選確認后,不應忘記的仍是其“學生”身份,仍不應放松對其政治意識、家國情懷、領袖氣質、創新精神、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培養??衫^續依托校院各級學生骨干培訓班加強學生骨干培養。堅持分類引導、分層教育的培養初衷,針對不同層級的團學骨干,形成差異化的培養方案,既在制度上要求部分學生骨干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共性學習和培訓,提高學生工作能力和服務學生意識,同時又積極開拓渠道,給予學生骨干有針對性的個性指導。并為每位主要學生干部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如選派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團委老師與負責主要崗位的學生干部進行一次深入的面談。

綜上,高校學生干部選任也應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人才培育環節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無論是選育原則和導向、選任方式和流程等都應緊緊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人才培養中心工作展開。在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體系搭建過程中應更多考慮到學生從該體系中的切實所得而非選任體系本身的制度框架,“育人”工作也應涵蓋于該選任體系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 韓笑.趙研.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學生干部選任和測評研究[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02):93-94

[2] 陳希.冉昆玉.學習型組織理論嵌入高校學生社團管理路徑探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9(17):74-76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9年度上海學校共青團工作研究重大課題 “基于扎根理論的新時代高校主要學生干部選任機制建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ZHDA11;文章為2019度華東理工大學思政研究課題“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社團主要骨干選任培養機制建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LSZ201908。

作者簡介:許舒雯,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團委書記、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組織建設;王寅申,華東理工大學校團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

猜你喜歡
高校學生干部
高校學生干部在突發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兩學一做”背景下高校學生干部的教育培養探究
高校學生干部團隊文化建設路徑研究
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與管理考核工作探析
淺談高校學生干部的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