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崗區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感染性腹瀉事件調查

2020-05-19 14:59任啟智劉洪博溫冬愛伊恩壯
健康大視野 2020年9期

任啟智 劉洪博 溫冬愛 伊恩壯

【摘 要】目的:對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培訓學校感染性腹瀉爆發事件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為類似事件防控提供依據。方法:收集流行病學資料,采用病例對照研究分析危險因素,采集病例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結果:2018年8月12日-14日累計病例46例,罹患率30.67%。臨床表現:腹瀉占97.8%,惡心84.8%等。流行曲線提示為點源暴露模式;病例對照研究顯示,8月13日早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0.508,P<0.05;OR=5.128,95%CI:1.817~14.470)。副溶血弧菌檢出率在患病組和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5.287,P<0.05)。結論: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確定該事件為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爆發事件。

【關鍵詞】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瀉;培訓學校

【中圖分類號】R516.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2018年8月13日23點40分,南崗區疾控中心接到哈醫大二院急診科報告:有6名某培訓學校學員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初步診斷為急性胃腸炎。南崗區疾控中心立即派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8年8月13日晚17時30分在培訓中心就餐后72小時內出現出現惡心、嘔吐等相應癥狀者。

1.2 方法

1.2.1 病例定義 根據《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進行病例定義:出現腹瀉≥3次/24小時,或伴有腹痛、發熱、惡心等相應癥狀者。

1.2.2 病例對照研究 選擇發病學生為病例,按1:1比例選擇未發病的同班同學為對照,調查病例組和對照組飲食、飲水和接觸史情況,查找危險因素。

1.2.3 實驗室檢測 采集部分病例肛拭子進行細菌及諾如病毒檢測、學生生活用水等樣本進行細菌學檢測。

1.3 統計分析 通過Excel錄入實驗數據,運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該培訓學校8月2日到8月14日共有150人培訓學習及就餐。8月12日-14日,共報告病例46例,總罹患率30.67%(46/150)。

2.2 臨床表現 病例的臨床癥狀以腹瀉97.8%、惡心84.8%、腹痛80.4%,并伴有其他癥狀嘔吐67.4%、發熱21.7%、頭痛2.17%。

2.3 流行病學特征

2.3.1 時間分布 首發病例于13日上午9時發病,末病例發病時間為14日上午8時,疫情持續2天,呈點圓暴露模式,13日21時至14日5時病例數最多,共發病40人,占發病總數的86.95%。

2.3.2 人群分布 46名病例中:14名男性,32人為女性,男女比例為1:2.29;男性罹患率為22.58%(14/62),女性罹患率為36.36%(32/88),男女生罹患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761,P>0.05)。

2.3.3 地區分布:46名病例同住一個宿舍樓,共同就餐地點為該培訓中心食堂。

2.4 病例對照研究 問卷調查發病高峰前3餐情況、患者飲水情況和個人接觸史,收集有效問卷46份、對照46份。結果發現13日早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0.508,P<0.05;OR=5.128,95%CI:1.817~14.470),13日午餐(=0.717,P>0.05;OR=1.443,95%CI:0.623~3.298)、13日晚餐(=1.153,P>0.05;OR=0.929,95%CI:0.384~2.244)和飲水類型(=0.201,P>0.05)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5 實驗室檢測

采集46名學員肛拭及對照組46份肛試,10份手試,廚具和餐具樣本5份、菜板涂抹物2份,食堂、公寓4份二次供水樣。

2.5.1 病毒檢測 用ABI7500熒光PCR對92份肛拭樣本進行了諾如病毒檢測,結果均未檢出,排除諾如病毒感染。

2.5.2 細菌檢測 在肛拭樣本中檢出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檢出率在患病組和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5.287,P<0.05),提示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可能由于副溶血弧菌引起。見表1。其它樣本微生物學指標均合格。

2.6 可疑餐次調查 分別有82.6%和76.1%的患者食用了13日早餐熗拌蜆子和香辣酥魚。

3 討論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可以確定本次事件為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爆發事件。主要依據:⑴夏季為細菌性感染性腹瀉高發季節,病例臨床癥狀以腹瀉、惡心、腹痛為主,符合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特征[1,2]。⑵病例有共同就餐史和共同進食食品,臨床癥狀相似,符合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特點。⑶實驗室檢測結果提示致病因子為副溶血弧菌。⑷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13日早餐為危險因素,有統計學意義;根據可疑餐次調查分析,高度懷疑熗拌蜆子、香辣酥魚為可疑食品,但是,由于餐廳沒有按有關要求留樣備檢,缺少剩余食品檢測結果支持,是本次調查的局限性。

綜上所訴,在細菌性腹瀉高發季節,應該加強對學校的預防與控制,減少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校園內的發生與暴發流行[3]。針對所發現的問題,建議學校嚴格執行傳染病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因病缺課登記,落實專人負責,及時發現傳染病聚集疫情。加強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實施食品留樣、從業人員體檢,加強食品采購、加工、儲存等管理,嚴格進行餐具消毒。積極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宣傳,提高師生自我防病意識,嚴防腸道傳染病爆發。

參考文獻:

任啟智,劉洪博,張燕,等.2012年哈爾濱市細菌感染性腹瀉病原菌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31(4):561-562.

Li H,Tang R,Lou Y, et al.A comprehensive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for clinical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hanghai[[J].Front Microbiol,2017,8:1043.

李海蘭,王忠平.大同市2011-2016年學校衛生監督抽檢結果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8,34(4):548-55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