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訓詁學在高中古代記敘散文教學中的運用

2020-10-26 06:56龍燕
卷宗 2020年21期
關鍵詞:訓詁學教學

龍燕

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學好語文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語文教學歷來都受到重視,在教學中,無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教學就是一大重點和難點,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一個合適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合理、效地運用訓詁學知識,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深奧難懂的文言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代記敘散文;訓詁學;教學

古詩文的教學,歷來都廣為推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所占篇幅較大。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傳承了無數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宣揚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承載了中國近五千年的歷史文明。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為例,主要論述訓詁學在古代記敘散文中的運用,闡述如何利用訓詁學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達到培育學生語文素養、陶冶情操、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1 訓詁學的相關知識

1.1 訓詁

訓詁這個詞由來已久,最開始它們是兩個連用的單音節詞。專家學者將它們分開來,分別解釋,認為“訓”和“詁”二者在意義上是存在很大的差別的,但對于差別之所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家的說法又不盡相同。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薄霸b,訓故言也?!?。[1]意思是說:“訓”是解釋字詞,用以教人,“詁”是解釋古代的語言。

關于訓詁,當將其運用于實際中時,則又可以將“訓”和“詁”看做是一個意思,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解釋的。如在教學、注釋、??钡葧r,就可以將“訓”和“詁”看做一個意思。在漢代以后,“訓”和“詁”逐漸合成一個復音詞,其意義演變成純粹的解釋。再到后來,不管是用任何方式對古書上任何語言事實加以解釋說明,都可以叫做“訓詁”。

1.2 訓詁學

訓詁學就是以詞義解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清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所說:“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2]”

1.3 訓詁學的內容

訓詁學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是釋詞解句,第二是對古代辭例的辨析??偠灾?,學好訓詁學,掌握訓詁學的內容,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能夠事半功倍。

2 訓詁學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運用的原因

在現行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學時,要把讓學生理解文中字詞,理通文義作為首要目標,進而再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踐行培育學生語言文字理解運用能力。這就表明,文言文的教學應該是從易到難,穩步前進的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學段,學習的任務,學習的重難點都是不一樣的。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學習和探索,選擇最適合教學內容,尋求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使用課本上面的注釋,利用教參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師僅僅利用注釋和教參是遠遠不夠的。對于高中語文教師來說,還必須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能夠照本宣科,完完全全的依賴教參,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特有的方式方法??v然注釋和教參等教學資料對教材做出了很好的解釋,但是還是會出現一些特別的情況,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教師的講解,僅根據注釋和教參等資料,學生是無法完全理解的,有時候甚至根本無法理解?,F在,本人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為例,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訓詁學在高中語文古代記敘散文中的運用。

第一,教材里面對課文中的某個字、某個詞、某一句話做了詳細注釋,但是翻譯過來會過于牽強,有時候甚至講不通,導致教師講解費力但學生仍然學不會。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運用訓詁學的知識及方法,正確翻譯課文,幫助學生理解整篇課文。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下面注釋31“闕”,侵損,削減。單從課本下面的注釋來看,教師很難解釋清楚為什么要這樣翻譯,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訓詁學的知識,推求詞源,正確理解文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第二,教師在教學時,不可能只關注自己所要教學的教材,還會涉及對不同版次、不同印次的教材的關注。而教材里對課文中的注釋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不同版本的教材對同一篇課文的注釋會存在不一樣的情況;同一個版本不同印次的教材對同一篇課文中某個字、某個詞、某一句話的注釋也會存在差異。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再結合訓詁學的相關知識點,去選擇最適合注釋。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注釋⑦就存在差異。在2010年6月第1次印刷版中,課文下面注釋⑦里的“謁”字注釋為“請”; 在2017年7月第30次印刷版中,課文下面注釋⑦里的“謁”字注釋為“拜會,前往”。教師在教學中,在理解字詞時,不能脫離文本,單獨拿出來講解。在解釋“謁”字時,將其放在原文中,會發現注釋將“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边@句話翻譯為: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這個時候教師結合課文以及專業知識,就會發現,將“謁”解釋為“請,請求”是最為恰當的。

第三,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里古代文言文中,會出現一個字重復出現,但是其所表述的意思天差地別,在教材里卻又并沒有標注解釋,這樣的情況下,只能依靠教師專業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并掌握訓詁知識,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中“之”字,在文中一共出現了14次,用法也不盡相同。

①臣之壯也,“之”起到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不用翻譯。

②許之,“之”是代詞,代指去見秦君這件事。

③鄰之厚,“之”是結構助詞。

④君之薄也,“之”是放在主謂之間。

⑤何厭之有,“之”表示賓語前置的標志。

本文例舉“之”字的一些用法,意在表明,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能夠熟練的作用訓詁學的相關內容,這樣才能正確的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詞、句,乃至篇。

第四,教材中的的編寫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并不是由一個人編寫而成。在課文下面的一些標注往往就會出現一些差異、缺陷,甚至是錯誤。教師面對這種情況,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針對教材中標注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不能夠一味的推崇,覺得教材是官方的,不會有什么問題,自己跟著教學準沒錯。教師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應當查詢資料,結合課文及專業知識,運用訓詁學相關知識,及時解決、糾正教材當中標注出現的問題。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鴻門宴》為例,這篇課文中的標注就出現一下幾種問題。

2.1 當注未注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這其中的“婚姻”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其古意今意義差別十分大。古義為“有婚姻關系的親戚”。其中,“婚”,指的是嫁方,也就是婦家;“姻”,指的是娶方,即夫家??傮w來說,嫁方和娶方都可以稱之為婚姻。今義為“因婚姻而產生的夫妻關系”。這樣的詞學生理解起來困難較大,然而課文中又沒有注釋,這會增加學生在課文理解上的難度。

2.2 注釋有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3頁課文下面注釋18將“倍德”解釋為“忘恩”,“倍”通“背”,這樣的注釋是錯誤的?!氨丁北旧砭陀小斑`背”之義?!墩f文解字》:“倍,反也?!薄抖Y記·大學》:“而民不倍”,東漢鄭玄注:“不相背棄也?!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氨都辇R盟”,唐孔穎達疏:“倍,即背也。違背奸犯齊同之盟也?!薄盾髯印ご舐浴罚骸敖潭环Q師謂之倍”,唐楊倞注:“倍者,反逆之名也?!币虼?,“倍“釋為“違背”即可[3]。

2.3 注釋欠妥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23頁課文下面注釋22將“從百余騎”解釋為“以一百多人馬跟從他”,這樣的注釋是不夠妥當的。結合整句話來看,這句話的意思是第二天沛公帶領了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王,因此,“從百余騎”釋為“帶領一百多人馬”更恰當。郭錫良《古代漢語》、徐中玉《作品選》在為《史記》做注時,也均是將其釋為“帶領”。在《漢語大字典》中,“從”也有“率,帶領”的意思。

2.4 注釋中將通假字與古今字混淆

張良出,要項伯。課文下面注釋11標注:“要”通“邀”,邀請。這里就出現了古今字與通假字混淆的現象?!耙迸c“邀”是古今字,并不是通假字。黃靈庚《訓詁學與語文教學》認為,先秦古籍中表示“邀請”意義的只有“要”字,[4]《說文解字中并無“邀”字?!把弊直硎尽把垺敝x,大概產生于魏晉以后。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只釋“要”為“邀請”。從這里就可以知道,“要”本身就有邀請之意,后來為了區分,才將“要”寫作“邀”。

3 訓詁學在古代記敘散文教學中的運用

訓詁學在古代記敘散文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釋義,本文主要以訓詁學釋義所包含的三個內容為切入點,淺析訓詁學在古代記敘散文教學中的運用。釋義的方法,指的其實就是探求詞義的方法。一共分成三類:聲訓、形訓和義訓。

3.1 聲訓

聲訓即因聲求義,指的是通過語音來尋求語義。具體來看,就是指用音同、音近或音轉的字來解釋詞義。這所謂“音同音近”,是指同源詞的韻部、聲母都相同或相近。這種方法受到前代訓詁學家的推崇,是他們常用的一種訓詁方法。

聲訓的功能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推求詞源,第二種是說明通假。

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十分常見的,有的時候教材下面的注釋會加以說明,從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教師備課的難度。然而并不是課文中所有的通假字都會得到標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練的使用訓詁學的方法,能夠通過語音來尋求語義。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鴻門宴》這篇課文中,第23頁注釋29,玉玦:半環形的佩玉?!矮i”與“決”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項羽要下決心殺劉邦。如果單看這樣的注釋,其實是很難理解“玦”為什么就是下定決心的意思,但推求詞源就會發現,在新《辭源》:玦,開缺口的玉環,古時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玦、缺、決、闕幾個詞音近而義通[5]?!锻醋值洹罚骸八睘闆Q,玉缺為玦,器缺為缺,門缺為闕,”它們是一組同源詞,缺是字根[6]。

3.2 形訓

形訓就是根據字形結構來解釋字義。這種訓詁方法,出現得較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形訓主要是用于尋求詞的本義,還可以通過形訓來理解引申義。在使用形訓這種方法時,應該要追根溯源,探求其最初的意思,只有這樣,在教學中才不會出現誤導學生的現象。教師在使用形訓時,應該注意字義是否發生變化,還應該注意通假借字無法形訓。

3.3 義訓

義訓并不借助于字形和字音,它是直接陳述語義。義訓又分為同義相訓、反義相訓、以狹義釋廣義、以共名釋別名等等。有很多的字、詞,從古時候一直沿用至今,但并不是用法和意義都一樣,在這漫長是時間里,它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必修二《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中,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中的“東道主”這個詞到今天依然在使用,只不過它的意思發生了改變?!皷|道主”古義為:東方道路的主人,今義為:請客的人,做東的人。

不管是聲訓、形訓還是義訓,都有其特定的領域,故而在教學中應該要對癥下藥,不能夠隨意使用,在運用時,要多方考證。

4 訓詁學在古代記敘散文教學中運用時應把握的原則

4.1 結合文本原則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教師一定不能脫離文本,要以文為本。也就是說,教師在運用訓詁學知識教學時不能將字、詞、句單獨拿出來講解,一定要結合整篇課文來理解,有的時候還需要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等等。如果單獨拿出來講解,就會出現脫離文本的現象,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有時甚至是誤導學生。

猜你喜歡
訓詁學教學
論中國訓詁學與經典闡釋的確定性
訓詁術語的比較分析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反訓”之說不可信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試論晉東南地區方言古語詞的訓詁學價值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學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