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困境與突破路徑

2020-09-22 10:15胡銘焓
江蘇農業科學 2020年15期
關鍵詞:文化振興社會力量農村發展

摘要: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性治理方略。從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歷史進程入手,從宏觀角度探討了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意義。從政府、社會力量及農民主體等多個維度研究了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困境,主要表現為政府認識缺位、村民主體意識缺失、鄉村文化振興產品缺項、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發揚缺血、鄉村文化隊伍缺陣等。提出了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五大路徑:即完善政策體系、建立監管機制、強化價值引導、發揮人才優勢、帶動產業發展等。以期為全面提升鄉村文化振興質量、推動后扶貧時代促進政府治理思想創新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社會力量;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文化振興;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5-0028-05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在我國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高度重視鄉村文化振興。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鄉村文化發展水平是衡量鄉村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鄉村文化振興是培養具思想覺悟高、道德素質好、文化科技素養強、專業職業技能良好的新型農民主體和鄉村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培育村民思想道德風尚、美化鄉風鄉情、促進村民全面發展、對鄉村傳統文化進行生產性保護和傳承,是鄉村振興持續發展的精神源泉、思想保障和有效路徑[2]。

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我國扶貧攻堅將告一段落,從以物質資本投資為主導的“輸血”式扶貧,到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導的“造血”式扶貧轉變[3],我國將正式進入以社會資本投資為主導的政府、市場及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協同鄉村振興促進當下鄉村政治經濟文化健康快速發展的模式[4]。社會力量是政府對鄉村治理強有力的補充,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良性的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可以增強鄉村文化的引領能力,促進“三農”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鄉村文化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1 研究現狀及歷史進程

1.1 研究現狀

從公共文化領域來看,社會力量是參與并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除政府力量以外的其他力量的總和,包括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文化單位、文化志愿團體及其他文化部門等。其中,社會組織是本著自愿、自治、公益原則的除政黨和政府以外的各類民間非營利組織,主要包括各類會員制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各類財團性基金會、各類中介性組織和社區工作隊伍。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在內涵上有重合,社會組織可以看作是狹義的社會力量,社會力量的范圍和作用大于社會組織。

部分學者將社會力量等同于社會組織。學者們普遍認為,社會力量的專業性實踐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內在契合,多項政策制度的頒發代表國家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重要契機[5]。部分學者從二元或多元治理理論出發,認為社會力量改變了一直以來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單一模式,有效幫助政府解決了治理縱向延伸不夠和橫向范圍不足的問題[6]。在對待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態度上,大家一致認為,政府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同時也指出,政府在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中存在定位模糊、治理低效、立法滯后、激勵有限和保障不足等困境[7]。實際上現有的關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多以微觀分析某一特殊縣或村的文化振興為主,缺少足夠的歸納總結。而吳理財等宏觀性研究較為突出,他們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重塑穩定鄉村社會基礎、喚醒農民主體意識、重組鄉村社會內部力量的可行路徑和鄉村飛躍式發展的文化底蘊[8]。在解決路徑上,學者們多進行了反思性思考,微觀上較多的是幫助其嵌入鄉村文化振興進程,培養鄉賢自助型社會組織等。宏觀上較為推崇的是承認社會組織的作用并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促進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管理的規范化發展[9]。

本研究通過總結和綜合性的反思認為,社會力量是鄉村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一環,社會力量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參與鄉村振興是一次重要的公共管理變革,也是體現國家與社會力量,社會力量與鄉村治理共治、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變革。深刻挖掘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社會價值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筆者試圖通過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困境和解決路徑的研究豐富學界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推動社會力量的發展和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實施。

1.2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歷史進程

新時代群眾需要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寶貴的機遇。

2002年國家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戰略,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加以引導。2007年出臺的《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首次將堅持社會力量參與列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2014年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動員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意見》提出構建政府、市場與社會力量多元協同扶貧機制的新模式。對社會力量參與的主要內容、方式方法、制度保障等有了明確要求。在《“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力量是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在補短板、兜底線、建機制、暢渠道、促發展的過程中,重視社會力量協同推進公共文化建設。2016年出臺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針。此后,國家對公共文化建設中政府購買、社會捐贈、志愿服務、績效評價等方面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有力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上水平、上臺階。

2020年脫貧攻堅戰將全面獲勝,在隨之而來的后扶貧時代,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效果,保證鄉村振興高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依靠文化的力量崛起。2018年10月國務院印發《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大力發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提出了具體要求及主要措施,為后扶貧時代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現實要求,提供了政策依據。

2 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意義

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承著鄉村居民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堅定的理想信念,它以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和行動引領力成為中國鄉村振興的文化沃土,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筑魂。社會力量是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新興力量。他們的參與不僅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能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社會力量強大的資金力和科技力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并且通過文化資源共享帶動鄉村文化建設的發展,進而產生鲇魚效應,幫助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到鄉村的各個角落,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

2.1 現代化鄉村文化治理需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社會力量憑借靈活性和放射性特點,可有效利用自身資源,以多元主體的形式參與鄉村文化活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國家治理是國家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促進公共文化發展,引導居民精神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補充途徑。社會力量在上至鄉風文明建設,下到鄉村文化健身設施,甚至鄉村文化政策的定、改、評方面的廣泛參與,有效突破了政府只能保證文化引領大方向的基本職能,深化細分提高的治理力量薄弱的瓶頸問題。同時能及時發現鄉村建設過程中的思想動向,順應時代發展,準確做出相應調整,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的范圍越來越廣、質量越來越高。

2.2 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需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社會力量覆蓋范圍廣泛、渠道多樣、資金充裕、專業性強,可以通過如公共圖書館、民營企業、公益網站、各類媒體、社會團體、各類基金會等多種形式,多途徑、多角度進入農村文化服務領域,擴張鄉村信息來源的深度與廣度,有效激發鄉村文化活力、促進鄉村文化創新,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發展,是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增強公眾參與意識,激發經濟社會活力,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能將外部政策環境和內部資源行之有效地結合起來,對鄉村文化、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起到持續、穩定、健康、快速的最佳效果。

各種社會力量通過整合協調,為鄉村文化服務提供多元化、專業化、長期化的供給主體,其廣闊的開發思路和多樣的運營模式,對開發的項目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有效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可持續發展[10]。

2.3 后扶貧時代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越性,最大限度地聚集各方合力,調動鄉村居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增強居民自身能力發展,提高內生發展能力。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以其靈活、高效的優勢參與特殊地區及特殊人口的扶貧開發與社會救助[11],顯示出不同于政府管理的特殊優越性。社會力量作為政府、市場和村民之間的橋梁,通過溝通和協調,提高村民參與鄉村文化的主動性,完善鄉村文化治理體系,高度配合政府提升村民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熱度和信息,提高社會治理效能[12],促進后扶貧時代鄉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 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的困境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社會效果。但是由于起步較晚、起點較低、效果不理想,目前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3.1 政府認識缺位——積極性不足

(1)政府對社會力量認識不足。對社會力量參與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實質性認同和協助。同時缺少國家層面的鄉村文化和人文價值的傳頌和發揚,導致政策激勵機制不夠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2)政府對社會力量角色定位模糊、激勵差強人意,互動被動落后,信息溝通阻塞延遲,使社會力量深度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有顧慮,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層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3)社會力量零散不成規模,相關部門管理存在法律、安全隱患,良性互動不足,削弱了政府協同社會力量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效果。加之社會力量全局觀較差,資源的籌集使用缺乏長遠統籌謀劃,資源使用以短平快為主,對社會效益關注較少[13]。因此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范圍小、力度淺、效果差,積極性不夠,難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發展。

3.2 鄉村文化主體意識缺失——價值感缺失

農民不僅是農村文化孕育、發展和傳承的主體,也是當前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鄉村文化振興主體意識缺失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困難。(1)建國70年的短暫歷史無法徹底改變原本農村自身的知識淺薄、默守陳規、狹隘封閉、小富即安等特征,無法形成科學的文化觀。(2)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民對自身生活狀態不滿,大量城市文化涌入并不發達的鄉村,使村民對原有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和文化自信產生懷疑甚至拋棄,大批精壯勞動力特別是精英人才轉而進城務工,客觀上削弱了鄉村文化振興的中堅力量。(3)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客觀上在身體條件和接受力方面的桎梏,主觀上缺乏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參與和保護鄉村文化傳承意識基本為零。(4)農民責任感、目標感缺失。小農意識必然導致文化精神的匱乏,農民對經濟和精神上的缺失感缺乏相應的社會知覺,來自社會力量的幫助無法轉換為建設自身內部文化傳承振興的力量,社會力量有心無力,失去價值感。

3.3 鄉村文化振興特色產品缺項——活躍度不足

(1)農村文化資源發展傳承難以為繼,沉淀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不足,很難做到與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有機結合。(2)文化市場發育不完善,產品單一、產業弱小、發展畸形、銷售渠道狹窄,鄉村文化品牌難以形成產業鏈并做大做強。(3)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突出。產品本土特色不明顯,缺乏創意,重復建設,很難滿足客戶精致多元需求[14]。(4)生搬硬套城市建設模式,對村落及文化景觀的不合理改造,不僅使鄉村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韻味,更人為地割斷歷史文化根脈,直接限制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根本無法形成自身特色文化品牌,導致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活躍度不足。

3.4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發揚缺血——融入性不夠

鄉村文化嚴重萎縮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民俗鄉風逐漸被現代城市文化取代,傳統的鄉村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日漸遠去。(1)村民價值觀退化,原本的忠義誠善、重信輕利、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被遺忘,是非、榮辱和善惡的評價標準混亂,人際關系自私冷漠,集體意識淡薄。(2)鄉風民俗生存狀態堪憂。各種傳統文化習俗、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外來文化侵蝕,農民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夠,自信不足。(3)根據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貌傳承下來的特色村落住宅等民間建筑逐漸失去原有的地域特色和古韻,失去原有的藝術情趣和人文志趣[15]。優秀文化傳統是中國 5 000 年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絕大部分經過歷史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但難以與快節奏的現代文化很好融合。加之傳統文化制度體系的路徑依賴,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渠道不暢,導致社會力量不能有效融入鄉村文化振興的陣營。

3.5 鄉村文化隊伍缺陣——專業人才缺乏

鄉村文化隊伍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決定性因素。(1)鄉村文化人員嚴重缺編,且經常性地安排其他臨時性工作,導致基本性的文化服務工作成果不突出。(2)對農村鄉土文化能人缺乏鼓勵和扶持政策,不重視鄉村文化傳承人的培養,難以實現群眾文藝隊伍的壯大。(3)鄉村自然條件較差,信息相對閉塞,文化隊伍基礎素質較差,缺乏對文化人才進行系統性的文化知識、文藝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和提升。(4)基層鄉村文化工作人員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不高,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也不夠重視,導致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人才嚴重缺乏。

4 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突破路徑

鄉村文化振興意義深遠。廣泛凝聚社會力量,發揮社會資源優勢,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建立政府牽頭、社會協同、村民合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是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力量作為豐富鄉村文化振興的供給主體,很好彌補了政府在供給方面的不足。因此必須打破思維定式,拓寬工作思路,聯合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充分利用雙方優勢,統籌規劃,科學有效地籌集和配置社會資源,達到“1+1>2”的社會效果,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順利實施。

4.1 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政策體系

(1)搭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政策平臺和服務平臺,使項目對接常態化。通過宣介使社會各界充分了解基層文化項目的社會價值和市場潛力。政府出項目,社會力量出資源,引導企業和社會共同開發鄉村文化資源,有效銜接政府與社會力量的供需要求。(2)優化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服務的路徑和方式。在立項、服務、考核等方面規范和簡化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程序,積極開發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路子、新模式,擴大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鄉村的服務范圍。(3)在土地政策、財政補貼等方面給社會力量足夠的專項扶持,鼓勵社會力量大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4)構建良性溝通互動機制,積極引導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文化服務對外輸送、社會力量向內流動時保持信息互動及時。(5)盤活鄉村文化中心、運營方、社會力量之間的服務鏈,形成靈活開放、競爭有序、多元發展的公共文化發展新格局。

4.2 強化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引導

(1)通過宣傳介紹,在全社會范圍內提高社會力量在鄉村文化事業中的地位,增強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鼓勵各類社會力量積極為鄉村文化建設獻計獻策,增加鄉村文化福利,完成企業社會責任。(2)對積極無私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社會組織進行公開嘉獎,并通過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激發社會各界的文化活力與創新意愿,成為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精神動力。(3)在文化企業、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年度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里加入社會責任履行指標,從側面督促其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4)鼓勵城鄉各類民間藝人、文化鄉賢、名門望族、社會新貴等積極參加各類公益性文體活動,并給予適當精神及物質獎勵,引導其為公共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4.3 發揮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人才優勢

(1)分門別類建立鄉村文化振興的技術、資金、銷售等的人才信息庫。積極發揮社會力量中的人才優勢,號召各界社會精英投身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實施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單位、省市高校圖書館、各民主黨派、各種社團組織以及新社會階層中的專家人才為鄉村文化振興事業送技術、送文化[16]。(2)以社會力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培養本土農民科學文化技能,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人文精神,鼓勵出門務工的有文化、有思想、有技術、有能力的村民回流,造就更多鄉土人才。(3)充分發揮鄉村“孝、賢、能、德”人群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鄉賢、能人在本地都有較大威望,是新時代農民的典范。樹立這類先進的社會力量為典型,帶動村民將尊老愛幼、和善睦鄰、勤勞簡樸、誠信踏實的傳統美德傳承和發揚下去,促進農村居民良好生活習慣和開闊思維方式的養成。

4.4 帶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社會力量促進鄉村文化產業與經濟融合發展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1)在已有的傳統工藝產品的基礎上,依靠社會文化力量深挖特色文化產品內涵,提煉文化價值,創新設計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新文化產品,引導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延長產業鏈、建設名牌,帶動文化產業發展。(2)依靠社會力量的資金、人脈、技術、信息,輿論、渠道等資源,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文藝振興計劃,積極開發如傳統民俗表演、傳統民間飲食服飾、傳統民間藝術等傳統節日文化產品,合理鏈接傳統文化消費與現代消費。(3)借助數字化網絡平臺,鼓勵社會力量重點開發農旅一體化協同運營的多種模式,因地制宜在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中融入地域特色和鄉村文化元素,賦予農業更多文化內涵。

4.5 建立合理的績效評估與監督管理機制

(1)建立科學的供給識別機制。對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行定期調研,及時把握政府對文化類社會力量扶持的方向、重點,對社會力量的資質、能力、途徑及效果進行預評和篩選,使政府財政激勵有的放矢[17]。(2)建立有效的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對服務過程中和結束后一律實行從上而下的多重考評,加強對合作項目的動態跟蹤,對社會力量服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實時評價,實時監管、及時糾偏、查漏補缺、優勝劣汰,共同推動鄉村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3)建立合理的鄉村文化項目準入和退出機制。規范文化項目的準入范圍和項目財政支持,做到項目審批專業快捷、資金使用合理規范,財務管理合規明晰。根據項目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對表現優秀的社會力量給予表揚和更大幅度政策優惠,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4)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優秀的鄉村文化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支撐,一定要加強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監督管理,提高社會力量服務鄉村文化建設質量。

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后扶貧時代一定要抓住鄉村文化建設需求與難點,分析總結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取得的成績經驗,面臨的實際困難及原因,探索建立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供給需求匹配、政策支持、內容生產、路徑設計、隊伍培養、實施管理、評估檢驗價等機制,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鞏固鄉村文化建設成果,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水平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建華.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與實踐[J]. 思想戰線,2018,44(3):149-163.

[2]范建華,秦會朵. 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若干思考[J]. 思想戰線,2019,45(4):86-96.

[3]劉俊生,何 煒. 從參與式扶貧到協同式扶貧:中國扶貧的演進邏輯——兼論協同式精準扶貧的實現機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8(12):205-210.

[4]靳永翥,丁照攀. 貧困地區多元協同扶貧機制構建及實現路徑研究——基于社會資本的理論視角[J]. 探索,2016(6):78-86.

[5]蕭子揚,劉清斌,桑 萌. 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何以可能和何以可為?[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2):224-232.

[6]徐曉全. 新型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機制與實踐[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4):86-89.

[7]徐頑強,于周旭,徐新盛. 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文化振興:價值、困境及對策[J]. 行政管理改革,2019(1):51-57.

[8]吳理財,魏久朋,徐 琴. 經濟、組織與文化:鄉村振興戰略的社會基礎研究[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4):470-478.

[9]沈偉民. 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管理的法律依據與規制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24):169-170.

[10]陸和建 姜豐偉.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服務建設研究——基于社區文化中心的社會化管理實踐[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17,26(5):75-80.

[11]龔毓燁. 以政策創新推動鄉村振興[N]. 廣西日報,2018-08-02.

[12]胡銘焓. 貧困地區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精準”提升研究——以洋縣桑溪鎮碌竹坪村為例[J].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8,32(3):41-46.

[13]張亮亮,夏鎮波,吳國清,等. 蘇北地區示范村整村脫貧的實踐與思考——基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調查[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3):8-11.

[14]陸玄韋.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民營涉農企業面臨的風險因素及其應對[J]. 理論導刊,20(1):71-79.

[15]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 鄉村振興的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選擇[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35-144.

[16]胡銘焓. 基于社會協同的圖書館文化扶貧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5):32-37.

[17]蔡秀云,張曉麗. 社會組織供給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激勵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實證分析[J]. 財政研究,2015(3):84-90.

猜你喜歡
文化振興社會力量農村發展
弘揚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興
淺談如何加強鄉村文化振興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熱理性分析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管理
社會力量參與檔案公共文化服務路徑探究
四川省“貧困片區”全面小康發展狀況與日標測算
借助社會力量,創新培訓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