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園油田Z 1281斷塊儲層基本特性研究

2020-09-07 07:13劉林鵬
石油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隨著全國石油資源勘探形勢日益嚴峻,探索老油田持續開發,是我國油田油氣穩產的基礎。本文通過研究探索棗園油田棗1281斷塊儲層基本特性研究,分析該斷塊儲層發育狀況,為后續井網調整提供依據。

關鍵詞:棗園油田;儲層發育;井網調整

1 概述

棗南孔一段巖性為長石細粉砂巖和巖屑長石細粉砂巖。粒度累積曲線多為上拱的三段式和四段式為主,細、粉砂含量相對較多,分選較差。以跳躍和懸浮組分為主,為牽引流搬運特點。粒度中值變化在0.05~0.19,平均為0.095,粒度較細,以細粉砂為主。

沉積物的成分成熟度很低,石英含量一般小于40%,平均為31.9%,長石類和巖屑類含量較高,長石類含量變化在44%~64%之間,平均為53%。巖屑含量一般是4.0%~25%,平均達15%。膠結物含量也較高,以方解石為主。巖石類型為長石砂巖和巖屑長石砂巖,其結構成熟度也較低。顆粒分選磨圓為中到差,可見不等粒結構。

2 儲層微觀孔隙結構

通過對取心井樣品鑄體薄片和掃描電鏡觀察,認為棗南孔一段以次生孔隙為主的混合孔隙類型為特征,根據孔隙的產狀和大小,將本區砂巖孔隙分為粒間孔、粒內孔、微孔及裂縫四大類。

該區所具有的四種孔隙大類并不單一出現,而以混合孔隙形式出現,即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孔隙組合成而成,其中以粒間孔為主,粒內孔次之,微孔和裂縫少見。

該區孔喉形態復雜,不規則,大小不一。分析表明,共存在以下四種形態:

孔隙縮小型喉道:此類喉道與孔隙不好區分,孔喉比近于1,發育于顆粒疏松堆積的砂巖中,其大小可在60um以上。巖石孔隙幾乎都是有效的,以此種喉道為主的儲層具有較高的孔隙度、滲透率。

片狀喉:為顆粒與顆粒之間的長條通道,長度不超過相鄰顆粒長度,有窄片狀寬片狀之分,窄片喉道一般為15um,寬片狀喉道在溶解作用強的的砂巖中很發育。以此種喉道為主的儲層具有中等孔隙度,較低的滲透率。

縮頸喉:由于顆粒排列趨于緊密以點接觸為主,喉道短且窄,具此類孔喉特征的儲集巖可能有較高的孔隙度,但滲透率低。

微喉道:此類喉道很小,分布在泥質雜基或含量較高的膠結物內,與微孔隙共存。

該區這四種喉道類型,一般不獨立分布,好的儲層以前2類為主,中等以第3類為主,差的儲層以第4類為主。根據壓汞曲線及其對應的滲透性,可以將儲層分為中高滲孔喉型,中滲細喉型,中低滲細喉型以及特低滲微喉型。

3 粘土特征與儲層敏感性

經注水開發的實踐證明、粘土礦物對油層損害方面的研究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其水敏性、酸敏性、鹽敏性及速敏性對油層注水開發效果影響較大。因此研究粘土礦物類型、產狀、分布以及粘土礦物組合特征等極為重要。

3.1粘土礦物類型

X-衍射分析表明,棗南區塊粘土礦物主要有4種,即伊蒙無序間層(S/I),蒙脫石(M)、高嶺石(K)和綠泥石(C)。通過電掃照片可觀察到粘土礦物在儲層中的產狀有三種:粒表包殼狀或薄膜襯層狀:伊蒙無序間層和綠泥石粘土以這種產狀為主;分散狀:高嶺石以該類產狀為主;橋狀:蒙脫石以該類產狀為主。

該區砂巖中各類粘土礦物含量有所不同,伊/蒙無序混層為主,平均相對含量為57.1%,蒙脫石平均為13.7%,高嶺石和綠泥石在孔一段普遍分布,平均含量分別為12.3%和16.9%。

3.2儲層敏感性分析

自生粘土礦物對油層損害問題表現為水敏、鹽敏、速敏、酸敏四個方面,主要是當油層中自生粘土礦物與外來液(如鉆井液、完井液、注入水等)發生反應時便可發生以上損害,不同粘土礦物損害方式不同:

高嶺石其特點是顆粒較大,呈書本狀或手風琴狀集合體;在顆粒表面附著不緊,對油層損害表現為顆粒遷移堵塞喉道,產生速敏。

蒙脫石對水有一定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膨脹分散性,對油層的損害表現為使油層喉道縮小,形成水敏、速敏。

綠泥石本區主要為富鐵的鐵鎂過渡型,對酸比較敏感,可生成Fe(OH)2凝膠物堵塞孔隙和喉道,形成酸敏。

伊/蒙混層與蒙皂的特點相似,具有較高的親水性,膨脹性及非常高的比表面,故其損害主要表現為水敏。

為搞清該區儲層敏感性,借鑒棗43井、棗1340井油層敏感性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分析表明,該區敏感性表現為強水敏、強鹽敏、中等速敏,中等酸敏。

4棗V下套河口壩砂體演化規律

在棗V下套層系中,該區河口壩砂體發育程度較高,河口壩沿水下分流河道展布,呈寬帶~連片狀;壩緣沿河口壩周緣分布,呈環帶狀;河口壩前端可發育片狀分布的席狀砂和土豆狀的灘壩,垂向上河口壩砂體呈連片狀向寬條帶狀向條帶狀過渡。

5 總結

棗南孔一段巖性為長石細粉砂巖和巖屑長石細粉砂巖,細、粉砂含量相對較多,分選較差。砂巖孔隙分為粒間孔、粒內孔、微孔及裂縫四大類。粘土礦物主要以伊/蒙無序混層為主,平均相對含量為57.1%,蒙脫石平均為13.7%,高嶺石和綠泥石在孔一段普遍分布,平均含量分別為12.3%和16.9%。

參考文獻:

[1] 薄啟亮.海外石油勘探開發技術及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 社,2010:1-17.

[2] 童曉光.跨國油氣勘探開發研究論文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 社,2015:3-9.

[3] 童曉光,竇立榮,田作基,等.21世紀初中國跨國油氣勘探開發戰 略研究[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1-16.

[4] 呂功訓.阿姆河右岸鹽下碳酸鹽巖大型氣田勘探與開發[M].北 京:科學出版社,2013:1-6.

[5] 韓大匡.關于高含水油田二次開發理念、對策和技術路線的探討 [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0,37(5):583-591.

[6] 穆龍新.重油和油砂開發技術新進展[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1-3.

作者簡介:

劉林鵬,男(1993.04-至今),2015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從事油氣田開發工程及油藏動態工作,助理工程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