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熱奄包外敷神闕穴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觀察

2020-10-19 11:09劉旭紅
健康大視野 2020年15期
關鍵詞:慢性淺表性胃炎神闕穴

劉旭紅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熱奄包外敷神闕穴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為臨床外治法治療本病提供新的診療思路。方法:選取2019年2-12月在我科治療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共30例,采用隨機雙盲法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2組患者均常規口服柴胡疏肝散治療,聯合組同時予中藥熱奄包外敷神闕穴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8天,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胃黏膜炎癥病理學改善程度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對照組和聯合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62.1%和73.5%,聯合組胃黏膜炎癥病理學改善總有效率達77.1%,較對照組提高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熱奄包外敷神闕穴對于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意義。

【關鍵詞】中藥熱奄包;神闕穴;肝胃不和;慢性淺表性胃炎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103-02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是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病,常以胃痛,上腹飽脹感,反酸、燒灼感,噯氣、惡心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如診治不及時,可逐漸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本病多因感染胃幽門螺桿菌(HP),或膽汁反流,或經常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食物及藥物等多種因素而引起。當代醫學常以抑制HP感染,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促進胃腸蠕動等方案治療,雖療效確切,但較易復發。所以要探索一種簡便易行,安全有效且不宜復發的治療方法迫在眉睫。在工作中,我科采用中藥熱奄包外敷神闕穴對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進行治療,臨床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臨床資料

采用隨機對照法進行臨床研究,選取2019年2-12月在我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患者,均符合2017年《慢性淺表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診斷標準[1],有明確的胃鏡學診斷依據的患者,采用隨機法分為兩組,聯合組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45歲);對照組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47歲)。所有入選患者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痛,脅肋脹痛,納差,痞滿,嘈雜等五項癥狀。

1.2藥物及儀器

中藥熱奄包藥物組成及劑量:綠萼梅50g,玫瑰花50g,香櫞50g,佛手50g,加入中粒海鹽適量,混合后裝入布袋中。電子恒溫箱(上海善治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1.3治療方案

所有患者均無藥物過敏史,常規服用同仁堂柴胡疏肝散[2]治療,每日三次,每次10g。聯合組另加以中藥熱奄包敷于神闕穴熱熨治療:用保溫箱加熱中藥熱奄包,放溫至45-50℃左右,溫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囑患者平臥位,暴露腹部皮膚,將熱奄包覆蓋于患者神闕穴,以皮膚具有溫熱感而為宜,留置30分鐘,并防止燙傷,隨時觀察患者是否有水皰、瘙癢、丘疹及掉包等情況,每日1次。聯合組與對照組療程均為28天,比較二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以及電子胃鏡檢查結果示胃粘膜炎性病理學組織分級變化情況。

1.4療效評價標準

1.4.1胃粘膜炎性病理學組織分級為4級

0級:胃粘膜表面無炎性細胞;

1級:胃粘膜淺層有少許炎性細胞;

2級:約2/3胃粘膜層有炎性細胞;

3級:胃粘膜全層有大量的炎性細胞。

1.4.2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粘膜病理可見正常組織;

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胃粘膜病理組織分級減少2級以上;

好轉:臨床癥狀有改善,胃粘膜病理組織分級減少1級以上;

無效:經治療后原癥狀無緩解或較前加重,胃粘膜病理學組織分級示炎癥程度無改變。

1.5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兩組治療前后的資料比較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組患者在治療28天后進行觀察,30例患者治愈者26例,總有效率77.1%;其中治療組有效率為73.5%,對照組有效率為62.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慢性淺表性胃炎究其病機與肝脾二臟關系最為密切,《玉機微義》云:“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于胃,名曰勝克”;中藥熱奄包加熱后外敷特定穴位,熏蒸的藥氣通過皮膚、粘膜直入血脈,向內滋養五臟六腑,最終達到病所[5]。藥之四氣五味入于皮膚,隨衛氣而行,繼而內入臟腑,依賴經絡“內屬腑臟,外絡肢節”相互貫通的特性和生理功能,以藥之氣味與經氣相合,通過經絡,腧穴的調節協同發揮療效,使藥物與氣血同達病所,“行氣血,營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本中藥熱奄包中藥組方治則為疏肝理氣和胃,其中綠萼梅性味酸、澀平,歸肝胃經,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和胃之功,古方中與綠萼梅相關的方藥有梅花丸等;玫瑰花性味甘,微苦,歸肺、脾經,具有行氣解郁、疏肝和胃之功,與佛手、郁金等同用善治肝胃不和之證;香櫞歸肝、肺、脾經,有疏肝理氣,和中止痛之效,可配伍木香、吳茱萸等治療嘔吐吞酸者,佛手性味辛苦溫,歸肝脾胃經,性溫不峻,可疏肝解郁,疏理脾胃氣滯,全方配伍合理,因此對于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之癥有良好的療效。經絡學理論認為,神闕穴歸于任脈,位于臍的中間,主治腹痛泄瀉等消化系統疾病,該穴不可刺,因此通過中藥熱奄包外敷該穴位可調理消化系疾病,所以本方通過使用綠萼梅、玫瑰花、香櫞、佛手等藥物予中藥熱奄包外敷神闕穴治療,臨床收到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李軍祥,等.慢性淺表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8,26(2)::121-131.

[2]尚素芬.香砂養胃湯聯合柴胡疏肝散治療54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8,15(12):99-100.

[3]關一,等.加味左金湯對肝胃不和型胃潰瘍患者胃泌素及血清炎癥指標的影響[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8,41(3):58-60.

[4]張曉陽.“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理解及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11):120-121.

猜你喜歡
慢性淺表性胃炎神闕穴
中藥穴位貼敷神闕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兒消化道不良反應效果觀察
自擬骨癆湯聯合神闕穴拔罐對老年脊柱結核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萊菔子熱奄包外敷神闕穴聯合按摩療法治療胃腸脹氣的臨床觀察
探析神闕穴的治療方法與臨床應用
金鈴調胃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52例療效觀察
隔姜灸在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與評價
中藥敷貼神闕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