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城市景觀空間設計

2020-07-20 19:28戴瑩
美與時代·上 2020年4期
關鍵詞:麗水生態城市

摘? 要: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卻在逐年惡化。人們改善城市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綠色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國內開始出現大批生態城市,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同時也涌現出眾多杰出的城市景觀設計。生態城市景觀空間既是對人居環境的完善,也是對綠色發展的拓展,同時也是生態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生態城市;景觀空間;麗水;萬象山

一、生態城市景觀空間興起背景

“生態城市”概念是由城市生態學家楊諾斯基在1987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模式,是人類對自然的正確探索以及深度理解,是一種現代社會的新型社會關系。它趨向于盡可能降低對于自然資源以及社會資源需求量、也盡可能降低廢氣、廢水和廢渣排放的城市。通過對資源高效利用,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城市,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而生態城市景觀空間是一種對城市原有生態環境最小化破壞的設計理念,是在城市內部營造的自然生態景觀,達到人、自然和生活的平衡與融合,也是讓自然生態貫穿城市環境,改善人居環境,具有自然性、公共性、娛樂性為一體的城市功能空間。

近年我國生態城市景觀也開始興起,但由于前期城市發展不平衡、矛盾未能充分暴露,導致后來在生態城市景觀空間發展過程中遇到諸多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城市化發展,由于國家過于注重經濟增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加劇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隨著國家保護環境的國策推行,政府出臺了相應政策,人們的環保意識得到了不斷提高。植樹造林、退田還湖等一系列恢復生態的舉措,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環境,提高了城市影響力,也為城市景觀空間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部分生態城市景觀建設盲目注重增速,也導致景觀空間內外矛盾突出,生態城市之間還出現了“同質化”現象,甚至“面子工程”等。如何改善這些問題,使我國城市景觀空間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階段,成為當前一大挑戰。

二、麗水市萬象山景觀空間研究方法

生態城市景觀空間設計,目前對其還沒有準確定義,該學科尚在完善中,相關書籍的研究,學術領域的探討,都處在熱潮中。社會實踐作為銜接理論的媒介,相對課堂的密閉空間,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專業性和協作性。

實踐地點的選擇尤為重要,在城市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景觀設計越來越雷同,城市公園的特征不明顯甚至弱化到無,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設計手法過于單一,缺少獨特性[1]。而如何在眾多生態城市景觀空間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地點,應著重考慮景觀空間風格的一元性與景觀類型的多元性,避免選擇鄉村、城郊等地景觀,定位城市景觀。實踐地點可根據不同調查目標而定。調查人文景觀為主的可以是城中濕地、江濱、休閑公園等,調查自然景觀為主的可以是城市植被、山體、湖畔等。本文以自然景觀為例,選址萬象山,其自然環境優渥,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規模,矛盾較為集中突出,具有典型性。

本研究實踐方法如下:采用小組學習為主,三人一組,分別為攝影記錄、尺寸測量、前期了解與后期整理。選擇好地點,規定大致的空間范圍。首先,在網上對目的地進行系統的查詢,確定地理位置、發展歷程、景觀類別等。前期籌劃時可適當備些采訪問題,以便與當地人或游客進行交流,多方面地了解分析景區信息。到達實踐地點后,采用“總——分——總”調查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先從主干入手,如景觀布局、游客觀光路線,接著入手枝干,如休閑設施、道路環境、游客體驗等。最后從全局出發,考慮景觀整體,抓住主要矛盾,重點改善主要問題,由表及里,深入淺出,切勿只抓細枝末節,防止以偏概全。

前期調查結果宜采用圖片分析、歸納法,直白清晰。后期實踐報告以總結整理、文字概述為主。對存在疑問的問題進行記錄,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二次考察,完善實踐資料,豐富報告細節。堅持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認識的學習標準,在調查深入、資料充備、思考完善的情況下,可嘗試將報告轉化為論文,提升文章深度。突出學生調研為主,老師引導為輔,適時適當的給予學生指導,并積極完善實踐的考核標準,加深學生對實踐的認識。下文將采用上述方法深入分析萬象山景觀空間中的問題,并進行多種措施針對性改善。

三、麗水萬象山景觀空間現狀分析

本文將以全國聞名的生態城市——麗水市為例,剖析坐落在城區的萬象山風景區。該山一面臨江,其余三面已被城市完全包圍。建設歷史悠久,人文景觀不勝枚舉。近年通過不斷修葺,現在已然成為一個重巒疊嶂、藏奇納勝、絢麗幽雅的天然公園。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萬象山景觀空間的目前現狀,發掘其在游客引導、道路鋪設、休閑設施、文物保護、文化氛圍、協調關系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本研究將以發現問題作為著力點,展開分析。

(一)游客引導

城市景觀建設承擔著凈化環境、美化城市的作用,但人作為最終服務的對象也需著重考慮。然而部分城市景觀為更大程度地保護景觀的自然性,精簡景區設施,撤銷游客指示牌,影響了游客體驗。在萬象山入口處等部分景點缺失指示牌以及觀光路線參考,游客在無序狀態下觀光,易造成混亂,對景區原有景觀造成破壞,甚至引發事故。如何正確平衡生態環境與游客觀光二者關系,成為國內諸多城市景觀建設的一大難題。

(二)道路鋪設

道路設施作為景區的基礎,不僅要考慮景區當前的游客體驗、游客類型、客流量等狀況,還要兼顧未來景區發展規劃以及應對多種突發狀況。國內設計不合理的景區道路就曾出現,景觀綠茵被踐踏成道路,而原有道路雜草叢生,出現無人行走的窘境,甚至在遭遇突發狀況時,造成惡性的踩踏事件。究其原因是景觀道路設計過程中過于理想化,缺乏當前認識與長遠認知。

萬象山總體道路基礎良好,入口處設置多處路口,觀光路徑的選擇廣,還能有效分散景區人流,豐富游覽路線,但內部道路仍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1.國內多數景區為擴大影響力,會與周邊商業進行合作,豐富景觀功能區,產生聯動效應。萬象山游樂園作為萬象山標志性存在,游樂園消費人群主要是兒童,但在通往游樂園的道路上,缺乏對山體坡度的考量。整體階梯設計偏直,過窄梯面形成的緩沖空間小,在行進過程中,極易產生重心不穩的現象。此外,還在階梯石材鋪設方面不統一且均沒有做防滑處理,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同時也影響階梯整體美感。2.萬象山內存在過窄道路與石椅功能重疊現象,通往休憩區涼亭道路經筆者測量發現不足一米,同時在狹小的道路旁增設石椅。道路在正??土髑闆r下,都易造成游客行走不便,客流增多時,額外影響道路的通行,導致石椅很難發揮休憩作用,甚至周圍低矮植物遭到踩踏性破壞。

(三)休閑設施

城市景觀多數是在自然景觀的原有基礎上進行增減,具有自然性和開放性。而內部設施設計能否安全便利、受眾廣顯得尤為重要。休閑設施設計不僅要考慮外部環境,還要兼顧內部因素,才能最大化發揮作用。下文將著重從設施自身、使用者、周圍環境三個角度對城市景觀休閑設施分析進行綜述。

1.設施自身

(1)萬象山植被主要以常綠植物為主,存在少量的落葉植物,而部分休閑長椅設置在落葉植物周圍。到秋冬季節,設施便積攢落葉、枯枝等,難以清理,不便管理,以致荒廢,造成資源浪費。(2)人工湖中回廊設計之初,本意是呈現景區夜景,提升美感,因此,將燈帶安裝在走廊底部。但隨著長時間使用以及自然因素的損壞,造成燈帶脫散墜入湖中,易產生漏電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2.使用者

(1)萬象山休憩設施存在石凳直徑小、木椅靠背過矮等現象,缺乏人性化考慮。而石桌石凳間距過遠也不便游客休憩攀談,其材質皆采用比熱容較大的石材,氣溫過高或過低,都將影響游客的使用感受。(2)大觀亭作為萬象山代表性景點之一,位于景區入口處,處在人工湖中央。其設計缺陷明顯,經筆者測量出入最高處約為180公分,亭高過矮,多數游客出入通行不便,影響觀光體驗和景區形象。

3.周圍環境

(1)中國“造景”之術講究和諧,倡導“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國內部分景觀設施設計追求速度化、規格化,忽視因地制宜。萬象山湖中鮮紅色涂漆的回廊最具代表性,艷色回廊和暗色亭身相悖,與周圍景觀格格不入,影響景區整體美感。(2)人工湖中養殖大量錦鯉,吸引大量兒童喂養、嬉戲游玩,而湖上回廊設計過矮加上回廊柱之間空隙大,嚴重威脅兒童人身安全。

(四)文物保護

文物儲存著城市的記憶,記錄著歷史的變遷,它不僅具有收藏欣賞的價值,更有不同尋常的教育意義,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近年各城市景觀為了提高景觀的影響力與游覽價值,在景區內興建了歷史文物觀光區,而景區文物主要來源于歷史遺留、外來遷徙、名人古宅等。萬象山內主要為歷史遺留,如靈鷲寺石塔、南宋摩崖石刻等,其中部分來自南宋名臣何澹家族墓中,為保護性石刻文物,遷移至萬象山,提高了景區文化底蘊。但由于景區管理不善,大部分文物沒有得到良好保護,在以下三方面還有改進完善的空間:1.知其珍貴,方能珍惜。萬象山文物注釋淺顯,部分文物旁甚至無警示牌,招致游客隨意觸摸攀玩,使文物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壞;2.萬象山內文物分散不均、分布面廣,景區管理難度大,文物易遭受損壞,游覽價值低;3.文物周圍只配置了簡單的圍欄,沒有其他遮擋??茖W證明,液態水是多種文物劣變的直接或間接原因。而麗水雨季長,石刻文物長年經受雨水沖刷和光照,嚴重減損文物壽命。

(五)文化氛圍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鮮明的城市形象,獨特的景觀風貌成為城市競爭力。但近年城市景觀擴張中越來越側重對體量化、高效率的追求,城市間相同的文化背景,審美性的趨同,導致有些城市不可逆轉地出現了景觀趨同化和同質化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應歸結于對城市文化的認知不足,萬象山內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下三點問題:1.萬象山內設置的萬象山書院,書院布置簡易,建筑風格單一,文化氛圍低,地方特色弱;2.書院內部設置公共圖書館,由于景區內未標注位置信息,導致知曉人群范圍有限,閱讀休閑人群少,資源利用率低;3.萬象山書院隸屬麗水市中小學生學習基地,但書院內部仍存在大量閑置房屋,“空心化”現象嚴重,造成了相當程度的空間浪費。

(六)矛盾關系

景區拆遷是我國旅游業發展中難以避免的一個普遍現象,景區拆遷引發的矛盾與沖突實質是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2]。如何合理協調好景區內部拆遷問題,對當地政府始終是一個挑戰。萬象山入口處目前還存在幾十戶人家,建筑破敗老舊,屬于前期景區歷史遺留問題。而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破壞了景區環境,影響了景區形象。同時景區的客流量也影響著原住民的生活。如何處理拆遷問題,對景區發展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四、麗水萬象山景觀空間改善措施

(一)加強引導

面對如何平衡生態環境與游客觀光二者關系的問題,景區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合理規劃主次道路。對于景區游客引導不足方面,可將景區景觀標志化,合理利用景區內的砂石、樹木,水域等,起到標志效果。也可選擇摒棄老式的木制指示牌(既占用土地面積,又耗費經濟成本),采用塑料、金屬等新型材料,造型多變、制作方便、輕巧時尚,還能對景區環境起到很好的點綴、美化作用。最重要的是設置科學的游覽指示牌,合理布局觀光路線圖,拓展游客觀光游覽路線,避免景區內出現人群擁堵的情況,讓景區的輻射人群更廣,提升包容性。

(二)修繕道路

(1)在游樂園道路改進方面,應結合當地人文和自然條件,可將原直線階梯改道,采用“之”字形線路設計,緩和山體坡度,通過加寬梯面來加大緩沖空間。萬象山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雨季較長,氣候潮濕。道路需采用統一的粗糙石材鋪設,并且用混凝土填充石材縫隙,避免石縫中生長青苔等苔蘚植物以提升階梯防滑效果與安全系數,同時方便景區道路管理,提高階梯的整體美感。(2)對于過窄道路與石椅功能重疊現象,首先要將道路旁的石椅設置取消,為拓寬道路提供空間,再將原有石板道路兩邊鋪設防滑鵝卵石,在山中道路濕滑的雨季,也能為游客提供多種通行需求,保障安全,使其道路設施更具科學性、安全性、有序性。

(三)調整設施

1.設施自身

(1)為避免落葉堆積造成休憩設施資源浪費,需將長椅改置在道路兩旁,坐椅材質采用方便清理的塑料材質,既方便來往游客休憩,又利于景區工作人員清潔管理。(2)對于回廊底部燈帶容易脫散情況,取消廊橋底部的燈帶設置,架在回廊兩側,避免燈帶接觸水面,產生漏電危險。同時用透明塑料膜包裹燈帶,既能保證燈光效果,還能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時便于維修,提高觀光安全性。

2.使用者

(1)面對石凳直徑小、木椅靠背過矮等現象,需要加大石凳直徑、提升木椅靠背高度。而石凳石桌選材失誤與間距過大方面,可適當縮短間距,并將石凳石桌更換成新型材料,給游客提供更好的休憩體驗。(2)大觀亭設計過矮的問題,出于經濟考慮,改建成本過高,可適當將亭上雕飾去除。增大通行出入空間,適應游客觀光需要。

3.環境與社會

(1)關于回廊與周圍環境不符的狀況,可將回廊進行重新噴涂,采用暗色涂漆,呼應深色的亭身?;蚋鼡Q為木制回廊,與亭身色調更為和諧,便于融入周圍景色中,避免游客強烈的視覺沖擊,產生審美疲勞。(2)而回廊設計過矮的問題可以選擇加高欄桿、提高回廊柱之間的密度,提升回廊的安全性。

(四)加強保護

1.針對文物注釋過于簡單的現狀,需要挖掘文物內涵,加強文物注釋。增設愛護文物警示牌,讓觀光者了解文物歷史,知曉其珍貴性,提升敬畏心。發揮警醒作用和教育意義,同時避免文物受到人為的破壞。2.對于分散不均的文物,將其集中布局在觀賞區域,方便文物管理,提升文物觀賞價值,提高景區層次。3.對于保護力度不足的文物,可采用雙重防護,首先,將文物觀光距離設置在足夠安全的范圍內。其次,將文物表面噴涂新型仿生超疏水材料,進行化學阻隔,阻止液態水的附著、滲透和水蒸氣的凝結,進而避免了文物表面甚至內部一系列由水引起的病變[3]。最后可把文物用塑料雨棚等防水材料進行物理隔擋,避免文物遭受二次傷害,同時雨棚獨特的造型,也能夠豐富景區的觀景類型。

(五)烘托氛圍

1.對于書院整體布置簡單,文化特色不足狀況,需要書院整體引入場所精神,加強氛圍營造,提升建筑整體氣場。充分利用書院空置平面空間,進行書法、畫作展覽等,以增強書院的文化氛圍,突出當地習俗風貌,體現獨特性。2.解決書院圖書館人流稀少的問題,可在書院入口處設置指示牌,介紹書院內部信息,外部繪制具有藝術力與感染力的墻繪,增添趣味性,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3.處理大量房屋“空心化”的狀況,需要景區管理方充分發揮中小學生學習基地作用,積極與麗水市、縣各地中小學進行上下游對接。同時,積極與社會團體進行合作,舉辦閱讀有關活動,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寓教于樂,提高書院的吸引力,不僅能夠完善設施布局,還能宣傳自身,提升知名度。

(六)協調關系

在完善萬象山景區拆遷問題方面,須協調景區與原住民的關系,妥善安置好景區原住民的生存問題。首先,給予原住民合理的經濟補償,對于情況不同的原住民可采用不同方式,因戶而異,采取住房補償、土地補償等方式。同時,還要注意拆遷群眾的發展問題,對于生活困難的原住民可轉型為景區工作人員,充分發揮原住民的地域優勢,改善就業問題。其次,在物質補助的同時,也需注重人文關懷,中國人有較強的鄉土情懷,要重點做好思想工作,安撫拆遷民眾情緒,避免發生聚集性群眾事件。

五、麗水萬象山景觀空間思考

本文針對萬象山各方面問題都進行了系統化和多樣化的解決,以下六點作為總結:(一)萬象山的游客引導問題,應通過環保型自然改造和節約型人為建設方式,加強景區的引導,既保障了生態環境,又確保景區合理運行;(二)在道路鋪設方面,應充分考慮游客人群、地形狀況、氣候條件等,提供多層次的完善方案,保障游客安全,同時讓道路適應全天候的通行;(三)休閑設施的改善應分別從設施自身、使用者、周圍環境入手,著重提高景區設施的舒適性、安全性和審美性,以改善當前狀況以及適應未來發展;(四)對于景區的文物保護,應充分考慮自然和人為的因素,注重文物的外部物理防護,同時加強內部的化學防護,建設成組合型的文物保護模式;(五)文化氛圍的烘托應從整體布局,通過三維空間伸展,串聯四維意識、五維時間,使萬象山書院形成多維空間交織性的發展;(六)限制景區發展的拆遷現狀,實施“因戶而異”的經濟賠償方式,解決生存問題。同時,另辟蹊徑,提供原住民轉型的發展方案,最后安撫群眾情緒,體現人文關懷。由此可見,萬象山所存在的種種問題,無外乎景觀空間的安全性、實用性、審美性。見微知著,這些問題也為我們未來的景觀空間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生態城市景觀空間既是對人居環境的完善,也是對綠色發展的拓展,同時也是生態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雖然是對萬象山風景區的分析探討,但其所具有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卻折射出我國大部分生態城市景觀空間的問題,在其他生態城市景觀空間上也能捕捉到它的影子,存在著共性。但由于各地人文歷史、地理環境等差異,也存在個性特征。生態城市景觀空間的不斷涌現,標志著我國朝著綠色發展的道路又邁出了堅定的一步。生態城市景觀空間在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也能在安全、實用和審美上有新的突破,在設計中少一些“理想化”,多一些“人性化”。

參考文獻:

[1]李宗利.基于博弈理論的景區拆遷問題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42-49.

[2]孟萌.蘭州城市景觀文化基因的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7.

[3]曹頤戩,王聰,王麗琴.仿生超疏水材料及其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綜述[J].材料導報,2020(3):184-190.

作者簡介:張林浩,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

通訊作者:戴瑩,碩士,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麗水生態城市
做麗水青山的“運營商”
麗水發現新物種
麗水古堰畫鄉
甌江麗水
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與中國城市發展
海綿城市理念在園林工程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