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

2020-10-19 20:17李劍威
健康大視野 2020年15期
關鍵詞:切開復位內固定踝關節骨折

李劍威

【摘要】目的:探討關節骨折治療中利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實際應用效果。方法:選擇5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25例。對照組患者主要采取的是常規的石膏外固定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主要采取的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方法。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優良率、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狀況以及后續并發癥發生狀況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結果:在治療優良率方面,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在踝關節穩定性、疼痛感、功能恢復狀況等幾個方面,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的評分結果要更高(P<0.05)。結論:在臨床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的過程中利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能夠取得良好治療效果,能進一步改善患者踝關節功能,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踝關節骨折;石膏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048-01

踝關節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而大多數情況下都表現為關節內骨折,需要對其進行精確復位治療。踝關節骨折主要是因為腳踝扭傷所引發,當患者的踝關節部位在受到外界高能量作用的情況下,會產生劇烈疼痛,甚至會出現內翻或者是外翻等畸形狀況,對患者的活動功能造成嚴重影響。本文主要探討臨床上治療踝關節骨折過程中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臨床應用效果,現將其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9年6月之間所接收的5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25例。所有患者癥狀完全符合臨床醫學踝關節骨折診斷標準。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在21~69歲之間,平均年齡(45.78±4.74)歲。觀察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再23~68歲之間,平均年齡(43.87±4.65)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石膏外固定術進行治療,將患者骨折部位通過傳統治療方法進行牽引,復位后利用石膏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觀察組患者主要采取的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方法,首先對患者骨折具體狀況進行全面分析,采取全麻醉或者是連續硬膜外麻醉等方式進行處理。手術前要引導患者采取平臥位體位,嚴格按照外、后、內踝順序進行固定。如果患者僅僅是內踝骨折,首先要在內踝行切口,在此過程中必須要對隱靜脈的安全給予高度重視,切開關節囊,在保證精確復位之后,對骨折部位利用松質骨螺釘或者是可吸收螺釘進行固定;如果患者只是外踝骨折,首先要在患者的腓骨后緣位置行切口,盡量避免在切開切口的過程中對腓淺神經造成損傷,然后對患者外踝骨折部位利用螺釘或者腓骨遠端解剖型鋼板進行良好固定;如果患者雙踝骨同時出現骨折,要對外踝進行精確復位并做好固定,然后利用松質骨螺釘對后踝骨折部位進行加壓固定。固定完成后做好傷口縫合處理,并對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狀況進行嚴密觀察[2]。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的優良率、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采取Mazur踝關節功能評分來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分為優、良、可、差。90到100分為優,患者活動自如,步態正常,踝關節腫痛消失;80到89分為良,患者步態正常,踝關節有輕微腫痛;70到79分為可,患者活動受限,運動過程伴隨疼痛感;低于70分為差,患者活動度差,在行走和安靜狀態下都有疼痛感。優良率為(優+良+可)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過程中主要應用的統計分析軟件為SPSS22.0,充分利用x±s來表示計量資料,并充分利用t來進行檢驗,充分利用%來表示計數資料,并通過x2來檢驗。當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治療優良率對比

在治療優良率方面,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80.00%)(P<0.05),如下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經過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了切口感染現象,另外1例患者出現螺絲松動現象,并發癥發生率8.00%;對照組患者中有5例患者產生了關節僵硬狀況,并發癥發生率達到20.00%。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人體的各個關節部位中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非常大,一旦踝關節產生受傷現象,會導致踝關節在外界作用力情況下緩沖性能下降,通常情況下傷病比較嚴重。目前在踝關節骨疾病折臨床治療過程中,對脛骨遠端踝穴與距骨體的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患者腓骨出現短縮位移不良的現象,會導致踝穴距離進一步增寬,也很可能會導致患者進一步產生創傷退行性關節炎。在醫學研究領域,在踝關節骨折治療的復位順序存在很多觀點,一些學者認為應該首先進行復位,然后再對外踝進行固定,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韌帶的牽引作用來促進踝關節的復位,在實際臨床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患者具體骨折狀況來進行決定。本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患者在采取切開復位固定手術治療之后,治療優良率達到了96.00%,而采取常規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療的對照著患者治療優良率僅僅為80.00%,觀察組患者的療效更加明顯(P<0.05),而且在踝關節功能恢復方面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方面,觀察組患者也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的過程中利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方法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具有非常好的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雄將,謝麗萍,韋海敏,羅青青,唐宏亮,夏天.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踝部骨折的meta分析[J].大眾科技,2017,19(06):111-114.

[2]吳彬.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雙踝骨粉碎性骨折術后踝關節未復位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14):118-119.

猜你喜歡
切開復位內固定踝關節骨折
經皮微創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探討
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臨床研究
有限內固定聯合外固定架治療嚴重pilon骨折的有效性分析
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治療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的效果對比分析
可吸收螺釘與空心釘治療踝關節骨折的療效對比
比較手法復位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小兒前臂閉合骨折的臨床療效
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臨床療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