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托克遜縣硫磺山鈷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

2020-10-21 05:40王偉安邦葉林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年3期

王偉 安邦 葉林

摘 要:鈷是新興的能源材料,中國鈷礦資源嚴重短缺,尋找鈷礦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東天山地區是中國重要的鈷成礦帶之一,近年在托克遜縣榆樹溝-銅華山基性-超基性巖帶通過地質填圖、大比例尺的物探及槽探工作手段,在硫磺山地區新發現了鈷銅礦體,初步劃分出Ⅰ、Ⅱ、Ⅲ共三條銅鈷礦帶,圈出礦體16條,礦體主要產于深綠-黃綠色蛇紋石化橄欖巖中,礦體以銅、鈷為主,伴生鋅.物探異常顯示該區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關鍵詞:東天山;托克遜縣;鈷銅礦

中圖分類號:P6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0)03-0041-03

鈷是新興的能源材料,近年來隨著需求的日益擴大,鈷成為全球勘查開發和投資并購的熱點礦種[1].但我國鈷資源嚴重短缺,僅占世界鈷資源的1.1%,主要以貧礦、伴生礦產為主,富礦、獨立礦產較少[2].因此,研究和尋找鈷礦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疆東天山地區是中國重要的鈷成礦帶之一,存在多個與基性-超基性巖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和伴生的中小型鈷礦資源[3].研究區位于新疆吐魯番托克遜縣庫米什鎮一帶,屬東天山吐哈盆地西南緣.硫磺山鈷銅礦位于榆樹溝-銅華山基性-超基性巖帶的南東端,該礦體是以“新疆托克遜縣銅華山-彩華溝地區礦產地質調查”項目為支撐,通過地質填圖、大大比例尺的物探及槽探工作手段,對區內物化探異常進行查證時所發現.周邊分布有彩華溝大型銅硫鐵礦、彩虹銅多金屬礦、銅華山鈷多金屬礦等具有經濟價值的礦床,充分說明了該地段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1 區域地質

研究區位于塔里木—華北板塊的北緣,地層區劃歸屬于南天山地層分區-薩阿爾明地層小區.區內構造為北西西向的復式背斜和向斜,褶皺形態以線狀緊閉褶皺為主,局部倒轉,在核部發育多次巖漿作用的侵入巖體,普遍發育交代充填及局部熱液礦化作用.研究區位于喀拉克孜勒復向斜東部,該復式向斜核部附近有許多以基性、超基性為主的巖體侵入.

斷裂構造以北西向為主,區內的次級斷裂為近東西向、北東向,具張性及走滑特征,次級構造控礦作用明顯.NWW斷裂是區域性的控巖控礦構造,礦床及礦點多與次級斷裂及層間破碎帶關系密切,且分布于褶皺核部、轉折端,延斷裂上盤分布的超基性—基性雜巖體中有銅鎳硫化礦床產出.

區域上侵入巖廣泛發育,從超基性—酸性侵入巖均有出露,為華力西早、中期侵入形成.超基性巖大面積出露,巖性以蛇紋石化輝橄巖和蛇紋石化橄欖巖為主,巖體蛇紋石化強烈,形成鉻、鎳、鈷礦化異常區,附近并有中型鈷多金屬礦床產出;中性巖體呈小巖株產出,一般規模不大;酸性侵入巖主要為斜長花崗巖,規模較大,一般呈巖基、巖株、巖枝產出.

2 地質概況

研究區出露地層主要為泥盆系上統破城子組,巖性為灰白色片理化細粒長石砂巖,長石石英粉砂巖,夾黑云粗安巖、角閃斜長巖(中基性熔巖)和放射蟲硅質巖及大理巖化細晶灰巖,巖石風化程度較強,局部較破碎.

研究區巖漿巖較為發育,分布有大面積的蛇紋石化橄欖巖,局部有少量斜長花崗巖呈脈狀分布.蛇紋石化橄欖巖主要由橄欖石、輝石及蝕變蛇紋巖組成,顏色呈深綠色,粒狀結構,塊狀構造,具綠簾石化、綠泥石化、褐鐵礦化及孔雀石化;斜長花崗巖主要由斜長石、石英、黑云母及暗色礦物等組成,顏色呈灰色,中-細粒結構,塊狀構造,巖石節理裂隙發育,局部破碎,偶見褐鐵礦化、鎳化.

3 物化探異常特征

3.1 區域物化探異常特征

1∶5萬地磁異常圖顯示(圖1),異常整體走向北北東向,異常南端北西向,200nT等值線圈定的磁異常包括2個局部異常,形似“彎曲的肘部”.北部磁異常似等軸狀,東西長1.1km,南北長1.3km,△T⊥max>850nT;南部磁異常呈北西向的條帶狀,△T⊥max>750nT.結合該區地質情況推測,該異常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巖體引起,受北北東和北西向斷裂構造運動的影響,由于局部磁性體的富集而形成局部磁異常,形成此扭轉的磁異常.

1∶5萬化探異常由Cr、Ni、Co、Cu、Zn、Ag6種元素異常組成,異常面積較大,有兩個濃集中心.Cr、Ni、Co元素異常強度高且套合較好;中部主要為套和姣好的Cu、Zn異常;南部主要為Zn、Ag元素異常;Cu異常呈等軸狀,面積0.98km2,最高值311.5×10-6,平均值241.6×10-6,襯度值為4.83,異常規模為4.71.該區異常元素組合多,且套合較好,成礦條件優越.

3.2 研究區物探異常特征

1∶1萬磁力場特征顯,磁力異常整體變化較大,磁場值在-900~1900nT之間,磁場正負交替,異常整體呈北西向展布,局部北東向,反映了區內北西、北東兩組斷裂構造格架.高磁異常整體反映了基性-超基性雜巖體的分布特征,由于磁性物質的不均勻分布形成局部高磁異常.

從上圖可以看到,北部和南部磁場值均較高,中東部為磁場背景區,區內高值異常北部呈NNE,南部呈NW向分布,NNE和NW向線性構造特征明顯,局部異常多沿這兩個方向分布或受這兩個方向的構造控制.

1∶1萬重力場特征顯示區內北部為大面積的低值背景區,布格重力值在-187.2~-185.8×10-5m/s-2之間,總體上重力場較寬緩;中部為高值區,與北部背景區以-185.8×10-5m/s-2北東向等值線為界,布格重力值在-185.8~-184.4×10-5m/s-2之間,局部異常形態各異,特征不明顯;南部為低值背景區,布格重力值在-187.6~185.8×10-5m/s-2之間,范圍僅限于南部,等值線呈南北向梯級下降.

1∶1萬激電中梯測量極化率等值線圖整體比較雜亂,南部極化率較低,以數值3.5圈定的異常整體可以劃分為中部和北部兩個異常區,且具有多個異常濃集中心,全區極化率最大值達7.57%,異常東部未封閉.從電阻率等值線圖中可以看出,全區電阻率最大值460歐姆·米,北部異常區整體走向南東;中部異常區整體走向北東,局部南北向.

4 礦床特征

4.1 礦體特征

該區圈出礦化帶3條,長100-300米,寬10-50米,通過槽探工程揭露初步劃分Ⅰ、Ⅱ、Ⅲ共三條銅鈷礦帶,圈出礦體16條,礦體主要產于深綠-黃綠色蛇紋石化橄欖巖中,礦體以銅、鈷為主,伴生鋅.其中鈷含量0.02-0.105%,銅最高3.33%,鋅0.46%,鎳普遍0.2%左右(表1).

Ⅰ號銅鈷礦帶:分布于礦點區西北部,銅鈷礦帶長158m,寬18m,面積0.0028km2,礦體呈北西向展布,不規則狀、脈狀產出,向北東傾斜,傾角變化不大,一般傾向60°—70°,傾角70°左右,由4條礦脈組成,編號為Ⅰ—1—Ⅰ—4,其規模及品位詳見表Ⅳ—3.礦體主要由15TC04號探槽控制,并根據尖錐法向兩邊延伸推斷而來,礦體長度一般在100—120m間,在探槽內礦體寬1.5-2m,個別達到6m.A1、 A2撿塊樣Cu品位0.87%、0.73%,Co品位0.020%、0.027%.

Ⅱ號銅鈷礦帶:分布于礦點區中部偏東,銅鈷礦帶長280m,寬85m,面積0.024km2,位于Ⅰ號礦體的南東方向600m,礦體近北東向展布,脈狀、不規則狀產出,總體向南東傾斜,傾角變化不大.礦帶由9條礦體組成,一般寬2.0—3.0m,最寬處可達6m,長度在100—200m間,最長者可達270m,礦體由15TC01—TC03號探槽控制不同編號的礦體.

Ⅲ號銅鈷礦帶:分布于礦區南部,銅鈷礦帶長100m,寬5m,面積0.0005km2,位于Ⅱ號礦體的南西方向600m,礦體北東向展布,脈狀、不規則狀產出,總體向南東傾斜,傾角變化不大.礦帶由3條礦體組成,一般寬2.0—4.0m,長度在100—200m間,礦體由14TC06號探槽控制不同編號的礦體.

4.2 礦石質量

礦石表面具薄膜狀孔雀石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發育,局部見有褐鐵礦化.

礦石礦物主要由孔雀石、磁鐵礦、黃銅礦、褐鐵礦、黃鐵礦組成,脈石礦物主要由石英、黑云母、方解石、綠泥石、蛇紋石、綠簾石組成.

礦石結構主要為變晶結構、交代結構,礦石構造以浸染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為主.

4.3 礦石類型

按礦石氧化程度劃分,目前地表主要為氧化礦石也就是孔雀石,其中鈷礦伴生在銅鎳礦床中;按礦石主要銅礦物劃分主要為黃銅礦;按結構構造劃分主要為稀疏浸染狀銅礦石.

5 控礦地質因素分析

研究區處于喀拉克孜勒復向斜的東段,大面積基性-超基性巖體呈北西走向延核部出露,基性-超基性巖與鈷銅多金屬礦關系密切,礦產主要圍繞基性-超基性雜巖體及其周邊分布.銅華山鈷-多金屬礦、57號鈷-多金屬礦點、68號鎳礦(化)點、70號銅礦(化)點及新發現的硫磺山鈷銅礦均分布于基性-超基性雜巖體中,成因為巖漿熔離型和巖漿熱液型.

(1)大地構造方面,鎳、鈷—多金屬礦均分布在基性-超基性雜巖體中,直接控制了成礦帶的分布.

(2)侵入巖方面,主要鎳、鈷—多金屬礦產于泥盆紀超基性巖中,超基性巖控制了礦產的分布,同時也反映成礦組分來自深源巖漿的特征.

(3)巖石巖性方面,鎳、鈷礦的近礦圍巖為蛇紋巖和蛇紋巖化輝石橄欖巖,其原巖多為超基性組分更偏高的分異產生的含輝純橄巖和輝橄巖,反映巖石、巖性對礦體控制的特征.

(4)斷裂構造方面,鈷—多金屬礦床受走向近東西向的逆斷層控制,次級斷裂構造發育.

(5)蝕變方面,主要為蛇紋石化,其次發育有綠泥石化、滑石化、碳酸鹽化等.

(6)地球化學方面,礦床均分布于以Cr、Ni、Co元素為主的綜合異常內,為有利的成礦地球化學異常.

(7)地球物理方面,礦床分布于地磁異常分布區內,為有利的成礦物探異常,激電異常與磁異常對應較好往往是礦化體的直接標志.

6 結論

研究區分布大面積的基性-超基性雜巖體,北東及北西向斷裂構造發育,與超基性巖體有關的異常元素種類較多,套合程度好,強度高,規模較大.1:5萬高磁異常反應研究區分布大面積的基性-超基性雜巖體,且伴有Cu、Pb、Zn、Co、Ni化探異常,激電中梯在化探異常區圈出了多處激電異常,且通過槽探工程在淺部圈出的礦體與激電異常對應較好,地表黃鐵礦化和孔雀石化普遍發育.通過已發現的礦化線索顯示該區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主要以尋找與基性-超基性巖有關的銅鈷多金屬礦為主.

參考文獻:

〔1〕張偉波,葉錦華,陳秀法,等.全球鈷礦資源分布與找礦潛力[J].資源與礦產,2018,20(04):56-61.

〔2〕豐成友,張德全,黨興彥.中國鈷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概況[J].礦床地質,2004(01):93-100.

〔3〕李立興,李厚民,丁建華,等.東天山維權銀銅礦床中鈷礦化發現及成因意義[J].礦床地質,2018,37(04):778-796.

收稿日期:2019-12-10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新疆托克遜縣銅華山-彩華溝地區礦產地質調查(1212011304660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