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的“詩書傳統”

2020-10-15 15:30莫礪鋒
南方周末 2020-10-15
關鍵詞:詩書本子傳統

莫礪鋒

本文作者一家(攝于1963年5月)。

南京大學文學院不乏出身于詩書家庭的同仁,比如許結教授即生于桐城望族,其父許永璋先生是著名的詩人、學者,早年肄業于無錫國專,晚年在南大任教。2005年許永璋先生逝世,我代表院里擬挽聯曰:“梁溪學派,桐城文脈,筆底波瀾承麗澤;忠厚門庭,詩禮家風,階前玉樹繼清芬?!敝攸c就是表彰其詩書家風淵源有自。我的情況截然不同。我家世代務農,祖父幼時念過兩年私塾,算是一個識字的農民,但終生都在河南西平的老家種地?!叭曜匀粸暮Α睍r,祖父母逃荒來到江南,在我家寄食四個月,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兩位老人。我記得祖父曾夸我們兄妹幾人“目清眉秀”,言談顯得有點文化,其余的言行好像都與“詩書”無關。父親倒是讀過兩年初中,但還沒畢業,日寇打到河南,他就投筆從戎了。表面上是進了國民政府主辦的陸軍大學某分校,其實就是當兵??箲饎倮?,父親隨軍來到江南,解放前夕主動脫離軍隊,不久成為太倉縣供銷社的職工,直到1974年含冤去世。終其一生,父親的職業都與“詩書”毫不相干。那么,我家有“詩書傳統”嗎?如果有的話,又是從何而來呢?

我的記憶是從一柄芭蕉扇開始的。那個年頭,每逢揮汗如雨的夏季,芭蕉扇便是惟一的消暑用品。我家雖窮,也配備了好幾把芭蕉扇,夏夜乘涼時人手一把。父親的那把扇子與眾不同,它的扇面上熏著幾行字。父親先用毛筆蘸了濃墨在扇面上寫字,然后用煤油燈的火苗把扇面熏黑,最后用濕抹布一擦,一塊黑底白字的鑲嵌物便出現在扇面上,模樣很像我們臨摹用的小楷字帖。我最初看到的那幾行字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蔽液偷苊脗儩u漸長大了,便羨慕起父親手中的扇子來,紛紛央求他給我們的扇面也熏上字。再往后,我便與父親合作,他題字,我配畫。后來我家的芭蕉扇上總題著幾句詩,背景則是一座涼亭或一株垂柳,加上一鉤月亮。于是我又讀到了“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景似潮來”、“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钡仍娋?。

我的第二點記憶是父親有一本硬封面的精裝筆記本,那是他最寶貴的詩本子,從來不許我們亂翻的。父親在供銷社上班,一年到頭從無假期。遇上收購棉花等季節,更是忙得飯都顧不上吃。但平時還是有點空閑時間,別人聊天吹牛,父親就偷閑寫詩。他先是搖頭晃腦地吟誦,然后寫在紙片上改來改去,下班后把紙片帶回家中,才工工整整地謄寫到本子上。供銷社的革命群眾早就覺察到父親在紙片上寫字,又不肯示人,便懷疑他是在記“變天賬”。日后革命群眾無數次前來抄家,其實我家除了一部《紅樓夢》與幾張舊照片外沒有任何東西可抄,他們翻箱倒柜的搜尋目標便是那本“變天賬”。父親屢遭批斗,已成驚弓之鳥,但他依然舍不得焚毀浸透心血的詩本子,先把它藏在屋梁上方的凹槽內,后又轉移到小妹、小弟下鄉插隊后棲身的茅屋里。為了避人耳目,小妹把詩本子裹上幾層塑料紙,再撬開灶臺的磚塊埋于其下。幾年后父親去世,小妹挖開灶臺,發現詩本子已被烤得焦黑,紙上的文字幾乎無法辨認。父親舍不得焚毀的詩本子,最終還是化成灰燼了!

父親自幼喜愛文學,入伍不久便在軍報上發表了散文《月夜哨兵》,成為全團聞名的“秀才”。但其后戎馬倥傯,世務蜩螗,再也無心寫作,只保持了對讀書的興趣。我家一貧如洗,父親硬是省下錢來買了那部《紅樓夢》。不知從何時開始,他忽然迷上讀詩和寫詩。家里沒人與他談詩,整個小鎮上也找不到第二個愛詩的人,就像他的名諱“蘭薰”一樣,父親讀詩寫詩的行為,是徹頭徹尾的孤芳自賞。我幼時經??吹礁赣H寫詩,也知道他寫的是舊體詩。后來我從蘇州高中的圖書館借到一本《詩詞格律十講》,便在暑假中帶回家去讓父親看,心想他肯定會喜出望外,沒料到父親看了此書反而黯然神傷了好幾天。原來他初學寫詩時只懂得要押韻要對仗,對平仄格律一無所知。他暗中摸索了十幾年才弄明白《紅樓夢》里所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還以為是自己的獨得之秘! 父親的詩本子被毀后,我從殘頁上抄下幾首遺作,原文如下:《詠竹篙》:“長成致用出山林,濟世胸懷世所欽。剛性難移因直節,高材多謗實虛心。逆流抵死爭高下,探險輕生測淺深。沐雨櫛風終不屈,感君微物一沉吟?!薄对佄簟罚骸按松盹h泊似飛蓬,不照華堂照客篷。慣向江湖聽夜雨,每隨蘆荻颭秋風。危檣野岸凄涼處,孤影微光寂寞紅。我亦東西南北者,多情謝爾伴衰翁?!薄稇浬倌陱能娫リ冮g》:“當年投筆換征袍,烽火連天倭寇驕。人馬數盤秦嶺路,風霜屢跡洛陽橋。潼關夜雪軍聲急,黃水夕暉濁浪高。今日龍鐘尚相憶,夢中虛握錯金刀?!薄吨]中山陵》:“路近鐘山便肅然,遙瞻陵墓隔蒼煙。森森樹色皆松柏,隱隱禽聲是杜鵑。讀訓五中奔萬馬,仰容二目瀉千泉。依依臨去重回首,暮靄沉沉繞紫巔?!笨嗝母赣H寫了半輩子的詩,存于世者如此而已!

要是我高中畢業后如愿考進大學去學理工科的話,我家的“詩書傳統”也許會在父親身上就此告終,因為那原是他心血來潮無中生有的結果。受父親的影響,我與小妹自幼就讀過一些唐詩。夏夜我們在后門外的河邊乘涼,經常你一句我一句地搶著背誦《長恨歌》或《琵琶行》,就像“搶三十”一般。但我在中學里最擅長的課程卻是數理化,語文則成績平平。1962年太倉縣舉辦史無前例的全縣中小學生作文競賽和數學競賽,我在初中組作文競賽中名落孫山,數學競賽倒以滿分獲得第一名。小妹則相反,她獲得小學組作文競賽第一名,不過她升入初中后也是偏愛數理化。不久我考進蘇州高中,那是一所相當重理輕文的名校,全班同學幾乎無人想考文科。當時社會上流行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格言,我們也深信不疑。父親雖然愛好文學,但他滿心希望我們將來都成為工程師。他堅信工程師才會有一個穩固的飯碗,以文科為職業則是十分危險的。按照生活的原有軌道,我將與“詩書”漸行漸遠??墒翘煊胁粶y風云,1966年初夏,我剛填好高考志愿表,前三個志愿依次填了清華大學的電機工程系、數學力學系和自動化控制系,正摩拳擦掌準備走進高考考場,一夜之間高考竟被廢除了。1968年深秋,我下鄉插隊,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知青生涯。兩年以后,我發現在農村自學理科的計劃根本行不通,便徹底放棄了對理科的愛好,從此只讀文科書。我“家庭出身不好”,被迫“扎根農村干一輩子革命”,我的大學夢已經“他生未卜此生休”,但我仍然喜歡讀書。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使用的農具是鋤頭和鐮刀,很單調,很苦悶,總想弄點書來讀。我在農村的讀書雜亂無章,所讀的書都像落葉一樣偶然飄到我手里,那樣的讀書沒有任何“學科”色彩。但是在客觀上,我讀的書還是以文學為主,尤其是古典文學。倒不是它們的數量特別多,而是它們特別耐讀,每本書的閱讀時間就比較長。比如《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等,所選的作品都是百讀不厭的名篇,一本書夠讀一兩年的。不知不覺,我在十年的“耕讀”生涯中竟然漸漸走近了“詩書傳統”。

光陰像白駒過隙,世事如白云蒼狗。1977年底,高考恢復,不久又恢復招收研究生,終于盼來了要憑考試成績進大學的正常世道。我別無他長,惟獨不怕考試。于是我在1978年春以語文101分、英語107分(均有10分的附加題)的考分進入安徽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讀本科,又在1979年秋以英語96分、古代漢語98分的考分進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讀研。我在南大的導師是古典詩歌研究界的著名學者程千帆教授,專業方向是“唐宋詩歌”。從1979年9月進入南大開始,“詩書”成為我學習的專業。從1984年10月博士畢業留校任教開始,“詩書”又成為我從事的職業。無心插柳柳成蔭,父親的業余愛好竟然成為我的終身職業,我家的“詩書傳統”算是在我身上得到延續、發展,真不知是冥冥之中的夙緣,還是命運的隨意播弄? 如今我年過古稀,由于頂著“文科資深教授”的名義,暫時尚未退休,仍在從事古典詩歌的教學與研究,“詩書傳統”在我身上大概不會突然中斷。但是我家的下一代則不容樂觀。我只有一個女兒,她在金陵中學讀書時頗受語文老師的賞識,但高中畢業后死活不肯報考文科,幾年后成為一名計算機工程師。我弟妹家的三個孩子也都在從事與“詩書”毫無關系的職業,看來我家的“詩書傳統”已是岌岌可危。我對此有點失望,但并不傷感。我深知每個家庭的傳統都是變動不居的,孟子說得好:“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币粋€家庭內部的“詩書傳統”又怎能做到累世不絕? 況且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詩書傳統”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中華傳統文化則是一條奔流不息的萬里江河。個別家庭的“詩書傳統”只是江河上的一朵浪花,無論它是巨浪還是細浪,都會轉瞬即逝,但正是億萬朵此起彼伏的浪花組成了整條江河的壯闊波瀾。正如東坡所云,“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猜你喜歡
詩書本子傳統
扔掉的本子
丟失的日記
退休詠懷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
我的新本子
少年力斗傳統
清明節的傳統
腹有詩書 筆參造化——李軼的書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