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脈藥物配制方法對產生微粒數量的影響

2020-05-19 14:59呂紅
健康大視野 2020年9期

呂紅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靜脈藥物配制中產生微粒的數量及因素,優化操作流程,降低不溶性微粒產生。方法:應用正交試驗,分析注射劑規格、安瓿消毒方式、安瓿開啟方式和藥液抽吸角度等因素對臨床藥物配置過程中產生不溶性微粒的影響。結果:操作中安瓿消毒方式、安瓿開啟方式等因素對靜脈輸液微粒產生的影響較大。結論:靜脈藥物配置時,噴霧式酒精消毒,砂輪劃割安瓿瓶頸處、并以直接敲擊的方式開啟,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不溶性微粒的產生,確保藥液質量安全,值得推廣。

【關鍵詞】靜脈藥物;配制方法;微粒數量

Abstract:Objective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number and factors of particulates produc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intravenous drugs, optimize the operation process,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insoluble particles.Methods The effects of insoluble particles in the clinical drug configuratio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orthogonal test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jection specifications, ampoule disinfection methods, ampoule opening methods and the extraction angle of the drug.Results The effect of ampoule disinfection mode and ampoule opening method on intravenous fluid particles in operation was greatly influenced.Conclusion When intravenous drug configuration, spray-type alcohol disinfection, grinding wheel cutting ampoule bottleneck, and opened by direct knocking, can minimize the production of insoluble particl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liquid,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Intravenous drugs, formulation methods, number of particles

【中圖分類號】R92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靜脈輸液過程中,除了藥物進入人體血液以外,還會有一些人類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長此以往,它們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這些不溶性微粒產生的主要原因有輸液環境、操作環境及操作方法不當等因素[1-4]。目前有些醫院已經針對微生物產生的問題做了相應解決方法,例如在相對無菌條件下集中配置靜脈藥物,但這并不能總根本上解決微生物的產生。因此,本文重點分析研究靜脈藥物配制中產生微粒數量及因素,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實驗器材與藥品

選取某制藥公司生產的維生素B6注射液(2ml)、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濃氯化鈉注射液(10ml),藥品均經過檢驗且合格;使用某科技公司生產的GMJ微粒檢測儀。

1.2 實驗方法

為了確保實驗的精確度、可信度,所采取的操作均按規范化要求標準操作,且均由同一人完成,兩人共同觀察,同一人記錄。

1.2.1 選取藥物配置過程影響微粒產生的主要因素 制作正交試驗L9(34)表,選取4個影響因素:注射劑規格、安瓶消毒方法、安瓿開啟方式、藥液抽吸角度。水平測試每個因素中的3個因素:注射劑規格分別為2ml、5ml、10ml;安瓿消毒方式分別為不消毒、酒精噴霧式消毒、碘伏消毒;安瓿開啟方式分別為直接敲擊、砂輪劃割后敲擊、墊酒精紗布掰開;藥液抽吸角度分別為30°、90°、-30°。

1.2.2 比較消毒安瓿與安瓿開啟方式對微粒的影響 利用實驗表L9(23)進行觀察分析。根據部分實驗研究結果得到,注射劑規格不同,開啟瓶口徑大小不同,會破壞實驗一致性,且抽吸制劑角度不同對實驗結果影響不明顯,因此本實驗注重消毒方式與開啟方式的研究,并且統一采用濃氯化鈉注射液10ml進行試驗。

1.3 統計學方法 記錄GMJ微粒檢測儀顯示的相應數據,并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采用正交試驗的方差K值分析各因素對產生微粒數量的影響。通過對比K值的大小,來反映相關指標對實驗的影響[5]。K值小,則影響小。

2 結果

2.1 藥物配置過程中影響微粒產生的主要因素

通過實驗中K值的比較,得出本試驗中產生的微粒數量相比較最少的組合為10ml注射劑、酒精噴霧式消毒、砂輪劃割敲開、注射器傾斜30°進行抽吸藥液(見表1)。其中安瓿消毒方式以及安瓿開啟方式均對產生微粒數量有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注射劑規格、抽吸角度對微粒產生數量影響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2 安瓿消毒與開啟方式對微粒的影響

為了保證實驗統一性,且根據上一結果的分析,統一采用濃氯化鈉注射液10ml進行試驗。對安瓿消毒方式與安瓿開啟方式兩個因素進行第二次測試,結果顯示,使用酒精噴霧式消毒后,徒手掰開的操作效果最佳,劃割瓶頸敲開次之。安瓿消毒方式與開啟方式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安瓿消毒方式對微粒產生影響更大。見表3、表4.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侵害人體的病原微生物也日漸增多,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會吸附在食物中被人類吞食,也會伴隨著藥液進入人體血液中,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人們也只能通過研究,來最大程度降低可能性,從而減低感染。本文通過對靜脈輸液過程中不溶性微粒的產生方式及影響的研究,重點分析了注射劑規格、安瓿消毒方式劑安瓿開啟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實驗過程中發現,注射劑的規格對微粒產生有一定影響,但破壞實驗的完整性與統一性。抽吸角度對微粒產生影響不大,因此主要針對安瓿消毒方式和開啟方式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采用安瓿酒精噴霧消毒并以直接敲擊的方式能有效的減少微粒的產生。徒手直接掰開安瓿也是很有效降低微粒產生的方式,但臨床缺少保護性,危害性極大,容易造成醫護人員的傷害[6]。為了減少瓶頸口處劃痕碎屑對微粒產生的影響,采用酒精噴霧的消毒方式來進行消毒能有效的避免,因酒精噴霧能直接作用到角落的細菌,以減少污染。

綜上所述,靜脈藥物配置時,噴霧式酒精消毒,砂輪劃割安瓿瓶頸處、并以直接敲擊的開啟,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不溶性微粒的產生,確保藥液質量安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侯鵬高,呂長淮.靜脈輸液不溶性微粒污染途徑及控制方法研究進展[J].醫學信息,2011,(3):1236-1237.

趙青蘭,齊樹倫.靜脈輸液過程中微粒產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華北國防醫藥,2010,22(4):395-397.

韓麗娟.靜脈輸液中微粒污染的防范進展[J].職業與健康,2012,28(7):882-883.

蘇玉婷.靜脈輸液微粒的危害及預防[J].大家健康,2015,9(13):235.

方開泰,馬長興.正交與均勻試驗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35-40.

盧順,杜海衛,黨芳,等.靜脈用藥配置中心的醫院感染控制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4):320-32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