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農技推廣發展研究

2020-08-03 02:01蘇毅
安徽農學通報 2020年9期
關鍵詞:農技推廣經驗啟示成效

蘇毅

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陜西農技推廣進入到了全面快速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建國70多年來,陜西農技推廣伴隨著農村土地權制的變革和深刻影響,完成了由“計劃”向“市場”、由以糧為主向糧蔬果肉奶蛋及產加銷各領域推進、由“追求數量”向“品質和效益優先”的方向轉變;推廣體系得到了不斷的健全和完善,推廣了一系列技術良種、生產工藝,農機具設備等,推廣成效顯著;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方法,并給予歷史的啟迪和思索,指導當下陜西農技推廣更好地開展。同時,針對當前陜西農技推廣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陜西;農技推廣;歷史脈絡;成效;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9-0001-06

Research on Shaanx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 R. C

Su Y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Shaanxi,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Shaanx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stage of comprehensive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Shaanxi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reform and profound impact of the land tenure system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pursuit of quantity” to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first” direction; the promotion system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perfected, a series of technical varieties, production process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have been promoted, and the promo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and give historical inspiration and reflection to guid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in Shaanxi. At the same time,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n Shaanxi are given.

Key words: Shaanx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Historical context; Effectiveness;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新中國成立后,陜西農技推廣進入到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建國70多年來,陜西農技推廣經過建國初期的初步發展后,在農村公社化及農業自然災害時期遭受波動和影響,短暫的調整恢復后,又在“文革”中遭受了更為嚴重的沖擊,以致全省農技推廣進入到了歷史的低谷。1978年后,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農村商品化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多種生產經營活動廣泛地開展起來,為適應市場、滿足各種需求,陜西農技推廣圍繞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以多種形式推廣了一系列的技術、良種、方法等,取得了明顯成效。2000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行為與市場經營理念廣泛滲透并影響著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與各行各業,農技推廣領域自然也不例外,市場化促使社會多元力量廣泛參與到農技推廣中,推廣的深度、廣度得到了全面提升與拓展。陜西農技推廣風雨兼程70年,探索中發展、曲折中前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突破,完成了由糧食種植向農業各業、由計劃向市場、由數量向質量的轉向;積累了寶貴經驗及歷史發展啟示。當下陜西農技推廣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并解決。

1 陜西農技推廣的歷史脈絡與特征

1.1 推廣實現由“計劃”向“市場”轉向 陜西農技推廣的70年,完成了由“計劃”向“市場”的發展轉變。以1978年為節點,前后2個時期在推廣主體、強制性、傳播方式及推廣屬性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

1.1.1 農技推廣主體 計劃時期,全省農技推廣主體是官方所建立的省、地、縣、生產區(人民公社)農技推廣機構及農業科研單位,實踐主體較為單一,且具有顯著的行政性和強制性特征;而市場經濟下的陜西農技推廣主體,不但包括官方推廣機構,還涉及高校、涉農企業、農科院所、市場中介等多元主體。

1.1.2 推廣強制性 計劃時期的陜西農技推廣,就制度設計而言,屬于強制性制度,其施行有著深刻復雜的背景環境。面對建國初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社會局面,為快速恢復農業并支持工業發展,急需建立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政府可充分利用自身行政力量來統籌和調配資源,實現工業的原始積累。農技推廣的這種強制性制度設計,是歷史環境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強制性制度設計下的農技推廣,官方負責制定農業發展計劃并選擇要推廣的技術良種,農技推廣部門負責實施,農戶只是被動接受。改革開放后,伴隨著農地制度改革,滿足農村多種經營之技術所需,成為陜西農技推廣面臨的新課題,政府強制性推廣顯然已難以適應發展的要求。經不斷的探索實踐,陜西逐步構建起了面向農戶和市場需求的農技推廣新體制。

1.1.3 傳播方式 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技、良種信息推廣以單向傳播為主,農戶的技術需求很少能反饋到農技推廣部門,導致推廣與需求的脫節。而市場經濟下的農技推廣是雙向傳播的,農技推廣、生產需求、成果研發、市場中介服務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供需互動,加快了技術良種的推廣應用。

1.1.4 推廣屬性 計劃時期,農技推廣的主體是政府部門及其推廣機構,推廣具有公益性和無償性。市場時期,除官方公益性推廣外,高校、企業、院所、農村合作組織、市場技術中介等多元主體參與到農技推廣中,形成了公益、市場及公益市場相結合的推廣服務形式,適應了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2 土地權制變革對推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0年前后,全省農村完成土改,農民分得土地,土地雖易主,但所有形式仍是私有制[1]。分到土地后的農民生產熱情高漲,然而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資農具、技術良種十分匱乏,良種、技術與農資成為農技推廣的主要內容。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陜西廣泛實行了互助式農業生產,開展了群眾性選種留種,指派干部下鄉送技術,開展生產指導,加快了農業的生產恢復。

1952—1957年,為加快農業生產建設,支持工業化發展,陜西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完成農地私有向以合作社為主體的村級所有的土地權制變更。土地的集體所有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為國家調配農業資源支持工業建設形成了良好的條件。隨后建立的人民公社,生產規模更大,但土地權制沒有改變,依然是集體所有。一定程度上看,人民公社是合作社在生產組織、管理規模上的升級而已,區別在于人民公社具有行政管理職能。農地私有完成了向以“村、社”為主體的集體土地所有制的轉向,隨之而來的是農業規?;?、集體化,甚至兵團式的生產組織方式,這對農技推廣的統一配套、組織形式和推廣行為產生了顯著影響。陜西普遍發動了農地深耕、肥料搜集、庫渠井站建設、農具革新等各項運動[2],以“運動”為主要形式推廣普及農業技術方法、開展農業設施建設,成為那個時期全省農技推廣的顯著特征;同時,為了適應農業大躍進、實現農村“共產主義”的目標,人民公社初期實行了“大生產”和“大鍋飯”,甚至農民生活開支全包全管的生產生活方式。這違背了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的規律,注定是失敗的。然而,運動式推廣在積肥、深耕和農具改良方面推廣了不少技術、經驗和生產設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民公社體制下的這種“共產平均”的酬勞獲取方式,濫竽充數者盡有,勞動者生產熱情不高。土地制度、生產方式、分配形式僵化且落后,誘致性制度變遷存在誘發的土壤,這必然導致特定群體對生產新方式和新制度的探索實踐,而1978年鳳陽小崗村農戶的“大包干”即是如此。這種“大包干”就是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原型,它變革了農業生產關系,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開展,得到國家認可后,在全國農村推行。賦予了農民土地生產自主權,隨著市場化的推進,陜西農民種養領域不斷擴大,商品化經營也在廣大農村變得日趨活躍(見表1)。

開展多種經營的農戶對技術的需求更加多樣化,這實際上也迫使農技推廣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來適應農戶對推廣的需要。陜西通過技術承包、項目實施、技術咨詢、基地示范、展會帶動等方式,推廣了大量的實用技術和農牧良種,取得了明顯成效。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經濟全面發展,市場在農業生產中的配置與導向作用愈加顯著,對于農業生產的諸多環節、工藝流程與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力與物資成本也大幅增加,農戶式、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已不能適應當前農業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陜西及全國農村也探索和開展了土地流轉、規?;洜I的新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的意義在于:進城務工及原先撂荒農地的農戶可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在避免土地撂荒的同時,還可得到一定的租金;對于種植大戶而言,規?;N植,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而后國家出臺了有關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若干辦法規定,明確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權責范圍,將其制度化。改變了以往以家庭為單元的低效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實現了農地規?;a,提高了效益。為適應農村土地制度和生產方式的變化,陜西農技推廣重點推進了農業科技園、產業示范基地、生產大戶、家庭農場等生產方式的推廣普及,以規?;N養為前提,以生產基地園區為載體,利用大學、院所、企業、市場中介等社會力量,通過農業試驗示范站、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大院、大荔模式、農業產業聯盟等新型農技模式開展推廣,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

1.3 完成以糧為主向糧蔬果畜茶菌等產業的發展 1949年,我國已有5.4億人口,然而當時可耕地少、農業條件差、生產水平低,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和糧食產量的增加。要填飽肚子,糧食是關鍵。我黨自成立以來就極為重視農業生產和群眾的吃飯問題,不管是在根據地,還是之后的陜甘寧邊區,都廣泛發動群眾開展農業生產,解決基本生活資料所需。建國后,面對千瘡百孔、民生凋敝的中國,國家把盡快恢復農業糧食生產作為重中之重;隨后開展的合作化運動,在完成農業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同時,十分注重農業良種、技術經驗方法的示范推廣,目的是提高糧棉產量[4]。1958年,隨著“大躍進運動”在全國的推行,陜西在工農業領域也制訂了“工為鋼、農靠糧”的生產方針。根據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工業被國家確定為優先發展的行業后,迫切需要社會財力物力的支持,而較短周期內要籌措大量資本,方向自然而然地指向了農業,而農業的關鍵是糧食生產,滿足百姓日常消費后的糧食及其加工產品成為了工業發展的原始資本和動力??傮w來看,建國后至1978年,陜西糧食生產受到各種“運動”的沖擊和影響,導致生產出現很大起伏,然而,“糧為首”的方針自始至終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圍繞糧食生產推廣了諸多技術良種,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3.31×109kg增加到1978年的8.00×109kg,增幅巨大。

1978年之前,“以糧為主”的生產方針是社會生產力不高、解決眾多人口基本溫飽的必然選擇和有效舉措,當時全省農業緊緊圍繞糧食生產來制定計劃任務、開展農技推廣、指導農業生產。1978年后,伴隨著農村土地承包制在陜西農村的復制和推廣,農民在種糧、繳納公糧、留存自用的基礎上,圍繞農村商品化發展的需要,并根據各地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多樣化、特色化、市場化的生產經營活動,形成了“糧、油、果、蔬、茶、肉、奶、蛋”等產業化發展格局[5]。

2000年以來,根據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需要,以及農民脫貧致富的迫切需求,在政府部門的規劃指導下,陜西推進了設施蔬菜、優特果品、畜禽養殖、肉奶蛋加工、茶葉、林特產種植等產業化開發,構建了層次類型各異、產業特征鮮明、比較優勢明顯的農業生產格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根據全省農業各產業發展的需要,推廣部門、農科單位、涉農高校等有關人員推廣普及了諸多農技良種及創新性的工藝方法經驗等。蘋果上,推廣了果園綠色生產管理技術、優果豐產栽培技術與蘋果“四項技術”,形成了以渭北高原優果產區為中心、延安北部和關中北部為兩翼,早中晚熟相結合的生產布局;最近幾年還推廣了西農蘋果新品種瑞陽、瑞雪,形成了多品種覆蓋。至2018年,全省面積與產量分別為59.76×104hm2、1008×104t[6],2項指標均為全國各省之最。陜西蘋果產業的調整、優化與發展,產生了良好效益,成為全省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樣板。獼猴桃方面,示范推廣了豐產栽培、潰瘍病綜防、育苗、授粉等實用技術,2018年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5.32×104hm2、94.79×104t[6],產量約占全國的45%,成為繼蘋果之后陜西果業助農增收的又一“拳頭”。

1.4 由“追求數量”向“品質和綜合效益”的方向轉變 計劃經濟時期,多打糧食、實現溫飽是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當時,陜西圍繞小麥、水稻、小雜糧等糧食作物,推廣了技術良種,大力提倡并廣泛種植了紅薯、土豆等產量高并可填飽肚子的作物。為增加產量,還進行了間套作種植,并改革耕制,由“一年一熟”變成“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同時,示范指導農民廣泛施用各種肥料、農藥,以提高單產[7]?;兽r藥的使用,增加了產量,但對人畜、水源、耕地、生態環境等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當然,這與當時全國全省農業生產標準低下有關,也是人們對農藥缺少全面認知而造成的。1978年后,隨著農村多種經營活動的開展和商品化的推進,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吃的自然也不例外。新世紀以來,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市場化的全面推進,使得中國經濟有了質的飛躍,人民更加富裕,對食物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農藥化肥、保鮮劑、生長調節劑、防腐劑等的使用卻有增無減,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品質,消費者也更加注重餐桌上的安全,對低殘留無毒、綠色無害、營養有機的農產及其加工品需求很大。為滿足需求,陜西推廣了許多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的農藥和生長劑,推廣了綠色生產與加工技術,加快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防范體系與溯源體系的構建,在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同時,滿足需要,推動農業生產和農業健康持續穩步的發展。

2 推廣的總體成效

2.1 推廣體系、推廣機制得到健全與完善 建國初期,陜西推廣事業有了初步發展,至1957年,基本形成了面向合作社與農戶,以農技推廣者、勞模及種田能手為主要推廣力量,以省級、專區、縣級、生產區農技推廣站為架構的農技推廣組織形態,推廣體系初步構建[8]。1958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及之后的自然災害等,使初步構建的陜西農技推廣體系遭到重創;短暫的調整恢復后,陜西農技推廣體系在“文革”中遭受到了更為嚴重的影響。1978年后,農地“二權”制在陜西的全面推行,以及撤社建鄉工作的開展,加快了省、市、縣、鄉(鎮)農技站的恢復建立。此后,全省在畜牧、林業、農機、水利、農經等領域建立了各級農技推廣機構,農技推廣體系得以重建并有所完善,推廣涉及領域與內容更為廣泛。農村土地承包制的推行、改革開放背景下農產品流通體制的調整與放活,賦予了農戶更大、更為靈活的生產決策權、自主權。為適應市場,滿足社會多種需求,多樣化的生產經營活動在農村開展起來,這在加快農村商品化經濟發展的同時,對農技推廣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各種各樣的技術與之對接。為適應這種需求,陜西在全省采取了專業合作組織帶動、技術承包與咨詢、農業展會展示、基地示范、項目引導等形式開展推廣,成效顯著。

進入21世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一些市場主體及社會力量為獲取利益、謀求自身發展,也積極地參與到農技推廣技術服務中來。經過不斷地探索、實踐和創新,陜西逐漸形成以農技推廣部門為主要力量,涉農企業、農業高校、農科院所、農村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中介、鄉土專家等多方參與的新型推廣體系[9]。這種體系將“行政與市場、公益與有償”結合在一起,發揮并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其中,多領域、深層次、全方位的推廣了一系列技術、良種、方法、經驗及生產加工工藝等,滿足農業生產所需。

2.2 推廣應用諸多技術良種方法

2.2.1 糧食作物 良種方面,小麥推廣了碧螞1號、矮豐3、咸農151、小偃系列與西農系列等;玉米上,引進、培育并示范推廣了玉米683、白單4號、隆玉5號、陜單系列等品種;水稻上,推廣了云南白、京引39、金優117等[7-8]。耕作技術方面,1978年以前主要推廣了深耕、增肥、灌水與病害綜防技術;1978年以后,小麥普及了覆膜育苗與測土施肥技術,玉米在陜北、關中、陜南分別推廣了壟溝種植、覆膜催播,麥地犁耕點播、茬地機播,缽體育苗、覆膜等技術,水稻上推廣了旱田育秧與秧苗拋撒技術[5]。

2.2.2 蔬菜 早期以引進為主,推廣了番茄、大蔥、菜花等,后期以培育為主,培育推廣了大白菜、線辣椒、黃瓜、蘿卜、西葫蘆等;技術上推廣了自動監測、調溫調光、滴灌節水、氣控施肥等技術。

2.2.3 果業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蘋果、酥梨、桃子、油桃、杏、獼猴桃等,主要推廣了果園標準化種植技術,以及果品打蠟、分選和深加工技術。2000年以來,蘋果推廣了新品種“瑞陽”“瑞雪”,加快了“四項技術”、果園綠色栽培技術的推廣;獼猴桃推廣了“璞玉”“瑞玉”等品種,以及豐產高效栽培技術與病害綜防技術[10]。

2.2.4 畜牧 推廣了秦川牛、荷斯坦奶牛、關中黑豬、奶山羊等優良品種,以及肉豬科學養殖、牛羊育肥、肉蛋雞養殖及動物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7,10]。

3.3 行政與市場、公益與有償雙結合,是推廣的有效方式 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強制命令、農民被動接受式的推廣的弊端可以想見。改革開放后,陜西農村商品化與市場化活動日趨活躍,市場在農業生產中的配置與導向作用日益增強。根據市場需求,農民開展了各種生產活動。而為了滿足農民生產技術所需,原先行政命令式的推廣已難以對接市場之需、統籌社會力量,提供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農技服務[13],而逐步實踐并推行了行政與市場、公益與有償雙結合的推廣方式。這種方式發揮了市場的導向配置作用,利用社會資金資源、吸進多元市場主體廣泛參與,滿足了農業生產技術所需。市場體制機制在推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政府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也尤為關鍵、不可或缺。依據公共產品理論,社會公共物品,市場難以提供;公共物品的公益屬性決定了市場主體不會參與其中,而唯有政府來提供。而公共物品的投入之于農技推廣十分重要,它是推廣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如農業水利、交通設施、災害監測、病害防治、公益培訓、天氣預報、農業知識普及等,必須在各級政府及其推廣部門的通力協作與推動下完成。而如農藥肥料、農機設備、技術良種、生產加工、產品運輸等物化技術產品,則可由市場配置?!罢媾c市場有償”的互補結合,是陜西及全國農技推廣順應時代、適應市場、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的歷史必然選擇,已成為全省農技推廣的有效方式。

3.4 開展涉農培訓是提升推廣效能的重要手段 加快農技成果的應用,提升推廣效能,開展涉農人員技能培訓和科學知識普及非常重要。陜西農技推廣70年來,極為重視對農技人員、農民及其他農業生產者的綜合培訓。從20世紀50年代的鄉土技術、科學文化知識培訓教育到20世紀60—70年代的耕作技術、良種方法的示范培訓,從20世紀80—90年代農業各領域實用技能培訓到跨世紀農業青年、農村技術人員生產培訓;從農業生產的“家庭小單元”到農業規?;?、產業化生產的集團化、精準化培訓,從農業管理者、生產者的綜合培訓到農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從課堂理論教學到田間實踐展示培訓,等等。形成了類型多樣、形式靈活的農業培訓,在提高農業生產者科學知識素養的同時,加快了其對農技成果的采納應用,提高了推廣的總體效果。當然,目前來看,全省農業管理者、科研工作者、農技人員、生產者的綜合管理、科研水平與科技素質能力與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研發、成果供給、市場需求等實際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培訓不但沒有結束,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強化和完善,培訓永遠在路上。也只有認清陜西培訓工作存在的不足,找準培訓的著力點和應對之策,才能持續推動全省農技工作的開展。

3.5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是開展推廣的制度保障 農技推廣事業要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農業領域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極為重要。計劃經濟時期,陜西圍繞農作種植、糧食收購、農產流通與銷售等,制定出臺了一些法規條例,雖不健全、也不完善,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農業生產與推廣的開展。1978年后,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全省圍繞農業生產、推廣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制定了種植、畜牧、漁業、耕地、林業等地方性法規,出臺了農技推廣辦法和穩定推廣機構、加強推廣體系的實施意見等。全省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推廣法律法規體系,保障和指導了推廣工作的開展。

4 當前陜西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建議

4.1 存在問題 一是農業科研、農技推廣為農服務的靶向定位不夠精準。雖然農業科研單位設有成果推廣部門,但針對農業生產一線需求的科技研發與技術創新仍然有限;農技人員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推廣的頻次和力度也不夠;再者就是技術需求、信息反饋、成果研發的通道沒有完全建立。二是經費不足,影響農技推廣的開展。首先是政府財政經費支持不足,陜西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其經費僅能支付人員工資;其次,全省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面向市場面向用戶的有償性服務較少,致創收不足,影響到公益性推廣經費的籌措。三是基層推廣人員學歷能力水平較低、結構不夠合理。陜西基層農技人員學歷普遍較低,以大中專為主;基層推廣部門人員結構不合理,技術人員少、行政人員多,且往往成為安插閑置人員的工作場,高學歷農技人員卻難以招入。四是基層推廣人員收入低。陜西基層推廣人員工資不及3000元者,占到總人數的79%,一些體制外及臨聘人員工資則更少;同時,基層人員職稱普遍較低,工資不高,工作積極性不強[14]。

4.2 發展建議 一是增強農業科研、農技推廣與農業生產需求間的信息互通與有效對接,提高農業科研與推廣為農服務的靶向定位和精準性。農業科研單位要圍繞農業生產的技術所需,開展農業科研攻關;農技推廣者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下對涉農生產者,推廣急需技術成果,上接科研工作者,及時反饋農業生產所需;農業生產者也應積極向農技推廣、科研部門反饋技術所需,打通技術需求、成果供給的通道。二是加大對基層推廣機構的投入。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費支持,保證人員工資,增加推廣費用;其次,農技機構可通過創辦市場主體和提供物化技術產品等,來獲取一定收益,緩解其經費緊張的局面,支持推廣工作的開展。三是努力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強的農技隊伍?;鶎愚r技推廣機構,限制有關部門隨意安插的無關人員,同時可自主招錄技術人員;設立培訓基金,鼓勵人員深造學習,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綜合能力較強的農技隊伍。四是著力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待遇。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基層農技部門的支持力度,提高人員工資待遇,制定人員外出補助標準和年終考評獎勵辦法,鼓勵人員深入一線開展工作。

5 對未來陜西農技推廣的思考

建國至今,陜西農技推廣歷經70年的發展,推廣體系不斷完善,推廣機制得到健全,市場主體深度參與,推廣方式更加靈活,推廣內容更加豐富,成效十分明顯。進入到21世紀,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大幅提升,以及網絡技術、電子通訊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進步,“十四五”至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市場化、可視化成為未來全省農技推廣的方向。在此過程中,應尤為重視綠色無害有機技術的推廣應用,注重農產品品質的提升及其質量溯源體系的建設。

陜西農技推廣之于全省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非常重要。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陜西農技推廣應立足“一核多元”的農業推廣體系,充分發揮政府所屬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調動社會多元力量廣泛深入參與其中。此外,各級政府還應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在政策配套、銀行融貸、項目支持、專業人員引進等方面向基層農技機構重點傾斜,全力推進陜西農技推廣工作。

參考文獻

[1]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土地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183.

[2]程建團.1958—1960年陜西農業“大躍進”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3.

[3]陜西省農業合作史編委會.陜西省農業合作簡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1996.

[4]陳廷煊.1949—1952年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發展的基本經驗[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04):24-36.

[5]史志誠.陜西農業五十年[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64.

[6]陜西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陜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7]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科學技術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8]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農牧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9]高啟杰.中國農業推廣組織體系建設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0,28(01):107-111.

[10]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科學技術志(1990-2015)[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11]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79,109.

[12]陜西省統計局.陜西四十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9:574.

[13]周波.農業科技推廣如何與市場對接[J].江蘇農村經濟,2009(10):67-68.

[14]郭占鋒,李博,左停,等.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構建路徑選擇——以陜西五縣區調查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05):102-105.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農技推廣經驗啟示成效
中國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啟示
加強農技推廣工作,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
稅務代理制度的美日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