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包涂辣椒:講述張大千在海外的川味生活

2020-08-01 11:37馮曉敏
飲食保健 2020年13期
關鍵詞:研墨張大千巴西

文/馮曉敏

張大千旅居海外時,永遠著一襲長衫,講一口四川話。

去世界各地都帶著四川廚師為他做川菜,在巴西入住的八德園氣候植被與四川極為相似,他的衣食住行都帶著家鄉的烙印——日前,在成都博物館《倥傯的鄉愁·張大千》特展上,大千的思鄉之情貫穿始末。

走進展廳,巨幅的絹紙上印有張大千的書信、繪畫和照片,形成幾道半透明的屏障,將偌大的展廳間隔成了“大千張爰”“領略古法”“我與敦煌”“行走東西”和“心歸何處”五個展區,幾乎囊括了張大千的藝術人生。展品包括粉本、書信、印章、牛耳筆、老照片。還有他用過的硯臺、擺過的盆景。借助特殊的燈光,觀眾恍如穿梭在大千的夢境,跟隨他的筆墨榮歸故里。

策展人孫凱稱呼張大千為“太師父”,他的父親孫云生是張大千最親密的門生,追隨師父47 年。孫凱12 歲就遠赴巴西“八德園”,曾陪伴大千生活了8 年。出于對這個晚輩的疼愛,大千將其小名改為“毛江”并賜號“怡勝”,出國游學還會寫信給“怡勝小友”。

孫凱向筆者講述了太師父的往事,一個對川菜情有獨鐘、對兒孫循循善誘、對故鄉念念不忘的老者形象,徐徐走來。

面包涂辣椒 自創“六一絲”

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盡管客居他鄉多年,最愛吃的依然是川菜。年過六旬的孫凱回憶,張大千的廚師是位四川的阿姨,從四川跟隨他去中國香港、日本、巴西,隨時為他烹飪川味佳肴,比如,加了辣椒的“辣味牛肉干”。張大千還會親自下廚燒牛肉面,味道好極了。

第一次見到太師父,孫凱只有八九歲。張大千很喜歡這個小朋友,走哪兒都牽著他的手,吃飯的時候讓他坐在自己的右邊。祖籍河北的孫凱小時候雖然挑食,但是受大千的口味影響,也愛吃麻辣鮮香的川菜。有次和太師父在日本最大的一家川菜館,孫凱什么也不吃,大千只得走進后廚,請廚師單獨做了一份擔擔面??粗鴮O凱狼吞虎咽,張大千用一口四川話說:“那是給我面子才給你做,要不然人家大廚才不給你做,吐一趴口水給你吃!”

稍大一點,孫凱才理解太師父說這番話的緣由:太師父肯定是這家餐廳的???,大廚才會賣個人情。如果換做旁人,在那么高大上的餐廳,只點一份擔擔面,這不是拿廚師開涮嘛!大廚心中不滿,自然要在菜肴中使壞,比如悄悄吐口水解恨。

12 歲時,孫凱到巴西八德園,早餐經常是保持著“川味”的面包,就是在面包上涂了黃油之后再涂一層辣椒醬。辣椒是八德園的易耗品,廚娘定期要去華人聚集的“中國城”采購。

說大千先生是“好吃嘴”有圖有真相,展覽上不僅有他戴著眼鏡、穿著廚師服下廚的照片,還有他用毛筆親手寫下的菜譜,紅油豚蹄、蠔油肚條、粉蒸牛肉、六一絲、蔥燒烏參等菜名清晰可辨。其中這道六一絲是什么菜?大千寫給孫云生的書信中專門寫道,他在日本的川菜館里發明了一道新菜,主要食材有綠豆芽、金針菇、韭菜黃等六種蔬菜加火腿絲湊成六素一葷。這道菜非常爽口,他很喜歡,于是取名“張大千六一絲”。

研墨不專心 要被打手心

孫凱生于1949 年,比他年長50 歲的張大千,就像是他的祖父一樣,慈祥而又嚴厲。張大千喜歡清晨散步,住在八德園的時候,每天早上5 點,他就來敲孫凱臥室的窗戶,喊他起床。小孩子瞌睡多,半夢半醒之間,孫凱被太師父牽著手,閉著眼睛走路。

展覽中許泛黃的宣紙上,淺淡的筆墨勾勒出人馬花鳥,這是粉本,中國古代繪畫施粉上樣的稿本,張大千將其看做“永遠屬于自己”的財產,是一個畫家關起門來做功課的過程。例如其中一幅《臨宋李公麟五馬圖》粉本,原作不知所蹤,北京故宮博物院僅存珂羅版,而觀眾可以從張大千的臨摹粉本中看到此圖的全貌。

大千作畫時,孫云生畢恭畢敬地觀摩,孫凱則在研墨?!把心彩怯兄v究的,用力均勻,墨要直著下去?!边@件小事既考驗了做事專心的程度,也培養了有條不紊的習慣。研墨的時候,孫凱眼睛盯著墨,耳朵聽著太師父對父親的教導,這是哪個畫家的筆法,這一筆為何旁逸斜出,用的是什么技法。偶爾聽得走神,研墨研歪了,張大千就要打他手掌心以示懲罰。

張大千在海外堅持中國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也很講究禮儀。在八德園的時候,弟子每天晨起要去請安,出遠門前要磕頭辭行。用餐的時候,如果張大千沒有動筷,沒有人會先動筷子;如果弟子率先吃完,也不可擅自離席,而該收拾好碗筷說“大千老師慢吃,大家慢吃”,繼續坐等大千用餐完畢。孫凱尤其記憶深刻,張大千的孫子阿烏哥比他年長許多,有次被同學問及國籍,謊稱自己是日本人。誰知這一幕被張大千撞見,不僅挨了一頓“鞭刑”,還被罰跪一天一夜。

更多的時候,張大千是一個和藹可親的爺爺。一次去日本游學,他專門寫信給“怡勝小友”,絮叨東京寒冷致使腳跟凍裂,叮囑他“上下車要小心,不要和阿烏哥去大塘里游泳,那樣絕端會有危險”,鼓勵他“考試要考第一名”,并在信尾承諾“你們所喜愛的東西我一定給你們帶回來”。原來,阿烏哥他們慫恿孫凱給爺爺寫信,無非是想讓爺爺帶回稀奇的玩具,或者時尚的衣服,比如當時十分新潮的牛仔褲。張大千雖然有求必應,但也要先定下條件——考到第一名。

故鄉頻入夢 何日是歸年

張大千在孫凱出生這年離開中國大陸,行跡遍及東亞、南亞、歐洲、南北美洲,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與畢加索會晤,傳播中華文化。無論是在巴西八德園,美國可以居、環蓽庵,還是回到中國臺灣摩耶精舍,故鄉山水都是他創作的源泉?!堕L江萬里圖》《青城山通景屏》等一批故鄉山水作品陸續問世,筆墨之間飽含了鄉愁。

畫展的末尾,一幅《大千居士自寫乞食圖》引人注目。這是75 歲那年,張大千在美國環蓽庵的一幅自畫像,左上角題寫了四行小詩:“左持破缽右拖筇,度陌穿衢腹屢空。老雨甚風春去盡,從君叫啞破喉嚨?!北藭r,他苦心經營的八德園被政府回收造水庫,他不得不遷居美國加州。雖然他已聲名在外,卻還要為了一大家子的生計四處奔走舉辦畫展,以賣畫為生,猶如沿街乞討的乞丐,故寫圖聊以自嘲。當時他并非捉襟見肘,也無需乞人憐憫,只是在風燭殘年時候的境況,我見猶憐。

這種漂泊不定的鄉愁不僅寓于畫作,還有詩歌。采訪中,孫凱談及最多的一首詩是《頃還臺灣重游橫貫公路》:“十年去國吾何說,萬里還鄉君且聽。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庇钟小肚喑抢先舜濉罚骸笆d投荒愿力殫,故山歸計尚漫漫。萬里故鄉頻入夢,掛帆何日是歸年?!?/p>

行走東西,不知歸期,但這絲毫不妨礙張大千在海外依然活得像個四川人。譬如在巴西選擇八德園居住,是因為那里的氣候、植被與四川最為相似。有次在四川的熊貓基地參觀,孫凱感覺似曾相識,原來八德園的花草樹木和這里的植物如出一轍。那時大千除了熱衷收藏名人字畫,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在八德園種植松樹。但畢竟巴西不是中國,略微的差異也能導致松樹的存活率不高。張大千特意聘請花匠照料松樹,為其換土松土,打造一個和家鄉差不多的園林。

猜你喜歡
研墨張大千巴西
傳奇大師張大千
張大千收藏古書畫述略
巴西戰舞
我的最牛老爸
2014巴西世界杯賽程
張自啟插圖
何處得清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