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陽生態視角下探索城市公園設計

2020-08-14 22:05杜怡眉昝玉羅小嬌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

杜怡眉 昝玉 羅小嬌

摘要: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景觀公園設計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并致力于激活城市生命力。綿陽市安州濱水文化公園作為展示安州區獨特魅力的窗口,從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結合安州區獨特的人文魅力,通過公園造景、園路和燈光等設計要素構思濱水文化公園景觀設計。旨在提升安州區微觀層面的生態空間品質、構建功能復合的景觀生態網絡從而達到多方效益的均衡。

關鍵詞:生態可持續;生態品質;親水性

引言

過去,中國的增長主義片面強調以工業發展為經濟增長的重點甚至唯一動力,雖然成就了城市進程高速發展,經濟水平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大好局面。但也造成資源環境緊張,生態持續惡化,城市建筑高度集中和城市規模無序蔓延等等尖銳的城市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嚴重失衡。在以可持續發展的新國內格局中,隨著增長主義的終結,勢必重塑城市生態系統[1]。城市公園作為城市居民活動身心的場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平臺,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張對外的生態名片。本文基于安州區濱水文化公園現狀,對其進行分析和改造規劃設計,探索生態設計新模式。

1 濱水文化公園概況與現狀問題

1.1 濱水文化公園概況

該濱水文化公園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益昌東路,北側臨高層住宅區,南側臨濱水綠地,西側臨城市學院城西校區,東側有安昌河緩緩流過。整個公園地形相對平坦,臨河區域有一定緩坡。地塊南北最長約355米,東西最寬約192米。

1.2 濱水文化公園現狀問題

(1)生態環境支離破碎

濱水文化公園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維護機制,加之周邊城市化發展迅速,導致濱水文化公園環境破壞嚴重,公園內植被生長不良或死亡,設施缺乏,建筑小品單調且破敗,臨河地段駁岸損毀,生態環境質量較差。

(2)濕地植物群落單一

據實地調查,濱水文化公園內植物種類單一,數量不足,難以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同時,河流附近陸生植物繁雜,灌木和地被稀少,易發生大面積病蟲害,不利于湖濱帶生態環境保護。

(3)缺少濱水景觀,與水的聯系弱

安昌河河岸無任何景觀設計,游人與河岸距離感強,無法與水岸發生有效的溝通與聯系。濱水景觀的缺失,造成公園內部景觀層次的斷層,難以有效地與公園內部其他景觀很好的銜接。

2 生態理念下濱水景觀的設計規劃理念

2.1重視生態可持續發展

城市濱水空間進行規劃設計,應將生態可持續發展作為設計的主旨,首先營造濱水空間的生態系統,而非片面、功利地追求美感,一味地掠奪式的開發,人和自然的關系應是相互依存相互共融。生態可持續發展應貫穿規劃設計之中,保護濱水內部生態空間 ,維護空間生物多樣性,為生物多樣性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共處共生。

2.2重視文化傳承

濱水空間是承載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深度挖掘城市文化,使濱水空間成為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城市空間主體。塑造蘊含文化特征的構筑物、景觀小品,將文化具象成物質實體并以文化為基,以歷史為柱,以精神為頂,增強濱水文化公園的文化厚度。使其成為構建城市風貌特色的細胞,以文化相連,帶動激活城市活力。

2.3重視與水的互動

設計以人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為立足點。濱水景觀中,重點刻畫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優美生態環境,創造出城市優美、健康、舒適以及安全的天然棲息地[3]。加強空間內景觀的開放性、可達性、連續性和親水性,使得市民們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與景觀相對隔離的狀態,增進了市民與景觀之間的交往活動。

3 濱水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的元素

3.1景觀設計元素

1)空間形態元素。在進行空間層次設計時,充分結合自然地形加之交通道路,人行道路的設計,緊密地貼合原有的自然環境,使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更為融洽地結合。并根據設計和用地情況,合理分區,多功能多層次地展示濱水文化公園的生機與活力。

2)廣場景觀元素。由豐富的建筑小品和綠地組成的中心廣場公共空間,給予從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游人一絲喘息。真正地沉浸于公園之中,漫步于公園之中。廣場將公共空間設置成了一塊圓形中心亭,旁邊以木廊架半圍繞,半開半圍打破場地的沉悶,中央景觀則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景象,花壇周圍用鵝卵石鋪地收邊,強調了樹池的邊界。水池在亭中蜿蜒舒展使整個場景極富韻律感。

3.2人文設計元素

文化館作為一個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載體,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提供基礎設施。通過展覽綿陽安州區當地的物質遺產,體現出安州區獨特風俗和文化特點。整個公園在景觀小品的設計也加入安州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文化館內參觀和學習安州區民俗文化后,走出文化館也能在公園中對安州區的文化以及風俗產生深刻的理解和共鳴。

3.3生態設計元素

1)水域生態系統。通過水利工程措施,對淤積河道進行疏通清理,提高水體流動性,改善水循環條件[4],提高水系生態系統的質量。

2)植物群落系統。依據安州區地域、場地特性,為公園內部選擇合適的樹種類型。遵循種類多樣、季相變化的原則,大多數園林植物其景觀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化,植物造景應考慮四季景色,應用較多的植物種類,使公園在每個季節都有代表性的或具有特色的景觀。并為各功能區中的花池、樹林、草海等種植特色樹種,通過疏松與緊密的植物種植變化,不同的質感交錯便形成肌理的對比和變化,形成疏密有序、密林漫步的多層次的景觀空間,為游人提供豐富多變的景觀空間體驗。

4 結語

在濱水文化公園設計中,將公園設計和生態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有效的融合設計,在構建豐富多變的景觀時,融入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打造高質量的城市微觀空間。讓人們在工作勞動之余感受到自然的和諧以及賦予人們的安定祥和。濱水景觀的建設不僅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也使得人們與生態環境多了一份保護的意識[5]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城市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張京祥,趙丹,陳浩.增長主義的終結與中國城市規劃的轉型[J].城市規劃,2013(01)45-55.

[2]陳文德,黃鐘宣,胡文,王穎.成都北湖公園生態修復與景觀重塑探討[J].園林科技,2019(08)72-77.

[3]楊光明.生態景觀公園規劃設計——玉湖公園規劃設計探析[J].價值工程,2012(01)83-84.

本文指導老師:羅小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