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構建跨專業學習共同體實施策略研究
——以ERP 服務支持人才為例

2020-10-13 04:40李賽娟
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共同體實訓崗位

周 艷,李賽娟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7)

2019 年3 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服務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產業走向全球產業中高端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1]雙高計劃意見明確了中國特色高職教育建設與改革的方向,凸顯培育具備工匠精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和方向,同時也將高職實踐教學提到了重要位置。

A 學院從2004 年開始持續與J 公司合作培養ERP 服務支持及技術支持人員,在學院內建立了省級生產性實訓示范基地,該基地目前每年招生量250 人左右,一方面進行深度校企合作,把企業經營模式完全嵌入學院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該生產性實訓基地項目榮獲2018 年湖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 年起基地與會計系開展定向培養,保持每年1個班的容量。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該基地已為J 公司全國分公司、代理商,培養技術骨干人才達400 多人。金稅三期、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財務機器人、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電子發票、電子政務的逐步推廣,使得企業的業財一體化程度提高,簡單、重復、標準的基礎工作能大批量被替代,“互聯網+”傳統產業的模式對從業人員的知識與技能等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充分融合不同專業特色,構建跨專業學習共同體,構建更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1 國內外研究綜述

基于國情的不同,目前國外高職專業群的概念較模糊,但發達國家跨專業研究和教育起步較早,多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也較為成熟,許多高??鐚I課程占到總課程數的相當大比例,不少學校還設立了跨專業研究中心,將不同專業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多專業共同體,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多學科知識和跨專業學習能力。

美國有學者將跨專業學習能力定義為,通過整合兩個以上專業的知識和思維模式,以單一專業無法達到或者與單一學科不同的方式促進認知的發展。[2]卡內基·梅隆大學更是因其獨一無二的跨專業教育而聞名;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亞洲研究專業的學生選修課程必須來自至少三個不同的院系;俄亥俄大學跨專業課程的設置,需要經過申報、篩選、論證等復雜程序,并且召開專門的研討會,對課程設計進行反復地修改完善。

國內方面,北大明確提出在2016 年本科教育層面設立多層次跨學科項目來培養跨專業人才。方躍春[3]提出在信息化的當下,為加強學生的多元競爭力,借鑒臺灣的“學程制”,通過短程、系列選修課,培養學生多維知識結構。吳洪富[4]認為我國高校專業學習共同體組織結構失衡,規模設置不合理,組織松散都影響共同體成效的發揮。余志斌[5]認為學習共同體的分組原則要考慮差異性和動態性、平衡性和互補性、完整性和持續性、角色互換和職責變化等原則。茍鵬飛、張雨婷[6]通過對ERP 系統下的業財融合與價值創造發展趨勢分析,對財會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建議和思考。溫晶媛[7]認為要在ERP 實訓課程教學改革上增加核心素養模塊以培養出優秀的創新型高級技能人才。陳欣[8]提出ERP 課程綜合實踐教學要滿足企業多樣化需求、學生個性化需求,同時解決課程內容廣度與深度協調的問題。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均已意識到跨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并在跨專業課程開設、多學科共同體建立、跨專業學位設置、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原則及運行策略等問題上進行了相對深入的研究,但主要表現在對本科教育階段的跨(學科)專業教育上,專門針對高職學生的跨專業培養研究依然較薄弱。

2 金蝶ERP 發展歷程及崗位需求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ERP 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改變,目前ERP 類人才按照業務邏輯從前到后主要分為四種:營銷類、開發類、實施類、服務類。如表1所示,針對以上四個崗位進行的職業崗位(群)分析。

表1 ERP 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知識、素質要求分析表

通過對工作任務、職業知識、通用素質的分析,可以看到ERP 四類崗位之間有明顯的任務區別和知識區別,但也有共性的知識結構。首先通用素質是崗位恒久不變的基礎,這就為學習共同體的設立奠定了基礎框架。其次財務知識、數據庫基礎知識、項目管理知識這三個部分是財務ERP 服務人才的共性知識,其他則為特定崗位知識要求,從學校培養的角度來看,如何從一個寬維度基礎打造出四類專業人才,同時兼顧共性與個性的培養策略,是生產性實訓共同體的建設重點。

3 “一二二四”的ERP 服務人才培養策略

跨專業學習共同體是指與ERP 崗位密切相關的財務專業、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和計算機軟件開發專業共建、共享和共用同一個生產性實訓基地。遵循“一條主線、二個培養維度、二個應用層次、四個實訓層級”的建設原則,按照“以項目為載體、層次化、能力遞進式”的思想構建ERP 人才培養體系。

3.1 按“一條主線”進行課程內容設計

“一條主線”是指以就業崗位為主線,不同專業課程內容遵循ERP 職業崗位要求進行統一設計。不同于傳統財務人員的角色,ERP 服務人員都是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專業服務,從前端溝通開始就進入職業角色,到最終完成客戶委托,獲得客戶反饋后進行業務的評價和考核,因此在設計課程、項目、考核、師資時都要根據就業崗位主線來設計。

3.2 關注“二個培養維度”

把“行業+ 技能”作為培養學生的維度,把行業發展趨勢及產品信息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行業培養維度:ERP 服務行業的典型特點,一是行業技術變化更新較快,從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財務軟件互聯到現在大力發展的云共享、云服務器,從原有單機、多站點核算業務演化為共享、無界的移動互聯數據活動,因此課程必須結合行業,做到持續更新,尤其涉及到崗位特定能力的課程,比如開發工具要緊跟時代前沿,不局限于原有的PC 端。二是強調溝通與團隊服務,現實工作中,ERP 技術服務不是一個單純的財務或信息開發項目,而是一個綜合提供服務的過程,因此必須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強化團隊工作精神,在正常理論知識學習之余,要強化學生在項目上的實操,加大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與小組協作的能力?,F在的學生習慣于網絡交流,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偏弱,必須在課堂中大力引入團隊闡述、團隊作業、個人展示、小組答辯、小組作品等形式,通過校內實訓強化培養目標。

“拓展”培養維度,作為一個與社會全方位打交道的服務職業,理論知識僅是在校培養的目標之一,除此之外,現實ERP 服務工作往往服務于各行各業的各個業財鏈接點,需要學生具備深厚的財經素養、開闊的信息思維、有前瞻的行業視覺和細致的行業洞悉力,所以加強對行業的認知和認同是在校內必須兼顧的目標,要在共享基地中大力開展各類拓展性校內活動,如行業講座、行業協會知識競賽、企業參觀、企業項目訪談、團隊團建等,實現跨專業比賽、跨專業作業、跨專業設計,讓學生主動掌握行業前沿資訊,融入企業文化。

3.3 形成“二個應用層次”

實訓基地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從通用能力、特定能力二個培養層次著重對人才的培養。第一層次為培養學生崗位通用能力,如表1 中所列示的“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壓力管理、時間管理、項目管理”等通用素質,要求不分專業設置商務溝通、項目管理、商務寫作三門專業通用課程,重點針對學生基本溝通和管理素質。課程可以作為共享服務群基礎課,這三門課程的教材內容、考核方式與實施,如:內容從易到難、項目從簡到繁、考核從單一到全面、評價要求校企共同參與,同時建議以上三門課程均開設60 課時,從大一到大三持續修習,每年獲得該學科的1 分,通過階梯狀推進,讓學生逐步加深溝通、管理、寫作技能。

第二層次為崗位特定能力的培養,由各系針對不同崗位開設,具體來說,就是針對ERP 服務行業的四個崗位核心能力存在明顯的知識區分。具體課程根據崗位的不同設置如表2 所示。不同崗位必修課程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由系部各自組織課堂教學。

表2 崗位基本能力課程表

3.4 建立“四層級實訓教學體系”

校內實訓體系由學生單項實訓、綜合項目實訓、生產性實訓和校外企業畢業頂崗實習構成,通過“實訓——項目——頂崗”的邏輯路線,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操能力,實現零距離上崗,如圖1 所示。

圖1 四層級實踐教學體系結構圖

第一層級為學期單項實訓,采用企業仿真案例,由共同體系部自行負責教學,案例由共建企業提供。學期單項實訓一般在第四學期之前設置,培養的是學生崗位基本能力,如表3 所示。

表3 共同體專業學期單項實訓安排表

第二層級為校內生產性實訓,間斷分布在第二到五學期。實訓形式可以分兩種,一是針對部分學有余力、積極主動的學生,企業在云平臺或校園平臺上發布企業實操案例,學生自主參與到項目上來,以企業教師指導為主,案例采用企業真實業務,并給予學生業務提成,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另外一種則是內化到專業核心或必修課程上,比如會計專業可以在ERP 財務業務一體化課程中,軟件開發專業可在AppH5 移動應用技術開發課程中引入項目化實操案例,通過合作企業提供詳實的實操案例,讓學生課內熟悉行業規范與操作流程,提升能力。

第三層級為校內綜合實訓,從第四學期暑期開始,采用校園招聘的形式,通過筆試、面試,篩選學生進入項目團隊,利用暑期開展合作企業系列產品特定崗位的針對性訓練。由實習共同體校企雙方師資共同承擔,由企業提供真實案例和服務項目,把各專業學生進行混編,學生根據所學專業加入不同團隊,如軟件開發在開發崗,會計在營銷或服務崗,從前端業務營銷或服務受理開始,學生各司其職,在共同體平臺根據業務流水受理相關業務,團隊協作解決客戶真實問題。

第四層級為共同體內畢業頂崗實習,主要安排在第五、六學期,由企業主導,在校企雙方共建的綜合體中按照職場人的培養目標,經過前期校內綜合實訓的歷練,學生能夠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客戶中等程度真實服務業務,在最后頂崗實習6 個月內,學生完成從學生到員工、校園到職場的轉變,獨立承擔各項線上線下服務業務,根據業務難度確定“崗位工資+ 計件工資+ 績效”的模式來鑒別學生能力,通過“定崗+ 輪崗”的形式鍛煉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業務能力。

4 結束語

通過搭建跨專業學習共同體,能夠節約學習場地、教師成本,集合校企雙方優勢,在學生參加真實業務的基礎上,形成規模效應,提升培養效率,實現學生從校內到職場的零距離對接。

猜你喜歡
共同體實訓崗位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青春,在為國奮斗的崗位上閃光
愛的共同體
中隊崗位該如何設置
BOPPPS教學模式在產科護理實訓課中的應用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項目驅動的啟發式程序設計實訓探索與實踐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電工電子實訓教學改革與創新
走進“90后”崗位能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