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鄂西南山區傳統民居的地域適應性

2020-07-10 09:42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學系本科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 2020年6期
關鍵詞:鄂西南山區吊腳樓

繆 睿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學系本科

1 鄂西南山區的地域特征

1.1 地域概況與環境特征

鄂西南是湖北省西南部的簡稱,其主要組成部分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約2.5 萬km2。鄂西南山區一般認為是鄂西南區域內由巫山山脈、武陵山脈、齊躍山脈三大主要山脈所組成的高山地區,平均海拔超過1000 m,屬于二級高山區,地形地貌復雜。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溫溫和、霧多濕重、雨量充沛、日照較少[1],并且由于高山阻隔和遮擋,風力減小,霧氣難散,日照減少,進一步加重了多云多霧天氣,年平均相對濕度大于80%。

1.2 地域文化特征

鄂西南地區是我國土家族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早至秦漢,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即在此地繁衍生息,到宋代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土家族。鄂西南山區地勢險峻,在歷朝的動蕩中成為周邊人口逃荒避難的首選之地,同時經歷了羈縻州制、土司制度、改土歸流等歷代中央王朝推行的強權統治[2],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的遷入,成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地。隨著鄂西南與外界交流增多,本地土家族文化同周邊的巴渝文化、荊楚文化兼容沉淀、融合發展,最終形成鄂西南山區以土家族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共生的地域文化特征。

2 鄂西山區傳統民居的地域適應性

2.1 地形適應性

鄂西南山區的主要傳統民居形式有2 種,分別是土家族典型的木結構吊腳樓和漢族合院式民居,這兩種民居形式背后的文化內涵有所不同,在應對地形變化時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吊腳樓的構建方式以“半干欄式”為主要造型特征,建筑的前半部和兩廂用立柱架起懸空,后半部處于實地,懸空部分在與后部地面平齊的高度搭置橫木,鋪上木板形成基面即成最基本的吊腳樓形式[3]。在此基礎上又形成如“單吊式”“半截吊”等豐富又獨特的形式,其對山地環境的充分適應反映了土家人順應自然、相依相融的思想(見圖1)。鄂西南山區的合院式民居是隨著漢族的移民遷入而帶來的建筑形式,其適應山地條件的方式是砌筑臺基,改造地形來創造適于營建的臺地。但不同于典型的漢族合院式建筑,鄂西南山區的合院式民居進深方向盡量壓縮空間,天井呈扁寬形式且面積較小,這種獨特的合院形式民居背后是漢族文化影響下的優化地形、爭取空間的思想(見圖2),也體現了對地形條件的適應性。

圖1 土家族吊腳樓——順應自然

圖2 漢族合院式——利用自然

2.2 氣候適應性

受到多霧天氣和高降水的影響,潮濕成為鄂西南山區最為顯著的氣候條件特征。因此,鄂西南山區的傳統民居建筑的氣候適應性主要體現在防潮技術中。

吊腳樓通過底部架空的形式來遠離地面潮濕蟲害,并且屋頂多用歇山頂,依靠深遠的岀檐保護下部的木結構免受雨水侵害。鄂西南山區石材資源豐富,合院式民居營建中可見大量的石材用于防潮。民居的基礎及轉角部分全部用石材,內部木板墻的墻裙部分用整塊石材建造,柱子均采用一柱雙料的建造方式,用下石上木的方式保護建筑木構件。此外,合院式民居的臺基本身隔絕了一部分地面潮氣,天井也可以改善通風效果,起到防潮作用。

2.3 文化適應性

傳統建筑是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鄂西南山區多元的地域文化主要體現在鄂西山區的合院式民居上。合院式民居雖來源自漢文化,但在鄂西南地區則呈現出兼具土漢兩族建筑風格的特點,處理空間關系十分靈活:主要空間講究對稱和規整,序列的展開次序井然,而次要空間分割自由靈活,這其中有傳統四合院的“禮”的因素,也有土家族人崇尚自由的“感性”的因素,表現出文化融合的影響。

3 結語

鄂西南山區的地理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都較為特殊,該地區的傳統民居在建筑形式、空間布局、材料運用和構造技術等方面都表現出對地形、氣候和文化特征的積極適應,并由此形成了自身的地域特色。這些特色是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是當地建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研究鄂西南山區傳統民居的地域適應性,對于深化該地區的傳統建筑文化研究、認識鄂西南的歷史文化變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猜你喜歡
鄂西南山區吊腳樓
讀迷作品
鄂西高速機電信息化管理系統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吊腳樓
深松耕對寧南山區馬鈴薯田土壤細菌多樣性的影響*
我當“官”了
數字化視頻監控技術在鄂西高速中的應用淺析
苗族吊腳樓在民宿設計中的應用
十年芳華,鑄造鄂西品牌
巴渝文化——吊腳樓
吊腳樓(外三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