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醫科背景下中醫藥本科專業人才錄取選拔模式探究

2020-08-25 01:58楊瑞華黃瓊霞周宏許敏武
青年時代 2020年16期
關鍵詞:新醫科中醫藥人才

楊瑞華 黃瓊霞 周宏 許敏武

摘 要: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生物技術革命的到來,為滿足“健康中國”和“教育強國”戰略的建設要求,我國提出“新醫科”建設目標。中醫藥是新醫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選拔關系著“新醫科”建設的質量,而當前中醫藥本科專業人才選拔還存在一定不足。本文從重視新醫科建設、改革招生計劃分配體制、加強招生宣傳、完善生源多元評價錄取體系、優化培養模式等方面,探討了新醫科背景下中醫藥專業人才的選拔模式,以期為招生錄取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醫科;中醫藥;人才;錄取選拔

一、引言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生物材料等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日趨增多,科學技術正深刻地影響著醫療技術、醫學教育的發展。在全球工業革命4.0、生命科學革命3.0背景下,為滿足“健康中國”和“教育強國”戰略的建設要求,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提出加快構建醫學教育新體系,積極推進“新醫科”建設。

中醫藥是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才錄取選拔、培養對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與創新、高校健康長期發展至關重要。當前高校的錄取選拔機制與“新醫科”建設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因此,探索中醫藥本科專業人才的錄取選拔創新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新醫科的概念

新醫科是順應多學科知識從分化到整合的趨勢,將傳統醫學教育與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新興前沿學科進行有效整合,升級完善為更符合健康中國戰略建設需求,引領全球醫學創新的中國特色醫學教育新形式[1],旨在培養具有交叉學科知識、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醫學人才。新醫科倡導大醫學、大學科的理念,以優化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為導向[2],實現醫學從“治療疾病為中心”向“以促進健康為中心”轉變,是醫學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

三、當前中醫藥專業本科人才錄取選拔現狀

(一)錄取方式較為單一

目前,我國中醫藥院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高考統招,目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采用“3+X”考試制度,高校采用“平行志愿”的投檔方式開展招生錄取,部分院校根據當前中醫藥發展形勢,還設有“高校專項計劃”“少數民族預科班”;二是自主招生,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岐黃國醫計劃”和“杏林英才計劃”,上海中醫藥大學“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招生工作,浙江中醫藥大學“三位一體”招生綜合素質測試;三是保送,如上海中醫藥大學面向全國招收保送生;四是轉專業,部分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少數非醫學專業學生可以通過考核轉入本校的中醫藥專業。

由于自主招生、保送、轉專業受眾面較小,難以滿足各區域、各層次、各類型考生的需要,且各政策衡量標準相對單一,“一考定終身”的統招所存在的弊端仍然比較突出。僅以高考分數作為錄取依據,在形式上雖然保證了一定的公平,但可能導致平時綜合素質俱佳但考試發揮失常的考生及確有專長但偏科明顯的考生失去進入中醫藥院校學習的機會,不利于發掘拔尖醫學人才。

(二)錄取機制的公平性不足

我國目前高考招生采用的是全國統考與各省市自主命題相結合的方式,各地區的考試內容、難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少數民族學生、特長生加分等各類政策由于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存在部分漏洞。各地的招生政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區域性差異,教育發達地區更傾向于本地區學生資源,區域間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

(三)招生規模、質量有待提高

近年來中醫藥院校招生人數整體呈上升趨勢,平均增速5%左右,低于全國醫藥院校招生規模的增速水平,且招生人數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趨勢[3]。在生源質量上,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普遍低于同批次西醫院校。同時,由于現行的高校招生計劃分配由教育部門和發改部門統一調配,高校在招生規模、自主招生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

四、新醫科背景下中醫藥專業本科多元化招生模式探究

(一)重視新醫科建設,借鑒“強基計劃”錄取模式

發展“新醫科”是服務健康中國、滿足國家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其建設需要多部門、多學科、各種新技術的共同參與,需要政府在體制機制、頂層設計、政策引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金支持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2020年1月教育部發文提出,在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招生上試點“強基計劃”,其核心目標是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儲備拔尖人才。鑒于新醫科建設是培養醫學與新興學科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在某種程度上與“強基計劃”目標一致,建議中醫藥院校借鑒“強基計劃”的錄取模式,在中醫藥人才選拔機制上有所創新與突破。

(二)改革招生計劃分配體制,增加高校自主權

改革中醫藥院校招生計劃分配體制,對中醫藥院校的招生規模、質量等予以適當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增加高校的自主權,適當允許中醫藥院校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選擇多元化的招生錄取模式,允許跨學科、跨專業招生。應當注意,在加大高校自主權的同時,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對高校招生的監督管理,盡量減少招生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優化招生環境,機制聯動,權利制衡,鼓勵并倡導各方輿論對高校的監督,確保人才選拔的公平正義。

(三)加強招生宣傳,加大與高中的銜接力度

招生宣傳是提高考生報考率、改善生源質量的重要方法。中醫藥院校要提高對招生宣傳的重視,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擴大生源選拔范圍。高??梢酝ㄟ^提前組織夏令營、冬令營等相關學術活動,遴選一批綜合素質較高的考生;向社會開放校史館、醫學標本館、中藥園等場所,增加考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充分宣傳名老中醫、全省知名中醫先進事跡,在社會上形成“信中醫”“用中醫”的良好氛圍。同時要積極構建網絡招生宣傳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讓廣大考生、家長及時了解學校的師資隊伍、學科建設、校園文化、招生就業等信息。招生宣傳要走進高中校園,與考生面對面交流,通過各類學術講座、招生政策的詳細解讀,讓考生有針對性地獲取信息,進一步明確填報意愿。繼續推進中醫藥知識進入中小學課堂,普及中醫藥知識,增加文化自信。

(四)完善生源多元評價、錄取體系、強調醫學特質

中醫藥院校應完善生源多元評價、錄取體系,不單純以高考分數作為評價標準,而應綜合考量學生的醫學特質,特別注重考察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習潛力、科學知識、技能操作等能力。堅持多元評價考生,把高考成績、綜合測評、省考成績、特長評價、面試等有機結合,必要時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借鑒英美國家的入學申請制,細化評價標準,學校與考生進行雙向選擇,通過“優中選優”選拔出符合導師需求及個人發展方向的學生。

(五)優化培養模式,推動“三大協同”新體系

中醫藥院校要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強化醫科內部、醫科與人文、醫科與理工科、傳統醫科與新興醫科“四種交叉”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動基礎、臨床、公共衛生、藥學人才的整體發展[4]。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引進各學科高層次領軍人才,成立多學科背景下的導師團隊,建立跨學科綜合實驗平臺,制定“醫學+X”培養計劃,更新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加強實踐教育。全方位推動醫教、科教、科衛協同,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享科研平臺,不斷深化合作和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社會服務功能。

五、結語

優質生源是新醫科建設人才的基礎,招生錄取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關口。中醫藥專業的招生機制不僅關系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更關系著整個社會穩定和進步。我們要積極探索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招生政策,以新醫科建設為契機,選拔培養出具有優秀勝任力和國際化眼光的高層次醫學人才,為造福人類健康、發展中醫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顧丹丹,鈕曉音,郭曉奎,胡翊群.“新醫科”內涵建設及實施路徑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8):17-18.

[2]唐娟,鄭葵陽,談在祥.新醫科背景下地方醫學院校實驗室建設——以徐州醫科大學為例[J].中國高??萍?,2019(5):17-19.

[3]趙格格,熊斌.2011-2016年我國中醫藥院校招生情況分析[J].湖北中醫雜志,2018,40(3):61-62.

[4]何珂,汪玲.健康中國背景下“新醫科”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9,21(2):98-102.

猜你喜歡
新醫科中醫藥人才
人才云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新醫科”視角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路徑的思辨
面向新醫科的地方綜合性大學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