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單食主義者的群體分析

2020-10-10 06:49張小平
人民論壇 2020年24期

張小平

【關鍵詞】文化單食主義者? 社群溝通? 文化多樣性? 文化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112? ?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60年代后,西方開始從傳統的以“生產”(制造)為中心的社會轉向以“消費”(含文化服務消費)為中心的社會,由工業社會轉向消費社會。伴隨這一重大變化,西方“結構主義”學派對文化、消費、社會三者關系進行研究,提出“文化分化與社會分化同源說”,精英階層消費高雅文化,大眾階層消費通俗文化。法國著名文化社會學者布爾迪厄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認為,“人們在日常消費中的文化實踐,從飲食、服飾、身體直至音樂、繪畫、文學等的鑒賞趣味,都表現和證明了行動者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和等級。鑒賞趣味的區分體系和社會空間的區分體系在結構上是同源的,在文化符號領域和社會空間之間存在著一種結構性的對應”①。

自20世紀90年代始,西方學者在對文化消費的社會學研究中發現,雖然個體文化消費確實存在高低不同的層次差異,但這種差異已發生“非結構性對應”變化,部分精英群體不僅欣賞交響樂,也消費流行音樂。與此同時,伴隨高等教育的普及,出現了一批“新中產階層”,這一新興階層的文化消費兼顧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②由此,生成了“雜食主義文化消費群體”,相應也就分化出只消費通俗文化產品或高雅文化產品的“單食主義文化消費群體”。這樣就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消費分層結構,即文化雜食主義者與文化單食主義者的分化對立。于是,文化消費出現了由“精英—大眾模式”到“文化雜食者—文化單食者模式”的新變化?!拔幕瘑问持髁x者”作為文化消費群體的概念便在西方應運而生。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從生產社會發展到消費社會階段,消費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中起主要作用,消費作為主要引擎拉動著經濟的走向。加之,中國已步入“大數據時代”,這就使得中國在文化、消費、社會與互聯網之間的結構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中國實際上已出現類似上述西方文化消費分層現象的變化。但對這一文化消費分層的對立結構,國內尚未進行充分的理論探討,在概念的使用上也與文化社會學分析語境有很大出入,如“文化雜食主義者”在國內一般被定義為具有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閱讀者和創作者,“文化單食主義者”也剛進入大眾視野,未有明確的定義。因此,從“文化單食主義者”入手,探討這一文化消費分化的內涵、成因以及對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意義和價值。

文化單食主義者與文化雜食主義者的比較分析

理解“文化單食—雜食主義者”,我們可基于消費社會與文化分層語境,分解“文化”“食”“文化單食主義者”“文化雜食主義者”各自的內涵,而后再進行成因及對比分析。

文化消費主體的“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可理解為個體所擁有的知識、道德、價值觀、生活態度等的自我建設以及社會外化?!拔幕M”表現為消費主體消費文化產品、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服務。這三種文化消費,按照高雅文化消費與通俗文化消費,區分為不同的社會文化層次,屬于或接近高雅文化消費范圍的包括接受高等教育,閱讀經典名著,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歷史遺址,欣賞經典音樂、舞蹈、歌劇、話劇、古玩、名人字畫,觀看經典電影、電視劇,查閱圖書館資料,聆聽學術講座,進行藝術性拍攝,搜看網絡主流媒體新聞,關注高品味的專業公眾號等;屬于或接近通俗文化消費范圍的包括接受普及性教育,閱讀流行書刊,欣賞流行音樂、繪畫,觀看大型演唱會,參加公園、廣場合唱隊,進行休閑旅游,觀看流行電視劇,收聽有聲媒體,參與各種網絡社群,搜看網絡新聞、網絡文學、微視頻、明星軼事,玩網絡游戲,關注公眾號,打麻將,參加廣場舞等。(當然,還有低俗文化消費,如搜看網絡審丑、惡搞信息,搜看轉發他人隱私、虛假信息,搜看網絡黃色文學、低俗段子,搜看網絡有色情淫穢和暴力內容的電影、電視劇、視頻,玩網絡黃色游戲,進行網絡賭博等,因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甚至觸犯法律。)

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文化分層之上還有一種更高層面的文化即“主流文化”,主流文化體現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也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整個社會文化建設與發展中居于主導地位?!爸髁魑幕笔菄?、民族之魂,對國家、民族的發展影響深遠,是“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消費的必要前提和宏觀文化環境的核心要素。

“食”是指文化消費主體對文化產品、文化活動、文化服務類型的鑒賞趣味以及相應作出的購買、參與的消費選擇。如果用布爾迪厄的“慣習”“文化資本”“經濟資本”概念對“食”的形成進行簡要解析,那么,“食”的核心內涵“鑒賞趣味”由消費主體的“慣習”所決定;消費選擇又受制于主體的“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皯T習”是指文化消費主體的習慣性狀態,主要包括嗜好、愛好、秉性傾向?!拔幕Y本”是由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專業知識、技能、語言、社交能力、風度舉止、對成功機會的把握能力等所組成的鑒賞能力?!敖洕Y本”是由財產、支付能力等所組成的經濟實力。所謂“鑒賞趣味”和“消費選擇”能力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傳承。而“所有文化實踐(去博物館、音樂會、展覽會、閱讀等),以及文學、繪畫和音樂方面的偏好,都與(依學歷或學習年限衡量的)教育水平密切相關”③。

“文化雜食主義者”是文化的鑒賞趣味及消費選擇跨越優雅、通俗兩個層面的文化消費群體。他們以“雜食”(有跨層文化需求)為文化消費的基本理念和行為準則。這一文化消費群體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接受過很高層次教育,社會實踐經歷豐富,擁有雄厚的文化資本積累和相當的經濟資本積累。其文化消費的“慣習”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開放性。這部分文化雜食主義者盡管在文化消費總體人群中占比較小,但處在文化社會層面的高端,對文化及文化消費的整體發展具有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另一類一般都受過較為系統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社會實踐經歷,擁有較為豐富的文化資本積累,也具備必要的經濟資本。其文化消費的“慣習”具有較強的文化包容性、開放性,其中有許多人文化資本積累強于經濟資本積累,原本文化社會層面不是很高,但有提升的強烈愿望。伴隨雜食的文化消費模式,其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逐漸達到平衡,綜合文化社會地位得以提升。但這類“文化雜食者的開放性背后隱藏著一種拒絕,即對那些與社會邊緣化群體相關的文化產品類型持排斥態度”④。目前中國的文化雜食主義群體尤其是第二類文化雜食主義人群日益擴大,逐漸形成文化消費的主流人群,對文化消費的綜合話語權要高于其他群體。

“文化單食主義者”是文化的鑒賞趣味和消費選擇聚焦在高雅文化或通俗文化中的某一個層面的文化消費群體(極端的文化單食主義者聚焦在某層面內某一具體文化消費領域)。他們以“單食”(無跨層文化需求)為文化消費的基本理念和行為準則。這一文化消費群體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聚焦高雅文化層面的文化消費主體,這類文化單食主義者一般都受過高等教育,社會實踐經歷豐富,文化社會層面較高,擁有較強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積累。但其對通俗大眾性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比文化雜食主義群體較弱。此類人群是高雅文化的基本消費人群,對高雅文化消費具有一定話語權,由于其在總體文化消費人群中占比較少,所以對文化消費的綜合話語權要低于文化雜食主義群體。另一類是聚焦通俗文化層面的文化消費主體,這類群體受過高等教育的占比較少,有一定社會實踐經歷,在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積累上屬于非強勢群體。受其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所限,對高雅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更弱。雖然文化社會層面不是很高,但提升文化社會層面的愿望卻低于文化雜食主義群體,此類人群是通俗文化的基本消費人群,對通俗文化消費具有一定話語權,由于其在總體文化消費人群中處于非主流地位,所以對文化消費的綜合話語權要低于文化雜食主義群體。

文化單食主義者并不排斥社群溝通

中國目前已進入前所未有的“社群時代”,社群是因不同的屬性串起的人際關系“圈”。由于絕大部分社群借助互聯網構建,因此,社群越來越像互聯網上不同屬性的各種虛擬部落、虛擬組織。既然“社群”是在互聯網上存在的“人際關系圈”,所以群內成員間溝通的意義就極為重要。為了更好地分析文化單食者在“社群時代”的溝通特征,基于消費社會語境,我們可將“社群”分為“文化消費型”和“非文化消費型”兩大類別。

“非文化消費型”覆蓋的領域很多且占比較大,其中有商業性社群,還有各種規模不等的社會性社群(如社區等)。在形色各異的“非文化消費型”社群里,成員之間由于各自的慣習和文化資本(主要為價值觀、知識、智慧、包容性等)存在較大差異,故各自的主張或傳播的觀點、信息大不相同,其主張或傳播的觀點、信息的共識率越高,則在群內溝通的順暢率也就越高,群內話語權也就越大。這當中文化雜食主義者,無疑其共識率、順暢率、話語權遠勝于文化單食主義者。文化單食主義者由于“文化單食”,容易偏執,包容性較弱,故極易與群內其他成員發生沖突,從而導致在群內的溝通經常出現問題。

在今天伴隨社群內交流的日益快速高效,文化單食主義者在群內發生溝通問題的概率也迅速加大。而“文化消費型”社群成員,尤其是同屬于某一種細分文化消費的社群,如古典音樂愛好者、古玩愛好者,踢毽、太極、爬山相同體育愛好者,廣場舞喜好者等社群,由于各自的慣習和文化資本比較接近,故各自的主張或傳播的觀點、信息差異度較小,彼此間就共同嗜好的文化消費進行交流時,總體共識率較大,出現沖突的概率較小,一般情況下發生溝通問題可能性較小。

大數據技術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文化單食主義者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推廣普及,“互聯網+文化”成為最新文化消費發展趨勢?;ヂ摼W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文化消費的核心要素,除了“文化資本”“經濟資本”以外,“數據資本”“信息資本”等因素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重要?;ヂ摼W“再造文化消費主體實踐的場景”,“文化消費實踐更顯現出同文化生產、文化傳播等的頻繁互動?!雹堇?,在線教育、在線休閑娛樂、在線運動等。

互聯網對文化單食主義者群體會產生一定的固化作用,其原因在于,“大數據”會根據文化消費者的“檢索”習慣,通過數據分析判斷出文化消費需求,通過精準推送技術滿足文化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使消費者在特定界面下所見所聞各不相同,從而使得消費主體之間顯示出一定程度的區隔性。正如有學者指出:“網絡信息推送服務以精準的信息推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信息需求,同時悄然改變著人類的信息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限制著網絡用戶的信息接觸視野,成為一種塑造用戶的隱性力量?!雹?/p>

互聯網對文化消費的經濟社會綜合效應產生“正”“反”雙面作用。其“正面效應”主要體現在極大地推進了文化消費的普及和升級,改變“文化雜食主義者”“高雅文化單食主義者”“通俗文化單食主義者”文化消費的結構和消費總量?;ヂ摼W使文化供給和文化消費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以網絡為載體的數字信息產品可打破時空限制,提供多種文化消費品,進而優化文化消費結構?;ヂ摼W可打破影響文化消費的瓶頸,消除地域差異,增強文化消費的參與性、體驗性,增加文化消費的選擇性,改進文化消費方式,從而突破在場文化消費的局限,擴大文化消費總量。此外,互聯網隨時可提供高雅文化的優質服務,轉變文化消費觀念,提升文化消費層次。

其“負面效應”主要體現在使解決與“低俗文化單食主義者”相關的文化社會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如互聯網一定程度上導致虛無主義思潮泛濫,借助視頻網站、微博、微信、論壇、博客、客戶端等新媒體途徑,虛無主義的低俗文化信息得以肆意傳播。通過剪切的碎片化信息或是披著學術外衣,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所謂的戲說、解密、重評、翻案,導致網絡文化消費偏離了正確的政治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滋生出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和倫理道德上的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危害的程度已嚴重危及主流文化。對此,一定要旗幟鮮明加以反對,遏制網絡歷史虛無主義蔓延,管網、治網,傳播主流文化,實施有效教育,并需建立常態管控、優化機制。此外,由于互聯網文化消費的免費、低費的“經濟資本”屬性,以及搜取、傳播的便捷性,使得越來越多“低俗文化”在互聯網上找到了存在感,這不僅滋生了各種低俗文化的發展,而且使“低俗文化單食主義者”越來越對其所消費的低俗文化品產生“上癮”效應,從而導致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低俗文化單食主義者”這一群體,因此增加了解決這一文化社會問題的難度。

文化單食主義者對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的蠶食值得警惕

中國是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的堅定維護者與推行者。早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缎浴穼Α拔幕薄拔幕鄻有浴薄拔幕嘣边M行了明確的表述。關于“文化”:“應把文化視為某個社會或某個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與物質,智力與情感方面的不同特點之總和;除了文學和藝術外,文化還包括生活方式、共處的方式、價值觀體系,傳統和信仰”。關于“文化多樣性”:“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化。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象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标P于“文化多元化”:“在日益走向多樣化的當今社會中必須確保屬于多元的、不同的和發展的文化特性的個人和群體的和睦關系和共處。主張所有公民的融入和參與的政策是增強社會凝聚力、民間社會活力及維護和平的可靠保障。因此,這種文化多元化是與文化多樣性這一客觀現實相應的一套政策?!?/p>

依據以上《宣言》思想,“文化多樣性”意在表述不同空間(國際、國家、區域與城市、個體與企業)、不同時間(各個歷史時期)多種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化多樣性的核心思想主要體現為不同文化之間客觀上存在著文化差異,文化差異形成了不同民族或群體的多樣性。因此,處理文化多樣性問題,本質上就是如何處理不同文化的民族、群體之間的關系問題?!拔幕嘣笔桥c“文化多樣性”相對應的文化政策。文化多元化政策的核心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待多種文化現象,應采取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和睦共處的態度。文化多樣性是社會轉型和革新的引擎。中國在“一帶一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重大國際活動中已充分展示了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和睦共處,努力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平等對話而不是對立的文化多元化理念和政策。

分析文化單食主義者與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的關系,我們應回到文化消費和社會分層的語境。在這一語境中,文化多樣性可理解為文化消費主體所擁有的一種特殊文化資本積累,即所擁有的文化知識涉及國際、國內、區域、城市等不同空間多樣性文化領域,文化多元化可理解為對這些多樣性文化的認知、尊重和包容的態度。文化單食主義者群體一般情況下,由于文化知識結構單一、興趣取向單向度特征明顯,加之文化包容性較弱,對跨國、跨區、跨城市、跨種群的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的認知力、認同度要弱于文化雜食主義者群體。而且,文化單食主義者群體在一定條件下,又極易轉化為文化民族主義者人群。一旦成為文化民族主義者,將對世界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的推進形成巨大的阻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注釋】

①羅綱:《探索消費的斯芬克斯之謎》,參見《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9頁。

②鞠高雅、林一:《“文化雜食主義”視角下的網絡舞蹈視頻與“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分層》,《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③[法]皮埃爾·布爾迪厄著,劉暉譯:《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2頁。

④楊林:《文化消費現象及其評價體系變化研究》,《商業經濟研究》,2018年第15期。

⑤張奎:《互聯網時代文化消費主體性的雙重表現及其價值實現》,《學習與實踐》,2019年第8期。

⑥李永鳳:《信息推送技術在互聯網發展中的深度滲透》,《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責編/韓拓? ? 美編/楊玲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