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上《人民日報》的姑娘:不畏坎坷天地遼闊

2020-05-16 05:39丁香任妍
傳奇故事(破繭成蝶) 2020年3期
關鍵詞:學醫外科醫生人民日報

◎丁香 任妍

來自蘭州大學的楊洋自稱“糙漢”,她是一個對武俠小說情有獨鐘,對諜戰片如數家珍,還能為家人準備一大桌年夜飯的暖心“小棉襖”;也是一個高考物理17分,卻從全國約5萬名本??茋要剬W金獲得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百名優秀代表之一、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的學霸;還是一個曾經夢想拿起手術刀,站上手術臺,卻因意外受傷只能“轉道”內科的醫學生。

綜合測評比成績更重要

大家都說我是“學霸”,但我不這么認為。雖然大學以來的四十來門專業課中,我有十多門都拿到了90+,但我的短板也實在短得夸張,所以我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學霸,拿高中來說,我60%的時間都在學物理,但是滿分110的高考物理,我只考了17分!

在大學里,醫學生的期末考試往往伴著樓道徹夜通明的燈火,但對我來說,做PPT或者寫申報書之類的我都可以熬夜,唯獨不能熬夜學習。因此,我總是在舍友的驚詫中早早睡去。剛入大學的時候,我的專業課分數普遍不高,物理甚至險些“掛彩”。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大三,我在機緣巧合下與年級第一名的同學相伴復習,一來二往間,我開始暗暗琢磨:為什么每次他都能考第一,自己怎么就考不好呢?后來我發現,他對學習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方法,還會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我本身記憶力特別差,所以從他那里吸取的最大的一個經驗就是記憶方法。就這樣,找到學習榜樣的我逐步開始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大三結束,我的成績排名終于從大一的一百多名上升到年級第三。

但是相對于純成績的排名,我更在乎自己的綜測排名,如果只拿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大學生,我覺得是不夠的,考試考得好,不代表就有跟患者溝通的技能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規劃是個偽命題

我的父親是縣醫院的骨科大夫,母親是基層的全科大夫,醫護家庭長大的我,一方面比其他人多一些對醫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自小就體會到了因父母忙于工作而家庭聚少離多的辛酸,因此,高考之前我從沒想過學醫。

但是高考失利的現實讓我與最青睞的經管類專業失之交臂,關于學醫,父母只是提出建議,最終還是我自己做出了決定。在確定選擇報考蘭大臨床醫學專業之前,父親還特地給我打了一劑預防針:“你要想好,選擇這個專業,你就要活一輩子、學一輩子,可不能停止學習?!?/p>

學醫之后我發現,大學里的考試比高考的學習強度要大很多。但是這個專業帶給我的滿足也是別的事情所不能比擬的。隨著學習的漸漸深入,我覺得自己擁有了一名醫學生應該具備的同情心和對生命的尊重,找到了學醫的樂趣和價值。

當我漸入佳境之時,一次意外沖擊了我心中萌芽的美好愿景,甚至改變了我的從醫方向。在學校的某次節目彩排現場,我摔倒在臺階上,手肘磕到了臺階沿,一塊骨頭當場就掉下來了。如今我的右手手肘側方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一條長2寸有余的縫合疤痕,似乎還在隱隱作痛。

痛還不是最要命的。因為外科醫生的手術多是精細手術,一臺手術操作好幾個小時是常事,我的手臂現在既不能那么精準,也不能那么持久。這意味著我必須和自己做外科醫生的夢想失之交臂。

聞知此事,我崩潰過,絕望過,直到現在已經完全沒有負擔了,做不了外科醫生就做一名內科醫生吧!從最開始規劃的學經管類專業,到后來規劃做一名外科醫生,在夢想一次次與我擦肩而過后,我發現規劃其實就是個偽命題,未來,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執著于科研,鐘情于臨床

回顧大學四年自己參與開展過的科研工作,我認為平和而執著的學習態度是最重要的。我從大二就開始跟著副班主任接觸科研,直到現在,他會帶著我們把每一個項目都做完,再難也沒想過放棄,因為科研是很嚴謹的事情,你得有自己的結果。

即使是在緊張復習的期末也沒有熬夜學習精神的我,卻不時要為做實驗而通宵達旦,有時候實驗做得太晚,錯過宿舍門禁時間,我就住在實驗室里,困了就趴桌子上瞇一會。但是,科學實驗的失敗與成功是相伴相生的,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失敗多于成功。在失敗中,我漸漸鍛煉出了平和的心態。幸運的是,我在科研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順利完成4項校創項目、2項國創項目,參與發表SCI論文2篇。

因為我在科研方面小有收獲且手部關節活動受限不適合臨床工作,所以不少人都建議我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科研方向,但我內心有一個堅定的聲音:“不,我還是想上臨床?!?/p>

在我的見習過程中,有一次臨床經歷讓我難以忘懷:當天老師帶著我們去給一個胃癌晚期病人查體,患者剛剛進行完化療,整個人消瘦不堪,56歲的她看起來像七八十歲,那是我第一次親眼看見舟狀腹,真的只有一層皮,那是冬天,天氣比較冷,我下意識把手搓熱,準備給她查體,患者當時身體狀態很差,卻還笑著說:“沒事小姑娘,你放心地來吧,我相信你手很輕,不會弄疼我的?!边@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她在那么難受的情況下,還愿意態度友好地配合我們的工作,我很敬佩她。其實,醫者治病救人,不止是一個單向的過程。

這僅是一次簡單的實踐活動,卻觸發了我對目前臨床醫學生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建議:臨床經驗在一個醫學生向醫生的轉變過程中至關重要,如何將書本上的知識真正用到患者身上?這可不是把內科書背得滾瓜爛熟就能做到的,只有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注意到更多的流程和細節,也才能激發起一位準醫生的憐憫之心。所以,如果醫學生的課程能夠再壓縮得緊湊一些、課程密度大一些,預留出更多臨床實習的時間那就更好了。

回顧我的大學生活,我想起了我所鐘愛的一段歌詞:“這一路上走走停停,順著少年漂流的痕跡?!彼哪觊g,說起成長,談及變化,確實就像那首《起風了》所唱,與過去相比“也有了幾分距離”。然而天地遼闊,唯有一一穿過沿途坎坷挫折和星點螢火,方能凸顯灑脫真我。對于未來,我充滿期待,如那歌詞里的另一句:“看著天邊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湯蹈火去走它一遍?!?/p>

猜你喜歡
學醫外科醫生人民日報
腳下的風景
兒子學醫和父母成校友
許愿
華佗學醫
望子學醫
荷蘭外科醫生完成由機器人輔助的超微外科手術
同工為何不同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