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類節目“熱”下的“冷”思考

2020-07-13 02:04
河北畫報 2020年20期
關鍵詞:文博類節目寶藏

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近幾年,以傳輸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的文博類節目不斷在熒幕上出現,它帶給觀眾不同于以往的新視角、新內容、新形式并且受到觀眾的一致追捧和好評,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呈現出同質化、審美情趣不足等問題。如何探索出一個全新的節目形式,尋找“文博熱”下的新突破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文博類節目發展歷程概述

在國內最早關于文博類節目的播出一般以文獻專題片或者新聞播報為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電視節目形式播出,比如,1972年以專題片形式播出地對西漢辛追夫人墓葬的考察;1998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走近科學》欄目;在國內,真正意義上的文博類節目是2001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探索˙發現》欄目,其中講述了文化、歷史、地理相關的故事還涉及了文博類知識,如《巴人之謎》《發現北京人頭蓋骨》。

2016年湖南衛視率先出擊,拿出《博物館奇妙夜》這一嶄新的節目形式之后,打破了文博類節目長期以來的曲高和寡。該節目集娛樂性與嚴肅感于一體,將文物賦予生動有趣的故事性,通過這樣的節目形式增加這種文化節目的趣味性和可觀性。前幾年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更是打破了文博類節目發展的瓶頸,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展示故宮文物修復者的日常和文物修復的艱辛過程,以全新視角打開了受眾對文物的認識。

2018年《國家寶藏》第二季的播出掀起了文博探索的新浪潮,該節目以更豐富的節目內容和節目形式,更具現代感和科技感的視聽形式和沉浸式地體驗受到年輕一代的關注。自此,越來越多的文博類節目出現在大眾眼前,如《如果國寶會說話》《考古公開課》,將文博類節目的熱潮持續保持在風口浪尖,這些節目的播出不僅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還將看似枯燥的文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年輕一代面前,并且增強了中國原創節目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文博類節目的創新之道——以《國家寶藏》為例

《國家寶藏》的橫空出世,給媒體人傳達了一個新信號,只有自上而下的全面創新才能將文博節目從前的窘境打破,以下筆者將從《國家寶藏》出發,探討關于它的創新之道。

(一)內容與形式的新組合

《國家寶藏》能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內容與形式不僅是對立統一也是相互作用的,但技術先行往往也達不到最終效果。所以“內容為王”成為文博類節目的核心要點,《國家寶藏》第二季的故宮樣式雷燙樣、宋金項飾、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之所有會選擇這些內容作為每期節目的核心內容,是因為它背后的前代今身故事所構成的文物價值深深吸引著觀眾。在《國家寶藏》第二季播出的關于樣式雷燙樣的故事,講述了雷氏家族作為先后八代效力于皇家建筑設計的家族,他們為宮殿、園林、都城所設計的模板,所以被世人冠以美稱——樣式雷,將樣式雷搬上熒幕給觀眾帶來了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還是對家族的繼承歷史與智慧結晶所引申出的文物價值和人物故事的新奇。

節目形式是與電視節目內容相輔相成的一環,《國家寶藏》的節目形式對于觀眾來說是陌生的?!澳吧币暯抢碚?,它是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強調在內容與形式上突破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在藝術上超越常鏡,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秶覍毑亍凡コ鲆詠?,其全方位的視聽形式,集記錄、戲劇表演、嘉賓演說故事于一體,以沉浸式的舞臺效果運用數字技術使文物“活”起來,節目運用不同的視角將人們從對生活的漠然麻木狀態中驚醒過來,達到興奮狀態。其亮點則是國寶守護人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展現文物的前世與之后出現的國寶今身守護人形成故事的承接,在這樣的節目形式下的《國家寶藏》融合了多種媒介,突破了以往說教式和嚴肅性的陳舊形式,給觀眾帶來了多樣化的節目體驗。

(二)明星+專家的新形式

《國家寶藏》第二季請到了明星助陣,賦予國寶守護人的稱號講解和演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眾對該節目的收看興趣,并且因為娛樂明星的加入使得節目不再一板一眼,比如宋金項飾的演繹者岳云鵬是相聲演員出身,很大程度上在演繹時調節了現場沉靜的氣氛,觀眾也因此觀看輕松自在;再就是由于節目形式設置的需要,前世故事的戲劇表演需要有表演基礎的明星加盟,才能深情地展現文物背后的故事,將觀眾代入其中??偟膩碚f這種“明星+”的模式不僅將節目寓教于樂還將中國傳統文化傳輸給新青年一代,節目不僅有明星的參與還邀請了各大博物館的館長坐鎮現場,在每件文物的最后是各大館長互相交流之下的補充講解,得以將每件文物的價值完整展現給觀眾的同時不至于輸掉節目的權威性。

(三)跨媒介傳播的新途徑

一檔節目“火爆”的背后總是少不了電視節目制作的最后一環——宣傳與聯動?!秶覍毑亍返诙镜目缑浇閭鞑ネ緩街饕幸韵氯c:

跨平臺傳播:如今媒介之間的邊界越加模糊,所以媒介融合給《國家寶藏》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節目分別在微信、微博、視頻網站、抖音上都找到了相關的傳播主體。節目組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在上面開設了每期文物的“國寶微展示”;在微博上開設自媒體賬號,分享文字圖片、歷史故事、文物短片;在《喜馬拉雅FM》上也能找到《國家寶藏》的身影。

衍生品傳播:《國家寶藏》第二季開始在淘寶網上進行文創產品的生產和售賣。在淘寶網上一家名叫“你好,歷史”旗艦店里面陳列著節目中展示的各種文物的衍生品,比如,“樣式雷燙樣”所對應的淘寶衍生品的曾售賣“樣式雷萬方安和燙樣元素紙雕燈”,這一新奇的售賣方式不僅將中國風通過小玩意展現出來,還為文物價值持續傳播起到很大作用。

明星+粉絲聯動傳播:通過明星效應,吸引粉絲前去觀看,并且增加節目的話題度與知名度。節目請到不同的電視明星共同參與,比如,講述“樣式雷燙樣”的王菲、“宋金項飾”的岳云鵬、“絹衣彩繪木傭”的佟麗婭等等,通過明星鼓勵粉絲關注國寶,增強粉絲對節目的收看黏性,實現明星+粉絲的聯動效應,使得《國家寶藏》不斷出現在大眾的眼前。

三、文博類節目需要新突破

盡管在以《國家寶藏》為首的文博類節目找到了自己的運作模式,打破了“舊”形式,迎來了“新”時代,但是隨著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同類型節目出現,節目的創新力和吸引力略顯不足,加之內容價值得不到持續化價值輸出,所以如今的文博類節目需要更新節目形式。

(一)“跨媒介”敘事的探索

“跨媒介”敘事這一概念被大眾關注之處是2003年美國亨利·詹金斯在《媒介融合》這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在跨媒介敘事地理想形式中,每一種媒體都會出色的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只有這樣,一個故事才能夠以電影作為開頭,進而通過電視,小說以及連環漫畫開展進一步敘事”。但是必須明白的一點是在這之中的敘事并不是在每一種媒介中的故事重復敘事。其注重的是對某一主題的延伸性敘事,受眾需從不同媒介中得到不一樣的信息進而聯系到一起構成屬于該主題的“故事世界”?!豆泶禑簟废盗须娪暗某霈F,激發受眾對探墓和考古的興趣,先是以連載小說的形式出現,繼而以話劇的形式出現,隨后有了《九層妖塔》和《尋龍訣》,從中可以看出每一種媒介的敘事都不是對整部小說的演繹,而是讓受眾可以從電影中尋找小說中缺失細節,從小說中彌補話劇中的“潛臺詞”。這也是“跨媒介”敘事的重要策略——互文性,這種互文性推動了受眾去其他媒介尋找答案的動力,縱觀文博節目,雖然有以故宮為線索的“跨媒介”敘事,但卻只是浮于表面。另外,節目并沒有清楚各個媒介在敘事中的特點和作用,導致敘事與媒介的不匹配。將各具特性的媒介連接在一起共同構建故宮這一文化環境,同時激發受眾主動對這個過程產生探索欲望,組成獨一無二的“故事世界”,這樣的敘事才能吸引人。

(二)發揮文博類節目的“長尾效應”

由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長尾理論”,他在該理論中指出:如果把足夠多的非熱門產品組合在一起,實際上就可以形成堪與熱門市場相匹配的大市場。

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人們往往在意的是最重要的“頭部”傳播,即節目主題和內容的展現,但在“長尾理論”中,其之后的看似小小的環節往往才是最大的亮點?!秶覍毑亍芬云湄S富多元的節目內容、多角度敘事的特點、震撼的視聽形式和各大視頻APP的轉播完成了“頭部”傳播。那么“尾部”傳播卻顯得力不從心。將文物“用”起來則是保證文化價值持續輸出的有效途徑,使用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最好方法?!秶覍毑亍冯m然與天貓合作開設了“你好,歷史”旗艦店,在里面售賣了具有文物元素的生活小物件,讓觀眾眼前一亮,但經過筆者對這些衍生品的調查,相比于漫威周邊而言這些文創商品并沒有那么迫切被需要,人們只是在節目播出時伴隨輿論熱潮才去關注了這些文創品,而在文博“熱”平靜下去以后也不再吸引粉絲持續性關注,反觀漫威手辦類似的文創產品,獲得世界各地人們的長期追捧,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收藏家,所以,如何使傳統文化節目的價值持續保持熱度和被追捧,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提升文博類節目的互動性和娛樂性

縱觀近幾年的傳統文化節目,值得慶幸的是每一檔節目都有所突破,多元形式、科技感、現代感十足,但節目熱潮下這些節目的不足之處都已經顯現出來,那就是節目缺少互動性,導致單一輸出的被動接受;缺少娛樂性,導致長時間觀看無法集中注意力。比如,在《國家寶藏》這一檔節目中,節目形式多元化成為節目成功的一大主要因素,但是其現場缺少與受眾的互動形式顯得有些缺乏懸念和親民,雖然《國家寶藏》在節目最后也設置了專家講解但從《考古公開課》來看設置了提問環節和嘉賓講解環節,學員的提問也比較親民與觀眾拉近了距離;《上新了·故宮》是以一種文化綜藝形式在故宮里攝制的,在一定程度上跳脫了室內綜藝的局限性,戶外更廣闊的空間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探索欲望,而《國家寶藏》在室內攝制只能通過短片的形式簡單介紹文物,選擇文物微紀錄片在現場播放,擴展敘事空間給觀眾更多新奇感。

借鑒《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提高節目娛樂性,這些節目中設置的競猜游戲給節目帶來了更多懸念,吸引觀眾持續參與到節目中并且跟著這樣的節奏走下去,不會因為長時間的輸入而顯得過于乏味,這樣既達到了教育性也產生了娛樂性使得觀眾更易接受節目的內容輸出。

四、結語

面對大眾不斷豐富的精神世界,對于文博類節目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一方面需要為弘揚民族精神做出貢獻,一方面也面臨節目同質化和創新力不足的情況出現,雖然已然突破舊有形式,但如何保持受眾持續對節目的關注也是一大問題。如何在今后的道路中走出一條別具一格的道路,走出不斷地復制,需要媒體人多多在節目形式、內容以及價值輸出上下功夫,“跨媒介”敘事、傳播“長尾效應”的策略以及提高節目娛樂性、互動性,并提供許多嘗試。

猜你喜歡
文博類節目寶藏
現代遠程教育在文博教育培訓中應用初探
什么?海底寶藏
關于文博場館宣教工作的些許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術下的創新體系研究
不喜歡胖的
尋寶記
新聞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如何提升傳播能力
巨大的寶藏
電視社教類節目創新策劃的三個角度
省級衛視新聞專題類節目發展的困境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