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晉城瞽目藝人反切語研究

2020-05-05 13:08余躍龍
關鍵詞:徽宗晉城聲調

余躍龍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語言科學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119)

一 引言

趙元任(1931)曾總結了八種反切語,包括北平1(mai-ka式)、北平2(mei-ka式)、北平3(man-t‘a式)、常州(m-la式)、昆山(mo-pɑ式)、蘇州(u-mn式)、廣州(lɑ-mi式)和東莞(lɑ-mi式),其中北平1(mai-ka式)主要通行在北平一帶。[1]312-354張天堡(2009)指出趙先生論及的這種北平1式反切語,民間多稱“徽宗語”,傳說是宋徽宗趙佶常常使用的一種宮廷隱語,后來傳入民間[2]5。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證明該反切語始創于宋代?;兆谡Z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區,據調查在河南、河北(包括北京)、山東、陜西、蘇北和皖南都有廣泛傳播[2]7[3][4]。但是,學界對山西境內的徽宗語尚無報告,對山西晉城瞽目藝人徽宗語的研究尚付闕如。本文主要討論山西晉城徽宗語的構成方式、與河南徽宗語的異同、與晉城方言的關系等問題,同時介紹一種尚未報告的隱語——漏八分。

二 山西晉城徽宗語概況

晉城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與河南焦作、濟源、輝縣等縣交界,晉城方言與毗鄰的河南輝縣、濟源等縣同屬晉語邯新片獲濟小片。

晉城徽宗語主要為當地瞽目藝人群體使用,這些藝人大多為晉城及澤州文藝表演隊成員,以表演晉城鼓書、澤州四弦書為主。他們大多不識字,既不能看也不會寫,導致互相之間無法正常交流。出于日常交流的需要,同時為了保護行業隱秘,這些藝人生活中常用徽宗語進行口頭交流。近年來,表演人員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可以使用文字進行交流且有不少非盲人加入鼓書、四弦書藝人行列,這些非盲人有能力選擇其他方式傳遞信息實現交流,因此晉城徽宗語的使用人口銳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晉城會說徽宗語的藝人不足20人。晉城徽宗語沒有獨立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系統,是依附于當地方言存在的一種社會方言,其性質上屬于隱語,1949年以前曾在商販走卒、逃荒賣藝和說書藝人中廣泛使用,其產生年代有待進一步考察。

三 晉城徽宗語的結構特點

晉城徽宗語屬反切語的一種,以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的構成方式為主。反切上字與被切字是雙聲關系,反切下字與被切字是疊韻關系。反切上字的韻母依被切字開齊合撮而不同,開口呼韻母為[-ei],齊齒呼為[-iε],合口呼為[-uei],撮口呼為[-yε];反切下字的聲母依四呼不同,開口、合口呼前聲母為[k k‘]或[l],齊齒、撮口呼前聲母為[‘]。反切上字聲調一律為上聲[312],反切下字聲調與被切字相同。一般而言,被切字與反切上下字的四呼相同,如被切字是合口呼,反切上下字也都是合口呼。晉城徽宗語單字結構如表1:

晉城徽宗語只重聲韻調,而不重用字,只要是讀音相同的字,往往可以互用,因而反切上下字并不固定。根據四呼的不同,晉城徽宗語有以下具體規則。

(一)開口呼

規則1:被切字聲母非[k k‘]的,附加韻[-ei],附加聲[k-],如表2:

①晉城徽宗語被切字是入聲,反切下字也是入聲。由于入聲字位于兩字結構的后字位置,所以有弱化的傾向,表現為喉塞音韻尾不明顯,僅保留入聲韻和入聲調。

規則2:被切字聲母為[k k‘]的,附加韻[-ei],附加聲[l-],如表3:

(二)齊齒呼

規則1:被切字聲母為非塞音、塞擦音的,附加韻為[-iε],附加聲為[-],如表4:

規則2:被切字聲母為塞音、塞擦音的,附加韻為[-iε],附加聲為[l-],如表5:

(三)合口呼

規則1:被切字聲母非[k k‘]的,附加韻[-uei],附加聲[k-],如表6:

規則2: 被切字聲母為[k k‘]的,附加韻[-uei],附加聲[l-],如表7:

(四)撮口呼

(五)舌尖元音

晉城徽宗語舌尖元音切分方式與中原(以河南為主)徽宗語切分方式有明顯不同,中原徽宗語舌尖音在塞擦音后,附加韻為[-],附加聲為[l-],如:“知”[t?l],在擦音后,附加韻為[-],附加聲為[-/t?-],如“詩”為[?t?][5]。晉城徽宗語兩種結構與中原地區徽宗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結構1附加音[-ei t?-]與中原徽宗語擦音聲母后附加音[-/t?-]形式相近,不同的是附加韻由[-]對應為晉城徽宗語的附加韻[-ei],而受晉城方言無舌尖前塞擦音和擦音的影響,附加聲只有[t?]。結構2中的附加音為[-],反切下字為自成音節的舌尖后濁鼻音[],其最初形式可能也是[l],但晉城方言中并不存在[l]音,此音聽感上更接近該方言中“兒系字”的讀音,晉城方言中“兒系字”讀自成音節的舌尖后濁邊音[],與晉城相鄰的豫北晉語孟州、濟源、修武等點兒系字也讀此音[6]。[l]這個音受晉城話音系內部結構制約讀為[],這是徽宗語受當地方言影響而調整的結果。如上所述,中原徽宗語舌尖元音字在塞擦音和擦音字后附加韻不同,而晉城徽宗語則無區別,因此晉城徽宗語形成了兩套可以自由替換的徽宗語結構方式。

(六)兒系字

規則: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韻相同,聲調一律為[312],反切下字讀[t?],如表12:

四 晉城徽宗語的可能來源

晉城徽宗語興盛的時代在清代。清光緒年間澤州府犁川鎮的盲藝人程天和(約1872—1932)是最為著名的澤州四弦書藝人,他擅長徽宗語,經常用徽宗語課業授徒或與其他瞽目藝人交流。據此可推測晉城徽宗語的歷史至少有150余年,但徽宗語的流傳僅靠口口相傳,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所以晉城徽宗語產生發展的歷史尚不確知。

徽宗語曾大量存在于中原河南地區城鎮居民、算命盲人、江湖藝人口中,可以說中原地區(主要是河南)是徽宗語廣泛使用的地區。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與豫西北諸縣毗鄰,考慮到晉城瞽目藝人活動范圍有限,其重要的演出地點就是晉豫交界地帶,因此,我們推測晉城徽宗語源自河南的可能性較大。

五 晉城徽宗語與中原徽宗語的異同

晉城徽宗語源于中原地區徽宗語,受到晉城方言的制約而有所調整,二者主要區別如下:

1.中原徽宗語附加韻為[-ai],晉城徽宗語附加韻為[-ei],這與晉城方言將普通話[ai ie uai ye]韻字讀為[ei iε uei yε]有關,二者的區別僅為音值的差別。

2.今晉城方言保留入聲讀音,晉城徽宗語對入聲字的切分有自己的特點,當被切字是入聲時,反切下字也是入聲,保留入聲韻和入聲調,但喉塞韻尾已不明顯,這是徽宗語規則與晉城方言沖突情況之下的自身調整。今中原地區已無入聲,因而不存在入聲韻,也無喉塞韻尾,當地徽宗語也無入聲韻。

3.韻母為舌尖元音的字在晉城徽宗語與中原徽宗語中切分方式明顯不同。中原徽宗語舌尖元音在塞擦音后,只有類似結構2的切分方式(附加韻為[-],附加聲為[l-]),而在擦音后則是結構1的切分方式(附加韻為[-],附加聲為[/t?-])。晉城徽宗語無論聲母是塞擦音還是擦音,兩種結構可以通用。

4.兒系字晉城徽宗語反切上字與被切字同音同韻,反切上字聲調一律為[312],反切下字附加聲為[t?-]。中原地區徽宗語兒系字單字音讀為[l],徽宗語的附加韻為[],附加聲為[t?][2]77。

6.中原徽宗語有順切和倒切兩種形式,即反切上下字順序顛倒。如“張”可以順切為[?t?ai?kɑ],也可以倒切為[?kɑ?t?ai]。順切和倒切在中原徽宗語中沒有差別,可以自由替換,晉城徽宗語一般不能倒切,只有順切一種形式。

六 漏八分也是一種反切語

在晉城瞽目藝人口中還有一種叫作“漏八分”的隱語。它的使用人口更少,使用范圍更窄。主要使用人口為60歲以上的晉城鼓書或四弦書瞽目藝人,目前使用人口已不足10人。這種隱語的具體產生年代現無據可查。漏八分也是一種反切語,同樣是將每個字音拆分為聲母和韻母兩個部分,聲母后添加附加韻,韻母前添加附加聲。與徽宗語比較,漏八分的附加音規律較為簡單。根據四呼的不同,附加韻為[-/i/u/y],附加聲為[m-]。被切字與反切上字是雙聲關系,與反切下字韻母并不全為疊韻關系。被切字是舒聲的,被切字與反切下字韻母相同,被切字是入聲的,反切下字韻母由入聲韻變為舒聲韻[ɑ/iɑ]和[/i]。漏八分中被切字四呼情況與反切上字一致,與反切下字不同。反切下字中沒有合口和撮口呼,被切字是洪音的,反切下字為開口呼,被切字為細音的,反切下字為齊齒呼。

聲調方面,反切上字一律為入聲,但是調值隨著舒聲走:被切字為上聲的,反切上字聲調[312]變為[31],被切字為入聲的,反切上字聲調[4]變為[31],被切字為平、去聲調的,反切上字不變調。反切下字與被切字聲調相同,但被切字為入聲的,反切下字聲調由[4]變為[22]。如表13:

此外,漏八分中也有一些特殊情況,部分字在漏八分中反映出晉城及澤州方言中曾梗攝開口細音字文白異讀[-i文/-i白]的現象,如“明鏡釘”等字?!苞Q”字的反切下字主元音為[o],應是[]受唇音聲母[m]的影響而圓唇化和高化的結果。另有個別字聲調混淆,在漏八分中不能區分,需要在詞匯環境中區分,如貨[xu52]和火[xu312],反切上下字同為[xu312-31m312]。這些特殊字數量較少,不亂其類,特殊讀音臚列如表15:

七 結論

從晉城徽宗語與中原徽宗語的比較可見,六條主要差別中有五條都與晉城方言音系制約有關。晉城徽宗語源自中原徽宗語,但仍遵循當地方言的語音規律,這也符合徽宗語作為一種隱語的社會屬性。如果說晉城徽宗語是中原徽宗語借入后的“舊瓶裝新酒”似的改造,那么漏八分則是晉城瞽目藝人的獨創。其本質上也是一種反切,但與徽宗語有較大差別,特別是體現出晉城方言保留入聲的特點。對于瞽目藝人而言,創造出一種流行范圍更小,更不易為行外人掌握的隱語十分必要。山西晉城徽宗語來自中原徽宗語的可能性很大,但與流行于京津、東北、山東等地的[mai-ka]式反切語有什么樣的關系,需要結合中原地區移民史加以研究。此外,晉城徽宗語除兩切(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外,也可以有三切和四切,三切和四切都是在二切的基礎上,中間附加一個或兩個附加音,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由于晉城徽宗語和漏八分使用人口較少,且出于行業保密的傳統,學界尚未進行系統發掘和研究,這兩種極具晉城方言特點的反切語正瀕臨滅絕,亟待保護和傳承。(1)本文所引晉城(澤州)方言、徽宗語、漏八分語料都來自作者2019年3月在山西晉城的親自調查。被調查人為澤州四弦書傳承人:馬莉(晉城市澤州縣人,女,47歲)和李蘭香(晉城市澤州縣八公鎮人,女,56歲)。對她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猜你喜歡
徽宗晉城聲調
山西晉城啟動黃芩示范項目
晉城:安排部署 統防統治
聲調歌
拼音寶寶扛聲調
遼寧朝陽“安晉城”略考
坐著轎車學聲調
單韻母扛聲調
金馬傳說
徽宗父子的唱和詞
北宋官瓷的傳承和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