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塵寰觀照,墨語情懷

2020-09-05 08:00邵榴芳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80期
關鍵詞:當代藝術創作

邵榴芳

【摘 要】從文人畫到“徐蔣體系”再到有如新形態水墨、實驗水墨、當代水墨等各種新形式的水墨探索,中國畫的歷史性發展無不是在在創新與探索中找尋一條承契時代精神,文化性與人文性兼容并蓄的創作道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涌現一批水墨人物畫家,他們以自身理論踐行力求為當代水墨人物發展拓寬新路,其間以張江舟為代表的水墨人物畫對推動當代水墨發展起到了相當影響。張江舟先生對社會生存的密切關注、對人類生命的高度關懷,及其作品中映照出的當代意識無不令人敬佩。本文立足于張江舟先生水墨人物作品所折射出的“當代性”,從藝術功能、精神狀態、語言結構及筆墨形態等角度分析其創作對當代中國水墨發展的長足推動力。

【關鍵詞】當代;水墨人物;藝術創作

一、水墨人物中的當代性

藝術歷史發展延續至今扮演承擔了各種角色職責,其間藝術肩負的責任在當代進程中仍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好的藝術作品像一棵樹,有肥沃的土壤方可植根,這塊土壤就是傳統所積淀的藝術物質性;向下汲取向上生長,枝蔓需要與外界契合生長,這就是時代新生與傳統的融合。人物畫的創作也曾陷入唯主題論、“紅高”主題的困境,二十世紀初葉“徐蔣”所建立的寫實性水墨人物打破了文人畫一統的慣常話語體系,這種建立不是突如其來拔地而起,而是觀照時代需求,對繪畫本體回歸進行的有效探索。如蔣兆和《流民圖》,立足中國文人筆墨傳統的同時吸納西方科學寫實傳統--傳統與創新的描繪照進現實生活--寫人民艱苦,攜時代縮影,從而使人們通過藝術認識社會,反思社會問題以及人類共赴的困境。

因此水墨人物畫需要發展就必須著眼當下時代需求,《殤·戊子記憶》系列作品是張江舟于2009年開始歷經十年逐漸形成的一個系列,該系列作品精神內核源于其早年的軍旅生活、越戰經歷、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血色戰場等回憶。張江舟也曾在訪談中談到藝術的當代責任:“如果中國畫完全是畫一種閑情逸致、遣心逸性的東西,我感覺不甘心······我總感覺它應該承擔一種責任,一種文化發展的責任?!睆埥鄣淖髌氛求w現了一種文化性,無論東西藝術這種文化性的體現仍是評價藝術品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意義所在。張江舟《殤》系列作品定位都市題材,關注并反映現實問題,但并非《格爾尼卡》《流民圖》一類的現實主義手法,而是采用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方式,回避苦難的灰色場景描繪,通過各種形態舒展的女性形象向人們傳達對生命易逝,珍惜美好的感想,并且借由作品向世人引發有關生命與生死的思考。都市是當代的一個縮影,聚焦于都市題材的水墨人物創作也必將通過藝術的手法反映人的精神狀態、生存狀態。通過張江舟的作品可見其對人性朝向、生命共存以及當代文化問題的高度敏銳性,這正是一個水墨藝術家在當代需要培養并堅持下去的。

二、造型語言中的當代意識

水墨人物畫確曾有過一段時間的消沉,人無論是形還是神都是復雜多變的,因此中國歷代畫家、評論家都有“惟人物畫最難”的感嘆。前面有提到張江舟筆下的人物形象非慣常的現實主義手法表現,而是一種近似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人物在多層時空之下自由排列組合,自然營造一種飄散暈眩之感。人物多雙腳自然下垂,懸浮離地,身體更是隨著整體走勢自然飄浮,整體營造出一種飄浮感、墜落感。張江舟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單獨三兩的呈現,而是以紀念碑式的群像鋪陳開來--基于其好用的語言方式--人物排列組合大小不一,收放自如,有成群結隊、有孤立無助、有自由散落也有眾星捧月······

顧愷之就人物畫造型提出形神論--以形寫神--通過對所繪人物的外貌形態的刻繪來傳達人物的精神狀態以及個性氣質。水墨人物發展吸取并延續中國傳統文人畫之流,這種吸收是歷史必然的選擇,文人畫傳神寫照不求形似,逸筆草草可描神韻,自“徐蔣體系”以來寫實性水墨的突破為人物畫打開新的窗口。水墨化的中國水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水墨畫,它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偏離中國傳統文人畫及寫實主義規范的以探索水墨畫的現代化轉型為旨歸的新型水墨藝術形式。張江舟的人物運用寫實性的造型語言而非寫實或者具象的語言,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沒有絕對的寫實,只是相較于文人畫而言,實際還是屬于寫意性的。張江舟秉持通過形象達到傳遞精神思想的創作思路,其人物形象突破對形的具象桎梏,以意象性、夸張化著手入畫,更多的將藝術家主觀的思想情感注入人物之中,融入了真實情感的藝術形象在視覺上對觀者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以及震撼力的同時也是區別藝術家個性語言的必由之徑。

三、筆墨當隨時代

張江舟的水墨人物是都市性的,題材內容隨時代發展不斷衍變的同時,形式筆墨也應隨之改變。張江舟水墨人物筆墨中既有傳統文人畫語言的精神內核,又涵蓋了新形式的筆墨實踐,以求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訪談中張江舟談及中國畫筆墨問題時提到“筆墨是有精神性的”,解決造型問題的同時筆墨對人物精神思想的傳遞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筆墨不僅僅是單純的造型語言,畫家通過筆墨語言傳遞精神狀態及審美形態。張江舟一路從“蔣徐體系”走來不不斷發現寫實性水墨造型與筆墨之間的矛盾,顧造型的嚴謹寫實必定在筆墨上會有所顧忌;如果重筆墨的恣意揮灑,則造型上又會有所失??梢哉f張江舟的筆墨形式已經遠遠超越了“徐蔣體系”,在筆墨造型的矛盾關系中,張江舟探索出人物造型寫意化發展的道路,拋開形的局限,在其筆間我們既能看到到畢加索的影響又能捕捉到黃賓虹的筆墨氣息,尤其是其濁色的恰當運用,渾濁中出了精神,出了味道。

水墨畫作傳統中國畫的一支,強調筆法精當,以墨為主,色彩為輔,設色單純?,F代水墨涵蓋了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突破了筆墨的傳統規范,另一方面強調了水墨的現代化表達。后者所強調的水墨現代化表達,是基于我們對傳統筆墨形式充分認識、把握--摹古但不泥古--通過吸納傳統精神的滲透在當代語境中通過筆墨的方式與所要傳達的主旨、內容達到一種高度契合。水墨化的中國畫進程中,也出現了很多新的嘗試與探索,比如實驗水墨、觀念水墨、表現性水墨,但與之而來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同傳統文人畫相比精神不足,過分凸顯“實驗性”或“個性化”語言。張江舟作為當代水墨人物的領軍人物也同樣面對這樣的困境,其筆墨語言既豐富了畫面視覺張力又使觀者體會到其間的苦澀之味,苦澀中流露的不是悲情,而是通過這樣創作引發人們對當代社會問題、生存問題、人類生命的關注與反思。張江舟在筆墨與精神方面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探索為當代水墨關于筆墨精神的堅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為中國畫繪畫語言精神性功能開發不足指明一條實踐道路。

參考文獻:

[1]繪畫語言的突破與價值的重構——張江舟訪談[J].國畫家,2018(06):12-15.

[2]范迪安.生命的關切與墨語的情懷[J].美術大觀,2016(09):4-11.

[3]辛曉星.張江舟:當代水墨需要文化性的追求[J].藝術品鑒,2019(04):60-67.

[4]馬鴻增.“徐蔣體系”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J].美術,2004(11):79-83.

[5]陶振興. 中國當代都市題材水墨畫研究[D].鄭州大學,2011.

[6]陳靜. 傳承與變革—新中國十七年水墨人物畫筆墨之變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

[7]袁鳳梅. 周思聰藝術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4.

[8]李芳. 論傳統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的當代轉化[D].廣西師范大學,2010.

[9]王蘇華. 古法今韻,禮贊生命[D].山西大學,2018.

[10]王俊杰.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1-162.

猜你喜歡
當代藝術創作
《榜樣》:藝術創作的一次“出圈”表達
淺析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應對措施
馬路奇遇記
當代中國芭蕾舞劇的民族化探析
論室內環境設計中的三個轉向
關于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分析
論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平面視覺語言中的藝術創作和形式表達
“《當代》文學拉力賽”2016年第五站讀者來信選登
《當代》背后的當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