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祉與福祉學的基本理念與宗旨

2020-07-20 06:41孫久富
養生大世界 2020年7期
關鍵詞:宗旨福祉理念

孫久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福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代名詞;“福祉學”就是要研究民眾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采取什么樣措施與方法,才能使百姓的生命全過程得到保障,進而實現高度文明的、理想的福祉社會。

目前,海南正在率先垂范,打造我國康養旅居之圣地。這正是落實黨中央的戰略部署,踐行福祉與福祉學的最好范例。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實現理想的福祉社會,即:使所有的社會成員在一生中都能享有充分的社會保障,享有公民的基本權益;社會公平正義、人民自由平等,生活充滿幸福之感,這是人類社會所共同追求的目標,亦是現今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達到這一最高境界,人類社會一直在始終不渝地進行著探索與實踐。從西方哲學家所設想的“理想國”“烏托邦”“契約社會[1]”到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再從東方哲人所夢寐以求的“大同世界[2]”“極樂凈土”“桃源之鄉”,到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人民為之而奮斗的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都反映了人類在不同時期、不同時代,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并為實現其愿景所付諸的實踐。而近現代以來,世界各國為謀求實現理想的社會形態,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所采取各種方針政策,所踐行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公益活動,都屬于社會福祉事業。社會福祉既是實現福祉社會之方法與手段,又是探索與實踐之過程??梢哉f:福祉社會是集人類理想與智慧之大成,是人類社會通過實踐所確立的偉大坐標。

為了實現人類社會通過實踐所確立的偉大坐標,首先要明確社會福祉與社會福祉學的理念與宗旨。然而,理念與宗旨并不是固定的,它因時代、國別、政治、經濟、文化之差而相異。

西方早期福祉理念基于宗教的慈善博愛與濟貧扶弱,近代福祉理念則以人道、互惠、平等、正義、援助自立等為其基本理念與宗旨。盡管有所區別,然而穿越時代,超越上述各種差異,社會福祉與福祉學的最基本的思想理念,若按我國傳統說法,那就是“以人為本,以民為體”。這一思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統。早在公元前,中國古代哲人列子就提出了“天生萬物,唯人為貴”[3]的觀點。古籍《尚書》記載有:“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寧?!盵4]正因為如此,為政者要“行大仁慈,以恤黔首”[5],視黎庶百姓“如彼身體”,“調百姓而如調百脈”[6],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盵7]只有這樣才能“天下可運于掌”[8],使百姓“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盵9]這些至理名言及論斷,與當今世界上所通行的社會福祉與福祉學的宗旨與內涵可謂是殊途同歸。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福祉的基本理念與宗旨已演變為:維護每位社會成員的生存、自由、自立的權利,按照每位公民的需求與選擇來提供社會福祉服務,使每個人在家庭及所生活的區域內,都能享有作為人的尊嚴,享受其生活保障。為此,在個人與社會的連帶關系的框架下,根據每位福祉服務利用者的實際情況,施予各種恰如其分的援助。而社會福祉學的基本理念則在于:研究與社會福祉事業發展相關的理論和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探討人類生活的理想模式。

為了實現上述理念,政府要根據社會福祉發展需求來制定各項法律法規,公共機構與民間團體要在落實各項法律法規的過程中,通過福祉實踐來不斷地促進社會福祉政策與措施的改革與完善。因此,社會福祉學的研究應以政府政策與法律法規及人權、社會正義為其依據,以福祉實踐所遇到的問題為其研究課題。同時,為了支撐福祉事業的發展,需要培養大批具備社會福祉專業知識與社會福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使之具有研究解決社會福祉問題的能力與服務社會福祉實踐的能力。而在福祉專業教育中,福祉學是各門學科的總括與基礎。此外,社會福祉工作要求從業人員既要懷有仁愛之心、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又要系統地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惟此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民。

因此可以說:社會福祉與福祉學的宗旨與理念就是以增進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為目標,以推動社會變革,力圖解決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各類民生問題,促進人們潛能的釋放,保障與增加人民的權益為其內涵。

社會福祉是實現福祉社會的手段與過程,它以社會民眾需求為導向,以改善民生,服務于民為準則;以保障公民權益,解決民眾生活問題,扶助社會弱勢群體,提高生活質量為其工作內容。而社會福祉學則是基于社會福祉實踐的研究體系,它以福祉法律法規為依據,以社會正義、保障人權、維護福祉服務利用者的權益為準繩,以研究福祉實踐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激發人們的潛能,推動社會結構的改造,探討實現福祉社會的途徑為其研究內容。社會福祉與社會福祉學的性質及我國發展福祉事業的要點,大致可以歸結如下:

1.社會福祉是實現福祉社會的手段與過程,社會福祉的內涵雖豐富多樣,然其根本理念與宗旨則在于服務于民,造福于民。

2.社會福祉學屬于應用科學范疇,它橫跨眾多學科領域,以社會實踐為其研究基礎。

3.為了構建福祉社會,實現小康社會之升級,我國須進一步構建與完善福祉法律法規體系,為福祉事業發展提供各項法律保障,增進與確保福祉利用者的權益。

4.社會福祉是社會團結與社會安定的基礎。因此,各級政府須在政治上高度重視社會福祉事業的發展,加強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統籌計劃安排適合于本地區的福祉發展事項。

5.迅速推進福祉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福祉教育體系,為實現福祉社會培養大批人才。

6.加強福祉研究,建立福祉信息網絡與福祉研究數據庫,實現福祉研究的科學化與信息化。

7.構建福祉產業鏈,通過福祉事業的發展拉動經濟,促進民生,改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既然明確了宗旨與理念,了解了發展社會福祉的要點,那么對照現實,找出問題,補齊短板,通過社會變革,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社會保障”,主要包括有:就業保障、雇用制度、工資待遇、扶貧救助、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年金、養老保險、老年人保健與介護服務等眾多內容。遵循福祉與福祉學的理念與宗旨,解決各領域里存在的問題,使全體國民皆能生活在無憂無慮,營造充滿幸福感的社會環境,這就是社會福祉的總體目標與工作內容。

[1].源于西方哲學家所提倡的社會契約論,即:通過契約確定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須遵守社會共同的規則,并接受相應的義務,以保護自己和其他人的權益不受到侵害。

[2].中國古人所描繪的理想世界。參見《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3].《列子·天瑞》。

[4].《尚書.五子之歌》。

[5].《呂氏春秋·簡選》。

[6].范仲淹《君以民為體賦》。

[7].《孟子·梁惠王上》。

[8].同注7。

[9].《禮記·禮運》。

猜你喜歡
宗旨福祉理念
數字十年·民生福祉
牢記宗旨 永葆初心 再鑄輝煌
崔適《五經釋要》的思想宗旨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恪守為民宗旨 忠實履職盡責
建優美生態 謀百姓福祉
創造健康紅利 增強人民福祉
環境保護稅如何實現立法宗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中醫理念的現代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