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獨秀如何把《新青年》辦成了名刊

2020-09-10 07:22王奇生
閱讀時代 2020年8期
關鍵詞:新青年錢玄同蔡元培

王奇生

01既無人喝彩,也無人反對的“普通刊物”

陳獨秀于1915年創辦《青年雜志》時,其實并沒有什么高遠的志懷和預設路徑?!肚嗄觌s志》沒有正式的“發刊詞”。創刊號上只有一簡單的“社告”,內中除申言“欲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治國之道”以及“于各國事情學術思潮盡心灌輸”外,其他均屬于編輯體例的具體說明。創刊號首篇是陳獨秀撰寫的《敬告青年》一文,該文雖有幾分“發刊詞”的意味,但其所揭示的六條“新青年”準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論旨其實十分空泛。創刊號中另有陳獨秀答王庸工的信,聲稱“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

1916年9月,《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改名的原因,是上?;浇糖嗄陼肛煛肚嗄觌s志》與他們的刊物在名稱上有雷同、混淆之嫌。作為辦刊者,陳獨秀顯然不便直白將改名的真實原因告訴讀者。他向讀者解釋說:“自第2卷起,欲益加策勵,勉副讀者諸君屬望,因更名為《新青年》?!本妥髡叨?,《新青年》第1卷幾乎是清一色的皖籍。第2卷雖然突破了“地域圈”,但仍局限于陳獨秀個人的“朋友圈”內。雜志創刊號聲稱“本志執筆諸君,皆一時名彥”,大抵類似自我張揚的“廣告”。論者常以《新青年》作者日后的成就和名望來評斷其撰作陣營。實際上,早期《新青年》作者大多是在五四以后才逐漸成名的,有的一直名不見經傳。

為了擴大雜志影響,陳獨秀刻意聲稱:“自第2卷起,將得一批‘當代名流’相助撰稿?!睓z視名單,尚在美國留學的青年胡適也赫然在列,顯有虛張聲勢之嫌。一年之后,陳獨秀故伎重演,將第1、2卷作者匯列于《新青年》第3卷第1號上,并夸大其詞地署上“海內大名家”數十名執筆。

陳獨秀與蔡元培相知較早。當蔡元培決意聘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時,陳獨秀以“從來沒有在大學教過書,又沒有什么學位頭銜”而缺乏足夠的自信。為使陳獨秀能夠順利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蔡元培在向教育部申報時,不但替陳獨秀編造了“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的假學歷,還替他編造了“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的假履歷。

魯迅首次接觸《新青年》并與陳獨秀聯系,大約在1916年底或1917年初。其時魯迅在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長??赡苁顷惇毿阗浰土?0本《新青年》給他,他看完后,將10本《新青年》寄給了遠在紹興的弟弟周作人。魯迅后來在《(吶喊)自序》中稱:那時的《新青年》“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周作人晚年也回憶說,印象中的早期《新青年》,“是普通的刊物罷了,雖是由陳獨秀編輯,看不出什么特色來”。

早期《新青年》沒有多大影響亦在情理之中。每期印數僅1000本。承印的上海群益書社每期付編輯費和稿費200元。以當時商務印書館的例規,在不支付編輯費的情況下,至少需銷數2000本以上,出版商才有可能賺錢。群益之出《新青年》,顯然勉為其難。

《新青年》隨陳獨秀北遷后,編輯和作者隊伍逐漸擴大。第3卷的作者群中,新增了章士釗、蔡元培、錢玄同等資深學者。但也有惲代英、毛澤東、常乃惠、黃凌霜等在校青年學生投稿。

1917年8月,《新青年》出完第3卷后,因發行不廣,銷路不暢,群益書社感到實在難以為繼,一度中止出版。后經陳獨秀極力交涉,書社到年底才勉強應允續刊。

02一批北大教授加盟,依托全國最高學府

1918年1月,《新青年》在中斷四個月之后重新出版。與前3卷不同的是,第4卷起改為同人刊物?!缎虑嗄辍返?卷第3號登載編輯部啟事稱:

本志自第四卷一號起,投稿章程,業已取消。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人,共同擔任,不另購稿。

《新青年》如此自信地對外宣示,一個關鍵的因素是陳獨秀出掌北大文科學長。雜志主編被教育部任命為全國最高學府的文科學長,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廣告”。胡適后來分析文學革命成功的因素時指出: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后,其文學革命主張乃成了“全國的東西”,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當時北大在全國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

當然,并非陳獨秀一出掌北大文科,雜志即隨之改觀。更為實際的是,陳獨秀入北大后,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使雜志真正以全國最高學府為依托。除第3卷的章士釗、蔡元培、錢玄同外,第4卷又有周作人、沈尹默、沈兼士、陳大齊、王星拱等人加入。與此同時,雜志的編務,也不再由陳獨秀獨力承擔。第4卷開始采取集議制度,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共同商定下期稿件。大約自第5卷起,編輯部開始采取輪流編輯辦法。第6卷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六人輪流編輯,六人均為北大教授?!缎虑嗄辍匪煊梢粋€安徽人主導的地方性刊物,真正轉變成為以北大教授為主體的“全國性”刊物。如果說之前的“名彥”“名流”“名家”執筆,多少有些虛張聲勢的話,如今由“貨真價實”的“北大教授”擔任撰譯,對一般青年讀者之號召力,當不難想象。

正是“北大教授”的積極參與,使《新青年》大壯聲威,以至于“外面的人往往把《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混為一談”?!缎虑嗄辍肪庉嫴繛榇舜蠹印氨僦{”。此舉雖有減輕校方壓力的考量,但也不排除有反用“欲蓋彌彰”策略之意。

03輿論“炒作”:陳獨秀的看家本領

陳獨秀對輿論“炒作”早有一套自己的看家本領。與章士釗合辦《甲寅》雜志時,他就采用過“故作危言,以聳國民”以及“正言若反”等手法?!缎虑嗄辍穭摽潦?,即仿照《甲寅》開辟了一個“通信”欄目,發表讀者來信。陳獨秀開辟此欄目固然有激發公眾參與討論的考量,同時也是刻意營造“眾聲喧嘩”的氛圍,帶有相當的“表演”成分。此外,《新青年》編者們還大膽而又別出心裁地上演了中國近代報刊史上一幕前所未有的“雙簧戲”。

“雙簧戲”上演的時間是1918年3月,主角是錢玄同與劉半農。先由錢玄同化名“王敬軒”,以讀者名義致一長函于《新青年》,肆意指責《新青年》排斥孔子,廢滅綱常,尤集矢于文學革命。再由劉半農代表《新青年》逐一批駁。虛擬的正方反方各盡意氣之能事,指責者百般挑釁,批駁者刻薄淋漓,極具戲劇性和觀賞效果。胡適將此事內情告訴好友任鴻雋后,任氏擔心偽造讀者來信將有損《新青年》信用,而任妻陳衡哲則認為此舉具有“對外軍略”的意義?!半p簧戲”顯然取得了一定的“炒作”效果,聚集了受眾相當的注意力。

“王敬軒”來信發表后,激烈的反對者開始借助其他報刊加以攻擊。其中以林琴南的攻擊最為惡辣,也最具影響。1919年2、3月間,林琴南于上?!缎律陥蟆方舆B以小說形式詆毀《新青年》同人,繼而在北京《公言報》以公開信的形式兩度致書蔡元培,攻擊《新青年》與北大。

林琴南的公開信發表后,蔡元培亦借助媒體復信駁辯。因林、蔡均系學界名流,兩人的論辯迅速引發輿論關注。一時間,京滬各大報刊在轉載林、蔡往還書牘的同時,競相發表評論。各報且將“林蔡之爭”冠以“新舊之爭”“新舊思潮之沖突”“新舊思潮之決斗”等火藥味濃烈的標題。深悉大眾傳播心理和傳媒特點的陳獨秀又趁機將這些報道有選擇性地轉載于《每周評論》,無異火上澆油。僅《每周評論》第17、19兩期就轉載了14家報刊的27篇社評。在新聞媒體的大肆渲染下,頓時喧嘩為大眾關注的公共話題。

令林琴南始料未及的是,他對《新青年》的攻擊詆毀,招來媒體的廣泛報道,無形中為《新青年》做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在此之前,新聞報紙幾乎沒有關注過《新青年》。

當時讀書界顯已洞悉“越受打壓越出名”的社會傳播心理。正是1919年春初的這場“新舊之爭”,使《新青年》及其同人聲名大振,雜志的最高印數達到一萬五六千份。

1919年5月,《新青年》決定重印前5卷。這無疑是《新青年》銷路大開的一個重要表征,也是《新青年》真正成為“名刊”的重要標志。

責編:馬京京

猜你喜歡
新青年錢玄同蔡元培
錢玄同食言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氣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新青年》(珍情)讀者意見調查表
錢玄同“認輸”
錢玄同與劉半農炒作《新青年》
尊師的錢玄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