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一條魚立法保護的是整個家園

2020-06-02 09:27沈湫莎
北方人 2020年12期
關鍵詞:中華鱘長江口水生

文/沈湫莎

1.4億年前,地球長什么樣?中華鱘知道。1.4億年來,地球經歷了什么?中華鱘知道。作為“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的超凡適應力正受到環境退化的嚴峻挑戰,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目前處于極度瀕危狀態。

日前,《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這也是我國首次對單一物種進行地方性立法保護。

鱘魚專家表示,為一條魚立法,想要保護的不僅僅是中華鱘這一珍稀瀕危物種本身,守護好人類與所有水生生物共同的家園,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是這一立法的鮮明價值取向。一部法律將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中華鱘,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摸清“宜居”參數 支撐長江口環境修復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其科研、生態和社會價值難以估量。2010年,中華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據估測,目前野生中華鱘的數量不足百尾。導致中華鱘極度瀕危的重要原因在于環境變遷:無處產卵,讓這個與恐龍同時代的物種遭遇了“無后之殤”。

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莊平介紹,距離上海2800公里的長江上游金沙江段,是中華鱘重要且幾乎唯一穩定的“產房”,在氣候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疊加影響下,中華鱘不得不沿長江順流而下尋覓新的產卵場。從對中華鱘的科學監測來看,2015年春夏,上海長江口曾出現大批中華鱘幼魚,此后難覓蹤影。這意味著,中華鱘尋找新“產房”的過程或許并不順利。

要挽救瀕危的中華鱘,首先要了解它的生活史,弄清楚它以何為生,在何種水文條件下產卵、何種水速條件下洄游等基本問題。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的保護力度,科研也逐步跟上,莊平領銜的中華鱘研究與保護團隊從無到有,經過近20年發展,隊伍逐漸壯大。他們對影響中華鱘生存的一系列科學問題做了細致研究,掌握了一套“宜居”參數。

在眾多參數中,有一個指標與上海息息相關,那就是鹽度。中華鱘是一種在淡水中產卵、在海水中生活的洄游性魚類,在上海長江口生活的三個月是它從淡水生活向海水生活過渡的關鍵時期,其間的每一天,它們對鹽度的需求都不一樣。通過研究,莊平團隊掌握了中華鱘由江入海前,整個適應過程中的生理變化,以及不同鹽度對于中華鱘生長發育的影響,數據精確到天。這為長江口的環境修復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保護一條魚實則要維護整個生態系統

中華鱘的“魚”生軌跡與整條長江息息相關。莊平告訴記者,按照經驗,中華鱘每年秋天在金沙江段產卵,幼魚用大約半年時間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游到位于上海的長江入???,在這里棲息三個月左右,然后游入大海,在海里生活20年左右,待性成熟后,將再次逆流而上回到長江上游產卵。

此外,作為體長2至3米、處于長江水生生物系統金字塔頂端的大型魚類,中華鱘的生活離不開其他小型魚類的補給和支撐。如果長江中的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它們所能捕食的獵物越來越少,走向滅絕也只是時間問題。

“越是深入研究,我們越是發現,保護中華鱘不僅僅是保護這一魚種,而是要保護維系其生存的所有環境,它們不是靠養在魚池或某個保護區里就能夠救回來的?!鼻f平說。

正因如此,近年來,莊平團隊的科研工作也逐漸從研究中華鱘本身過渡到研究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比如不同階段的中華鱘對水環境的要求、水利工程的生態調度、開辟新的產卵場等等。他告訴記者,隨著研究范圍的擴大,研究難度也越來越大,比如跨區域保護如何協調,不同地方的生態補償如何處理等。

以中華鱘為名讓生態修復有法可依

莊平從事鱘魚研究已有30多年,對中華鱘的過去和現在如數家珍,其團隊也深度參與了《條例(草案)》的制訂。在他看來,要阻止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的功能性滅絕,光靠行政命令還不夠,必須從法律層面為保護提供有力支持。

迄今,中華鱘已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無論是野生動物保護法,還是環境保護法,都向世界宣示了國家立法保護的明確態度。如今,上海地方立法要做的,就是要跑贏中華鱘保護的“最后一公里”,以科學高效、有的放矢的制度供給,讓中華鱘在長江之中生生不息。

增設生態補償、獎勵保護者、跨區域協作都是《條例(草案)》中的關鍵性制度創設。在莊平看來,獎勵保護者具有重要意義。凡積極參與中華鱘救助,積極舉報違法者的公民,都予以法定獎勵,這將讓更多人意識到,中華鱘的存亡與我們每個人休戚相關。

莊平強調,為中華鱘立法,其實保護的是整個長江生態系統。也只有長江生態得以修復,未來,我們才能有幸與中華鱘“同飲一江水”。

猜你喜歡
中華鱘長江口水生
沉睡的船
臺風對長江口表層懸沙濃度的影響
長江口南槽航道安全通航對策
互助
互助
跟我進城的兄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