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中國農村》雜志探析

2020-07-16 03:48張佳兆
學理論·下 2020年7期
關鍵詞:黨派籍貫年齡

摘 要:《中國農村》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以研究農村問題為主旨所主辦的重要期刊,出版時間近十年,發表文章千余篇。通過對該刊作者群的分析,從投稿作者來看,經常投稿的作者有30余人,他們的文章占《中國農村》文章總數近一半;從年齡看,青年占比最大;從籍貫看,江蘇籍人士最多;從黨派和政治立場看,參加中共或傾向中共的占了多數?!吨袊r村》的主要作者群決定著《中國農村》的性質、宗旨和辦刊方向,他們以《中國農村》為載體呼吁廣大群眾認識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秘密宣傳中國共產黨革命思想、吸引進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中國農村》;主要作者;年齡;籍貫;黨派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7-0081-04

《中國農村》創刊于1934年10月10日,???943年6月,是以農村問題為主要關注點的進步刊物,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隱蔽宣傳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的重要媒介,同時也是在抗戰期間大后方積極提出敵后農村戰場的思想陣地。毛澤東曾評價《中國農村》作為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的刊物“辦得不錯”[1]95。目前學界對《中國農村》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中國農村》的三大貢獻:一是對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二是對“鄉村建設”改良主義的批判;三是對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響應。對此學界有關研究已碩果累累,①但是對《中國農村》的作者群體的關注度不夠,作者群體背后的年齡、地緣、政治取向的關系仍有待進一步挖掘。鑒于此,本文嘗試從年齡、籍貫、黨派這三個角度對《中國農村》的主要作者群進行初步梳理,以期對該刊主要作者群獲得更為全面的認識。

一、《中國農村》的創刊背景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下的中國農村破產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市場中作為資本重要形式之一的股票價格暴跌,由此拉開了20世紀30年代金融危機的序幕。危機在美國爆發后很快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并迅速從證券市場蔓延至整個金融體系。隨著金融危機規模與影響的擴大,這場金融危機又擴展到各個行業,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由于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和擴展,使得本已趨于凋敝的中國農村經濟遭遇到空前的生存危機,“鄉村崩潰”“農村破產”的警告也日見其烈?!稌r事類編》創刊特大號的卷頭語就開門見山談到“至于所謂‘以農立國,亦已經成為歷史上的名詞,我們從小麥、面粉以及其他食料品大量的輸入上,也就可以窺見我國農業破產的姿態?!盵2]

(二)日本侵略的加劇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加緊了對中國東北、華北的蠶食,面對日益嚴重的中日民族矛盾,追求民族的獨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當務之急?!吨袊r村》發刊詞有這樣的表達,“根據我們的目標來研究農村經濟,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徹底地明了農村生產關系和這些生產關系在殖民地化過程中的種種變化。簡單地說,就是要找尋那些壓迫中國農民的主要因子;這些壓迫中國農民主要的因子一經削除,非但農民可以活命,我們的民族也便有翻身獨立的一日?!盵3]《中國農村》要探究的是中國農村所面對的“剝削因子”,以農村的復興而獲得中華民族的獨立。

(三)國民黨在農村統治的現實危機

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控制力較弱的邊遠農村開展土地革命,開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嚴重地威脅到國民黨在農村統治基礎。為穩固國民黨在農村的統治,消減共產黨在農村的影響,國民政府開展農村復興運動來救濟農村使農村免遭“赤化”[4]。但國民政府所開展的農村運動仍以維護封建土地制度為前提,中國農村破產的問題依然擺在大眾面前。國民政府利用掌握的輿論工具宣稱“中國農業經濟崩潰沒落實屬必然,這是新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5]“中國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6]30“江南無封建”[6]30。

(四)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的直接推動

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領導下,陳翰笙以社會科學研究所進步青年為骨干,加上各地參加過農村調查的調查員,并吸收社會知名人士,于1933年12月組織成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1934年8月,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在上海舉行擴大會議,選舉陳翰笙為理事長,吳覺農為副理事長,孫曉村、王寅生、錢俊瑞、姜君辰、張錫昌、馮和法、孫冶方和薛暮橋為理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為對當時社會上有關農村的錯誤言論進行批駁,在群眾中宣傳正確的農村經濟理論,創辦機關刊物《中國農村》雜志[7]51-54?!啊吨袊r村》一開始就以嶄新的姿態和高昂的戰斗精神出現在當時苦悶的思想文化領域?!盵6]62馮和法的評價準確表達了《中國農村》不同于其他農村刊物的進步意義。

二、《中國農村》作者統計

(一)《中國農村》作者發文篇數統計

《中國農村》共出版八卷,除第四卷和第五卷為半月刊外,其他六卷均為月刊。第一卷、第二卷、第六卷和第七卷分別出版了十二期,因受日本侵略戰爭的影響,第三卷只出版到八期。第四卷共出版二十四號,第五卷共出版十二號[8]977-1011。第八卷第十一期出版后,國民黨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通知禁止發行,正式宣告《中國農村》???。國民黨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借口“正在審閱”將第八卷第十期扣留,因此先出版第十一期,但第十期雜志文章受國民黨審查導致資料缺失。近十年的八卷的《中國農村》共發表文章1019篇,其中署名文章954篇,佚名、未署名或署名“編者”文章65篇。對署名的954篇文章進行整理,共統計出作者481人。

(二)《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統計

《中國農村》第一卷第一期到第二卷第六期雖然寫的是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主編,實際上是由薛暮橋主編?!啊吨袊r村》沒有編輯委員會之類的組織,一般是在召開理事會時,由薛暮橋提出組稿計劃,大家討論一下。在討論中,一般是錢俊瑞、王寅生、孫冶方等幾位提出的意見較多,對組稿方向有很多的幫助。他們自己也是寫稿最多的人,多數時間沒有機會開會討論,都是由薛暮橋會同他們幾位商量決定,并負擔了看稿、改稿等工作?!盵6]55-56從馮和法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漫憶》這段話便可得知《中國農村》主要編輯工作是由薛暮橋負責。

從第二卷第七期到第二卷第十二期《中國農村》主編為孫曉村,孫曉村作為國民政府進步人士擔任《中國農村》主編,具有很強的隱蔽作用。一九三六年“七君子”案發后,孫曉村也在南京同曹孟君一起被捕?!盀榱吮Wo《中國農村》,不得已把刊物主編出面人改為馮和法一人?!盵6]56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農村》改為戰時特刊,在封面上才名副其實寫明薛暮橋主編[6]57。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中國農村》遷到桂林后開始出版第五卷,先后由千家駒、張錫昌、姜君辰、秦柳方負責主要編輯工作,直到1943年5月遭到國民黨政府禁止而???。所以從發表文章和編輯實際工作角度看,薛暮橋、張錫昌、千家駒、秦柳方、馮和法和錢俊瑞都是《中國農村》的核心人物。進一步對在《中國農村》發表篇數在4篇以上30位作者及相關信息進行統計。

由上統計可以看出,發表篇數在4篇以上的30位作者共發文424篇,占全部署名文章954篇的44.4%。在這30位作者中,薛暮橋發表文章篇數最多,約占《中國農村》954篇的10.4%;其次是張錫昌,約占4.9%;千家駒第三,約占3.5%;秦柳方第四,約占2.4%;馮和法與錢俊瑞并列第五,各占1.9%。薛、張、千、秦、馮和錢6人的文章總和占《中國農村》全部署名文章954篇的25%?!吨袊r村》能夠辦刊十余年,發表文章千余篇,與有這樣一批長期穩定的作者群體有相當的關聯,對這一群體的考察也就成為分析《中國農村》的重要視角和價值所在。

三、對《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多角度考察

(一)從年齡層次看《中國農村》的主要作者群

從年齡考察《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可以分析出雜志所表現的活力程度。對《中國農村》主要27位作者(除去王一青、閔挽瀾和劉端生三人個人信息不詳外)出生年份進行統計。出生年份最大跨度為1888年至1914年,相差26年,即晚清統治末期和民國初期?!吨袊r村》的活躍期為1934至1943年,那主要作者群年紀分布應在20歲至46歲之間。如果我們將30歲作為青年和中年的分界線的話,那么《中國農村》在1904年以后出生的作者可以界定為青年。根據表2,薛暮橋、千家駒、秦柳方、錢俊瑞、馮和法、陳洪進、孫冶方、姜君辰、徐雪寒、孫曉村、潘逸耕、駱耕漠、王易今、張諤、孫亞明、蔡文煥、江東平、李隆、江樹峰、韓克信20人屬于青年,占全部已知年齡主要作者群(27人)的74.1%,所寫文章占全部署名文章的31.3%。青年作者在《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中占絕對優勢比例?!吨袊r村》的六位核心人物中,五位(薛暮橋、千家駒、秦柳方、馮和法、錢俊瑞)是青年。如果我們把50歲作為中年和老年的分界線,那么《中國農村》在1884至1904年出生的作者可以界定為中年。根據表2,張錫昌、王寅生、李紫翔、施公田、陳翰笙、雷沛鴻、曹伯韓7人屬于中年作者,《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未有50歲以上的作者。這些作者大多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洗禮,思維活躍,關注現實,追求理想。他們的積極參與也使得該雜志充滿戰斗激情與活力。

(二)從籍貫看《中國農村》的主要作者群

從籍貫考察《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主要是為了分析作者所受的地域文化的影響,進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么這些人會在一起合作創辦該刊物。從籍貫上看,《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中江蘇籍人士最多,包括薛暮橋、張錫昌、秦柳方、錢俊瑞、陳洪進、孫冶方、姜君辰、潘逸耕、王寅生、陳翰笙、張諤、江東平、江樹峰13人,約占《中國農村》全部已知籍貫主要作者群(27人)的48.1%;其次是浙江籍,有千家駒、徐雪寒、孫曉村、駱耕漠4人;并列第三的是安徽籍2人(王易今、李紫翔),廣西籍2人(李隆、雷沛鴻)??梢?,《中國農村》作者群主要來自于長江中下游的省份,這與這些省份受外國資本沖擊是分不開的。還有一點引人注意,在江蘇籍的13個作者中有9個來自江蘇無錫,占江蘇籍作者的69.2%,占全部已知籍貫主要作者群(27人)的33.3%,江蘇無錫籍的作者發文數占全部署名文章954篇的28%?!吨袊r村》幾乎成了無錫人的“地方刊物”。江浙地區的農村是近代中國與國際市場聯系最為緊密的地方,也是傳統農村發生顯著變化的區域?!吨袊r村》主要作者群來自江浙,既體現了中國傳統同鄉觀念在作者群中的紐帶效應,也在某種程度體現了江浙農村變化在近代中國的典型性。

(三)從黨派看《中國農村》的主要作者群

從黨派考察《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我們得出這本雜志的政治傾向。從1934年至1943間,活躍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主要有國民黨和共產黨。在《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中,中國共產黨黨員最多,包括薛暮橋、張錫昌、秦柳方、錢俊瑞、陳洪進、孫冶方、姜君辰、徐雪寒、潘逸耕、駱耕漠、王寅生、李紫翔、陳翰笙、施公田、張諤、孫亞明、蔡文煥、江東平、李隆、江樹峰、韓克信、曹伯韓22人,約占《中國農村》全部已知籍貫主要作者群(27人)的81.5%。這22位中共黨員的入黨時間大致集中于1927至1937這十年間,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其中江蘇無錫籍的9位作者都是中國共產黨員,這是由于作為共產黨員的陳翰笙在進行土地調查前讓無錫同鄉調查員系統學習了馬列著作,以確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貫徹于調查的始終。錢俊瑞、張錫昌、秦柳方等人通過參加農村調查,摒棄了原先的改良思想,接受了革命主張[9]168。其余5位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但其政治思想仍傾向于中國共產黨,代表著無黨派群體的進步人士。在1941年至1948年期間他們全都加入與中國共產黨交往密切的民主黨派,其中2人(千家駒、馮和法)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人(孫曉村)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1人(王易今)加入中國民主革命同盟,1人(雷沛鴻)加入中國致公黨。在中國共產黨最為艱苦的時期,還有那么一批青年知識分子聚集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追求在那個特殊年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是中共引領時代潮流在一個微觀集體中的凝聚效應體現。

四、結語

(一)新青年的集聚地

《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出生年份大致集中于1900至1910這十年,這時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王朝日益走向沒落,民族危機日趨加深,這也激起了新一代對國家的憂患意識。他們的成長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禮,目睹甚至參加了國共合作大革命[7]9,有一定的政治參與意識,對民族獨立有著強烈的使命感。這些青年人意氣風發、思想進步、富于理想,希望通過宣傳新思想來啟迪愛國青年的革命意識,完成中國社會變革的任務?!吨袊r村》創刊之時,這群主要作者也不過20歲左右,正是年富力強、思維活躍之時?!吨袊r村》從創刊發展到引領風潮、大受歡迎,正是得益于它的青年作者群的敏銳、熱情和不拘一格。

(二)陳翰笙的無錫同鄉群

由于地緣關系、文化發展、開放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農村》主要作者群中江蘇籍作者最多,有13人,其中江蘇無錫籍有9人。這9人在《中國農村》上的作品達268篇,占全部954篇的28%。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農村》也可以說是無錫籍進步知識分子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為之推波助瀾的一個陣地。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成立之前,作為中國共產黨秘密黨員的陳翰笙主持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的農村調查工作,吸收的大部分調查員都來自他的老家無錫,并在解決農村實際問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揭露封建地主的剝削[10]583。這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滿,陳翰笙被迫辭職,而曾隨陳翰笙在農村調查的同鄉也備受排擠[6]31-32,其中,陳翰笙作為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理事長,是《中國農村》發起者,于是“無錫同鄉”則組建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創辦《中國農村》,因此這些“無錫同鄉”便成了《中國農村》的重要骨干。

(三)共產黨的宣傳站

國民黨從1927年實行清黨以來,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處于非法狀態。國民黨在思想文化上實施了嚴密的管理政策,成立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大量查禁各種書刊。1929年6月,國民政府進一步頒布了《查禁反動刊物令》《取締銷售共產書籍的法令》《銷售共產書籍之辦法》等項法令法規[11]68。即便如此,中國共產黨沒有放棄國民黨統治區的宣傳工作,轉入地下以更隱蔽的方式繼續斗爭。這時期共產黨支持與領導的大量左翼書刊不斷涌現,《中國農村》就是一個典型。之所以能在國民黨統治區發行近十年,一方面是借助國民黨政府的正義人士的幫助和掩護,另一方面是采用比較巧妙的、隱蔽的宣傳方式?!吨袊r村》以陳翰笙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農村研究進行了廣泛的批評?!吨袊r村》所體現出的思想內涵與理性維度,正是中國共產黨農村思想的集中表現,代表著中國共產黨的立場。

一份近代刊物其實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評價任何一本近代刊物,都離不開主要作者群體?!吨袊r村》作為傳播進步思想的載體,所刊載的文章是理論陣地的武器,那么《中國農村》的作者群就是一個個沖鋒陷陣的戰士,他們成了《中國農村》的靈魂,他們的氣質也鑄就了《中國農村》的風格。一是勇于擁抱新思想,敢于挑戰傳統權威;二是依然處在中國傳統鄉土倫理社會,同族、同門、同鄉觀念深入;三是政治定力強,白色恐怖下不僅沒能嚇退他們,反而義無反顧投身共產黨,從這也能見得中國共產黨強大的組織能力以及對知識青年的動員能力。四是宣傳方式靈活多變,土地革命時期在國統區隱蔽宣傳土地革命理論,全面抗戰時期在大后方呼吁青年走上敵后戰場。

參考文獻:

[1]緬懷毛澤東[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時事類編[J].第1卷,第1期,1933.

[3]中國農村[J].第1卷,創刊號,1934.

[4]地政月刊[J].第1卷,第12期,1933.

[5]中國經濟[J].第3卷,第1期,1934.

[6]文史資料選輯:第84輯[C].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

[7]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8]薛暮橋,馮和法.《中國農村》論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中共黨史資料:第102輯[C].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10]第二屆中國抗日根據地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

[11]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第8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①代表性研究參見朱映紅:《〈中國農村〉與關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大論戰》,《傳媒觀察》2017年第7期;畢耕:《〈中國農村〉 與農村問題論戰評析》,《出版發行研究》2016年第8期等。

收稿日期:2019-11-29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課題“形塑視域下中共南方局再研究”(szkzy201700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佳兆(1996-),男,陜西渭南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共黨史、抗戰史研究。

猜你喜歡
黨派籍貫年齡
攝影作品
閑散生活
基于明清補服為基礎的中式學位服設計
村居
年齡歧視
算年齡
詩人結社與黨派分流
年齡的秘密
三大特別政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