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南華僑華人移民歷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2020-09-29 07:45蔡歷丞
青年時代 2020年21期
關鍵詞:閩南人

蔡歷丞

摘 要:閩南人是廣大華僑華人的主力軍之一,閩南人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東南亞的移居時間之長、移民歷史之悠久、人數之眾、社團之多、凝聚力之強、經濟影響力之大是來自其他區域的華僑華人所無法比擬的。為了全面了解閩南華僑華人在東南亞經濟地位和成就背后的歷史根源,本文擬對閩南人的移民歷史進行概述,并對閩南人文精神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閩南人;華僑華人;閩南人文

一、閩南人移民歷史概述

(一)“閩南”的概念界定

今天所稱的福建“閩南”地區,大體包括泉州市、漳州市和廈門市,又稱為“閩南金三角”。但是,當我們談及“閩南”,實際上是超出了地理、行政、經濟層面的概念,更多是將其視為一個純粹的文化區,閩南在福建省內分化為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語言、宗教的高度一致性是閩南作為文化區與福建其他地區相區別的概念之一。因此有必要對閩南人與福建人之間做一個界定,往往在東南亞國家里會經??吹交蛘呗牭健案=ㄈ恕保℉okkien)一詞,其實在東南亞的語境里,中文的“福建”一詞卻有著特殊的含義,其對應的英文單詞是“Hokkien”,這其實是閩南語中對“福建”的發音,但是“Hokkien”卻不能等同于整個福建省包括閩南人在內的所有區域的人,其真正指代的范圍僅限于閩南地區范圍,即特指來自廈門、漳州、泉州三個地區且使用閩南方言的人群。

(二)泉州移民歷史概述

泉州別名“鯉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南接廈門,東望臺灣島。早在南北朝已有印度僧人自建康(南京)前來泉州九日山譯經,并于陳天嘉六年

(565年)由泉州港返國,泉州港由此頭角初露。更有一種說法是早于晉朝之時,泉州港就與東南亞產生了貿易往來關系。而北宋時期,泉州正式得到發展,元佑二年(1087年)

泉州設市舶司,南宋時期增設南外宗正司,由此泉州港的對外貿易達到了頂峰,不僅成為了我國對外貿易最大的港口,而且到元朝時期還被意大利旅行家馬克·波羅稱為是東方第一大港,與當時的埃及亞歷山大港并列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港口。所以唐宋元時期的泉州,出現了“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這種貿易繁榮、外商云集的興盛景象,這對泉州人移民起到了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宋朝以來,經濟重心的南移與人口的逐漸南遷,導致福建開始出現了人多地少的社會問題,同時泉州土地貧瘠,農作物不易栽植,因而促使了眾多的泉州人“以海為田”投入到對外貿易中去尋找一條生路。

(三)漳州移民歷史概述

漳州位于福建省最南部,轄薌城區,龍海市、漳浦縣、云霄縣、招安縣、東山縣、南靖憲、平和縣、華安縣、長泰縣,旅居海外的華僑和足跡漳州的外籍華人有70萬人,分布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國家,是福建主要的僑鄉。漳州人移民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朔至唐代,而到了宋代以后漳州人移居南洋得人數更是與日俱增。漳州的月港(今海澄鎮)對外貿易十分活躍,是漳州人前往東南亞的一個重要港口,素有“閩南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說。明朝永樂年間,浩浩蕩蕩的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之中,漳州人參與其中并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月港由此繁榮一時,漳州人越來越頻繁地與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暹羅、緬甸等地進行商貿來往,其足跡遍及東南亞各處。

而在隨后明朝海禁期間,當地人民深受其害,出海受到限制的同時,月港成為了海盜倭寇盤踞的窩點,導致民不聊生,漳州人前往東南亞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出洋次數銳減。直至明朝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徐澤民奏明解除“海禁”,后經朝廷特許,漳州月港才成為一個對外貿易的合法港口,大批的漳州人才恢復了前往東南亞謀生的移民活動,并迎來了一波新的移民浪潮,進而產生了早期的漳州華僑。明朝中葉起是月港“大繁盛時代”,與泉州港共同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鴉片戰爭后,漳州港的地位才漸被廈門港取代。

(四)廈門移民歷史概述

廈門是福建籍華僑出入國的重要門戶,亦是福建的主要僑鄉。廈門地處“漳泉之交,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八閩之障”和毗鄰南洋群島的地理優勢,在刺桐港港(泉州港)與月港相繼衰落后,躍居我國東南對外貿易的貿易港口。

廈門人出洋的歷史悠久,早在16實際中葉,就有廈人遠渡重洋,至呂宋、蘇祿(今菲律賓)、實叻(新加坡)、葛喇巴(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及地區經商貿易;“冬去春還,利可十倍”。有些人因來往貿易需要,久居東南亞,在當地繁衍生息,從而產生了早期的廈門籍華僑。最早移居海外的廈門人,迄今為止有文字可考者,是元末明初海澄縣散都新垵(今杏林區新垵鄉)人丘毛德。同安縣汀溪《黃氏族譜》也有明成化元年(1465年)黃姓祖親出國謀生卒葬南洋的記載。從明嘉靖至萬歷期間(1522-1619年),廈門人移居海外的,較前增加。新垵的《丘氏族譜》、石塘的《謝氏家乘》,均有丘、謝兩姓族人分別到達馬來半島、西爪洼、蘇門答臘、菲律賓、暹羅、交趾以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記述。

(五)小結

綜上所述,閩南地區向東南亞移民的歷史可追朔至唐宋之際,不同時期,閩南人出洋的原因各不相同。明確時期以前的閩南移民出海目的大多以官方主導貿易通商為主。至明、清王朝實行海禁政策以后,這時期出洋的移民都是違禁、自發出國的,并且以經商者居多,也有因災荒、兵禍避居海外的,同時還有少數人因政治原因而流寓海外。

二、閩南人文精神特點

莊國土先生認為閩南文化表現出了一種“邊緣形態”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閩南文化處于中原文明的邊緣,導致其向外擴展并不受中心所制約,基于這種“邊緣形態”特征,進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閩南人文精神。

(一)拼搏進取,敢打敢拼的奮進精神

閩南地區人多地少,為了討生活,閩南人忍受風吹日曬,或種田耕地,或出海打魚,甚至是漂洋過海經商貿易,這種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性便逐漸孕育出閩南人拼搏進取、敢拼會贏的人文精神。明清海禁時期,閩南人便敢于冒禁下海,其走私網絡遍布東南沿海,漳之詔安有梅嶺,龍溪有海滄、月港,泉州有安海等。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冒海禁之風險出洋,航行于中國沿海、臺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勢和財力,擴大海上貿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這充分體現了閩南人敢為人先,不畏權貴的人文精神。直至今日在閩南地區廣為傳唱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可以說是閩南人文精神的真實形象的寫照,閩南人靠海吃海的生活習慣,形成獨特的海洋文化,大部分閩南人的一生就好比歌詞所唱恰如海上的波浪,有時湍急有時平靜,同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這句歌詞生動刻畫了閩南人積極進取的樂觀心態。

(二)重商逐利、精誠團結的創業精神

古代中國素有“四民”之概念:士、農、工、商,而商人居于末位,地位最為低賤,但這種階層概念似乎并不適用于閩南人。相對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儒家信條,閩南人更重事功實利,具有強烈的務實逐利心態。閩南俚語里素來有“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等說法。在經商傳統的影響下,商業成功成為福建人的價值取向之一。在閩南地區,參與商業活動的人群十分廣泛,幾乎遍布各階層:“閩南沿海人尚賈,十家而七,或坐地列市,謀求微利,或販運貨物,通內地與海外。農、儒、童、婦,皆以賈為榮?!睉{著一股永不服輸的精神和精明的商業頭腦,閩南人在海外首先從最低級的職業做起:做零售商、賣特產、當碼頭工人,并逐漸做大做強,經濟條件得到改善后開辦小作坊、工廠,經濟實力強大后掌握了東南亞航運業、橡膠種植業、金融業、采礦業等重要的經濟命脈。同時閩南人還注重鄉族關系,在海外構建了龐大鄉族勢力,建立了許多地方性的會館,如南安會館、漳州會館、同安會館、晉江會館、永春會館等,逐漸形成了以閩南人為主的地域性商幫。血緣或模擬血緣的宗族、地域的同鄉共同托起了閩南人的海上商業帝國,成為其經久不衰的基石。

三、結語

綜上所述,閩南人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取得的輝煌成就不是憑空而來、一蹴而就的,是經過源廣流長的移民歷史沉淀,與長期而往形成的獨特的閩南人文精神所鑄就的。閩南人移民歷史浩浩蕩蕩,人文精神歷久彌新,今天海外的閩南人依舊踐行著身為閩南人的為人處事之道,并深受閩南移民歷史的熏陶。

參考文獻:

[1]莊國土.閩南人文精神特點初探[J].東南學術,1999(6):50-55.

[2]黃英湖.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閩南文化[C].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龍巖市人民政府、臺灣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閩南文化新探——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龍巖市人民政府、臺灣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10:59-66.

[3]康曉麗.20世紀50年代以來東南亞閩籍華人數量的估算[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6(3):35-47.

猜你喜歡
閩南人
閩南話的“錢”,為什么要說成“鐳”
指尖上的鄉愁
從張氏族譜看客家人與閩南人的異同
論閩南傳統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契合*
閩南僑鄉多“發”趣
彰顯與重塑:龍舟文化對閩南精神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