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功能

2020-10-26 06:56肖天銀
卷宗 2020年21期
關鍵詞:育人功能責任意識道德與法治

肖天銀

摘 要:目前,我國教育部門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水平逐漸的提高,對于新課程的改革創新也在逐步的進行。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是影響學生人生觀念的重要時期。因此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實施,實現育人的效果。更能促使學生高效地完成其階段性成長任務,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與此同時對促進現代化教育進程也有著深遠意義。本文從初中學生的特點著手,有針對性的探究了情景教學法的實踐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責任意識;育人功能

社會在不斷進步,在學生教育方面也受到了極大關注,特別在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上,讓學生立足于道德法治,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但是,在實際中,大部分學生因為父母過于寵愛的原因,導致其在生活和學習上缺乏責任意識,很多學生會從小就養成頂撞父母和老師的習慣,因為很多因素導致他們在學習中不會積極投入課程學習中,逐漸使這些學生的人生觀得不到正常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出發,針對各種問題而設置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學中受到良好的素質教育,從而不斷培養其責任擔當意識。

1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首先,道德與法治課程始終踐行的是“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例如,七年級教材第二單元中,第四課就是關于“友誼與成長同行”,就是充分引導學生感悟社會交往及成長的意義,與此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而第五課“交友的智慧”更是以辯證性思維能力教導學生呵護友誼的技巧,以及正確對待網絡交友,學會懂得辨別是非。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中,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有效培養,在此基礎上,還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教師通過加強課堂內外的互動,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掌握程度更為深入,其民族自豪感也由此得以培養,對建立文化自信也較為有益。從另一層面來看,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繼承與發揚,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續傳,也是鼓勵學生創新發展中華文化的體現,學生可以以辯證思維巧妙的將中西文化有機融合,使得我國文化得以進一步創新。

2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功能

2.1 結合生活實際,在實踐中培養初中生的責任意識

所謂責任,就是在做什么事情之后自己所需要承擔的后果。在中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從心理上認可責任擔當意識,才能使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上集中投入。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極為重要,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課堂上根據自己所認知的責任意識來進行探討,從而積極參與到道德法治教學中,此外,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結合社會和他人,讓學生將自己所了解到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人或物帶到課堂上,讓學生不斷結合生活實際,從而在實踐中培養其責任擔當意識。例如:教師在開展初中“交通安全知識課”的時候,教師在課前先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找一下文字、圖片和視頻等關于交通安全知識的材料,讓學生上課時將材料帶到課堂,教師也要將不同的交通標識給學生講解,在課程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課程中就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析交通安全知識來互相加強認知。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肯定也會經常遇到一些交通事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一些關于交通安全的宣傳片給學生瀏覽,在課程中結合實際來不斷培養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從而讓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得到正確的發展,增強其責任感的同時提高個人的整體素養。

2.2 利用積極榜樣,在示范引領中培養責任擔當意識

初中生往往會對積極的榜樣產生敏感,榜樣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榜樣人物來落實課程的性質與要求,能夠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效應,不斷地在觀察中進行學習,通過積極榜樣使他們的產生積極的行為實踐。在道德法治課程教學時,教師需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選取合適、積極的榜樣人物引入課程,感化學生的認知、渲染學生的態度和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在榜樣人物中得到培養,從而使學生充分理解道德和法治課程知識,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例如:教師在開展關于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引入“鐵人王進喜”的楷模人物王進喜來讓學生進行參考學習,將王進喜的英雄事跡給學生陳述,學習鐵人敬業報國的精神責任感,讓其愛崗敬業、忠心報國和“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的責任精神在課堂中渲染學生的情感,這種責任意識最本質的來源就是從鐵人王進喜心底里迸發出的愛國之情。不斷讓學生向先進人物學習,讓學生在楷模人物中不斷找到自己的價值,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引入焦裕祿、袁隆平和谷文昌等榜樣人物來讓學生樹立責任擔當意識。

2.3 深入教材資源,在課堂教學點滴中滲透責任意識

初中生思想并沒有成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在生活和學習中都存在一定的天真,因此,初中生在課堂學習中是能夠可塑其思想的,教師在課程中對學生的責任意識引導很重要,深入教材資源,突顯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選取科學的教學內容,貫徹新課標的落實,在教學點滴中提高初中生的責任人擔當意識。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責任與角色同在”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年級段、不同的學習效果和不同的學情來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道德法治學習中不會產生壓力,設立新穎的教學內容,深入不同的教材資源,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責任意識培養,從而讓學生在發展中具備更多的責任擔當能力。

2.4 通過設定游戲或故事情節來創設教學情景

創設游戲和故事情景是廣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手段,不僅使學生在輕松歡樂的氣氛中掌握課堂教學目標,還能啟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從而思考當自己遇到類似情景時該怎么處理,這正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通過運用故事內容創設情景,應注意故事內容務必緊密貼合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方能使學生產生自主聯想思考,從而在思考中提高學習水平和能力。

2.5 創造豐富的課堂形式

教師常設的多元化課堂形式,是以提升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興趣為前提,使學生在此過程中習得知識,以此實現教學目標。結合真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有機思考,并充分交流,對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及參與度非常有益,小組合作式課堂就是其中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同時,教師也可以開展辯論式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情景體驗、角色扮演或案例研究,在快樂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多元化的課堂,離不開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例如,利用多媒體與信息技術創造趣味化教學情境。開展國情教育時,學習兩會內容,用電子化形式為學生展示兩會圖片及人大代表走訪、政協委監督執行等方面的內容,學生理解知識更為形象與透徹。翻轉課堂、慕課、微課堂等也是目前較為流行的創新教學方式,這些方式可以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機融合,實行進一步教學創新。

3 結語

總之,初中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培養是極為重要的,但培養過程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更需要教師及學生長時間共同的努力,在教學中相互理解、相互學習,才能使之得到良好固化和發展。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需要通過教材的研究,立足于實踐的發展讓學生意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趙瑞英.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19(09):191.

[2]崔言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責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8.

猜你喜歡
育人功能責任意識道德與法治
東臺市精準約談 強化企業責任意識
不斷強化責任意識 著力提高辦理實效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教育生態學視閾下創業教育育人功能與孵化園建設的互動研究
如何在大學生寢室文化建設中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強化責任意識 樹立擔當精神
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