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再審思

2020-08-10 08:44閆廣芬石慧
中國電化教育 2020年6期
關鍵詞:變革反思職業教育

閆廣芬 石慧

摘要:智能時代,傳統學科研究范式已然無法再度發力,必須開展以“問題解決”為起點、以“跨界合作”為手段、以“整合融生”為方式、以“知行合一”為旨歸的跨學科研究,才能切實推進職業教育的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創新實現、服務升級,最終建成具有“中國氣質”“時代氣韻”“職業情懷”和“人文關懷”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但當前仍存在課題立項難、方法確立難、團隊耦合難、成果轉化難等問題,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廣度、深度、持續性和有效性。智能時代,應從以下方面加以推進:創新制度建設,提升跨學科生態系統的共生性;革新研究方法,增強跨學科方法運用的科學性;搭建智慧平臺,提高跨學科團隊合作的耦合度;打造新型智庫,推進跨學科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關鍵詞:人工智能;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反思;變革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860(2020)06-0022-08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到來,正深刻地影響并重塑著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催生著新技術、新產品、新職業、新產業等社會形態,推動著人類社會邁向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化時代。面對如此的智能大勢,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為職業教育及其轉型發展明確了方向。此后,學界關于“職業教育類型建設”的討論漸熱,這與其說是政治導向的結果,不如說是職業教育范式變革的時代呼喚。而跨學科研究作為團隊或個人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或專業領域)的數據、信息、方法、工具、理論、概念和觀點加以統合,用以理解或解決那些超出單一學科研究范疇或實踐領域的問題的整合性研究,為助力職業教育走向現代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關鍵性前提和革命性力量。為此,厘清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內涵意義,發現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實際困難,明晰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未來走向,切實提升職業教育研究水平和服務質量,是當前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并努力解決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內涵

作為一種以集體智慧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重要方式,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具有不同于傳統職業教育學研究的典型特征。為全面了解并準確把握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基本內涵,從研究目的、研究過程、研究途徑、研究結果四個維度對其進行概略描述。

(一)以“問題解決”為研究起點

學科研究大抵有兩種范式,一種以“學科論”為起點,遵循經典學科標準和建制路線開展研究。整個研究過程以學科理論體系構建和合法性地位維護為核心,呈現出強烈的“學科情結”和對“學科理論”的偏愛。另外一種研究則是基于“問題”本身的需要而開展的應用性或開發性的研究。所謂職業教育研究即是一種跨學科研究。其所關注的“問題”主要來自企業生產經營或職校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可以是社會現實問題,也可以是基礎理論問題,可以是產業問題,也可以是教育問題,但都具有極強的開放性、綜合性和關聯性。既不以學科的先驗性經驗劃分為依據,也無法恰到好處地對應某個學科范疇,需要超越學科邊界整合各種知識。例如,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問題解決既需要材料與機械學知識,又需要電氣自動化和信息技術基礎。因此,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是以“共同問題”為依托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的統一。

(二)以“跨界合作”貫穿研究全過程

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還表現出是一種群體行為,一種組織不同領域研究者以“協作”的方式開展研究的過程。即要求突破領域、部門和行業壁壘,打破學科、系統和體制限制,開展“?!薄捌蟆钡目缃纭奥撘觥?,實現他們在問題確定、資源共享、流程設計、成果轉化、風險監控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對話與交流,進而達到“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企業作為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需求側,擁有技術開發、產品生產與需求反饋等優勢;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供給側,擁有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創新等優勢;政府作為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引導方,擁有政策資源與戰略調控等優勢;行業協會作為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監督方,擁有市場預測與關系協調等優勢。他們的“強強聯合”,有利于跨界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整合效應”。因此,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本質上是產業系統與學術系統在其他系統的支持與協助下開展的一場跨系統協作。

(三)以“整合融生”為技術知識的生成方式

技術知識是指人們為滿足自身生產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切方法、手段、工具的集合。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其知識源頭與應用對象是日新月異的企業。企業實際使用的技術知識自然成為職業教育作為獨立教育類型存在的前提和基礎。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同樣致力于“技術知識生成”,但其方式有所不同??鐚W科研究則是在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基礎上的、由整體切入系統的知識探尋活動,它主張打破“產”“學”“研”“用”知識的藩籬,通過學科交叉、問題拉動、理論借鑒和文化交融等手段,對不同領域的技術、觀點和方法進行整合、超越和創新,進而生成一套對職業教育發展或社會經濟進步有貢獻意義的新的知識體系,并推動其在更大范圍的生產場所或市場環境之間進行增殖、流動和應用。

(四)以“知行合一”為價值旨歸

“知行合一”是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指主體認知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有機統一。前者主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是人類面對復雜多元的客觀世界而對教育本質規律的終極追問;后者主要回答“怎么做”“應如何”的問題,是人類在教育理念指導下改進教育現象的實踐活動??鐚W科研究作為一種力求將理論創新與生產實際融為一體的研究活動,既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粹推演,也不是從經驗到經驗的純粹歸納,而是一種理論資料與實踐經驗互動演繹與歸納應用相結合的環狀過程。對于彌合職業教育理論與企業生產實踐的鴻溝、實現主體認知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一回歸,具有重要作用。

二、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現實價值意蘊

近年來,跨學科研究愈來愈受到關注。但跨學科研究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并未得到高度認識和充分肯定,以致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境,不利于建成具有“中國氣質”“時代氣韻”“職業情懷”“教育關懷”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結構論、存在論、目的論、功能論四方面對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加以把握,十分必要。

(一)優化職業教育結構的必然選擇

要切實推進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必須縱向貫通打破“天花板”、橫向融通打造“旋轉門”、內外聯通構建“立交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經歷了“中職結構調整”“高職規模擴招”“本科教育轉型”,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在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必須承認,由于內部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加上不同崗位間地位懸殊、高職院校規模擴招、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現階段職業教育的發展距政策目標還相差甚遠。例如,學制層次的低位問題、普職教育的轉換問題、中高職的銜接問題、職業培訓的比重問題、中職教育的存留問題等仍然困擾著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些問題直接關系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成功與否,而它們的解決只有借助跨學科研究才能更高質量地實現??梢哉f,沒有跨學科研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結構優化便無從談起,也無法完成。因此,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是職業教育結構優化的必然。

(二)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的核心要義

在這個高度智能化的時代,新技術、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的出現,要求職業教育建立面向人工智能的新型互動機制。例如,教育形態從特定人群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內容的傳統學校教育,向任意群體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任意內容的泛在教育拓展;教學方式從以黑板粉筆為主要工具的傳統線下教育,向基于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的無縫式、適應性線上線下融合教育轉變;教育內容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分科性專業教學,向以核心素養為主導的綜合性、問題性教學轉變;教學評價從班級授課制下的統一化、標準性評估,向依靠數據驅動的伴隨式、綜合性評估轉變??傊?,職業教育將真正成為面向人人、人機結合、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終生教育。但具體變什么、怎么變,只能依靠跨學科研究才能得到答案。也只有通過跨學科研究,才能使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改革、師資優化等方面發揮出應有的類型優勢。因此,跨學科研究是職業教育創新實現的重要基礎,也是職業教育生命力保持的有效手段。

(三)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引擎

職業教育作為幫助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知識、技能和德性的重要途徑,要求在切實把握社會現實需求和學校自身狀況的基礎上,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契合勞動力市場的教育或培訓。因此,培養“頂天”“立地”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重要職能,也是提升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社會地位的基石。眾所周知,人才培養質量受多重因素影響,但教育內容、形式、方法的影響最大也最為明顯。換言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亟需不斷充實、完善和創新教育機制。尤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職業崗位快速更迭,勞動力所面臨的工作世界更加復雜,倒逼職業教育進行機制改革。這一工作也必須借助跨學科研究才能實踐和完成。沒有跨學科研究,職業教育機制就會不斷僵化,人才培養質量也將停滯不前。因此,跨學科研究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前提,也是增強職業教育競爭力的關鍵。

(四)完善職業教育服務的主要途徑

社會服務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能,不僅是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意,更是“職教身份”所賦予的責任使命。改革開放以來,在“以服務為宗旨”的大政方針指導下,我國職業教育在破解教育扶貧低效、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社會公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國家“教育現代化2035”總目標相比,還任重道遠??鐚W科研究為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一方面,跨學科研究能夠有效加強企業同職業院校的橫向溝通,使職業院校更加清楚地了解勞動力就業市場的現實需求,能夠在優化職業教育結構、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同時,為社會提供更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開展跨學科研究,有利于職業教育間接輻射社會。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問題來自社會實踐、研究成果能更好地反哺社會、研究過程也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全球知識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的中心力量。因此,開展跨學科研究,在推動職業教育成果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直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現實困境

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是復雜的,其外部環境、參與主體、研究對象、結果表達的復雜性,增加了它在課題立項、團隊耦合、方法確立、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難度,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廣度、深度、持續性和有效性。

(一)課題立項難

職業教育課題立項難是不爭的事實。在現行科研管理體制下,縱向課題的申請以學術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為重要指標。要想獲得縱向課題,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雄厚的文化資本和較強的研究能力。顯然,職業教育并不占優勢。以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為例,2015至2019年職業教育領域的課題立項數量雖然逐年上升,但比例仍然偏低,最高不超過20%。在此情況下,職業教育即便想轉而爭取橫向課題,也無奈于產業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欠缺,難以獲得與其生產的知識特征匹配的橫向研究課題。表面上,職業教育直接服務于地方產業,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需求量大,自然不難獲得相關課題,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橫向課題要求具有更強的應用研究能力,職業教育雖然一直以經濟性、技術性、職業性立命,但相較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優勢也并不突出。

課題立項難除了與自身研究能力直接相關,還受社會外在建制的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兩個層面。其一,缺乏專門、明確、操作性強的科研管理制度。與普通教育的基礎和工程研究不同,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本質上屬于技術應用性研究范疇,要求除校本研究外,更加注重技術產品研發和企業生產效率提升。但事實上,職業教育的項目遴選、監督管理、評價考核等仍一如既往地效仿普通教育,在科層體制下由行政主管部門集權管理。這種體制強調成果的學術價值,看重行政評議、專利獲獎和論文發表,并以此作為科研人員職稱評定、職位晉升的主要標準,顯然與職業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得不到正確反饋,也沒有有效的激勵機制,職業教育研究者的科研潛能和積極性便很難充分調動,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實效性和層次水平。

其二,缺乏積極穩定、自由開放、獨具特色的科研氛圍。宏觀上,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科研工作并沒有明確要求,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沒有科研要求,自然難以形成科研的動力。再加上我國職業院??蒲衅鸩捷^晚,開展跨學科研究的文化積淀、科研意識且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科研環境并不理想。且高職教育規模擴張的需求,導致許多院校將大量資金用于學?;窘ㄔO,忽略了對科研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完善與維護,而直接用于科研的資金投入更少之又少。加之,當前職業院校的生師比普遍徘徊于“中低水位”附近。師資力量的不足,導致現有教師的工作量過重,況且職業院校教育形式特殊,不僅需要日常課堂教學,還需要承擔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等實踐任務,以致額外的時間精力極為有限。而科研本身就是一項耗時、耗資、耗力的創新腦力勞動,不如教學或其他兼職活動那樣“低成本”“低風險”“高回報”,以致職校教師在科研項目申請中普遍興趣不高、動力不足。以上因素都加速了職業教育科研屬性的弱化、辦學功能的單一,無疑增加了跨學科研究立項的難度。

(二)團隊協作難

好的團隊協作是跨學科研究成功的關鍵,能夠有效推動各利益相關主體朝共同的方向努力,進而達到互惠共贏。否則,即便充分開發了科研人員的應用研究能力,改善了外部科研環境,也難以形成跨學科研究合力?,F實中,由社會分工導致的企業邏輯與學校邏輯的“異質性”沖突,決定了校企雙方的跨學科合作注定是—個極不穩定的動態變化過程。

企業是提供生產和服務的經濟性組織,具有較強的逐利性。由于它面臨的是嚴峻的市場競爭,不僅需要自負盈虧,還有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因此,企業需要始終以經濟人理性為基礎,以追求利潤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為首要目標;以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勞動力市場、提升實際收益率為主要活動內容;以生產經營、資產贏利、債務風險等為績效評價指標。與此相反,職業院校作為特色鮮明的非營利性組織,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它雖然也面臨復雜的經濟環境,需要對接多變的市場需求,但主要以立德樹人、促進勞動力再生產、維護社會利益為目標,圍繞教學、科研、人才培養開展活動。因此,它面臨的更多是人才培養、教學管理、辦學水平等壓力,風險相對較小。

校企邏輯的不同,構成了他們在團隊合作中的“天然屏障”。企業之所以參與產學研合作,一方面是政府極力“撮合”的產物,另一方面是自身利益考量的結果。如在與高校的聯合攻關中,企業一方面可以借助學校的教師、學生等人力資源服務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有效節約企業研發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利用學校的技術產品、基礎設備、科研成果等物力資源進行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以借此盡快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因此,企業的經濟人本性決定了,若可能獲得的收益高于需要投入的成本,則能有效提升企業參與合作的意愿和動力。反之,則不然。必須承認,職業院校的行動邏輯在歷史認知的影響下更具“學術性”,普遍強調研究專利的獲獎與學術論文的發表,而不關心科研項目是否準確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或研究成果能否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自然無法獲得更好地利益回報。這也是現實合作中容易出現“貌合神離”甚至“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

(三)方法確立難

近年來,職業教育研究方法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更加強調普適性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綜合使用,并開始關注技術產品研發,研究成果數量有了大幅提升。但由于方法的使用始終未能擺脫對基礎研究方法的路徑依賴,即依然是通過實證方法和理論推演解決本質、規律和原理的認識問題,而缺乏對研究實用性的現實考量,以致只能產生論文式的研究成果,并無法用于企業生產效率與社會服務質量的提升,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研究方法的確立,并非簡單的文化知識規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自發性行為結果。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極復雜的模糊結構和動態行為,在跨學科研究方法的確立上更為不易,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財力物力。職業教育是一個由各級各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培訓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復雜多元巨系統,具有高度的適應性與關聯性。它作為一個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多層次、多主體、多邊互動的社會子系統,不僅需要解決教育內部問題,更需要解決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產業、學校與市場等一系列難題,以形成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其他社會子系統在物質、能量、信息、資源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諸多新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早已超出了傳統學術研究的范疇,不僅關涉產業和教育雙重場域,更難以預測和掌控。因此,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具有行動上的復雜性和方法上的靈活性。但現實中,受功利思想的影響及自身能力的限制,職業教育研究者多在主觀層面對此進行了回避,以致跨學科研究的復雜性被嚴重低估。

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作為一種面向“工作世界”的行動體系,旨在在資源、經濟和技術的局限下解決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服務升級等問題。這決定了基礎研究方法的簡單移植并不足以全面、系統地闡釋職業教育復雜的問題域,亟需根據自身特點開發適合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要受實踐結果的經濟效力反饋驅動,也就是說,只有能帶來實際生產或服務效益的研究才能持續開展。這與基礎研究強調認識論層面的價值體現明顯不同,也決定了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必然是一條與傳統學術型教育截然不同的道路。這一切都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對研究者原有知識、能力與心理結構,不啻于一場沒有現成答案或參照框架的空前挑戰。鑒于職業教育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只能產生于現實的技術改造,必然要求研究者具有更高的方法論素養,不僅要具有敏感的問題意識,能夠及時發現并準確把握企業的現實困難,更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深入了解企業需求,緊密聯系產業實際。這條路必然十分艱辛和曲折。

(四)成果轉化難

成果轉化即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商品化,是指對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做進一步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直至產生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新的工藝或新的生產力。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萍汲晒D化率尚不足20%,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差甚遠。而職業院校的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更不容樂觀。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跨學科研究的目標定位不清。

科學研究由于側重點各有不同,一般可分為基礎研究、開發研究和應用研究三類?;A研究是指為獲得關于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而進行的理論性研究,旨在發現新的概念、方法、原理和理論,提升對客觀事物及未知世界的理解。開發研究是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為獲得新材料、新產品、新設計、新流程和新方法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旨在解決把科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科學技術或系統工程設計的綜合性問題。應用研究是指將基礎研究、開發研究和實踐經驗所獲得的成果應用于或經拓展后應用于改變現實的特定經濟產業目標的推廣應用活動,旨在實現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場化。根據研究范圍的不同,科學研究又可分為宏觀研究、中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宏觀研究指向戰略性、長期性、重大性問題,以決策類、規劃類、方向類研究為重點;微觀研究指向短期性、具體性、實際性問題,對職業教育而言主要以技術革新、推廣、應用為重點;中觀研究介于二者之間,以體制、機制、模式為重點。

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決定了其跨學科研究應以開發和應用研究為著力點,面向生產實踐第一線,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客觀現實條件和自身研究實力的限制,決定了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點不宜過高”“線不宜過寬”“面不宜過泛”,應側重中微觀研究,注重在企業最需要的工藝改進、技術研發、產品應用、咨詢服務等方面尋求突破。但現實中,大多職業院校并未結合市場發展需求和社會經濟建設進行科研定位,而是盲目“求大”“求全”“求重”,在三類研究中“漂浮不定”,以致職業教育研究成果數量雖多、涉面雖廣,但實用性、推廣性、轉化率卻普遍偏低。

四、智能時代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行動路徑

人工智能技術為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變革注入了新的動能,帶來了新的觀察方式和新的技術條件。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需要形成適應人工智能、應用人工智能、引領人工智能的發展思維,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智能+”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一)創新制度建設,提升跨學科生態系統的共生性

制度是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順利開展并有序運行的有力保障。當前,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制度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課題遴選學術化、組織管理集權化、成果評價單一化、激勵機制碎片化等,嚴重阻礙了職業教育研究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通過系統化、專門化、標準化的制度生態建設,引領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能力的提升,為“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提供支持,尤為重要。

首先,制定服務于職業教育的跨學科研究制度,調動校企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并充分挖掘其潛能。我國雖然有產學研制度,但主要側重于研究型大學、應用型高?;蚱渌蒲袡C構,職業教育所占份額則微乎其微。相較高等學術教育,職業教育距離生產實踐一線最近,更容易了解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在技術開發、產品應用等實踐問題的研究中更具潛力。因此,應加快制定跨“產業場”和“教育場”的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制度,并不斷完善經費投入、收益分配、風險分擔、專利歸屬、智能化建設等配套措施,為跨學科研究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建立專門針對職業教育的課題遴選與激勵制度,為跨學科研究的開展提供人力、財力、物力保障。以往,縱向課題主要用于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的解決,并不始于職業教育的知識結構。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革,也應開發更多適合職業教育的課題類型和評審制度,并出臺相應的資助、優惠與激勵機制,如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以及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提供經費資助、稅收減免、融資優惠、人才支持、設備共享等,以引導校企積極參與跨學科研究。

再次,建立助于職業教育功能發揮的組織管理體制,規范跨學科研究的運行、實施、操作。當前職業院校普遍實施的是高度集中的科層管理體制,二級單位在一級部門的管理下缺乏自主權和參與活力。因此,應創新組織管理模式,成立專門的產學研用協調工作辦公室,實施校企科研合作協調員制度,負責協調合作各方的利益和矛盾、企業與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技術的匹配、合作方案的制定、知識產權的轉移以及溝通協調機制。

最后,建立契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評估體制,推動跨學科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在傳統科研評估的成果導向下,科研被職業院校視為爭取更多資源、彰顯學校影響力的手段,被教師作為職稱晉升、收入提升、個人能力體現的工具,而與企業院校發展沒有直接關系,以致職業教育科研與企業生產實踐相分離,難以形成滿足市場需求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因此,基于組織異質性、問題多樣性與應用情境性等特點,注重科研評估的多元性、發展性、真實性,建立高效有序、實時動態、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多元智能評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革新研究方法,增強跨學科方法運用的科學性

職業教育本身所面臨的方法混沌,導致其跨學科研究既無法通過自身努力擺脫當前的困境,也無法繼續向其他類型研究進行方法借鑒。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將可能成為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方法革新的重要轉折點,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有望通過面向人工智能實現方法的“重生”。

研究方法的革新,首先體現在研究者所持向方法論立場的規范性。方法論作為一種規范和厘清研究中探尋程序的思維方式,是對在研究中得到的檢驗手段的反思。相對其他類型研究而言,職業教育問題更加復雜,需要更加多樣的研究方法。盡管有研究者已初步嘗試運用多學科的方法進行職業教育問題研究,但由于其自身對方法論邏輯的片面認識,導致他們在具體的方法運用中存在誤讀、錯用或濫用。方法運用的規范化,不僅是提高跨學科研究質量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也是職業教育學和職業教育學人得以安身立命的首要任務和核心要義。既需要學術共同體的制度性規范,如完善方法論體系構建、提升期刊評審要求等;更需要研究者個人的方法論自覺,堅持以“應用導向”為原則,基于具體問題、結合不同情境、靈活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因此,加強職業教育研究者的方法論學習與訓練,開展更為廣泛的方法交流與探討,是實現跨學科方法運用科學化的重要手段。

研究方法是指為達到研究目的而采取的不涉及假設和分析路徑的技術性工具、方式或手段??煞譃橘Y料搜集與資料分析兩個維度,前者主要聚焦于對實踐現象的觀察與反映,后者則更注重邏輯層面的解讀與反思。更加全面地搜集資料并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解析,對于提升研究質量和水平、拓展研究廣度與深度具有關鍵性作用。職業教育問題的復雜性與模糊性,決定了它必須在具體的工作情境和真實的任務環境中進行資料搜集與資料分析。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產業環境與工作世界發生了巨大變革,僅依靠傳統研究方法已經難以掌握職業教育的整體現狀。人工智能方法論和各類具體研究工具的逐漸成熟,對于職業教育資料搜集與分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將有望成為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未來,例如,人工智能方法可以自動聚合、差異化分析并可視化呈現職業教育復雜現象,不僅能夠有效甄別、及時發現、自動添加各類變量,還能夠動態生成關系程式,最終生成開放式設計、開發和測試模型,能夠幫助我們在具體實踐中抓取傳統方法無法提取的細微信息,進而更加清晰、準確地了解事物全貌。

(三)搭建智慧平臺,提高跨學科團隊合作的耦合度

智慧平臺是一種以“?!薄捌蟆薄罢薄吧纭被ヂ摶ネ楹诵?,以云計算、大數據、泛在網絡等新技術為支撐,集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差異共存、合作共贏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網絡服務系統。它具有客觀透明、實時連續、自主預置、全面感知等特點,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與跨界協同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前瞻性,增強利益相關主體參與跨學科研究的行動力,切實推進“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

首先,智慧平臺為職業院校、企業、政府與行業協會在戰略需求、市場前沿、人才信息、技術資源、成果流動等方面的跨界合作,提供組織匹配、意向對接、信息流動、數據推送、即時通信、在線咨詢、需求反饋的載體。在為所有參與跨學科研究的主體提供統一身份驗證、優質用戶體驗、個性功能服務的同時,能夠有效促進創新要素的流動與整合,減少資源的重復與浪費,實現產學研用的多方技術協同、任務協同與組織協同。

其次,智慧平臺以機、網、云、端為技術支撐,組成“智能+”職業教育體系架構。云計算作為一種資源的模塊化重組、分布式分發、自助式訪問的網絡共享模式,有助于用戶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實現資源共享與信息溝通?!按髷祿弊鳛橐环N基于相關關系探索的數據分析技術,更強調數據的整體性、混雜性與關聯性。有利于職業教育內外部信息的挖掘、整合、分析與預測,為職業教育咨詢和決策服務。泛在網絡即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的總稱,是一種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完美銜接的學習共同體。有利于實現人、機、技、藝的互連、互動、互動,進而形成隨時、隨地、隨心、隨意的科研環境。

再次,智慧平臺是由職業院校、企業、政府、行業協會組成的“四位一體”動態聯盟。企業是中心主體,可以通過平臺利用高校人才和科技優勢,實現企業技術創新力與整體競爭力的提升。職業院校是執行主體,可以通過平臺及時了解、有效整合來自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進行常態跟蹤與動態監測,進而促進科學研究質量提升和產業化效率,改善自身環境。政府是支持主體,可以通過平臺有效推動校企雙方加大技術、資本、知識、管理、設施等要素投入力度,構建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保障產教融合的效果。行業協會是結構主體,可以通過平臺有效集聚多方力量,提供全方位、深層次、專業化的服務,協助校企開展技術研發、決策咨詢等協同攻關。

最后,智慧平臺是在共享、共擔、共存、共贏四種服務功能下,建構起來的是一種利己、利他、利群、利國的多主體協同的科研“新常態”。創新平臺通過深入推進研究主體的對接與交流、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推進合作不斷向縱深化發展、助力創新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能夠有效凸顯校企在合作中的地位對等性、利益共生性、優勢互補性、多元共治性,建立并保持和諧、穩定、互惠、共生的長期協作關系。

(四)打造新型智庫,推進跨學科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職業教育的應用性,決定了其跨學科研究必須遵循問題導向和實踐邏輯開展長線研究,切實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由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專門機構負責運行,以應用研究為重點搭建而成的智庫式研究,將成為未來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基礎架構。智能時代,職業教育智庫式研究呈現出跨區域拓展、跨部門匹配、跨組織協同、跨學科融合的橫向特征,以及立足產業現實需求且設計未來的鮮明時代感和縱深歷史感。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推進:

其一,完善校本智庫研究,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校本智庫是服務于公共政策和職校實踐的重要學術組織。通過影響政府決策進而對實踐產生作用是其影響力發揮的關鍵。但由于沿襲了高校知識生產傳統,職業教育的校本智庫研究相對落后,呈現出一定的僵化、封閉色彩,難以對職業教育實踐產生作用。智能時代,職業教育校本智庫必須加快轉型才能彰顯自身價值的功用性。即有必要借助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工具,對職業教育已有成果分門別類進行再梳理、再檢驗、再論證、再沉淀,改變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選題盲目化、過程混沌化、結論淺顯化,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進程,進而重拾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的信心,提振職業教育學和職業教育學人的學術自信。例如,開展“智能+職業教學論”“智能+職業課程論”等跨學科研究,深入思考智能時代職業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

其二,加強產業智庫建設,直接為地方區域發展獻計獻策。產業研究是職業教育高水平發展的重要基石。由于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產業結構變革密切相關,因此,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建設必須擁有更加專業更高質量的產業研究成果作為區域決策的重要依據。為此,加強產業智庫研究是一種必然選擇。即對區域內現階段以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產業發展態勢進行科學的預判和分析,并對市場人才需求做深入探討,進而為統籌規劃職業教育發展、合理配置職業教育資源、全面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決策支持和交流空間。這種新型智庫研究,具有智慧性、集成性、動態性、開放性、協同性、透明性等時代特征。一方面,有利于消除跨學科研究的基礎化傾向,破解職業教育的價值無用論質疑;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對接技術研發與成果應用的終端,推動跨學科研究與真實產業需求對接。因此,新型產業智庫是推進跨學科研究市場化、商品化的有效途徑。

作者簡介:

閆廣芬: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研究(tjygf99@163.com)。

石慧: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研究(tjushihui@163.com)。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6日

責任編輯:趙云建

猜你喜歡
變革反思職業教育
卷首語
變革領導力的三個層面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致敬變革者”頒獎盛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