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人生的密碼

2020-07-04 02:50楊瑰瑰
東坡赤壁詩詞 2020年3期
關鍵詞:真面目西林黃州

蘇軾于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開黃州,去往汝州,到筠州看蘇轍。離筠州后,上廬山訪禪。此時,弟轍自認為已參得“真面目”,他在《景福順老夜坐道古人搐鼻語》中說:“搐鼻徑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錘??萏倨岂墓问?,白酒青鹽我是誰?”這對于蘇軾而言,或許產生了一定的壓力。這是蘇軾訪廬山的背景(朱剛《蘇軾十講》,上海三聯書店,2019年版)。

一、關于《題西林壁》的主旨

關于此詩的主旨,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怨刺詩:詩是寫給輕信讒言的皇帝看,目的是讓皇帝知道,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得有局外人的眼光,否則便是“盲人摸象”。有人認為是一首偈詩,因廬山詩不止一首,還有《贈東林總長老》“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之類,且游廬山時常有僧人們相伴。還有人認為,此詩是一首山水詩,與陶淵明的“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此處“南山”,即指廬山)遙相呼應,表達了對陶淵明隱居生活的向往。更多的人認為,此詩是一首哲理詩,揭示了人類認識事物“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用于此詩,亦不為過。蘇詩的特點,是以議論入詩,以理入詩。此詩也是宋詩之理趣的代表作。然而,剛從貶地黃州走出的蘇軾,在黃州期間,他常于安國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凈,染污自落”。剛走出黃州,與弟轍相會,后赴廬山求得“真面目”,自然與佛理不能脫離關系。

因此,這“廬山真面目”,既有自然之山的意味,那么,這首詩就是山水詩;但它又是人生之山,那么,此詩就是蘇軾的悟道詩,充滿佛理禪趣;同時,它還是哲理之山,揭示的是認識事物的規律。

董仲舒云:“詩無達詁?!闭沁@種理解的多樣性,賦予了詩歌常讀常新的藝術魅力。

二、平常語中的深妙境

人們常說:“是真佛只說家常話?!贝笤娙四捴巳丝诘淖髌?,多有同樣的特征。如三歲孩童啟蒙的“床前明月光”,如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皆如此。文學藝術作為語言藝術,常常是越接近自然,越明白曉暢,越能流傳深廣。

《題西林壁》亦是?!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何等自然!何等信手拈來、毫不費力!然筆鋒一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前面信手拈來之語,在這里便落到了實處,簡單的十四個字,如有千鈞之力,說盡了宇宙人生的諸多道理,也深得佛法與禪趣,富有強烈的藝術張力。

三、詩人曠達性格的密碼

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本C觀蘇軾一生,宦海沉浮,顛沛流離,可謂命運多舛,但是他始終走在自我超越的旅途之中。

李常生認為蘇軾在黃州時期,就已領悟到“平淡、灑脫”的無我之境(李常生《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說與蘇軾的第五境界》,載《2018眉山東坡文化國際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下冊,第239頁)?;葜?、儋州時期,更能體會“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的第五重境界。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將《題西林壁》,解讀成詩人灑脫曠達性格的密碼。也可以由此理解,為何他屢遭迫害、卻“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正因為他能遠、近、高、低,不同角度地看事看人,也能以“局外人”的眼光處事觀人,所以,他才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試想,一位“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蘇軾《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見《蘇軾詩集》,中華書局,2017年版)的詩人,怎會怨恨仇敵?!因為慈悲,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放下。于是生命由此走向寧靜,走向超脫,走向高潔。其人生,也充滿了智慧。正如李常生所說,蘇軾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典范,“帶給人類精神生活希望”。人類的偉大,也就在這里。

(作者楊瑰瑰,系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歡
真面目西林黃州
楊優秀
基于STM32的智能門鎖設計
題西林壁
蘇東坡題西林壁的故事
浣溪沙·游黃州遺愛湖
與高中諸學友聚會黃州
揭開“隱形墨水”的真面目
藏寶圖下的真面目(下)
守護神的真面目
揭開殺手真面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