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解釋的哀傷

2020-10-26 02:30吳婧
青年文學家 2020年29期
關鍵詞:具身認知背景圖形

摘? 要:隨著認知學派的興起,詩歌的認知解讀也成為了研究熱點?!短靸羯场で锼肌愤@一經典元曲以時空環境的具身效應渲染情緒氛圍;以“圖形-背景”的凸顯效應強化主題;以“前景化”的群聚效應銜接語篇,從而讓這首元曲把悲秋哀志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流傳千古。

關鍵詞:詩歌;情感;具身認知;“圖形-背景”;“前景化”

作者簡介:吳婧(1987-),女,湖北十堰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03

一、引言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詩人馬致遠創作的著名元曲。全曲共28個字,塑造了12個意象,被譽為“秋思之祖”。全曲簡潔的語言和朗朗上口的音韻,將詩人內心的失落與憂傷刻畫得淋漓盡致,成為傳頌至今的佳作。王國維曾評價它“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筆者自幼年學習該曲后,便從未遺忘過。此曲所塑造的意境如同定格了的畫面,每逢憶起此曲,其所表達的失落情感總能躍然心中。

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認知詩學在國內的蓬勃發展,認知視角成為了解讀《天凈沙·秋思》的新方向。李燕飛、馬菊玲(2014),劉向東、黃永存(2016)從認知詩學的角度做過該曲的解讀研究。劉正光(2008)從非范疇化的角度分析了該曲的名詞短語并置現象。張紅深(2015)和袁淵泉(2015)分別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和認知符號學框架,對該曲做了解讀。他們的研究為中國古典詩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但角度較為單一,或直接套用理論模式。

筆者意以認知為框架,從語音、語法、認知、敘事、前景化的角度對其意境的塑造進行分析,旨在探究各要素對意境塑造的貢獻,及其之間的相互影響,以期為該曲的解讀提供更全面的視角,透析該曲創作成功的原因,為詩學研究補充新的維度。

二、認知解讀

Lakoff和Johnson(1999)對傳統哲學和認知科學中的認知進行了區分。在認知科學中認知是指各種心智運作或心智結構,這種運作和結構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包括:視覺加工、聽覺加工、嗅覺加工。Taylor(2002)指出語言形成了人類認知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對語言現象的深入分析都是基于人類認知能力的。語言是對客觀世界認知的結果和產物,語言運用和理解的過程也是認知處理的過程。(何自然,2007)

《天凈沙·秋思》僅以28個字便將詩人內心的傷感刻畫得淋漓盡致。在本文中,筆者將從詞匯、語音、語法等多個角度對《天凈沙·秋思》的語言進行分析,以期揭示它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心智運作,調動讀者情緒。

1、具身的環境效應

具身認知(embodies cognition)是認知語義學的核心觀念,是建構諸多認知語言學理論與假設的前提和基礎。具身認知強調認知對身體的依賴性,其核心要義是人的認知根植于現實世界和身體經驗的互動總,體驗在認知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文旭,2014)

人類在對時空的感知和語言的建構過程中發揮著中心作用,人們將自我(ego)置于宇宙的中心,然后以此為參照,形成視角(perspective),確定“上下、前后、左右、高低、遠近、中心與邊緣”等概念。身體、認知、環境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這部作品時,充分發揮了時空環境對人類認知的影響作用,選擇了“秋”作為時間范疇、“天涯”作為空間范疇,凸顯了整曲的情感主題。

霍根在《情感敘事學:故事的情感結構》中講到情感敘事學是一種基于認知科學和情感科學的敘事研究范式。他強調“敘事時間基本上是由情感組織的”,“時間也是基于情感被編碼的”。傷春悲秋是我國古典詩詞的常見主題。秋日里,天氣漸涼,花黃葉落,一篇蕭瑟之景,讓人不驚感傷。悲秋之作由來已久。宋玉的《九辯》、劉徹的《秋風辭》、杜甫的《登高》都是借秋感傷的佳作。馬致遠以秋為背景,以“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夕陽”等意象來凸顯“悲傷”的情感基調,烘托了詩人內心失落、失意、失望之情。這些意象前的形容詞“枯”、“老”、“昏”、“西”、“夕”強調的都是時間范疇里“衰老”的概念。詩人將這些意象并置,利用了數量象似性原則。數量象似性原則認為語符越多,表達的意義就越多。語詞的符號關系本身有任意和臨摹兩種,任意是主要的,臨摹也仍然存在。最明顯的是量的臨摹,序的臨摹以及質的臨摹。數量象似性就是對量的臨摹。(程琪龍,2001)“數量象似性的認知基礎是:語符數量一多,就會更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力,從而傳遞出更多的信息”。(何自然,2007)詩人將這些表示衰老,暗含憂傷、失意的意象的并置,強化了“年老”的概念,凸顯了悲傷之情。

他內心的憂傷決定了這首元曲的編碼,而他所編碼的意境調動了讀者的對秋的認知體驗。共同的認知體驗成為了連接作者與讀者的橋梁,特定意象的組合讓悲傷躍然紙上。雖全曲中未有“悲”字,卻讓讀者悲從中來。

熊沐清(2019)認為物理場域在塑造認知和情緒中都有重要作用。Tom Bristow(2015)提到空間的生產和地理想象把人類情感的獨特性帶入一個新的框架。(熊沐清,2019)在這一首元曲中,詩人前三句選取意象構建了一幅深秋蕭瑟的場景,最后一句點睛之筆“斷腸人在天涯”中的“天涯”道出了詩人的處境?!疤煅摹币鉃樘斓倪吘壧?,喻指距離很遠?!昂却嬷?,天涯若比鄰”;“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詩句中都用到了“天涯”的意象,塑造的意境都是“遙遠”。在《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中,前三行意象并置,完成了情感鋪墊,最后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道出了詩人心中的苦悶。他一生熱衷功名,卻始終未能如愿,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這里的“天涯”所塑造的遠離故土,漂泊異鄉的場域,激活了讀者心中悲涼,感受到他遠離故土,遠離理想和抱負的抑郁。

《天凈沙·秋思》全詩共12個意象,其中“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夕陽”、“天涯”7個時空意象構建了異鄉深秋的圖景,凸顯了悲傷、抑郁之情。根據實驗審美心理學的研究,千篇一律的東西和錯綜復雜的東西都不會使主體產生愉悅的感受,只有既表現了多樣性又表現了統一性的東西才會引起愉悅的感受。(熊沐清,2012)《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充分體現了多樣性與統一性的融合。全詩的意象構成了一個多樣統一的整體,以悲秋哀志之情統領全曲的意象,而全曲意象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充分喚醒了讀者的時空體驗、情感態度,調動了讀者的具身認知,使這首元曲在今天讀來依然讓人心懷感傷。

2、巧妙的主題凸顯

凸顯觀強調注意力的選擇,是圖形/背景分離理論(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theory)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該理論是心理學研究中提出的格式塔心理,即我們依據各部分凸顯程度的不同來組織大腦所接收的視覺和聽覺信息。在認知語言學中,“圖形與背景”是一對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意義的建構方式及其表達效果。不少學者都以圖形-背景理論為框架對《天凈沙·秋思》作了解讀。然而對于如何區分圖形和背景以及圖形是如何抓住讀者注意力的缺乏深入的理據分析。本文將從語法、語音、語義的角度揭示詩人構建注意凸顯,實現詩歌“前景化”的方法。

“前景化”是文體學中的重要概念。對“前景化”這一概念貢獻最為突出的布拉格學派的穆卡羅夫斯基(1964)認為,在詩歌語言中,“前景化”不是用來為語言交流服務的,而是為了把表達的行為,即言語自身的行為置于最突出的地位。(鄧仁華,1999)也就是說,詩歌語言在創作上對標準語言規則的違反,把新奇的語言現象推向前景,引起注意,滿足表達的需要,這與認知語言學的圖形-背景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語法的角度看,《天凈沙·秋思》前三句詩中九個名詞意象并置,將原本屬于聚合關系的等價詞類放在了組合關系的結構中,違反了組合關系的句法規范,這一語法規則的變異產生了“前景化”的效果,增強了語言的表達力和效果。仔細分析其中的每個句子,我們發現,馬致遠并非隨意地安排并置的意象,而是巧妙構思,以達到凸顯的效果。

根據“圖形-背景”理論,在語篇中,具備以下特征之一者,往往充當圖形(劉正光,2008):

1)圖形是一個自足的物體或者具有自身的獨立特征;

2)圖形相對于靜態的背景而言是運動的;

3)圖形在空間和時間的位置上位于背景之前;

4)圖形可以是背景中分離出來的一部分被凸現出來的成分;

5)圖形比周圍的更加具體、聚焦度更高,更顯眼,更吸引人;

6)圖形在背景的上邊,或前邊或比背景更大一些。

昏鴉、人家、瘦馬分別在各自的句子里都處于“圖形”的位置,他們比其所在的句子中的其他意象都更獨立、動態和具體。認知語言學認為主-謂-補結構遵循圖形/背景分離原則。在語言表達上,被凸顯的成分被放在句子主語位置上。認知語言學認為,按照英語的語法結構,被凸現的主語一般在句子的前面,而在《天凈沙·秋思》中,符合被凸顯的“圖形”意象卻被放在了句尾,這是為何呢?事實上,這一對認知原則的違反,又一次在句子內部實現了“前景化”,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從語音的角度看,全曲的韻腳,a音的重復,這一語音層的變異,也使得處于句子末尾的意象得到了突出。而這些得以突出的意象“昏鴉”、“人家”、“瘦馬”所表達的衰老、孤獨、弱小之意,與最后一句中的身處天涯的“斷腸人”形成呼應,隱喻“斷腸人”年事已高,孤苦伶仃,身體虛弱,強化了“斷腸人”也就是詩人本人內心的悲傷之情。最后一句里的“天涯”,在重復的韻腳作用下也得以凸顯,暗示一生追逐功名,而此刻卻遠離政治中心的詩人內心的苦悶與無奈。

全曲的前三句均在語法層存在變異,而為何最后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沒有在語法層發生變異呢?因為全曲前三句均存在相同的語法變異,所以在這首元曲名詞并置這種類型的語法變異顯得常態化了,而最后一句合乎語法規范的句子,反而成了異類,在全曲中得以凸顯。這最后一句是全曲的主題和詩眼。它所描繪的傍晚時分,抑郁的詩人在異鄉獨自哀傷的場景,點破了整首元曲的中心思想。

3、渾然一體的詩歌布局

《天凈沙·秋思》無論是意象的選擇,還是語法、語音的斟酌,還是詩篇的整體布局,都是巧妙精心,層層遞進,最終烘托了全曲的中心思想。

Quirk等(1985)曾對英語中的話語銜接手段進行過分析,然后將它們分為以下四種銜接關系(何自然等,2007):

1)語用和語義隱含,這類銜接主要依賴話語之間意義上的連貫;

2)詞匯銜接,這類銜接主要依賴同一詞語的重復,代詞、同義詞、近義詞以及上下義詞等手段表達;

3)超音段音位,超音段音位主要指口語交際中說話時的重音,節奏和語調等,說話人可以強調不同的部分形成不同的信息焦點;

4)語法手段,是英語中的一種表達豐富且形式多樣的手段,存在以下形式:(a)地點和時間連接詞語;(b)時態、體和敘述結構;限定詞語、代詞和省略;(c)話語指示;(d)副詞;(e)并列與從屬;(f)提及;(g)參與;(h)信息處理。

我們發現《天凈沙·秋思》之所以主題突出,與它的語篇連貫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語用語義、詞匯銜接、語音、還是語法都為語篇的連貫和銜接作出了共享。語用語義方面,此曲以詩人內心的抑郁苦悶為主題,統領整個語篇;詞匯銜接方面,此曲采用了諸如“枯”、“老”、“昏”、“古”等表示衰老的近義詞多次出現,渲染氛圍,實現意合;超音段音位方面,此曲以a為韻腳,使各句的末尾意象成為了注意焦點,凸顯詩人的寂寥心境;語法方面,前三句名詞并置,以語法規則的變異,引起注意,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從而凸顯了未違反語法規則的最后一句,也就是全曲的詩眼。

鄧仁華(1999)認為在語篇的整個線性結構中,可觀察到一系列顯示相似性的“前景化”手法,它們通過這一相似性向同一方向作用,而且限制可能的理解的數量。他指出不同語言層次上同時出現的“前景化”形成垂直方向的濃密度,這種濃密度所產生的“前景化”群體比單一語言結構層次上的變異或平行結構更“前景化”。

根據上文的分析,《天凈沙·秋思》分別在語音層、詞匯層、語法層、語義層出現變異,形成了“前景化”群體,而且各個層次的變異均是為突出全曲的主題思想服務,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增強了語篇的向心力,使整個語篇渾然一體,銜接緊密,主題突出。

三、結語

《天凈沙·秋思》之所以摘得“秋思之祖”的桂冠,與詩人獨具匠心的構思是分不開的。時空環境的具身效應充分喚醒了讀者的認知體驗和情感態度,渲染了深秋天氣漸涼、萬物凋零、生命枯竭的氛圍;“圖形-背景”的凸顯效應強化了對生命個體衰老的注意,突出了詩人對自己年事已高,碌碌無為的感傷;“前景化”的群體效應使全曲思想統一,銜接緊密,主旨鮮明。這就是為何,千年之后,《天凈沙·秋思》讀來依然讓人感傷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程琪龍. 認知語言學概論-語言的神經認知基礎[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99-100.

[2]鄧仁華. “前景化”概念的演變及其對文學文本解析的功用[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9, 1(2): 118-124.

[3]何自然,冉永平,莫愛屏,等. 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12-14.

[4]劉向東, 黃永存. 從認知詩學角度解讀《天凈沙·秋思》[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 2016, 26(4): 26-29.

[5]李燕飛, 馬菊玲. 從認知詩學角度解讀《天凈沙·秋思》[J].語文學刊, 2014, 7:67-92.

[6]劉正光. 非范疇化與漢語詩歌中的名詞短語并置[J].外國語, 2008, 31(4): 22-30.

[7]熊沐清. 多樣與統一:認知詩學學科理論的難題與解答[J].外國語文, 2011, 27(1): 33-38.

[8]熊沐清. 外國文學研究“認知轉向”評述[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 2019, 31(2): 295-310.

[9]熊沐清. “從解釋到發現”的認知詩學分析方法——以 The Eagle 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 44(3): 448-459.

[10]文旭, 司衛國. 具身認知、象似性與翻譯的范疇轉換[J].上海翻譯, 2020, 3: 1-6.

[11]袁淵泉. 《天凈沙·秋思》的認知符號學分析[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 27(3): 68-70.

[12]張紅深. 概念整合理論對翻譯過程的認知分析——以英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J].外國語言文學, 2015, 25(3): 190-197.

猜你喜歡
具身認知背景圖形
“新四化”背景下汽車NVH的發展趨勢
《論持久戰》的寫作背景
具身認知視域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教學反思
晚清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背景
分圖形
找圖形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在線學習環境設計研究
身體對心智的塑造:具身認知及其教育啟示
具身認知及其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圖形變變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