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高更世界里的臻于至善

2020-09-22 12:36季舒雯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4期
關鍵詞:梵高

【摘? 要】高更作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藝術家,一個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真我的逐夢人,不隨波逐流的人生使得他的作品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他的創作靈感和軌跡也深深吸引著后來的藝術創作者們。

【關鍵詞】高更;梵高;塔希提島

引言

1848年保羅·高更生于法國巴黎,先后做過海員、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在邂逅印象派之后,對繪畫展現出狂熱的癡迷并轉行為職業畫家。高更日益厭倦文明社會并窮其一生追尋著藝術與自由共存的天堂。于是,從蓬塔旺小鎮、馬提尼島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都活躍著高更創作的身影。與梵高的友誼和其看似近乎有些“浪蕩”的私生活都吸引著我們對高更的藝術人生進行探討。作為后印象派三杰之一的高更,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坎坷多磨。而唯一不變的是他對藝術,對“原始”至真至純美術的不懈探索與追逐。世道評他說離經叛道,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追夢之人。高更對藝術的狂熱追逐及他對藝術執著的獻身精神很好地透過思特里克蘭德的影子投射到我們面前。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現實社會中的高更。

1.與印象派的邂逅

在閑暇時,高更用在繪畫上的時間與日俱增,此時的高更可能也發現了自己對于繪畫創作的激情以及追求“原始”“自然”生活的饑渴。高更開始參觀越來越多的畫廊和畫展,收藏庫爾貝、德拉克洛瓦等人的繪畫作品,成為了一個癡迷的藝術愛好者。而與畢沙羅、莫奈、西斯萊及塞尚畫作的邂逅則正式拉開高更與印象派的不解之緣。沒過幾年時間,高更的精神世界就全部被藝術創作所占據,他把所有的空余時間都騰出來作畫和雕刻。在朋友的介紹下,畢沙羅成為了高更的老師,就像史上著名的印象派畫家約翰·里瓦爾德曾寫過的那樣,“在高更接觸了畢沙羅之后,印象派畫作就成了他生活中靈感的主要來源,并且將他的藝術研究向類似的方向引導?!庇谑?,在畢沙羅的指引下,高更開始模仿印象主義,他一邊謙虛地學習,一邊探索著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1876年,高更的作品《維羅弗萊的風景》被沙龍熱情地接受了。緊接著,在畢沙羅和德加的邀請下,高更又參加了第四屆印象派畫展。

隨著對繪畫事業的熱情高漲,高更又接連參加了第五、六、七屆印象派畫展.我們可以從高更1882年創作的色粉畫《雕塑家奧貝和他兒子的肖像》中看出其在繪畫風格上的變化。筆觸更加豪放了,畫面的配色也更加生動了。同時,對藝術的追逐也使高更離自己的工作、家庭越來越遠,他毅然決然地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作中。高更本想以賣畫解決經濟問題,結果卻處處碰壁,兒子克洛維斯的患病又加劇了他的窘境。熬過了這段極端的惡劣生活之后,高更又參加了第八屆印象派畫展,他在和妻子敘述當下的成功時不無得意之情。而在此之后,高更在畫作中愈加追尋更深層次的情感宣泄,而非簡單的光與色的捕捉。他意識到,這里不是夢想實現的地方,他急需新的靈感,急需去找尋更加原始,簡單,真實的遠方……

2.對原始生活的追尋

高更渴望尋找到單純寧靜的創作環境,他和好友拉瓦爾匆匆前往馬提尼克島,并開始用來源于印象派的創作技法去描繪當地色彩鮮明的植物及風景,遠離巴黎的高更也漸趨脫離過去技藝的束縛,強調色彩的強度和繪畫的簡潔性。這些絕美的海岸風光,色彩豐富的植物以及頭戴艷麗絲巾的異域美女,透著原始氣息的當地男人們都被高更用一幅幅畫作所呈現,《收獲杧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畫被提奧·凡·高買下并收藏。而高更也被當地明亮和純潔的自然風光所吸引,決定和好友拉瓦爾定居于此??珊镁安婚L,拉瓦爾和高更不得不重返巴黎,高更眼看強烈的創作欲望無法在巴黎得到施展,于是便急忙動身前往蓬塔旺。

高更一刻也不愿停歇對原始生活的追尋,而在與文森特·凡·高和其弟弟提奧·凡·高的書信往來中,三人也建立了親密的友誼。梵高熱情地邀請高更前去做客,這兩位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矛盾目前還未顯露出來。梵高對于高更有著發自內心的狂熱深沉的愛,而高更骨子里的反叛精神令他對傳統觀念嗤之以鼻,但語言刻薄、蠻橫無理的高更還是應邀前去了。梵高欣喜地迎接高更的到來,期盼緩解他長久以來的孤獨,他們交換了彼此的白畫像。畫面上,梵高樸素地如同和尚一般,頭發剪得很短,不安的眼神是對苦難生活的無奈還是對光明生活的饑渴?而高更的這幅《獻給梵高的自畫像》中,高更的八字胡須向兩邊不屑的一撇,眼神斜著看向前方,似有一股挑釁之意,右下角還有“悲慘世界”的題字。

終于,在共同相外兩個多月后,高更厭煩了梵高波動的情緒以及脆弱的心靈,匆忙返回巴黎。而梵高在得知后,感到內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他割下了一只耳朵送給了一個妓女,高更得知后仿佛“落荒而逃”般地離開了梵高。這次悲劇性事件也使得兩人至死未再相見,高更頭也不回地走了,他去追尋干凈、自然的原始之地了。

3.與塔希提的情人們

高更向往著去一個未被污染的自然和文明原始地,對異城風情藝術的追求及對遙遠土地的渴望使高更來到了塔希提。高更想方設法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可能土著居民們也會納悶:這個來自歐洲的白人男子為什么要模仿并試圖融入他們的生活?高更來不及回答,他接連創作了一系列著名作品:《拿著花的女人》、《耳朵上別著花的少年》以及《拿斧子的男人》。高更終于實現了長久以來的愿望,過上了原始、真實的生活,他的繪畫風格也更加靈活自由了,或許這也是自然贈予的獎賞。

高更很快便和當地一位婦女德哈·阿瑪娜結合,他對這位未成年少女充滿了創作熱情,他在自己的作品里捕捉年輕夫人神秘的表情,棕褐色的皮膚。高更迷戀著海灘上或樹林里性感的女性裸體,少女們的純真也激發了高更創作的靈感,他開始嘗試更新奇的色彩搭配,探尋古老的毛利藝術之美。

有一天,高更深夜歸來時看到德烏拉一動不動地裸躺在床上,恐懼的目光盯著高更,似乎根本不認識他。高更驚呆了,他從未見過德烏拉如此美麗的眼神,在被感染的同時高更的靈光乍現,創作了一幅布畫油畫——《死神凝望》。高更在德烏拉的陪伴下,短短一年時間里就創作了五十多幅畫作,高更似乎以一種與處女結合的方式來升華自己的信仰,將自己融入到他喜愛的大溪地的風土人情中。

4.最后的杰作

一生都在追夢的高更.經歷生生死死,起起落落之后用盡了全部的氣力,將夢境、現實和想象結合在一起,這幅高更自認為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對藝術主題的拷問,對自然,生命的理解與概括。同時,也是對自由與人生,世界觀的追問。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幅高更留給世界的巨作畫于1897年,畫面上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高更對其進行了更詳細的描述:“畫面上方的兩個角是銘黃色的,左邊的那個角有一些碑文,右面的角上有我的簽名,這樣使得這幅畫看起來像是一幅畫在金色的墻上的壁畫?!备吒詈蟮倪@幅嘔血巨作喻指了人在一生中不同階段的不同存在形式。他要求強烈的視覺感受,單純的色彩極具裝飾性與浪漫氣息,畫作中的寓意令人遐思。

生活窘迫的高更后來因病去世,半成品《雪中的布列塔尼村莊》是他獻給這個世界的最后一份禮物,他在自我的藝術世界里不斷體味、感受、傳達,世人也終于在百年后逐漸淺嘗到高更臻于至善的創作之路。

參考文獻

[1]郭詩遙.心中的野性——淺析高更繪畫的藝術風格[J].大眾文藝,2011(19):129.

[2]蔣勛著.蔣勛談高更? 生命的熱情[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作者簡介:季舒雯(1998-),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在讀本科生,美術學專業。

猜你喜歡
梵高
從天風樓走出來的“中國梵高”
梵高的世界
梵高筆下的秋天
趣圖
倫敦南岸遇見梵高
闖入梵高的世界
試述梵高經典作品
梵高是一名藝術家
一鉆進梵高濃密的色彩中時,就把我搞哭了
仿梵高風格主題畫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