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普灣校區南院LID海綿校園改造工程概念性規劃設計

2020-08-06 08:08
四川水泥 2020年8期
關鍵詞:坑塘院區內澇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5)

海綿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我國提出的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亦可稱為“水彈性城市”,即下雨時城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校園,是海綿城市的派生概念。

近年來,國內對海綿校園的研究主要包含了規劃理念和設計方案研究、低影響開發技術研究、海綿校園建設之于海綿城市建設的作用研究,以及基于海綿城市和智慧城市理念提出的智慧海綿校園的研究等。本文是對LID 海綿校園改造工程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的研究。

1 規劃設計思路

以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為指引,以清華海綿城市示范園——清華大學勝因院景觀環境改造設計和沈陽建筑大學海綿校園改造方案為參考,以概念性規劃設計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校園為目標,通過了解大連職業技術學院普灣校區南院(以下簡稱院區)水文環境和雨水系統現狀,發現其存在或潛在的校園內澇和雨水收集利用等問題,在現有校園開發的基礎上劃分海綿校園改造施工分區,遵循低影響開發(LID)理念,在對院區建筑、道路、景觀、設施、設備、管網等項海綿功能改造設計的基礎上,提出院區LID海綿校園改造工程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見圖1)

2 院區環境概況

2.1 人工環境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普灣校區南院位于遼寧省大連市金普新區石河街道,院區地塊貼臨皮海公路南側規劃大體呈正方形,占地面積35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72 萬平方米。建筑區域較集中于地塊西側,整體地勢平坦。地塊東北角有露天標準操場1 座、東側有相鄰坑塘2 個、東南角有植被覆蓋的緩坡山地1 處。

2.2 自然環境

院區所處金普新區屬低山丘陵區,地勢中部高兩翼低,無客水入境,區域內河流多為季節河且流程短,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500 立方米,屬資源型缺水地區。該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兼有海洋性的氣候特點,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四季分明、季風明顯且風力較大,雨旱季節分明、降水集中,年降水量300-900mm,其中50%以上集中在夏季,過去40年中該地區年降水量整體呈線性下降趨勢。

3 院區雨洪問題

院區地處資源型缺水地區,且夏季降水集中,雨洪問題即涉及雨季防止內澇,又涉及雨水資源收集再利用問題。

3.1 校園內澇問題

院區夏季降雨集中,且東南角有山地,降雨期間山地產流時間短、產流量大,下滲量和洼地蓄水量相對占比小,因此大部分降雨量都會短時間轉化成地表徑流量,增加院區泄水負擔。

院區中心大廣場及其輻射步道為硬質磚鋪不透水地面,遇雨積水情況比較突出。院區操場雖為可透水瀝青鋪面,但亦有此類問題。

院區行車道路、停車場均為可透水瀝青鋪面,但凸起的路緣石將道路、停車場與其周圍綠地分隔開來,綠地起不到及時消納積水的作用。

3.2 雨水收集利用問題

院區建筑集中,絕大多數為多層建筑,大多為坡屋頂,個別為平屋頂,屋面雨水經雨排系統直排至室外地面,無雨水貯存功能,不能實現雨水回收循環利用。

院區綠地現有功能多以景觀、休閑為主,不具備“海綿”功能。

院區坑塘具備雨水貯存功能,但無配套水處理、循環等設施設備,不具備雨水回收循環再利用功能。

4 LID 海綿校園改造工程概念性規劃設計

4.1 基本原則

4.1.1 多改少建原則

遵循低影響開發(LID)理念,在現有院區開發、建設的基礎上劃分內校園內澇淹沒區和雨洪蓄存區,針對性的少建設、多改造,最大限度的保護院區原有坑塘、坡地植被等生態體系,維護院區自然水文特征。

4.1.2 多蓄少排原則

遵循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6 字方針,打破以往雨水排的越快、越多就越好的“快排式”認知,將雨水下滲、滯存、蓄儲、凈化、復用、排放緊密結合,解決院區內澇防治、徑流污染控制問題的同時,充分兼顧雨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維護問題。

4.2 規劃框架

本著多改少建、多蓄少排的原則,將院區劃分為內澇淹沒改造區、雨洪蓄存改造區、內澇淹沒建設區和雨洪蓄存建設區4 類塊區,再針對塊區內操場、廣場、步道、車道、車場、建筑、綠地、山地、坑塘等對象逐一設計“海綿”改造或新建措施,實現“滲、滯、蓄、凈、用、排”6 字目標。(見圖2)

4.3 分項設計

4.3.1 操場——改造施工為主

將操場原可透水瀝青鋪面改造為跑道、走道塑膠鋪面,中心做綠化草坪,有條件的情況下在操場四周做下凹式綠地。采用加強自然入滲的辦法,解決操場雨天積水問題。

4.3.2 廣場、步道——改造施工為主

改造院區硬質鋪面的中心大廣場及其輻射步道的雨排系統,從不破壞景觀、增加美觀、增強排水的目的出發,增設線性排水系統。廣場區域采用縫隙式線性排水系統,步道區采用路緣石線性排水系統。線性排水系統末端設雨水調蓄池,蓄存的雨水可用于春、秋兩季院區綠化灌溉,亦可用作消防備用水源。該系統也可不設調蓄池,而將系統末端雨水排出口接入院區坑塘,采用這種方式時需要做好防倒灌措施。

4.3.3 道路——改造施工為主

院區行車道路為可透水瀝青鋪面,設有雨排系統,道路旁均有綠化帶,但凸起的路緣石將道路和綠地分隔開來,因此改造為開口路緣石,打開綠地對道路積水的消納功能。但要注意,綠地土壤面不能高于道路面,否則下雨時土壤易被雨水沖刷下來,不但造成水土流失,還會堵塞道路排水系統。

4.3.4 停車場——改造施工為主

將停車場瀝青鋪面改造為透水磚鋪裝地面。小雨時,雨水經透水鋪裝面直接下滲,不形成徑流;大雨時,未能及時下滲的雨水形成徑流,或經停車場周邊蓋板排水溝排出,或流入停車場旁下凹式綠地。

4.3.5 建筑——改造施工為主

院區建筑大多為坡度>150的坡屋頂建筑,多數屋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且院區所在地季風明顯、風力較大,再考慮綠色屋頂結構層復雜,對屋面荷載、防水要求高,改造施工難度大、工程造價高,因此海綿建筑改造只做屋面雨水排水系統改造,增設具有景觀和凈化功能的雨水桶,將原本直排至室外地面的屋面雨水收集至雨水桶中,收集、凈化后的雨水可用于建筑內生活用水、院區環衛清洗用水、旱季院區綠化灌溉等。

4.3.6 綠地——兼具改造施工和新建施工

將院區現有綠地全部改造為下凹式綠地,將院區普通樹坑全部改造為生態樹池,在每棟建筑物周圍增建下凹式綠地,目的都是要增加自然入滲,涵養地下水,延緩院區雨天徑流峰現時間,降低峰值流量,為“蓄、凈、用、排”打好基礎。

4.3.7 山地——新建施工為主

院區東南角緩坡山地為三期待建山體公園預留地。開發建設前,為防止雨天山地徑流泄入院區,擬在山坡下與院區間新建寬2m、深1m 的傳輸型生態植草溝,用于收集、輸送、消減和凈化雨水徑流,同時,銜接雨水花園,構建院區生態海綿連接體。

4.3.8 坑塘——新建施工為主

與院區園林景觀設計相結合,整合兩處相鄰坑塘及其周圍地形、植被等因素,綜合設計、構建廣義雨水花園,內容包含:生態植草溝、生態滯留區、人工濕塘等。雨水花園溢水口連接市政排水管網,排出過量雨水。雨水花園應與三期建設山體公園連接成體,作為維護院區自然水文特征的重要部分,構建LID 海綿校園核心功能。

5 評價與展望

對大連職業技術學院普灣校區南院LID 海綿校園改造工程的概念性規劃設計,以最大限度模擬自然水文過程為出發點,結合院區自然和人工環境,針對院區雨洪問題,提出“2 原則→4 塊區→8 分項”改造施工方案。

該方案通過“滯”、“滲”、“排”起到了收水作用,能夠有效解決校園內澇問題;方案雖有蓄水、凈水和用水措施,但雨水循環利用率不高;方案沒有涉及與海綿城市相銜接的內容,有待完善。

今后,應在工程實踐中修正和完善規劃設計方案,為院區再開發建設與海綿校園建設同步進行提供經驗支持。同時,還應將海綿校園與海綿城市相銜接,構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優質、可推廣的海綿校園建設工程方案。

圖1:海綿校園改造工程規劃設計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圖2:海綿校園改造工程規劃設計體系框架

猜你喜歡
坑塘院區內澇
農村坑塘污染分析及治理建議
海綿城市內澇防治系統的功能探析
構建城市水文監測系統對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探索
整治廢舊坑塘建設美麗鄉村
農村坑塘溝渠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對策
近五十年來大理海西流域坑塘系統發展演變及分布特征研究
院區再造
運用評分制對某院兩院區紅細胞出庫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老舊小區內澇防治策略研究
多院區管控:院長新視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