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校園環境的自然科學領域課堂實踐分析

2020-08-06 14:28張超懷
考試周刊 2020年67期
關鍵詞:校園環境小學科學

摘 要: 大城市學生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課學習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依托學校校園環境的改造,采用多種類型植物的分區域種植,打造良好的科學研學活動基地,通過科學課程與學習任務單的結合,使體驗式的課堂學習達到最佳化,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科學學習方法、習慣的培養,并提升其愛校園的情感。

關鍵詞: 小學科學;校園環境;自然科學領域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教師應將科學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最高準則,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落地在課堂,其中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學中,很大一個模塊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教學,通過對小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教育,會使他們從小學階段開始便認識到科學技術的作用,使孩子能夠從小學階段開始全面發展。但當我們觀察現在很多的課堂教學時,就會發現學生很多時候不是在主動學習,而是在跟著教師學習。因為各種因素的限制,教師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操作人,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整個課件的結構和一些帶著標準答案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灌輸式教學,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

大城市中的學生很少能夠接觸到真正的自然環境,以至于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本應從生活中認識且非常熟悉的植物、土壤等,都成了非常陌生的物質,曾經數次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項目帶領學生走入校園和社區去開展自然環境的調查活動,卻發現學生對于自然環境的極度陌生令人擔憂。同時校園周圍植物種類少,土壤區域少,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少,導致許多科學教師在開展相關課程教學的時候,出現了取材困難的情況?;诖?,從學校的自然環境改造開始做起,為學生營造校園即課堂的體驗環境,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打造,讓孩子真正能夠走入自然,從中去探索和發現自然中的奧秘,讓校園處處皆教具,處處是課堂。根據教學活動的不同環節,進行以下分解。

一、 豐富校園植被種類,打造優良實踐環境

在制定下此項研究課題以后,反觀我們現有的校園環境,主要以觀賞類樹木和草坪為主,其中有大量的荒廢區域以及大量雷同性的植物,學生所能夠進行觀察的環境比較單一。進而觀察校園周邊的社區,以高樓層密集小區為主,小區內的植物種綠化情況也并非太好,且如果學生需要走到校外開展調查和觀察活動的話,學生的安全則無法保證?;诖?,決定對校園內環境進行重新的改造。

自2016年始,對校園內所有植物進行重新規劃,豐富原有的綠化植被種類,并且重新開辟出新的種植區域,廈門地處祖國東南海岸,氣候溫暖,非常適合各種類型熱帶及亞熱帶植物的生長,尤其是各種果樹的種植。因此,在改變傳統菜園果園遠離學生生活環境的做法,在學校兩棟基礎教學樓之間開辟了一塊新的植物實踐基地,命名為“東籬園”,體現親近自然的校園文化,通過綜合的規劃,區分為果樹區、香草區和熱帶植物區,在這些區域內種植了各超過二十種的果樹、香草和多肉、仙人掌等熱帶植物。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見的龍眼樹、芒果樹、梨樹等,飯桌上常見的薄荷、蘆薈、九層塔等,也有如菠蘿蜜樹、蛋黃果樹、蓮霧樹、蒲桃樹、樹葡萄、人心果樹等特別的植物種類,植物種類繁多且環境設計精美,曲徑通幽,成為學生下課嬉戲的場所,為學生打造真正身邊的實踐基地。在校園操場的周邊,則開辟出了一片菜園,命名為“耕讀園”,取義傳統文化中耕種與讀書相結合的活動,種植數十種當季蔬菜,成為當代學生真正能夠走入參與種植的基地,成為培養學生勞動和勞動中學的意識。

二、 結合學科課程滲透,開展校園研學考察

有了優異的環境,更需要結合真正的教學活動開展,才能夠把物質基礎的利用達到最大化。杜威的思想表明,小學教師培養應該摒棄傳統二元論,堅持綜合的、聯系的思維方式,超越全科與分科,探索一種更完善的小學教師培養模式,內在地實現“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有機統一。因此,我們在校內開展了多學科的聯合教研,挖掘課本當中可以利用的課例,進行校本化的重新打造。

在蘇教版小學科學新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1課《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一課中,這本是傳統的一課觀察植物的課,從學生的課余生活到校園學習中,都有很多相關的課例,但往往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相背離,觀察和認識的植物并非本地的物種,或是因為生活環境的限制使觀察內容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借助于校園“東籬園”的打造,這項活動則更加具校本特色和指向性。教師將原本的課堂環節改為校園植物大搜查的活動,通過學習單設計尋找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香味樹葉等任務,引導學生走遍校園,尋找這一些特別的樹葉,學生收獲了綠、紫、紅、藍不同顏色的樹葉觀察結果,發現了校園里的樹葉原來有雞蛋形、手掌形、愛心型等如此多不同的形狀,在教室門口找到了香香的薄荷葉子,真正用多種觀察和對比的方法進行探究,有效地幫助學生意識到植物之間有著如此大的不同與奧秘。

在2019年新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研究土壤》的一系列課程當中,學生幾乎有近一個月的時間都在校園內教室外進行學習。在研究土壤的成分時,學生大膽地拿起鏟子,對學校的校園土壤進行挖掘,因為作為在校生,自然地會升起對于校園環境的保護意識,同時又沒有在外面進行實踐活動時會受限于區域管理的要求,因此,學生都能夠在不破壞校園本土環境的基礎上,大膽地開展觀察。因為學校有著豐富的植被,學校土壤的豐富性也隨之大幅增強,在前幾年的調查活動中,學生僅能在土壤中發現一些螞蟻、蜘蛛、落葉、磚塊等常見物,現在的調查過程中可以發現蚯蚓、蟾蜍、甲蟲等更豐富的小動物。而在辨識不同的土壤類型及土壤的作用時,由于學校同時種植了需要肥沃土壤的果樹以及在沙質土中也能很好生存的仙人掌、多肉等熱帶植物,學生很快發現靠得很近的兩者土壤的狀態大幅不同。學習單上清晰記錄下“果樹下的土壤是黑黑的,肥沃的壤土,而仙人掌下的土壤則是顏色較淺,顆粒較大的沙質土”。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有“生成效應”的,比起別人直接告訴學生的信息,學生會對自己創造的信息記憶更加牢固,所以應該帶給學生真實體驗和實驗的機會,引導學生走進校園,觀察植物、對比植物、解剖植物,關注植物不同部分的特點,體驗是真正能夠幫助學生記憶和認知知識的有效渠道,教師不再需要刻意灌輸理論化的知識,學生能夠自我生成并且建構概念。

三、 巧設系統化學習單,落實實踐思維貫通

通過對科學新課標的解讀以及新教材的學習中,我們發現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植物、土壤等有關的課程更多為中低年級學生所涉獵的領域。教學活動設計需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順應這個年齡段孩子對于自然的好奇,并促進觀察能力的培養。但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們發現,學生往往會僅僅局限于玩或是觀察,而缺乏對于自己觀察結果的進一步的處理和思考。因此我們重新考量課堂環節,建立了適合低年級學生特點的學習單,讓孩子能夠帶著學習單來開展調查活動。學習單的設計不僅僅提供了學生的問題,也提供了學生達成任務的一些輔助,為學生的順利開展活動提供支架。

在三年級《土壤的成分》一課中,通過學習單對這個學段的學生進行表達訓練:“今天,我們用(? )方法觀察,發現土壤里有(? )?!币龑W生建立規范、有序的探究意識。在學生遇到觀察困難時提供輔助,面巾紙、放大鏡、水等工具,幫助學生能夠自主開展探究活動。在《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一課當中,學習單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活動任務,輔以生動形象的圖文設計,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任務完成,打破傳統學習單為紙質的局限性,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完成活動記錄,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校園內植物的參考信息作為學習支架——學校植物社團維護的公眾號當中有不少高年級同學們于校園植物探索的一些成果,學生在校園活動中即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隨時隨地進行查閱。

四、 構建實驗室,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探究昆蟲生長過程,我們學校建設一個實驗室,該實驗室主要以蝴蝶保育和繁殖為主。在教師帶領下,學生認真開展探究互動,擁有極高的熱情研究蝴蝶成長過程中,所有孩子均能夠近距離觀察、記錄以及研究蝴蝶。

在教學活動中積極通過問題探究確定活動主題,比如,在五年級組進行的“蝴蝶監測”主題活動,即是由具體問題所引發。蝴蝶對于外界環境變化非常敏感,被譽為環境質量“監測員”。若是蝴蝶數量減少,那么說明環境出現波動,相關人員應該對此種現象加以重視。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下旬,我校均會組織5年級學生攜帶相關器材,到監測點開展蝴蝶監測活動。該學習過程中,教師會以具體問題作為支撐,比如,“請各組學生選擇合理路線開展檢測活動”,此時學生借助數學比例尺合理確定路線?!澳承^開始重建,那么在正式重建過程中,會對蝴蝶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通過解決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由程序性與陳述性知識轉變為策略性知識學習,并且在教學中能夠發現,孩子們充滿了興趣與樂趣,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效促進其探究能力。另外,借助此種實踐探究活動,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經過幾年的實踐,在依托校園環境的改造之下,推進學生真正研學體驗的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課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校園環境日益優美,更加適宜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在活動中建立了良好的科學習慣和意識,科學課的學習走向了深層化,同時有效地建立起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有效促進了集體榮譽感和愛校情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殷春陽.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究[J].神州,2018(18):103.

[2]趙紅霞.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感受到一種責任——六足園校園生態實驗室課程的建構[J].人民教育,2018(Z1):78-81.

[3]盧俊勇,陶青.全科還是分科: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小學教師?——杜威的思想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45(9):37-44.

作者簡介:

張超懷,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

猜你喜歡
校園環境小學科學
嚴格落實從業禁止制度 建設平安清朗校園環境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校園環境優化研究
數字化校園環境下學生綜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生態學視角的大學校園環境建設研究
以“問”發展小學生科學學習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探究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銳意進取,不斷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智慧校園環境下移動學習模式與策略研究
智慧校園環境下移動學習模式與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