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述《居宅衛生論》(1890)與近代中國衛生概念的轉變

2020-07-10 13:16張園竇平平
建筑與裝飾 2020年9期
關鍵詞:近代中國

張園 竇平平

摘 要 本文探討了“衛生”這一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轉變,從古代以人為主體的“養生”、“衛民之生”的觀念到以建筑環境、城市基礎設施為對象的現代科學標準。由傅蘭雅在十九世紀末的一系列譯著,尤其是《居宅衛生論》,立足現代化學和生物學的“衛生”,詳細闡述了建筑經營和建造的細節及市政設施與公共健康的治理問題,是中國現代建筑和城市設計原則萌芽的標志。

關鍵詞 現代衛生;傅蘭雅;近代中國;居宅衛生論

衛生,自古以來就有著“衛人之生”的含義,蘊含著國人傳統的宇宙觀和智慧。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國人卻經歷了一場找回“衛生”的旅途,而“衛生”的含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2]?,F在我們可以很自然的用“衛生”來對譯英文的“hygiene”、 “sanitation”、“public health”,而這一對譯的過程也是中國近代衛生概念形成和豐富的過程。

1中國近代“衛生”概念的形成

“衛生”一詞在中國起源甚早,先秦時期的《莊子》中出現了“衛生之經”[5],而后歷代多以“養生”之意對其進行解讀。僅從字面意思理解,中文的衛生即“衛人之生”,有保護生命的意義,在這一點上,衛生的概念十分寬泛,大凡為了保護生命的行為和措施諸如防救災患、平息暴亂等等的行為,均可歸入于此[6]。這樣的認識延續至十九世紀末晚清時期,“衛生”一詞的概念才有所轉變。這一轉變與一系列以衛生冠名、引介西方現代衛生知識的譯著密切相關,如《化學衛生論》(1878-1882)、《居宅衛生論》(1890)、《孩童衛生編》(1893)、《幼童衛生編》(1894)、《初學衛生編》(1895)等。這些基于西方現代化學、生物學、細菌學等科學知識的譯著的出現,標志著“衛生”概念在中國轉變的開始,圍繞人的身體和生命的衛生觀念開始延伸和拓展。

2傅蘭雅和衛生系列譯著

以上衛生系列譯著的作者都是一位英國的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 (1839-1928), 1875年,他主編了中國近代最早的以譯介西方科學知識為主的通俗科學雜志《格致匯編》[3],雜志在清末廣為流傳,為科技知識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4]。

傅蘭雅最早與衛生有關的譯著是和趙元益合譯的《儒門醫學》(1876)。書中傅蘭雅有意以中國傳統的方式闡述西方的衛生知識,不僅便于民眾理解和接受,也為之后將中國傳統的“衛生”與西方現代的衛生概念對譯做了一定的鋪墊。該書雖是對西方衛生學的介紹,但卻未以“衛生”冠名,而是沿用了“保身”、“養身”、“慎疾”等概念 [5]。

之后傅蘭雅譯著的《化學衛生論》(1878-1882)是目前已知史料中最早以“衛生”命名且與現代的衛生密切相關的譯著,從“養身”出發闡釋西方的化學知識,并明確的冠以“衛生”之名[7]。該書該文論及空氣、飲水和土壤等人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糧食、肉、飲品、香煙、鴉片等人體所需的各種物質,以及人體消化、呼吸、身體循環的科學原理等內容。這種論述使中國讀者相信西方的科學具備讓人“養身”和“保命”的能力。而該書雖采用“衛生”一詞,卻與“hygiene”及“sanitary”無太大關系,因此嚴格來講,它并不算一部真正的衛生學著作。但不可否認的是,《化學衛生論》將“化學”和“衛人之生”的結合,將中國傳統的更趨近于抽象玄學的衛生觀念重新建立在近代化學科學的基礎之上,擴大了“衛生”的內涵。

在之后于1890年的《格致匯編》上連載四期的《居宅衛生論》中[6],這種以外部條件和環境為關注重點的討論則更加鮮明。從《儒門醫學》到《化學衛生論》再到《居宅衛生論》,中國傳統個人范疇的養生之道,逐漸與西方科學的衛生知識聯系起來,接近了現代的“衛生”概念。在以“衛生”對譯hygiene的同時,原著中的common life(公共生活)和sanitary engineering(衛生工程學)也以“衛生”之名統合起來,并暗示了衛生由個人向公共的轉變?!度彘T醫學》提供了鋪墊,進行了概念的對接,達成了共識?!痘瘜W衛生論》繼而對衛生的原理進行了闡釋,并開始將以人為主體的內在探討轉移到對人所處的外部環境——空氣、水、土壤的關注?!毒诱l生論》則更進一步,人成為環境這一外部條件的“受眾”,環境則成為衛生所面向的“主體”。

3《居宅衛生論》與現代衛生觀念在建筑環境中的轉譯

《居宅衛生論》中將衛生的實現延伸到建筑的構造、免潮、采光、通風、生熱中,呈現了一個面向建筑技術展開的衛生知識圖像。書中借用詳盡的化學科學原理論述了建筑的選址、采光、防潮、通風、生熱等問題,提供了切實可操作的技術性指導。并且論述了大城市公共衛生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其中所提及的“清潔”、“衛生”之道早已超越了古意中個人的“衛人之生”,而上升到了關乎整個社會的疾病防疫和國家興亡的高度,衛生由此和“國家”、“政府行為”等聯系起來。

3.1 居宅衛生中的免潮、采光、通風等策略

《居宅衛生論》中關于地面防潮和通風原理的示意

《居宅衛生論》從住宅的選址和建造開始論述,認為建造房屋的首要考量因素就是免除潮濕。通過抬高地梁通風、將地基覆以防潮材料或以防潮材料建造等法則能殺死目不可見的微生物,因此而有益于人。文章繼而論述了采光通風的目的和原理。文中認為房屋采光的目的之一是由于光線可以凸顯平時肉眼不可見的灰塵等物,使人們能夠奮力清潔。通風同樣是以清潔為目標,用確切可信的數據論述了人口密度與空氣潔凈度的關系。

3.2 城市上下水處理體系

《居宅衛生論》認為住宅能否有穩定的潔凈水源是極重要的事。文中借用現代西方關于細菌學的知識,論述了人眼不能辨別水的潔凈與否,必須用物理或者化學的方法來鑒定,而水的性質對人的身體影響極大,多數傳染病的爆發均和不潔凈的水源有關。文中也針對當時都市中的糞便、污水排放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4結束語

《居宅衛生論》向我們展示了十九世紀末期的中國,已經出現了關于建筑衛生、城市公共環境衛生的論述。不同于中國以往以人際關系和宗祠祭祀為中心的房屋建構理念[8],《居宅衛生論》將衛生作為建筑強調的重點。潔凈所包含的“亮光”、“清氣”、“潔水”三個居住指標,都是將“人”置于一切思考和舉措的出發點。這種以人為本位的建筑設計原則,成為晚清時期一種進步性和現代性的體現。

《居宅衛生論》將衛生關注的視角從個人身體的保健轉移至建筑的技術考量,由此身體的衛生邊界被拉到一個更大的建筑居室的尺度上加以考慮?,F代建筑的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醫學身體”對建筑和城市環境所提出的更為迫切的需求[9]。對于房屋衛生的關注,意味著將身體衛生的自我關注轉向了對衛生治理的關注,從而更加接近以公共衛生學知識應對都市治理中的環境衛生問題?!毒诱l生論》確立了一種面向社會全體的呼吁居宅衛生、城鎮衛生的話語。衛生概念從中國傳統的“個人”、“身體”認識逐漸拓展,具有了 “環境”、“技術性”和“公共性”等多個層面的含義。由此,現代衛生概念轉向了具體的空間和公共的范疇。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庚桑楚[M].北京:中華書局,1983:599.

[2] 沈約.宋書:鄭鮮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94.

[3] 王揚宗.《格致匯編》與西方近代科技知識在清末的傳播[J].中國科技史料,1996,(1):36-47.

[4] 王治浩,楊根.格致書院與《格致匯編》——紀念徐壽逝世一百周年[J].中國科技史料,1984,(2):59-64.

[5] (英)海得蘭撰,傅蘭雅口譯,趙元益筆述.儒門醫學卷上[M].光緒二年刊本:1a,2a-3b.

[6] 夏晶.“衛生”概念在近代東亞的變遷和流轉[J].人文論叢,2017,27(1):289-297.

[7] 劉禎麟.富強始于衛生論[N].知新報第39冊,1897,11(21):459-460.

[8] 諸葛凈.個性、自治、平等與關于房間的想象[J].建筑師,2017,(6):

61-68.

[9] 竇平平.從“醫學身體”到訴諸于結構的“環境”觀念[J].建筑學報,2017,(7):15-19.

猜你喜歡
近代中國
試論近代中國女性解放思潮對女子體育運動的影響
近代中國茶葉對外貿易衰落的社會影響
近代中國孔子形象的變異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國源流考
阿甫夏洛穆夫對中國近代音樂發展所作的貢獻
試論漢冶萍發展與近代中國資本市場
從甲午戰后到五四時期,中國人對日本、俄國認識的演變與比較
近代中國立憲改革失敗根源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