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梨園戲《陳仲子》:陳仲子的別扭與求道

2020-09-10 07:22余國煌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0期
關鍵詞:欣賞藝術

摘要:梨園戲《陳仲子》作為代表“新福建 新風采”的劇目參加2019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該劇以其優美的旋律、細膩典雅的表演和充滿地域性的藝術特色,給首都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爭議。一方面,素有“古南戲活化石”之稱的梨園戲以古典、細膩的戲曲特色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曾靜萍、林蒼曉等藝術家精湛的表演技藝更是贏來了不少歡呼喝彩;另一方面,劇中陳仲子求道時的糾結與別扭,讓人覺得荒唐可笑,劇情的重復、冗長,更是讓不少人感覺無趣無聊。此外,或許正是由于曾靜萍憑其自身的表演能力,將仲子妻這一形象塑造得過于完美可愛,導致了評論傾向于同情仲子妻,將陳仲子看成了毫無責任與擔當的“渣男”,從而使得該劇飽受非議。如何認識陳仲子的別扭與求道,成了欣賞梨園戲《陳仲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關鍵詞:梨園戲;藝術;欣賞

陳仲子身處戰國混亂之世,天下各國逐鹿中原混戰不堪,黎民百姓飽受戰爭之苦,這些自然促使陳仲子這類的有識之士探索解救之道。陳仲子一生都探索和反思,由于他并不如老子、孔子、莊子或孟子那樣堅定和明確,因此其探索之路顯得分外崎嶇坎坷;由于他追求的“貞”“廉”過于極端與虛幻縹緲,所以他的別扭與痛苦也顯得荒唐可笑。然而看著林蒼曉飾演那個清癯、瘦弱而又無比頑強固執的老先生,歷經各種荒唐的糾結與自挑戰后,伴著清冷的燈光落寞地走向后臺,不禁讓人生出些許敬佩與憐惜之情。

在開場一出“辟兄離母”中,陳仲子身處豪門而不安,辭別媽親兄嫂歸隱于陵,自己耕種織麻為生,他這種歸隱并非是不得志于朝廷,而是主動刻意地追求“顏回式”的簞食瓢飲之樂。仲子覺得要保持自己身心的高潔,需要脫離豪門家室,不享食那些來自民脂民膏的俸祿和富貴,回到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才有利于自己的內在修行。

天旱時節,陳仲子家靠近井邊,于是他近水樓臺取了一壇水,后來者無水可取,陳仲子非常慚愧,同時也頓悟,天下資源也像這古井一樣是有限的,人皆平等,不同之處在于有些人是“近水樓臺”,靠近資源中心,所以才大富大貴。然而陳仲子是厭惡天下人皆以利而來,以利而往,認為之所以天下混亂,民風不古,便是源于此。陳仲子意識到自己取一壇水,與陳家父兄取得權勢、位列相門并無本質區別,是“先天下事而爭,先天下利而貪”。因此陳仲子極端自責,將水分給其他百姓,摔破水壇并絕食三天自我懲罰。其中,陳仲子將所有水都給百姓這一行為很有寓意,“水”即代表天下之利,分水就是舍利求義,甚至是求道。陳仲子心中的理想是人人皆不追逐利,而是按需索取,滿足生存以達到天下大同。從這一點看,陳仲子的道有一些老子“絕巧棄利”的哲學意味。

結合陳仲子“半李三咽”的行為,這種不爭的追求則更為明顯。陳仲子在井邊撿拾半個爛李子,吃之前還得問一下自己吃了會不會奪蟲子之食,奪蟲子之好,和妻子確認蟲子都不吃了才肯吃。吃完后感覺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實質是陳仲子行為符合其精神追求后的一種愉悅感,是他求道之路得到的滿足與愉悅。半李三咽講究的是“不爭”,與人不爭、與物不爭以致與世不爭的哲學精神。在“食鵝嘔鵝”一場,陳仲子孝順母親,聽從母親留飯的請求,留在陳家吃飯,大魚大肉大快朵頤。食物之甘美,對母親的孝順之心讓陳仲子暫時將自己追求拋之腦后,滿足于口舌之歡。但結束后一聽鵝是自己鄙夷的王大夫送的,惡心不已,要嘔吐出來才行,這是顯性上對于貪的厭惡,對于不潔之食的鄙棄?!妒印酚涊d孔子“不飲盜泉之水”,《禮記·檀弓下》中的“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古人慣于用對不潔之食的抵制,以實現對自身純潔高尚之節操的堅守。與此同時,“食鵝嘔鵝”也證明了陳仲子想要堅持自己追求的道難乎其難,不僅要絕口舌之貪欲,同時也需時刻警惕,甚至連父母雙親都可能成為求道之路的阻礙。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半李三咽中非??简炑輪T的功力。飾演者林蒼曉捧著被蟲子吃過的半個李子(虛擬性,臺上并無李子這一道具),小心翼翼地放在胸口,并且執著地詢問妻子,最后將其視作上天的賞賜開心地享用著。其細致入微的表演淋淋盡致地刻畫了陳仲子這一固執又可愛思想者的形象。此外,曾靜萍獨創的一段鵝舞,成功地將陳仲子食鵝后愧疚自責的心理活動外化,并且用諧趣優美的舞蹈來表現,也是該劇的一大亮色之一。

陳仲子接受楚國的拜相,開始是想將自己這套“貞”“廉”之行推而廣之,成為天下人的典范,改變世風。但而后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因歸隱獲得聲名從而居于相位,是沽名釣譽的捷徑,實質上也是趨利爭利的行為,有悖于自己的初心,所以拒絕當楚國宰相而寧愿成為灌園傭人。從中看到,陳仲子實際是非??粗刈约盒袨榈氖痉蹲饔?,他所有的行為都是試圖引領世風潮流,企圖用自己言行帶動大家,用自己清廉正氣為世界帶來一股清流。

在最后陳仲子與蚯蚓比廉一場戲中,蚯蚓嘲笑仲子說你也不知道住的房子是誰蓋的、吃的米是誰種的,萬一是盜跖那類不貞不廉不義之人呢?陳仲子內心極為震撼,也被蚯蚓折服了,決心拜蚯蚓為師,與妻子二人一起化為蚯蚓。陳仲子意識到必須得脫離和放棄凡胎俗體才能達到心中的“貞”與“廉”。當然,這也說明陳仲子所追求的道如空中樓閣般虛無和不現實的,正如著名戲劇界人士王評章評價的:“陳仲子作為一種精神范式,表達著的是精神理想而不是實踐理想。它的意義不在于自身的普遍、完整實現,而在于永遠彰顯人類、歷史、時代的非完整性?!?/p>

總的來說,陳仲子追求貞廉之道,貞是貞潔、高潔,追求身心的一塵不染,有些許莊子的逍遙精神潔癖;廉是清廉、不爭,與之相對的是“貪”,強調的是處于能貪能得的地位而不去爭不去取,以達到一種與世無爭的境界,這倒有些老子無為的哲學意味。各種別扭也好,糾結自責自省也好,他用各種行為以示自己“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亂世之食”之志,都是對于戰國這一亂世的不滿,對于污濁世界的斗爭與反抗,只不過他對自己的道并不堅決,時常搖擺不定,所以陳仲子經常犯錯,經常陷入自我掙扎和矛盾之中,整出戲也濃墨重筆地展現了他的別扭和糾結,無時無刻都在天人交戰。同時,不管是貞還是廉,是現實還是虛幻的精神追求,這都暗含著陳仲子的天下情懷,即對于當今天下的厭惡與鄙棄,希冀尋求一個更加高潔美好和平的大同世界,這也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人格和責任擔當。

當然,好的藝術作品,需要經過時間和觀眾的雙重檢驗。梨園戲《陳仲子》雖然有著豐富深刻的思想意味,但它的舞臺呈現并非完美無缺。比如開頭提及的仲子妻的過于完美是否消極地影響了觀眾對于此戲的接受;再如劇情的重復與循環的問題;以及食鵝嘔鵝一場中導演用夸張的手法,展現陳仲子食鵝時狼吞虎咽的狀態是否合適。這些都是值得商榷之處。但整體而言仍然瑕不掩瑜,期待該劇在演出中能夠不斷地打磨提升,使其成為梨園戲又一出傳得開、唱得響的優秀劇目。

作者簡介:

余國煌(1992—)男,江西贛州人,碩士在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戲曲理論與戲曲批評方向。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歡
欣賞藝術
紙的藝術
側重欣賞實效,著眼音樂創造
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技校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德媒:中印尚難以做到彼此“欣賞”
對公共藝術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