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輿論監督的問題與優化策略

2020-08-17 07:24馬紅梅
時代人物 2020年6期
關鍵詞:輿論監督網民輿論

馬紅梅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社會公眾獲取新聞事實的第一信息源,已經由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上。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和影響力,也因新聞傳播格局的變化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傳播,更容易受到公眾情緒的干擾,從而產生非理性、盲從的聲音,從而使得社會矛盾更為激化。本文將從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輿論監督的問題及成因說起,針對輿論監督問題提出進一步的優化策略來。

一、新媒體輿論監督中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暴力行為引發群體性沖突

在新媒體輿論監督中的網絡暴力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對監督客體的網絡暴力,當輿論監督的行政權力所有者成為輿論監督的中心時,網民會因“仇官”、“仇富”的情緒爆發和矛盾激化而產生語言上和行動上的暴力。具體體現在通過謾罵和語言攻擊對被監督對象名譽權、隱私權的侵犯,人肉搜索甚至會將被監督對象的家人和朋友曝光,網絡上的暴力也會拓展至線下。

(二)虛假輿論現象降低輿論可信度

網絡媒體一味追求商業利益而過度炒作話題,追求點擊量的行為也使得謠言泛濫,炒作行為多發非虛假輿論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在新媒體輿論中,降低了新媒體輿論的可信度。為了證實網絡信息的真實性,需要對多種要素進行研究分析,而且需要專業化的管理部門對其進行監管。比如說網絡舉報,通常情況下,人們比較喜歡匿名舉報,這種情況下,就導致舉報信息帶有明顯的隨意性。所以,在對國家機關進行監督管理過程中,假如沒有切實有效的監管體制和法律法規,就很可能會出現一些干擾信息,進而直接影響調研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輿論壓力致使行政權力行使不暢

行政部門代表的是國家意志,也是國家權益的保護者,同時也是公民權益的現實保障者。國家公務人員和有關行政部門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有效保護者,如果網絡行政監督主體因為知識水平差異、理解錯誤而對行政監督存在著失當的監督行為,會對行政監督形象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導致行政管理處于病患狀態下,最終影響國家安全,致使國家頒布的法令法規不能有效實施。網絡監督的門檻低、傳播速度快、監督行為權責不明晰,部分網民在網絡上的行為難以規范,部分不實的信息會激化群眾和行政機關存在的既有矛盾,給行政權力的行使帶來巨大阻礙。

(四)媒介審判干擾行政或司法處理的獨立性

新媒體輿論行政監督會對司法獨立性造成一定影響。在具體的輿論監督過程中,非理性化的聲音和情緒化的輿論表達會影響網民的判斷能力,而網民集中發酵的巨大輿論和社會壓力會對司法判定造成影響,在不同事件中由于輿論的不同也會造成判罰尺度的不一致。實際上,網絡輿情跟司法概念不同,司法的存在是以法律事實和社會道義為基礎的,把法律邏輯視為發展根本,而且最終的裁決需要保證公正客觀。相比較而言,網絡媒體形成的輿論則沒有法制約束力,也不是媒介審判,影響行政權力監督的正常司法環節。

二、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監督的優化策略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條例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的針對新媒體的管控的法規已經有一些,行政管理條例也能夠對互聯網的一些嚴重違法行為進行監管,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這些條例對網民的輿論監督權責并沒有做出明確的劃分,對新媒體輿論的傳播規律也沒有相應的針對性管控。而在新媒體的一線,監管機構也只成立了輿情監測室,并沒有執法權力。因此,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在社會監管方面的作用,有關部門必須做好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監管政策,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規,真正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性,不斷地完善其他的相關法律法規,形成一整套具有自我革新和自我進化能力的互聯網調控法律體系,使得對網絡輿論和新媒體輿論的監管做到全面性和超前性。

(二)加強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監管力度

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行政機關和傳統媒體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短、平、快”的優勢,及時發布官方信息,第一時間更新事件的最新處理動態,保障輿論場中正面輿論和正面信息的有效傳達。同時要注意對網絡輿論中負面輿論的積極引導,形成以正面報道為主,注重新聞輿論導向處理的新媒體輿論場。

要加強行政機構的新媒體內容建設。在新媒體上進行政府的行政信息公開和突發事件的信息更新應該成為政府與民眾進行溝通的一項基本制度。尤其是在微博、微信上進行行政機構自身的制度建設、信息建設和文化建設能夠確立政府的公信力,放低身段,貼近基層,加強與民眾的信息互動,讓行政行為更加透明化、公開化,在輿論監督中也能夠占據主動權。

做好新媒體輿論場的輿論引導工作。面對網絡輿論事件,要分析其成因和發展模式,在做好事實調查信息公開的同時還要做好輿論的引導工作,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新媒體輿論觀,充分保障網民的輿論監督,實現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結合。

規范服務運營商的商業行為。從信源把控入手,網站必須對其用戶注冊的身份資料真實性和網絡言論的真實性進行法律負責,提高網絡準入門檻,從源頭上治理網絡匿名性帶來的虛假信息和謠言泛濫的情況。

(三)提高輿論監督主體的素質

要實現新媒體輿論對行政管理實現更高層次的監督水平,網民對整個輿論體系的變化迫切要求輿論監督主體的知識體系和基本素質處在較高的水平,有一定的參政議政能力。

增強網民明辨是非的能力。新媒體環境下的網民作為輿論監督的主體,在整個輿論行政監督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若要求網民在輿論行政監督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就需要社會、政府和商業機構共同發力,做好網民的網絡信息和輿論監督教育工作,要求其不

斷提升自身素質,冷靜觀察思考問題,增強是非判別能力,有清晰的法律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才可把握新媒體帶來的輿論行政監督機會,提高社會的行政監督水平。

提高“意見領袖”的政治素養和輿論觀念。資深的網友在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中充當“意見領袖”的角色對網絡輿論進行一定范圍內的廣播和把關,以此對于這些“意見領袖”的網絡行為和言論在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管的同時要對其進行正面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讓網絡上的“意見領袖”理性發聲,多一些建設性意見,少一些破壞性意見。

增強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扮演的角色并未弱化,當事件在互聯網快速蔓延時,傳統媒體更應該發揮其深度、理性和社會責任感的優勢,與新媒體優勢互補,扮演更加權威和專業的形象。

三、總結

總之,新媒體輿論監督環境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同樣要與時俱進,針對新媒體輿論監督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加以研究和分析,并通過信息化建設和法制法規的完善,對新媒體輿論監督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處置。

參考文獻

[1]李延楓.輿論監督:概念辨析與重新認識[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04):120-125.

[2]何茜.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輿論管理:問題與對策[D]西南交通大學,2014.

[3]劉婷.論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J]傳媒論壇,2019,2(20):70+73.

[4]朱天琪.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輿論監督問題與優化對策探析[J]采寫編,2019(05):27-28.

[5]孟威.新媒體輿論監督:良心自覺與責任擔當[J]新聞戰線,2016(03):36-39.

猜你喜歡
輿論監督網民輿論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國在輿論重壓下﹃援助印度﹄
“臺獨聯署”被島內網民嘲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全媒體時代做好輿論監督的五個方面
真正讓輿論監督有力量
有感“網民節”
輿論監督的建設意識
“難點”也是“亮點”
2.9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