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南?!胺N”珊瑚

2020-08-14 01:42陳凱姿
今日中國·中文版 2020年8期
關鍵詞:珊瑚礁珊瑚三亞

讓未來的海底世界更加絢麗多彩,這是陳宏最大的期望。

種下一片指甲蓋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等珊瑚專家繁育了數十萬多株珊瑚苗后,仍覺得這是“沒什么值得炫耀的工作”。

在南?!胺N”珊瑚,看上去很美,但其艱辛少有人知,經濟回報更是少之又少,有時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澳堑降诪榱耸裁??”55歲的陳宏眉角上揚:“我希望未來的海底世界更加絢麗多彩?!?/p>

脆弱的海底“熱帶雨林”

7月的三亞鳳凰島,熱浪灼得人眼睛都睜不開。每當大潮來時,一處建筑平面下的長廊里,海水沒過盆口大的建筑留下樁眼。陳宏把幾棵小珊瑚苗放在里面,這里就成了一個“微型的?!?。

珊瑚群,被稱為海底“熱帶雨林”。地球“生命大爆發”之前,海底地質地貌都是無機礦物質組成,自從珊瑚出現后,得以招引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聚集、棲息和生活。陳宏說:“有了珊瑚,大海才能完整。珊瑚是魚兒的家,它們在這里產卵,以珊瑚表面的附著物為食,圍繞著珊瑚繁衍生息?!?/p>

珊瑚礁只占海洋面積的千分之一,但孕育和在其間生活的物種占25%。業內公認,“有珊瑚礁的地方就有豐富的海洋生物系統”。它們不但保證著海洋生物多樣性、遏制海底荒漠化,還供給人類大量食物、藥物、化工產品資源,乃至于養活了沿海地區世世代代的漁民。

許多人眼中的珊瑚,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屬于動物,又像植物一樣幾乎一生都附著在海底;它的歷史比人悠久得多,從寒武紀一直延續到現在;它觸手繁多,卻只需要吸取一些浮游生物便能存活。

在很早以前的海南,漁民對海洋的利用僅僅局限于“行舟楫之便,興漁鹽之利”,那些長滿沿海、有時會扎穿漁民腳板的珊瑚,看起來一無是處。除了少數可做工藝品,大多被人撈來修路、燒石灰,加上曬鹽、水產養殖、風浪侵蝕和氣候變化,本就脆弱的珊瑚礁生態系統,40多年來整體趨于衰退。

南海是典型的熱帶海域,除了島礁就是珊瑚礁,隨著人類無意識破壞,一些海岸線后退幾百米。最初的三亞灣近海區域,珊瑚這種漁民們眼里的“海石花”,數量繁多,遍布海底,如同大海里的浪花。如今,再也難尋找到野生珊瑚。如果再不重視,后果堪憂。在專家看來,珊瑚礁的自然修復漫長且艱難,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

“對它的保護和修復重建,迫切需要科學的手段,也急需人工參與繁殖和栽培,這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必然?!标惡暾f,“前人的舊債,需要現在一代人還回去?!?/p>

“種”珊瑚就像歷險

在很多人眼中,陳宏是一個比珊瑚還“奇怪”的人—這位1987年就來到海南的浙江溫州人,像個珊瑚礁一樣,沉在培育珊瑚、修復生態的專業領域,埋頭苦干,不求回報。

珊瑚礁修復的許多工作都要在水底完成,水面每往下10米就相當于增加一個大氣壓強,一般工作深度不能超過水下30米,時間不能超過7分鐘。長期在高壓環境下工作,身體機能無法適應,好幾次長期水下高壓作業差點要了陳宏的命。

2010年,一次珊瑚礁調查過程中,陳宏的充氣式潛水服由于老舊,在需要上浮的時候接縫處漏氣,怎么充氣也浮不起來?!爸灰痪o張,很可能會出事?!标惡曛荒苡媚_踩水保持向上,迅速把綁在身上的鉛塊全部卸掉,奮力往水面游,終于保住了性命。

2011年6月8日,陳宏要在鳳凰島海域投下第一株人工珊瑚礁體。作為海洋生物的根基,珊瑚在幼體時同樣需要根基。陳宏特地做了一個龐大的珊瑚支架,用繩子牽引著,準備載著珊瑚沉入水下。站在船上,陳宏拉著牽引繩,身上的潛水設備讓他感到沉重。他脫下氧氣管,僅僅拉著牽引繩?!耙欢?,放!”陳宏松開繩子,看著珊瑚支架緩緩沉入水中。他還沒來得及仔細觀察,牽引繩悄悄纏住了他的大腿,又迅速纏上了他的脖子,將他一起帶入水中。好在陳宏保持鎮靜,拔出潛水刀割斷繩子,脫離了險情。幾天之后,摸著脖子上還沒消除的勒痕,陳宏方覺后怕。

現在,珊瑚礁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認為,過去修復珊瑚礁主要是珊瑚專家的工作,現在智能裝備已經在許多領域解放了人類的雙手,工程及智能裝備專家也應該參與到利用現代分子育種學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快速修復珊瑚礁的工作中來。

原來一個一個手工栽培的方式已成為過去式,一批批“黑科技”被運用到珊瑚種植和繁育上。比如飛播法,船“邊走邊種”;比如機器人“螃蟹船”;比如無性繁殖技術……珊瑚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還發明了苗床,人工礁體等,在觀測和探測上,還用起了4G和聲納技術,“珊瑚工人”有了科技化的“手臂”和“眼睛”。

全世界都在為保護珊瑚“支招”

2019年12月,第二屆珊瑚礁國際論壇召開。來自中國、日本、美國、以色列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洋研究專家齊聚海南三亞,為修復和保護珊瑚礁“支招”。

美國邁阿密大學副教授泰勒.諾爾斯提到珊瑚具有復雜的原生免疫系統,她的團隊正在進行珊瑚免疫細胞研究,并認為該研究有助于了解珊瑚的更多特征,有利于更好地保護珊瑚。日本沖繩科學技術研究生院教授佐藤矩行、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則強調了基因研究對珊瑚保護的重要性。多國專家就各自所在珊瑚礁研究領域成果進行交流分享。印度尼西亞Sumbawa Technopark還與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簽署國際合作書,雙方將在珊瑚培育及修復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在自然界繁衍5億多年、處于危機中的珊瑚,其保護修復迎來轉機。

目前,中國已經開始了珊瑚礁生態修復行動,在海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珊瑚礁區域,開展珊瑚礁培育、移植、改善珊瑚礁底質狀況等技術方法的研究,并在海南三亞、廣西潿洲島等區域開展了珊瑚礁生態移植修復實驗示范。

其中,海南利用野外珊瑚種質庫進行珊瑚移植和修復,相關海域修復后的面貌已大為改觀?!爸挥型炊ㄋ纪?,才知道這個物種的可貴?!标惡暾f,中國建立了全球首個珊瑚種質資源庫,海南也成立國家第一個珊瑚礁保護區,還出臺了專門保護珊瑚的地方法規,這更增加了科研人員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建所以來的17年里,陳宏帶領的團隊在西沙、三亞、陵水等海域培育了超過20萬株珊瑚,如今重量都已達10萬公斤。為了適應海南旅游發展,陳宏的研究所還培育出了國內首片柳珊瑚“叢林”,未來不但可作為旅游景觀,還可以提取藥用活性物質,增加經濟效益。

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辦公室、試驗車間、海上平臺,55歲的陳宏仍不知疲倦,為他幾年前發起的“百萬珊瑚培育計劃”忙碌著,“我們的目的是培育形成大片‘珊瑚花園,為南海乃至世界的珊瑚礁修復提供苗種?!?/p>

在海南三亞蜈支洲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浴陽的團隊也一直在岸邊組裝珊瑚苗圃。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是海南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也是中國第一個位于熱帶地區的海洋牧場。截至2019年底,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共投放各類人工魚礁1526塊、船礁21艘和一批火山石礁,共達4萬空立方米,礁區海域的漁業資源比非礁區要高5倍以上。目前,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已初現雛形,人工魚礁表面附著珊瑚、貝類、藻類等生物種類達120余種。

讓未來的海底世界更加絢麗多彩,這是陳宏最大的期望。

陳凱姿 新華社海南分社 記者

猜你喜歡
珊瑚礁珊瑚三亞
機器人運送珊瑚卵拯救珊瑚礁
珊瑚礁世界的魚兒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跟蹤導練(三)3
碧波蕩漾珊瑚海
美麗的珊瑚
被慣壞的三亞
珊瑚是怎樣治病的
年輕的魚兒,珊瑚礁喊你回家
珊瑚生命大爆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