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臨床研究

2020-05-14 07:26胡云任郁郁
健康大視野 2020年8期
關鍵詞:嬰幼兒

胡云 任郁郁

【摘 要】目的: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臨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過程中挑選的90例對象均為我中心兒童保健科進行健康查體的嬰幼兒,按照不同喂養方式將其進行分組,分別分為對照組(混合喂養)與觀察組(母乳喂養),每組各45例。對比兩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為4.44%,對照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為20.00%,組間數據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機制與喂養方式有關,所以在嬰幼兒時期一定要保障喂養方式的合理性,借助于科學的喂養方式來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在母乳喂養時期適當添加含鐵元素的食物來輔助喂養,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

【關鍵詞】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中圖分類號】R45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2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在臨床屬于較為常見病癥,多發生于嬰幼兒群體之中,長時間的貧血會促使嬰幼兒生長發育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降低嬰幼兒身體抵抗力與免疫力,從而造成各種疾病[1]。為此,有效預防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也是兒童保健門診之中較為重要的一項任務,而本文也就如何做好這一項工作進行了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過程中挑選的90例對象均為我中心兒童保健科進行健康查體的嬰幼兒,按照不同喂養方式將其進行分組,分別分為對照組(混合喂養)與觀察組(母乳喂養),每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中,女幼兒為20例,男幼兒為25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5歲,平均為(2.34±0.63)歲。觀察組中,女幼兒為21例,男幼兒為24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4歲,平均為(2.38±0.60)歲。兩組嬰幼兒一般資料比較P大于0.05,可比較分析。

1.2 方法

對所有觀察對象收集其末梢血,同時借助于自動血細胞計數儀器來進行常規檢查,按照貧血評定標準來對嬰幼兒血常規檢查結果進行評定與分析。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進行觀察與記錄,在診斷過程中,若患者血紅蛋白值小于110 g/L,血紅蛋白含量平均小于26pg,紅細胞體積平均也小于80fl,而且血紅蛋白濃度平均也同樣小于31%的話,就將其評定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者[2]。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為4.44%,對照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為20.00%,組間數據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下表1.

3 討論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在臨床上屬于一種鐵元素攝入不足亦或者是人體之中含鐵量出現不斷流失情況而引發的一種貧血疾病,多發于嬰幼兒群體,而這一疾病的發生與嬰幼兒喂養方式具有較為緊密的關系[3]。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疾病發生情況進行觀察,本文也以我中心兒童保健科進行健康查體的90例嬰幼兒進行了觀察與分析,在分析過程中按照其不同喂養方式進行了分組劃分,然后再應用常規檢查來對不同喂養嬰幼兒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疾病發生率進行了對比。

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進行母乳喂養的觀察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為4.44%,而混合喂養的對照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為20.00%,組間數據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在臨床上一旦發生,嬰幼兒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發育自然也就會因此而受到影響,若是長時間維持貧血癥狀,還很有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血液疾病,嬰幼兒階段本身就是人類成長發育重要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保證喂養方式的科學性、營養保健等工作,是有效預防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疾病發生的重要手段,能夠進一步保障嬰幼兒健康成長。在本次調查過程中,母乳喂養的嬰幼兒其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就明顯低于混合喂養的嬰幼兒,這一結果表明喂養方式與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有著較為緊密的關系,純母乳喂養方式的嬰幼兒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概率較為低下,而之所以會如此很有可能是因為母乳之中含有較為豐富的鐵元素。兒童保健工作過程中,如何有效預防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可謂是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而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嬰幼兒身體健康素質,讓嬰幼兒能夠得到良好的發育與成長,則一定要加強對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情況發生的預防,借助于科學的喂養方式來有效降低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在對嬰幼兒進行喂養的時候以母乳喂養為主要手段,然后及時為嬰幼兒添加一些含鐵的輔食,例如蛋類、肉類等等,借助于這些含鐵類的食物來有效提高嬰幼兒含鐵量,讓其身體抵抗力得以有效提升,從而真正有效促進嬰幼兒身體質量得以提升。此外,純母乳喂養的產婦在產后也應該注意鐵的補充,以防止因為母體鐵量不足而造成寶寶儲存鐵的來源不足,進而引起6月齡內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綜上所述,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機制與喂養方式有關,為此,在嬰幼兒時期一定要確保喂養方式的合理性,借助于有效喂養手段來進行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疾病的發生,在母乳喂養時期適當添加含鐵元素的食物來輔助喂養,從而真正有效降低這一疾病的發生,讓嬰幼兒得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陳福蘭.兒童保健門診中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患病情況及相關貧血原因探析[J]. 當代醫學, 2019, 25(1):62-64.

田勇. 小劑量間斷補充鐵劑與飲食強化治療嬰幼兒輕度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效果分析[J]. 醫藥前沿, 2017, 7(5):140-141.

唐瑩, 吳娜, 王歡,等.右旋糖酐鐵間斷補鐵法對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J]. 中國當代醫藥, 2017, 24(8):90-92.

猜你喜歡
嬰幼兒
《針織嬰幼兒及兒童服裝》標準探討
護理嬰幼兒五不宜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一個教育工作者談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
逆境商 從嬰幼兒開始培養
茵梔黃注射液對嬰幼兒禁用 記得轉告你的醫生
中西醫結合治療嬰幼兒腹瀉的臨床效果觀察
嬰幼兒血管瘤的治療理念進展
小青龍湯治療嬰幼兒喘息性支氣管炎38例
隔姜灸治療嬰幼兒嘔吐60例
吳茱萸敷腹治療嬰幼兒腹瀉及護理69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