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視角下媒體傳播中“月子”的話語演變

2020-09-10 14:37武奮豐
新聞研究導刊 2020年3期
關鍵詞:社會性別話語分析月子

摘 要:從“捂月子”到“月子中心”,“月子”一詞的意涵已隨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發生改變。本文以社會性別理論為基礎,采用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澎湃新聞和界面新聞為例分析“月子”一詞的話語演變及其演變動因,并借此審視生育女性的社會地位。研究表明,“月子”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修辭充斥在媒介話語中,而生育女性的主體經驗及訴求未在“月子”相關報道的話語中呈現。

關鍵詞:社會性別;生育女性;話語分析;“月子”;話語演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051-02

一、選題依據

“月子”是產婦從分娩結束到身體恢復至孕前狀態所經歷的時間段。分娩后的產婦在一個月內往往不能出家門、洗澡、洗頭、刷牙,不少地方還限定產婦不能吃水果、蔬菜等,這被稱為“坐月子”,在醫學上則被稱為“產褥期”。在我國,“坐月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它不但是傳統文化給予生育女性的一套產后健康信念與實踐,還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事件。[1]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二孩政策”的開放,“月子會所”“月嫂”等與“月子”有關的場所和職業不斷增多,“月子”在作為傳統習俗的代名詞被強調的同時,也成為諸多場所、職業和生活方式的定語。

如今,互聯網技術主導下的網絡空間被視作賦權女性的重要場域,但不能忽視的是,其中充斥著蘊含既有社會文化內涵的圖像、文字等符號,其所提供的意義在經驗和象征兩個維度上與既有的社會文化相呼應。在這個層面上,網絡空間實際上是現實社會的文化產品,[2]社會性別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在網絡空間中常常成為被復制和強化的對象。近年來,與“月子”有關的新聞議題不斷在網絡中呈現,如媒體報道中充斥著“月子會所吸金”“月嫂月入三萬”“XX明星是這樣坐月子的”,這類報道使“月子”由傳統文化轉換為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形成一種“坐月子”的示范效應。

本文從性別視角出發,以澎湃新聞和界面新聞為目標媒介,對其報道中的“月子”進行話語分析,審視當下的社會性別文化。

二、研究對象及研究問題

本選題的目標媒體為澎湃新聞和界面新聞。澎湃新聞是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后公布的第一個成果,主打時政新聞與思想分析。2017年10月28日,澎湃新聞榮獲“2017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界面新聞則是澎湃新聞的“兄弟姐妹”,也來自中國第一大報業集團——上海報業,是新一代的財經商業新聞網站。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發揮著現代文化引領作用,媒介作為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必將內含其文化特征及文化發展方向。所以,研究澎湃新聞和界面新聞對“月子”的報道,能夠窺見在高度現代化的城市文化中,性別文化如何被媒介組織、呈現,其背后動因如何。

本研究聚焦以下問題:

第一,在媒體報道中,“月子”從傳統習俗到消費修辭的轉變蘊含了怎樣的性別文化?第二,媒體不同時間段對“月子”的議程設置是否呈現明顯區別,這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性別文化?第三,“月子”話語演變的動因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量化和質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量化研究的基礎上,挖掘新聞報道中“月子”話語的建構機制,審視當下媒體及社會文化的性別偏見。具體包括:議程設置分析和話語策略分析。議程設置部分包括議題數量及議題角度設置;話語策略部分包括話語風格和話語修辭的使用。

(二)數據的收集及整理

在界面新聞和澎湃新聞的網頁搜索欄中輸入“月子”,獲取研究所需的目標文本,通過人工定性閱讀,剔除無關報道及重復報道,可獲取有效報道共70篇。其中,“月子”報道最早出現于2014年6月,最近一篇報道為2018年4月,因此,本研究所獲取目標文本的時間跨度為2014年6月至2018年4月?!叭娑ⅰ闭哂?015年10月推行,該時間點被囊括在內,研究中,筆者將該時間點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參照加以分析。

四、關于“月子”報道的話語分析

(一)宏觀的議程設置分析

1.議題數量設置。我國于2015年10月提出“全面二孩”政策,不僅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動力和前景,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媒體而言,新出臺的政策往往意味著新的報道焦點。筆者以2015年10月為時間節點,對澎湃新聞和界面新聞每年推出的“月子”報道進行數量統計。經統計,2014~2015年10月,相關報道數量為10篇;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相關報道數量為10篇,2016年10月~2017年10月,相關報道數量為29篇,2017年10月~2018年4月,相關報道數量為21篇。

觀察以上數據不難發現,二孩政策實施前后一年的“月子”報道數量基本持平,即2014年~2015年10月的報道數量和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的報道數量相平,“月子”報道明顯增加發生在2016年10月~2017年10月。2017年10月之后,報道密度繼續增加,僅6個月時間,報道數量就占到2017年的72%。為何“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一年之后,即2016年10月開始,“月子”的報道數量明顯增加?

根據2016年11月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參加的某論壇的說法,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預計超過1750萬,這意味著“全面二孩”政策第一年出生人口增加為100萬左右。而根據人口時鐘,實際數據大大低于此前預期:在2016年12月31日的直屬衛計委的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官網的首頁上,人口時鐘顯示2016年出生人口的總量為1618萬人,低于2015年的1655萬。此外,根據全國婦聯的最新調查,民眾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強烈,有53.3%的受訪家庭不想生育第二個孩子,而在城市,這一比例超過60%。[3]

低于預期的生育數量和并不強烈的生育意愿并不是對國家政策的正向反饋,媒體作為“社會守望者”,通過議程設置,能夠發揮構建“擬態環境”的功能,即“媒體不能告訴人們怎么想,但卻在告訴人們想什么方面異常成功”。當媒介營造出層出不窮的“月子”話題并予以充分曝光時,人們通過接觸媒介信息意識到“孕產婦正在增加”,這將成為人們改變生育意愿的動力,進而發生國家政策期待的行為。

由此,在國家政策的語境中,2016年10月以來報道數量的增加實際是對“二孩政策”推出一年低于預期的回應。在這一過程中,媒介是國家政策的推行者,間接扮演著鼓勵生育的角色。同時,亦不能忽視“二孩政策”推行后,2016年分娩量的增加導致“坐月子”成為社會切實關注的現實。根據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數據,2016年上半年分娩量為15489人,比上年同期上升30%,這使傳統習俗“月子”成為人們關心的生活議題,媒介由此增加相關議題的呈現。

2.議題角度設置。通過人工定性閱讀,筆者將2014年~2018年關于“月子”的報道分為3類:商業與消費類、傳統與現代類、政策類。需要說明的是,一篇報道所涉及的主題往往不止一個,本研究中,筆者將報道最凸顯的主題確定為該報道的主題。

其中,商業與消費類報道共36篇,占報道總量的51%;傳統與現代類報道共25篇,占報道總量的36%;政策類報道共9篇,占報道總量的13%。

商業與消費類報道通常被歸入“社會民生”及“創投報道”或“財經上下游”的欄目,如《二胎來了,月子經濟也來了》(界面新聞·社會民生)《中國孕婦帶旺美國生育旅游:平均每年花費約10億美元》(澎湃新聞·財經上下游)。

傳統與現代類報道通常被歸入“生活方式”“國民健康”“社會民生”欄目,如《別讓月子里這些“坑媽”的禁忌坑了你》(界面新聞·生活方式)《昆凌又上熱搜啦,明星們越生越瘦,原來是這樣坐月子的》(界面新聞·生活方式)《辟謠|夏天坐月子也要捂?坐月子要繞過那些坑?》(澎湃新聞·身體)《上海產婦“捂月子”身亡:酷暑不開空調還蓋棉被》(界面新聞·社會民生)。

政策類報道通常被歸入“社會民生”和“中國政庫”欄目,如《法制日報:國家明確陪產假,爸爸們有假難休還是不愿休?》(澎湃新聞·中國政庫)《9月起全國4000家“月子中心”將實施統一標準》(界面新聞·社會民生)。

從以上各議題角度設置的報道數量來看,“月子”類報道中,超過一半報道被納入商業與消費類主題,傳統與現代類報道次之,政策類報道居末??梢?,媒體在呈現“月子”相關的報道時,更多地將其與消費文化聯系,即月子被列入消費的一環。相應地,生育女性被視作、培養為消費者。傳統與現代類報道強調“坐月子”的生活方式,直接關系到女性健康;政策類報道則作為一種保障生育女性生活適應的方式,被置于末尾。因此,依照議題設置的數量,媒體在議題設置過程中未將生育女性視作“月子”相關報道議題的主體,更未呈現生育女性的聲音及主體經驗。反之,將其與政治經濟相勾連,使其作為客體存在于新聞報道中。這一點將在下列微觀話語結構分析中進一步印證。

(二)微觀的話語策略分析

1.話語風格:“月子”作為“傳統與科學”框架之下的生活方式。話語風格,是說話者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話語形式中進行的選擇,不同話語形式表達的語義是一致的,但放置在不同語境下所表達的情態含義會有所區分。[4]

在相關的“月子”報道中,祈使句的使用是報道的一大風格。僅標題就可體現,如《別讓月子里這些“坑媽”的禁忌坑了你》。在這種話語風格中,生育女性被預設為遵從或即將遵從舊習俗的人群,因此被教導、被指責、被命令。潛在的話語邏輯為生育女性和傳統“坐月子”的舊習俗畫上了等號,將生育女性愚昧化、低智化,這也是對生育女性的污名化。

此外,使用祈使語氣亦建立在“科學與傳統”的對立框架之中,以科學為絕對正確的出發點,為生育女性提出產后恢復建議。一方面,報道以現代醫學理念糾正傳統“月子”中無益身體健康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報道以現代生活理念為參照,為生育女性提供當下醫學語境內的身體恢復方式。此類報道的出現與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規劃》不無關系。在2016年印發的《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到,婦幼健康保障工程為建設任務之一。此類報道與增強婦幼健康服務能力的目標相一致,通過倡導更科學的產后恢復方式,為“全面二孩”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以“科學與傳統”為框架建構媒介報道話語便忽視了女性個體的主體經驗,女性話語因此被隱沒。

可見,在祈使的話語風格中,“月子”或被視作純粹的舊習俗被摒棄,或被視作改進的現代生活方式被推崇。無論哪種,其始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科學與傳統”中游移,而生育女性作為“月子”的親歷者,不被關注。

2.話語修辭:“月子”作為消費主義的修辭。話語修辭作為媒介主體統治全文議程設置的主軸,有效地將宏觀主題選擇、議程設置和微觀語言結構結合起來,以夸張、暗喻、對比等修辭行為,內省化讀者集體意識形態中對報道事件、報道對象的模式化特征。[4]

綜觀本研究所涉及的新聞報道,顯要的修辭使用集中在消費主義語境之下的話語中。如報道將“月子餐”形容為“商機”,以“頂級”修飾“月子中心”,嵌入“美國生育旅游”等話語,誠然,這是社會追求更高生育條件的體現,但同時,這也將“月子”作為消費生活的代名詞,使之成為消費文化下“體驗經濟”的一環。這與當下中國的市場化背景密不可分。

改革開放后,市場化作用在媒介性別話語中凸顯,媒介迫于自負盈虧的壓力,往往和市場及消費文化結成同盟,一方面按照消費的需求生產媒介內容,另一方面又通過媒介內容為受眾生產消費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性別平等的媒介生產被置于次要位置,媒介甚至循著既有的性別層級為消費主義生產“溫床”。

報道中的“高檔月子會所”“赴美生子”便應和了這一語境。在這種話語修辭中,生育女性被視作“潛在消費者”,“月子”成為其在消費社會的外在標識,作為多數女性生命歷程的一環,“月子”和女性被迫剝離。表面上,女性作為消費主義“體驗經濟”的體驗者,被推上“主角”的地位,但這一“主角”實際上是媒介在消費主義主導下的產物,很大程度上是媒介制造了“主角”,制造的前提是將女性定義為“消費者”而非“女性”。

五、結語

在媒體報道中,從“捂月子”到“月子中心”,“月子”一詞的含義已隨“科學與傳統”“消費主義”的語境發生演變,而不再單純指涉中國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

當“月子”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被置于“科學與傳統”的話語中時,生育女性或被視作傳統愚昧習俗的等同物加以糾正,或被視作符合科學要求的現代人。這兩種身份歸屬背后是生育女性作為生育主體的經驗被隱沒,她們被當作了規訓的對象。當“月子”被作為一種消費修辭使用時,既體現出社會對生育條件的期待,又反映出市場化背景下,媒體將女性視作“潛在消費者”,過于強調其消費屬性,忽視了女性的主體訴求。

因此,媒體需反思自身的話語建構方式,在報道中注重性別平等,讓生育女性充分發聲,讓社會了解她們的訴求,這也是輔助“全面二孩”政策順利實施的一個途徑。

參考文獻:

[1] 陳起燕,陳烈平,Joanna Raven,張榮蓮,楊閩燕.產婦月子行為和傳統習慣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婦幼保健,2008(26):3744-3747.

[2] 都嵐嵐.賽博女性主義述評[J].婦女研究論叢,2008(05):63-68.

[3] 全面兩孩一周年:多增約100萬人 遠低于預期[DB/ OL].第一財經日報,https://finance.qq.com/a/20170110/ 005250.htm,2017-01-10.

[4] 楊娜,吳鵬.基于語料庫的媒介話語分析——以《紐約時報》對華婦女報道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2,34(09):48-58.

作者簡介:武奮豐(1993—),女,山西呂梁人,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性別傳播研究。

猜你喜歡
社會性別話語分析月子
《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社會性別研究
科技新聞報道中的共識制造:轉基因議題的框架與話語分析
從話語分析理論看《暮色》中男主角參與的對話
中國夢與社會性別平等問題探微
從《喜福會》看華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對當代大學生國際時事關注度的社會性別分析
宣傳網頁的多模態解讀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
“月子”坐法不當,當心“坐”出病
山里的月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