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

2020-05-09 10:46許蓉
今日財富 2020年12期
關鍵詞:實訓課程體系人工智能

許蓉

隨著“會計機器人”的出現,人工智能把會計人員從高重復性的基礎會計核算工作中解放出來,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為保證高校輸出的會計人才能夠順應社會需求,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過梳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結合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沖擊,對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一定的設想和建議。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會計機器人”的出現,人工智能將逐漸替代會計人員完成重復性高、復雜性低的會計核算工作,在多數“低端”會計人員可能面臨失業的同時,用人單位卻急需精通財務報表分析、風險管控、財務管理以及資本運作等業務的“高端”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為保證高校輸出的會計人才能夠順應社會需求,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沖擊

(一)概念界定

人工智能,指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皶嫏C器人”就是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會計領域的產物。

(二)人工智能改變會計工作重心

我們知道,會計的兩個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隨著進入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化時代,會計的“核算和監督”的功能將逐漸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可以高效率、無差錯地完成出納、開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表生成等會計核算工作,“低端”會計完全有可能被“會計機器人”取代;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因為基礎核算工作已由“會計機器人”完成,會計人員更多的工作會集中在需要運用主觀職業判斷的地方,例如進行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進行會計估計、財務管理的預測和決策以及資本運作等,這些都體現出在人工智能下會計的拓展職能“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評價經營業績”的功能在不斷增強。未來的企業更青睞的是既懂會計又懂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

三、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一)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仍然比較注重打造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會計核算型人才,忽略了學生管理決策能力、語言溝通能力、自主創新創業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的綜合素養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也造成了部分會計學生畢業就失業的狀況。

(二)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

我國大部分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基本上仍然沿著基礎會計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的主線展開,大學的高年級會開設一些如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以及金融企業會計等會計類選修課。這樣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會計功底扎實的純會計人才。但是,在當下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計算機新技術不斷更新發展的大背景下,懂得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掌握計算機相關知識才能使會計人才脫穎而出,才能使會計人才避免被“會計機器人”所取代。然而,大多數高校仍然沿用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并未將互聯網和計算機相關課程納入會計學課程體系,學生對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了解程度遠遠不夠。

(三)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會計教學普遍還是采用傳統的 “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注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對實踐能力的培養明顯不足。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熱情,長此以往,學生也失去了創新創業能力。大學四年,從基礎會計到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師大篇幅闡述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知識,教會學生做越來越難的會計分錄,把學生培養成做題高手,但卻很少講授會計政策選擇、會計方法使用、會計職業判斷的應用與分析,而這些恰恰是運用主觀判斷,提升綜合素養的重要方面。因此,落后的教學方法學生難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實訓教學效果不理想

會計實訓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的最主要的教學手段,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開設的會計實訓課程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普遍原因有兩個:一是師資問題。目前大多數高校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就進入高校工作,本人缺乏會計實務經驗,其實訓課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二是高校的軟件更新問題。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傳統的會計實訓軟件已經過時,大部分高校沒能及時更新與時俱進的教學軟件。試想用人單位已經要求會計人員會做大數據的整理和分析,而學校還在實訓手工填寫憑證、賬簿,還讓學生手工做試算平衡,這樣的實訓還有什么意義呢?

四、構建一個“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應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身心健康、品格優良、能力突出、專業扎實”的高素質復合性應用型人才,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既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理論功底,又懂得互聯網相關知識,同時還具備實務能力,綜合素質較高并具備一定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復合性應用型人才。因此,應當構建一個“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設想如下:

(一)確定“會計+計算機”的復合型基礎人才培養模式

1.優化課程體系

針對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建議將計算機類的課程有機地融入原會計課程體系中,在學好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建議增設程序設計語言類課程如Python,數據庫基礎、會計軟件開發與維護、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安全技術、軟件項目管理、企業資源計劃(ERP)、財務共享、智能報賬等選修課程。

2.改革教學方法

針對傳統教學方法落后的問題,提倡改革教學方法,根據課程性質引入案例教學法, 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講授式、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實現演示教學、探究教學、討論教學與傳統講授的有機結合。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方法。

3.加強實訓教學

針對高校實訓教學問題,建議高校購買與會計實務同步的最新版的實訓軟件,爭取實現實訓與會計實務同步。另一方面應當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學??梢耘汕铂F有教師向社會提供會計服務,或者鼓勵教師到企業、事業單位參加實踐工作,取得實務經驗回來才能進行更好的實訓教學。

(二)開展以“提升綜合素養為目標”的第二課堂拓展培養模式

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活動和比賽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在整個學校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競爭能力的會計學習氛圍。專門成立學科競賽指導小組,組織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含金量較高的學科競賽,學生通過參加比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學校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為期較長的會計文化節、會計讀書節等主題活動月,舉行學術講座、文獻閱讀與研究訓練和朗讀、書評、讀書筆記、專業技能競賽等系列活動,進行會計文化熏陶,培養學生人文及專業素質素養。

(三)開創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聯合培養模式

為全面提升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僅僅依靠實訓課程。鼓勵高校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為適應學生就業需求,與企業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聯合培養模式。一方面可以與合作企業共建實訓基地,讓學生走出去,在實訓基地提升實務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與企業共建實驗班,讓企業走進高校,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修改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還可以讓行業專家親自參與教學,通過“走出去和走進來”的模式,探索更科學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方法。

綜上,本文期望通過“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實踐,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復合性應用型人才。(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本文系四川大學錦江學院2017-2020校級教改項目“會計學院專業綜合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705)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實訓課程體系人工智能
三維視角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藝養教育”凝練與藝美課程體系建設
依托互聯網實施商務英語函電實訓教學
液壓課程開放式虛實結合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
“三位一體”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實施策略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提升中職機械專業鉗工實訓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嘗試
淺析職業院校實訓中心管理機構設置
數讀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