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湟地區城市舊建筑改造設計策略研究
——以西寧市城西區賈小巷片區改造項目為例

2020-06-15 13:40張春陽屈宇軒
建筑技藝 2020年5期
關鍵詞:灰瓦木紋黏土

張春陽 屈宇軒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18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城鎮人口比重)增長59.58%,城市建設投資額高速增長(圖1)。全國按建設性質分類的基本建設投資額中,改建和技術改造部分增長速度已經超越了擴建部分。2019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筑改造的重點,“城鎮老舊小區量大面廣,要大力進行改造提升”,為建筑界提出了新的課題——未來建筑設計面臨的不僅是新建建筑,更重要的是舊建筑的改造提升。對于建筑來說,地域性是其不可分割的要素之一;對于舊建筑而言,功能性的改造提升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在此基礎上將地域文化再次融入,激活現代城市中不斷失去的對傳統地域感覺的記憶,則是更高的要求。

西寧市城西區賈小巷片區改造項目,恰好是在深入討論對身處河湟文化環境中的城市舊建筑如何進行地域化的升級改造。

1 項目背景

1.1 社會背景

2013年7月,西寧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西寧市老舊小區物業服務全覆蓋實施意見》和《西寧市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改造工作實施意見》,明確從2013年開始,用3年時間對全市老舊小區物業基礎設施進行綜合整治改造。西寧市城西區賈小巷片區改造項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由政府出資對特定小區進行的專項改造提升,改造內容主要包括保溫改造、外立面改造等。

1.2 區域概況

西寧,古稱西平郡,位于青藏高原河湟區域,即黃河上游和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古代“絲綢之路”“唐蕃古道”所經的咽喉之地。這一區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繁衍之地,人們在此地耕牧生活,創造了璀璨的河湟文化,并在石刻藝術、手工藝、民間坐唱等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

在《海東市城市建筑風貌導則》一書里描述了河湟建筑的構成元素,主要是墻、院、屋頂及門窗裝飾,建筑材料中的砌石、夯土、青磚和土坯。當地建筑一般保持建筑材料的原汁原味,而建筑材料就來自于當地廣袤的土地,由此建筑與環境渾然一體,深沉而厚重。

2 研究與設計

2.1 改造對象分析

2 西寧市城西區賈小巷片區衛星圖

項目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賈小巷片區為此次棚戶區改造項目的重點片區(圖2)。賈小巷位于西寧市黃河路西側,由南北轉東西走向,呈“J”形,西起南川西路,東至黃河路,全長578m,寬4.8m,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據民間傳說,一百多年前該地居住賈、李兩姓人家,賈姓人多習稱賈家莊,1958年城市擴建時改為賈小莊,1980年建成瀝青路面,地名普查中更名為賈小巷[1]。該片區處于西寧市核心區域,片區內多為1980年后逐步建設的磚混結構6層住宅建筑,建筑立面少有城市特點,同時廣告牌隨意設置、雜亂無章,因此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同時,如何打造城市公共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在對現場進行詳細調研后,我們發現如下問題:1)由于建成時間久且缺少相應維護,建筑外觀存在污損問題,大部分涂料墻面有大面積污漬,同時部分瓷磚面層有脫落現象;2)建筑均為磚混結構,沒有相應的節能措施,建筑保溫隔熱性能差;3)小區內外電路管線隨意搭接,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4)作為城市重要區域內的街巷,沿街建筑廣告牌風格迥異,視覺效果差。

2.2 策略研究

對于城市舊建筑改造設計而言,通常采取的改造設計策略包括結構加固、功能更新、綠色節能、立面裝飾等幾大方向。而對于身處河湟地區的城市舊建筑改造設計而言,受其深厚的地域人文環境影響,在安全、實用、美觀、節能的主原則下,更應注重地域特色的融入,但是并非將傳統的地域建筑元素直接拿來“拼貼”,而是要將地域特征提煉加工,針對改造建筑所處環境進行適當的現代化表達。

2.3 地域研究

河湟地區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涼爽短暫,出于保暖與防風防沙的考慮,當地的傳統民居多用高大的圍墻進行圍合,并且多采用小窗和厚實的墻體來保溫防寒,形成了當地民居敦實厚重的地域形象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借助豐富的黏土資源和木材資源,形成了以硬木為骨架,以黏土為基本圍護結構材料的夯筑、版筑、土坯塊砌筑等方式建造的建筑形式,當地人將這種傳統民居形式稱之為“莊廓”(圖3)。

3 莊廓院

4 改造分區圖

5 棚戶區建筑改造前現狀

6 棚戶區建筑改造前現狀

7 棚戶區建筑改造效果圖

8 棚戶區建筑改造完成鳥瞰

9 棚戶區建筑改造完成實景圖

10 沿街五棟建筑區位圖

11 新華巷印刷廠改造前現狀

12 42 號樓改造前現狀

13 18-4 號樓改造前現狀

14 24 號樓改造前現狀

15 48 號樓改造前現狀

除了地域環境,人文環境同樣影響著河湟地區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建筑裝飾方面。遠古時期羌人便在此處生活繁衍,后來鮮卑、突厥等民族的遷入、吐蕃王朝的占領以及漢族的遷入,使得河湟地區形成復雜多變的民居發展史。時至今日,伴隨著漢藏兩大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吸收,這里逐漸形成了漢、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建筑色彩、裝飾豐富多彩。

由此可見,“敦實、厚重”體現了其地域性的形象特點,夯土、木紋是其建筑材質肌理的關鍵元素,豐富多彩的民族性裝飾紋樣體現當地的人文信仰。對于新建建筑而言,可能我們還可以相對容易地從空間、材料、建筑形體等多個角度去呈現這些地域特征,但是如何在改造項目中根據現狀建筑已有的形體、平面布局甚至結構形式去體現這些特點,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最終,我們提煉出幾個關鍵詞作為方案表達的核心元素——黏土、木紋、灰瓦、民族紋樣。

2.4 改造設計

根據建筑不同的布局位置,我們將整個片區22棟建筑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棚戶區建筑”和“沿街建筑”(圖4),并且設定了不同的改造側重點?!芭飸魠^建筑”重在“用”,以功能為出發點,重在解決提升居民居住體驗的問題,所以首先重點解決建筑保溫節能問題,并且清除現狀污損部位,進行協調性整治,重點提升小區環境?!把亟纸ㄖ惫δ馨瑑蓚€部分,首層為商業及公共服務,包括單開間小型商鋪(多為餐飲功能)及綜合性超市,二層以上為住宅?!把亟纸ㄖ弊鳛槌鞘泻诵膮^域的商業街巷,在“用”的同時,作為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還需要加入“觀”的元素,所以除必要的保溫節能改造設計,還需結合西寧市的地域特征設計裝飾元素融入街巷立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街巷。

2.4.1 棚戶區建筑更新

建筑現狀墻面材料可以歸納為白色涂料、清水紅磚、水泥抹面(圖5,6)。屋頂均為平屋頂,部分建筑屋檐為貼紅色瓦的短坡屋檐,17棟棚戶區建筑各具特色,平面形式各不相同。在“存異”的現狀中去“求同”是首要任務。設計將建筑立面分為墻面和屋檐兩個部分,大面積的建筑墻面均采用黃色作為基調顏色去呼應“黏土、木紋”元素(圖7)??紤]到經濟性,墻面的黃色采用涂料飾面,陽臺點綴部分白色墻面予以活躍氣氛。經過節能軟件計算,在涂料飾面與現狀磚墻之間采用70mm石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作為保溫材料。屋面除采用必要的保溫及防水措施之外,在屋檐處統一設計了灰色瓦面的短坡屋檐進行裝飾,形成統一的建筑第五立面(圖8,9)。

2.4.2 街巷立面重塑

“沿街建筑”作為城市核心區域的商業街巷,是此次改造重點打造的范圍。除了在“用”的方面予以提升,即同棚戶區建筑一樣采取節能保溫措施及加強屋面防水,同時在街道立面上強化“黏土、木紋、灰瓦、民族紋樣”這些關鍵元素的表達。沿街的現狀建筑共有5棟(圖10),形成的街巷以賈小巷丁字路口位置向北、南、東三個方向延伸,丁字路口自然形成了街巷重要的景觀節點。那么,對于整個沿街區域的改造力度也同樣以丁字路口為核心向三個方向延伸并逐步弱化,與周邊環境銜接。5棟建筑的首層均為商業及服務設施,商業多為餐館。我們希望以現代的材料及手法對要表達的關鍵元素進行設計,因此仍然在黃色基調下,將“黏土、木紋、灰瓦、民族紋樣”分別進行提煉、變異、替代。

“黏土”這種材料通常以夯筑、版筑等手段進行建造,形成的橫向紋路肌理的墻面極具特點,我們將這種墻面肌理作為基本層次;“木紋”特質形成的豎向線條可以和橫紋肌理墻面穿插布置形成第二層次;“灰瓦”元素同樣運用在屋檐位置進行裝飾,但是為了形成變化后的表達,將屋檐處傳統的瓦與滴水的組合幾何化形成V字形圖樣;“民族紋樣”豐富多彩,最終選定了具有簡約婉轉之美的“回字紋”進行點綴裝飾。這樣就形成了沿街立面的基本裝飾邏輯。

但是經過實地調研后,發現沿街5棟建筑雖然高度近似,但是平面布局、沿街長度甚至結構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新華巷印刷廠樓為4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首層北段為小型商鋪,東段有一個大型綜合超市;賈小巷24號樓、42號樓為混合結構,首層均為小型商鋪及服務用房;新華巷18-4號樓沿街面最長,首層為商鋪,二層及以上為住宅,轉角處二層以上為酒店;賈小巷48號樓為磚混結構,首層商業,二層以上為住宅,但不同的是其住宅單元入口在沿街一側(圖11~15)。

16 新華巷印刷廠改造效果圖

17 18-4 號樓改造效果圖

18 新華巷印刷廠改造后實景

19 新華巷印刷廠改造后實景

20 18-4 號樓改造后實景

21 18-4 號樓改造后實景

22 42 號樓改造后實景

23 42 號樓改造后實景

24 24 號樓改造后實景

25 48 號樓改造后實景

26 新華巷印刷廠屋檐做法

27 42 號樓屋檐做法

28 42 號樓屋檐做法

29 48 號樓屋檐做法

對于沿街“形狀各異”的5棟建筑,依舊采取“存異求同”的設計策略,通過對不同層次的相同或相似的元素變化進行分類組合,形成統一但各異的裝飾效果。已有的四種元素僅僅可以形成平面化的裝飾組合,為了豐富沿街效果,形成一定的虛實變化,增加街道趣味性,我們又加入了傳統的“莊廓”中重點裝飾的“大門”進行設計轉譯。將商鋪的入口體量化處理,在街面形成一定量隨機位置設定的“門頭”,產生一定的節奏感,同時對不同位置的“門頭”進行差異化處理。例如,丁字路口處作為沿街區域的核心位置,依靠本身足夠高的新華巷18-4號樓轉角部位設置了整個片區最高的“門頭”,與其相對的新華巷印刷廠樓轉角位置則設計了較低的“門頭”,形成高低對比,突出丁字路口位置的景觀重要性。在北、南、東三個方向的沿街面上則利用凸出的陽臺、樓梯間煙道等做層次低一級的“門頭”裝飾,統一中兼顧變化?!伴T頭”作為重要體量元素,采用橫紋理墻面進行裝飾,“門頭”間的商鋪門面采用棕色鋁板和深灰色槽鋼邊框的組合,形成次一級的裝飾“門頭”。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存異求同”之效(圖16~25)。

2.5 材料選擇

考慮到現狀建筑的結構穩定性,附加的裝飾構件均采用鋼結構。沿街建筑橫紋飾面墻采用GRC(玻璃纖維增強水泥外墻板),這種材料主要由水泥、玻璃纖維、砂子、外加劑和其他材料組成。在施工過程中,對于沿街高度較高的“門頭”裝飾,考慮到現狀建筑的結構承載能力,在與材料商協調后,在滿足規范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對于二層以上人不宜接觸到的部位的GRC外墻板進行了材料配比的調整,減少了砂子的含量,雖然削弱了其強度,但是減輕了外墻板的重量,減小了二層以上的結構荷載,提高了安全性。對于屋檐位置的V字形裝飾紋樣,為了達成統一的效果,針對5棟樓各不相同的屋檐現狀分別設計了不同的構造做法,采用EPS輕質裝飾構件,同樣達到減小結構負荷的目的(圖26~29)。

3 結語

西寧市城西區賈小巷片區改造設計項目對河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舊建筑的地域化升級改造進行了研究。設計過程中,首先對改造對象的現狀進行分類研究,找出具體的、具有針對性的改造點;其次,對其身處的文化背景同樣需要深入探索,總結可以具體運用在建筑形象上的地域性視覺要素,將地域文化實實在在地“融化”在建筑之中,不僅滿足“用”,還要加入“觀”,以激活地域背景下的現代城市中不斷失去的對傳統地域感覺的記憶;最后,對于材料的選擇不僅要結合地域環境的特點,也要充分發揮現代建筑材料的作用,使其更加經濟、適用、美觀。

猜你喜歡
灰瓦木紋黏土
木紋金在云南旅游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水邊的紫檀靠椅
安全無毒版史萊姆水黏土這樣做!
木紋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
報紙“黏土”等
物品要放好
透過窗
木紋磚將成為未來瓷磚產品主流趨勢
小電影
南鑼鼓巷 文化與歷史之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