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閾下揚州特色文旅村鎮建設

2020-10-20 05:58朱瑩李薇
江蘇農業科學 2020年18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

朱瑩 李薇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的一篇大文章,振興須要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福祉。京杭大運河是江蘇省揚州人的“母親河”,大運河揚州沿線有瓜洲、灣頭、方巷、邵伯、界首、氾水等古村鎮,將這些古村鎮打造成特色文旅村鎮,既能豐富揚州全域旅游,又能提高這些村鎮農民得收入。揚州市第一產業投資占比逐年下降,擬合揚州市年旅游收入與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對數方程,結果表明,全市旅游業年均收入每增加1億元,可提高農民年均可支配收入60元/人??梢?,建設大運河沿線的特色文旅村鎮,既能促進揚州全域旅游發展,也能促進揚州市的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揚州段;特色文旅村鎮

中圖分類號: F061.5;F327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8-0019-05

收稿日期:2020-03-20

基金項目:江蘇省揚州市政策引導計劃(軟科學研究) (編號:YZ2019176)。

作者簡介:朱?瑩(1973—),男,江蘇揚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研究。E-mail:yzzy5188@163.com。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1]。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振興,郭步山探討了江蘇揚州鄉賢文化對揚州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建議[2];周峰從扶持政策、合理規劃、健全機制等方面為揚州市休閑農業、鄉村振興提出具體建議[3]。以上研究雖關注于揚州市的鄉村振興,但缺少結合揚州旅游城市特點和相關數據的定量研究。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4],“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5]。而在2014年6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大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揮起了開挖邗溝的第1鍬,從此大運河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和水利樞紐,它已連綿流淌2 500多年,不僅溝通了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更是連接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紐帶[6]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和現實的一部分,是流動著的中華文明與文化。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已然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更是對大運河幾千年文脈的傳承。國內一些學者對大運河文化帶進行了研究,劉懷玉提出高質量推進淮揚運河文化示范帶建設的構想[7]。陳菲著重探討了揚州應如何充分利用好運河文化資源發展運河旅游,提升城市知名度[8]。但關于大運河揚州段特色村鎮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本研究緊扣揚州市作為著名旅游城市的特點,從鄉村振興視閾出發,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國家戰略,定量分析城市旅游業收入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將文化帶建設與當地特色村鎮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并提出具體建議,以期可以促進大運河原點城市揚州市的鄉村振興建設,從而提高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揚州市旅游年均收入與農民年均收入的關系

2012—2018年揚州市旅游年均收入與農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見表1,二者之間的關系見圖1。由圖1 可知,r2=0.996 9,擬合度很好,由擬合曲線可知,隨著揚州市旅游年均收入每增加1億元,揚州市農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可增加60元/人,即旅游產業對于農民收入增加具有積極的正向作用,也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有利于增進農民福祉,促進農民共同富裕。

由圖2可知,除2013年外,近幾年揚州市第一產業投資占比逐年下降,2018年揚州市三次產業結構比為5 ∶48 ∶47,顯然僅靠第一產業無法托起鄉村振興的重任。2019年8月,江蘇省委員會領導在地方調研時就指出,鄉村振興關鍵是要帶動農民致富,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基礎。要想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繁榮發展,必須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揚州市作為全國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資源豐富,可以通過大力建設文旅特色村鎮,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和新型服務業來增加農民收入,從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揚州市自2014年就建有江蘇省星級鄉村旅游區(點)27家,2018年建成48家。在這些鄉村旅游區的基礎上,可以升級打造既有錯落有致的鄉村形態,又有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還能留得住鄉愁的特色文旅村鎮。

2?特色村鎮的概念與內涵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有著豐厚的農業文化土壤,因此農村和城市之間、鄉村振興和都市文化之間可以有機融合。這種融合在新時代的表現形式之一即為文旅特色小鎮,當城市游客走進農村,他們可以帶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同樣,在城鄉文化的交流中,村民們也拓寬了視野,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也會影響農村的發展模式。在城鄉協調發展中,既要關注經濟上的融合,又要關注文化上的融合。因此,大力扶持既有悠久厚重農耕文化與新型農業生態,又具有自身產業特色的文旅小鎮的發展建設,對于切實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好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好優秀民族文化,也可以不斷提升民眾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貌。

揚州市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江淮生態大走廊核心區,是一座與運河共生的城市。揚州市作為大運河聯合申遺牽頭城市,有10個遺產點,6段河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大運河全線列入遺產最多的遺產區。千百年來,揚州一直對“母親河”傾力呵護;然而,僅有保護還是不夠的,繼承與發展猶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發展便是最好的保護。揚州市城市保護發展的綠色理念是“城市建設服從古城保護、古城保護服從遺產保護”[9],當城市發展面對遺產保護時,揚州市把傳承運河孕育的深厚傳統與文化、守住城市的根和魂放在了首位。

揚州市作為一座旅游城市,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旅游產業發展的質態,升級城市的旅游模式,進而向外輻射營造一批旅游特色村鎮,這成為在全域旅游、“移動互聯網+”、智慧旅游等大背景下最迫切的議題。特色村鎮包括特色村落和特色小鎮,目前旅游行業也進行供給側改革,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逐漸興起,并成為經濟新常態下鄉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促進鄉村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產業。作為城市旅游的延伸,近幾年在許多地方興起了許多獨具特色旅游資源的村鎮。擁有諸多優秀旅游資質的揚州市,當著力推動文旅型特色村鎮的開發與建設,這類“旅游+”特色村鎮的建設不僅能帶動當地產業升級,還能推動當地的鄉村振興。

特色小鎮由浙江省委員會、浙江省人民政府2015年1月率先提出,目前在浙江全省已經開花結果。所謂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特色小鎮必須是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大城市功能齊備,產、城、人相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相兼顧的小鎮[10]。在浙江省到處蓬勃發展的各類特色小鎮,成為目前各地產業升級的重要選擇。站在特色小鎮發展建設的風口,高起點規劃建設具有本地鄉土特色的?。ù澹╂偩惋@得尤為重要。揚州市是運河之城,大運河沿線傳承著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打造“文化之河”并賦予其時代精神和生活價值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大運河揚州段沿線的許多古村落、古鎮自身都具有厚重的歷史遺存和傳統文化積淀,因此發展文旅村鎮便成為當地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面對國家鼓勵特色村鎮建設的東風,揚州市規劃在“十三五”期間在全市域重點打造8~10個特色旅游村鎮。揚州市“南枕長江北聯湖”,目前城市全域旅游的規劃發展正從瘦西湖時代走向高邵寶湖時代,美麗的大運河邊如珍珠般散落著瓜州、灣頭、方巷、邵伯、界首、氾水等,這些古村鎮是揚州全域旅游的重點發展地區。2018年5月,百名世界遺產古鎮代表在揚州市形成共識:將全面加強運河古鎮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切實把古鎮打造成為世界人民向往的詩和遠方。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指出,對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要更加注重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建筑。

3?打造大運河沿線的特色村鎮

3.1?瓜洲古鎮

臨江依河的瓜洲地處古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因北宋(960—1127年)王安石名篇《泊船瓜洲》而名揚中外,與江蘇省鎮江市市區僅一水之隔,古代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和旅游勝地,有“江淮第一雄鎮”和“千年古渡”的美譽。明代開始設立漕運府、都督府,清康乾二帝6次南巡都在瓜洲暫停小住,目前御碑仍在。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專門記有《瓜洲市》,杜十娘的傳說家喻戶曉,歷史上還有大觀樓、江淮勝概樓、觀潮亭、瓜洲十景等著名景點[11]。瓜洲鎮不僅地理上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還有非常豐厚的文化遺存,因此該鎮應有更高定位的城鎮規劃:首先,瓜洲古鎮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或再現一些歷史景點,喚起人們對當地深厚歷史底蘊的興趣。其次,古鎮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如美麗的長江北岸線及瓜洲船閘、歷史遺存豐富的古渡公園古運河風光帶。隨著城鎮的發展,人口逐漸集聚,瓜洲文旅特色小鎮規劃與發展等級必然會得到提高,其對優質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重新規劃終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最后,瓜洲可將該鎮域的長江北側岸線資源進行重新規劃,重現歷史美麗盛景,既能成為揚州實現跨江融合融入長江經濟帶的橋頭堡,又能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地處潤揚森林公園內的揚州國際露營地,因其前瞻的定位、休閑的生活方式而頗受市民歡迎。瓜洲鎮瓜洲村已經建成以葵花為特色的“絢彩”鄉村,葵園、軍橋村已經打造了健身步行漫道等旅游項目,這些都是揚州市邗江區重點打造的鄉村旅游精品化、特色化示范項目。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瓜洲古鎮枕長江、擁運河,其美麗的江景、優美的傳說、厚重的文人詩篇不但是本地民眾文化的傳承,更是吸引全國各地游客的天然磁場。

3.2?灣頭古鎮

灣頭鎮位于揚州市東郊,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灣頭老街、陳氏老宅、古避風塘、山光禪寺(康熙、乾隆行宮)等歷史古跡坐落于茱萸灣畔。位于該鎮的茱萸灣風景區和揚州動物園是一座融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植物、動物觀賞和現代游樂為一體的半島生態型動植物園;位于該鎮的江揚船廠工業建筑遺址也得以保留?!疤煜掠?,揚州工”,灣頭鎮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古鎮,既是揚州市玉文化的源頭,也是揚州市目前最大的玉器生產加工基地?,F有灣頭玉器城、萬福玉器創業園、茱萸灣玉器創業園等多個小微企業創業基地,這些基地正利用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各地的能工巧匠前來聚集。灣頭地處江廣融合區,緊鄰連淮揚鎮鐵路高鐵站,該鎮基于現有玉器產業基礎和旅游特色規劃打造成5A級的特色玉器小鎮,該小鎮產業、文化、旅游功能突出,和諧溫馨的社區功能則可以保證灣頭玉器小鎮的順利建設?!疤囟鴱?,精而美,聚而合,活而新”的灣頭玉器特色小鎮,其建成之日也必定會是“挹江控淮”灣頭古鎮復興之時。

3.3?方巷沿湖村

方巷沿湖村,位于邵伯湖西岸,是揚州地區唯一的漁村,也是“江蘇最美鄉村”“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游區”。沿湖村的居民都是以打漁為生的老漁民,他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帶來了各個地區漁民不同的習俗,其獨特和唯一的“漁文化”民俗,是沿湖村重要的文化標志,也是其主要的文化傳統。該村精心規劃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早在2011年沿湖村就舉辦了邵伯湖漁民文化美食節,利用漁村“南江北湖聯姻”積淀下來的漁家文化,推動傳統漁具制作、漁家面點制作等技藝申遺和揚州漁文化博覽園建設。該村堅持以文化為核心,深耕獨特的“漁文化”,目前其特色小鎮田園鄉村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有著“舌尖上的沿湖”美譽的沿湖村,以其特色的漁隱文化、新鄉土文化于2018年被評為江蘇省首批鄉村振興旅游富民先進村,同年該村入選“全國生態文化村”。

3.4?邵伯古鎮

邵伯鎮,古稱甘棠,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畔的文化重鎮。該鎮不但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鎮,同時也是遺產點最多的集鎮。位于該鎮西部的邵伯明清大運河故道,北至邵伯節制閘,南至南塘,長約2 000 m,寬約30 m,現為防洪排澇和城市景觀河道,河道的整體走向、河岸護堤及原有客貨碼頭等仍然得以保留。朱自清在《我是揚州人》中曾提到邵伯鎮的萬壽宮、鎮水鐵牛,現有1只鎮水鐵犀保存于邵伯“斗野亭”公園,該鐵牛長1.98 m,高1.10 m,重約1 500 kg[12]。邵伯老街建于清康熙年間,長約1 500 m、寬約2 m,該街道由古樸的青條石鋪就,石板下面的水道用于雨天排水,彎彎的街道和兩旁如梳篦般排列的小巷,記錄著古街300多年的歷史,條石街附近隨處可見老字號古店鋪、古祠、大馬頭等遺址,使古街古鎮又多幾許古風古韻,這是一座“活”著的生態人文古鎮。主體建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邵伯船閘,其建造歷史可追溯1 600年之久,是大運河沿線最大且最古老的船閘?!叭f舟飛渡一毛輕,閘鎖蛟龍浪不驚”是大批船舶過閘的生動寫照[13]。目前該鎮積極響應文旅特色小鎮建設的號召,邀請打造了美譽度居江南六大古鎮之首——古鎮西塘的團隊操刀本地的文旅小鎮建設。另外,邵伯鎮也是江蘇省餐飲名鎮。傳統美食邵伯龍蝦、邵伯燜魚、邵伯香腸、邵伯牛肉、邵伯老鵝等在周邊城市遠近聞名。既要傳承發展本地老字號,讓游客體驗舌尖上的邵伯老味道,又要讓濃濃的邵伯運河文化留住游客的鄉愁。2018年10月該鎮入選江蘇省第2批旅游風情小鎮——邵伯運河風情小鎮,依托自身厚重的歷史及完好的保護,很快會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重新綻放出更加璀璨迷人的光彩。

3.5?界首古鎮

高郵市界首古鎮,在南宋時始建鎮,因地處高郵、寶應、金湖3縣(市)“交界之首”而得名,是2017年初公布的第8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界首鎮生態優越,自然環境秀美,其境內有總面積達35 km2的高郵湖蘆葦蕩濕地公園,是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的絕好境地,也因此而入選江蘇省農業特色小鎮。該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巨商富賈聚集之處,乾隆皇帝曾在此小住?,F有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個,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6個,另有文物點16個,其中,2010年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的前身華中雪楓大學舊址,更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界首驛、界首民俗館、界首護國寺、南北大街、太平街等街巷多為明清建筑,石橋街為石板鋪就,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文化是魂,歷史上謝靈運、楊萬里、薩都剌、張萬陶等著名詩人曾留下許多呤詠界首的瑰麗詩篇。舌尖美味留人,界首茶干名揚四海,乾隆南巡曾三品界首茶干,界首茶干也因此成為皇室貢品,其制作歷史、制作工藝具有的濃濃文化味,都成功吸引了游客的關注。目前,該鎮正在積極提高古鎮知名度,2018年9月30日運河風情民俗展演在古鎮運河大碼頭遺址公園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城鎮的一批特色鮮明、有影響力的非遺項目參加了演出。

3.6?氾水古鎮

氾水古鎮是京杭大運河畔的明星古鎮,南距寶應縣城18 km,自古就有“金氾水”美譽。氾水鎮起源于漢末,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初。明清時繁忙的運河漕運必經氾水,因交通便利,故而商人紛紛云集,經濟逐漸發達,集鎮的規模不斷擴大,其悠長的歷史底蘊是該鎮豐富的文化遺存。氾水鎮歷來自然景色優美,頗具水鄉特色,舊時就有“氾水八景”之說。盡管目前一些古跡已看不到了,但民國風的明媚市井圖、水鄉風俗畫依稀可見。漕運文化和風俗是當地悠久的歷史傳承,如今的南水北調寶應站就坐落在氾水鎮境內。氾水特色野生長魚面,因其鮮味獨特,令人回味無窮,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食客前來品嘗。2018年7月氾水鎮入選第1批“中國地名志”,同年10月獲評“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4?結束語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也是傳承的載體。大運河文化帶連接了歷史與現代,更聯通了中國和世界。它一邊傳承著歷史,一邊繼往開來。目前,揚州市把特色小鎮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作為推進美麗鄉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依托特色村鎮的自然景觀、文化習俗和歷史遺存,打造了一批不僅生態美而且文化特質彰顯的特色村鎮。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既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又是時代的選擇,這些大運河畔的文旅特色村鎮的建設將會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中最閃亮的珍珠。由這些熠熠生輝的珍珠串成的文化項鏈必會大大推動揚州市全域旅游發展,使揚州市真正成為古代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態文明交相輝映的旅游名城,也會真正讓大運河揚州段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文化名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EB/OL]. (2018-03-09)[2020-01-10]. 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09/c_137025846.htm.

[2]郭步山. 論揚州鄉賢文化對揚州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J]. 大眾文藝,2019,13(11):17-18.

[3]周?峰. 揚州休閑農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18.

[4]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韓?旭. 打造大運河文化:利在當代,功在千秋[J]. 北京紀事,2017(10):8-13.

[6]顧?風,劉尚杰. 申遺視野下的海上絲綢之路和揚州價值[J]. 揚州文化研究論叢,2009(2):144-149.

[7]劉懷玉. 高質量推進淮揚運河文化示范帶建設[J]. 群眾,2018(10):P.37-P.38.

[8]陳?菲. 揚州“世界名城”戰略背景下運河文化旅游開發[J]. 紅河學院學報,2014,12(5):62-66.

[9]姜師立. 大運河活態遺產保護與利用探析[J]. 中國名城,2016(9):59-65.

[10]徐世雨. 特色小鎮:內涵闡釋與實現路徑——對既有文獻的綜述與展望[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9):32-36.

[11]朱?瑩,趙?瑱,顏景和. 揚州南拓為濱江城市融入長江經濟帶策略研究[J].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4(3):11-14.

[12]何乃寧. 朱自清美文溫靜人生[M]. 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

[13]葛?莉. 培育開發鄉村水旅游資源研究——以江蘇鄉村水旅游資源的培育和開發為例[D]. 揚州:揚州大學,2007.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安徽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探析
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鄉村振興: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戰略選擇
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思維
基層黨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