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D模式背景下交通樞紐中心與城市綠地契合設計研究

2020-10-28 08:42周華溢甘寧
設計 2020年19期
關鍵詞:城市綠地公共交通生態

周華溢 甘寧

摘要:為獲得TOD模式下公共交通與生態環境契合設計的重點,為創新發展提供參考。分析TOD模式下公共交通與城市綠化設計的方式、設計關鍵點??偨Y公共交通與城市綠地契合設計的流程。深入剖析實際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TOD模式下城市生態綠化環境空間發展與優化將成為城市交通設計新的模式,總結出TOD模式下交通樞紐與城市綠地設計結合的方式、特征、發展方向。

關鍵詞:城市綠地;TOD;公共交通;主題景觀;生態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0-0055-03

Abstract:It hopes to obtain the key points of design for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OD mode,so as to providereference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By analyzing the mode and key points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greening design under TOD mode,it summarizes the design process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green space.Besides,it willmake deep analysis of practical cases to combine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Through the research,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greening environment space under TOD mode will become a new mode of urban traffic design.Finally,it summarizes the mode,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portation hub and urban green space designunder TOD mode.

Keywords:Urban green space TOD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eme landscape Ecology

前言

在城市軌道交通蓬勃發展的時代,軌道交通站點不再僅僅是連接城市各個板塊的樞紐,交通綜合體的使命不只是乘車的一個空間,而是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精神風貌,是城市內標志性的建筑及地標性的名片。新的交通樞紐空間必須被賦于新的使命,這也是對設計者提出新的思考。城市復合功能設計理念的置入、與城市整體規劃的融合、城市綠色生態人居環境的改善、與乘客生活社交工作等其他功能的結合,都將成為新時代下地鐵站點設計的指導思路。

一、TOD模式下公共交通與城市綠化設計概念

(一)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這一理念是彼得·卡爾索普在1993年出版的《下一個美都市,生態、社區和美國夢》一書中提出的,針對城市土地擴張、交通擁堵、地體資源緊縮等一系列城市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解決途徑。TOD是一種以公共交通為核心的設計模式,利用城市大型公共交通樞紐的中心位置,將各種城市功能進行整合。[1]

(二)TOD模式是新城市主義規劃理念的構成要素,強調功能上的復合性組合與滿足多樣性的人群為設計目標。其中對步行空間的強調也是該模式的主要設計手段,站點與主要社區及主要商業空間的距離控制在400米左右。為了鼓勵人們采用步行的方式到達社區或者辦公空間,TOD模式站點必須給人們提供方便、舒適、完善的步行系統。生態綠化環境能給人帶來愉悅的步行體驗。綠色生態環境的植入成為主要的設計方式。TOD模式注重內外開放式空間的組織,將公共生態綠化、自然資源景觀、公園等外部開敞空間與樞紐中心進行合理的構成,形成完整的一體空間。[1][2]

二、綠色生態空間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重要意義

(一)對人居環境品質的改變與提升 城市人口的膨脹、城市土地面積緊缺,導致城市內高樓聳立,尤其在城市核心地段的金融中心,更是寸土寸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加之生活的緊湊節奏,讓人們常常處于一種緊張又壓抑的情緒之中,良好的綠化環境能很好地釋放和緩解人們這種不良感受。大型綜合站點是人們在城市內交通轉換的主要場所,綠化生態創造出舒適宜人的公共環境,提升使用者的生活狀態及生活品質。

(二)打造高品質的建筑生態環境建筑與生態的理念密不可分,想要打造高品質的建筑,必然將生態環境融入到建筑設計中。生態環境的打造可以是室內外一體化設計,建筑與環境融入在一起,建筑空間設計與綠化生態環境如出一轍。建筑與綠化環境是一種相互呼應又相輔相成的共生物,兩者密不可分,高端品味的打造離不開綠色生態環境,現代建筑中不僅只是外環境,建筑立面及室內設計也有越來越多綠色生態環境的加入。如外立面會有綠色植物的添加,建筑內部綠色生態空間的打造,大型綠化平臺、建筑內部共享花園等空間的設計,有力地提升了建筑品質。改變建筑空間形態,增添有趣味的形態,為使用者提供各種多功能環境。

(三)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景觀環境設計的重要指導前提,環保的理念也在各個領域得以推廣。建筑與綠化環境聯合設計也是目前發展的趨勢。建筑設計不僅是對當前地域的表達,更多的應該考慮長久的發展與變化,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作為第一設計要素,設計本身就已經成為可變、可控、長期性的空間形態。如在設計中將地域植被進行合理的交替設計,使得項目內常年都有適應不同季節的綠化場景。保護和保留地形內現存的好的生態資源,與現代景觀設計手法相結合處理,都是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方式。

三、TOD模式下公共交通綜合體與城市綠地設計方式探索

(一)承載綜合空間的劃分

TOD背景下的綜合樞紐中心幾乎都是在城市的核心位置,規模宏大是其主要的特征,龐大的規模意味著大量的人流疏散及分流的問題。錯綜復雜的交通工具穿插、換乘、交匯都是棘手的問題。對龐大空間體態的分割,為這些復雜的功能進行梳理,綠化生態板塊成為主要的設計手段。城市綠道、城市公園成為必然的載體,承載著功能分割、步行系統完善等作用。綠化系統對樞紐中心的空間形態進行了合理的分隔和組織,綠化生態塊面的分化決定整個樞紐站點空間形態的流線。綠色生態板塊本身就是城市帶狀公園的一部分,為大型綜合體建筑提供必要的休閑空間和緩沖空間,其核心的位置也決定其會成為城市景觀環境綠化帶上的標志形象展示。

(二)增強站點空間的延伸感

TOD模式站點本身就是綜合型的空間形態,打破之前單純的交通轉換空間,利用交通樞紐這一人流匯集的特征,將地下空間打造成具備復合功能組合的綜合體,內置商業、娛樂、生態、商務等空間形態。綠化在TOD站點中的又一特征是增強各個空間的延伸性、同時也對各個空間的過渡起到了很好的貫穿作用。使得各個空間的邊界不那么生硬,弱化邊緣感。[2]城市用地日漸緊張,土地綜合功能開發成為一種必然,大型公園與交通樞紐的整合設計,成為發展趨勢。依賴于交通樞紐中心的設計,大大增強公園的利用率,同時提高站點的品質。城市面狀綠地與軌道站點的契合設計,對于提升城市生態綠地的使用,提供多種形式的疏散形態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形成綠化與街道的網格脈絡

TOD模式公共交通作為主要的交通樞紐中心,為乘客提供交通道路是基本的功能配置。綠化與道路的結合是息息相關的,綠道的形成,大大提升了街道的舒適度及城市道路的品質。TOD模式應該提供多樣性、豐富的城市道路系統,步行道,自行車道等多種動線。將綠化與道路結合起來設計,對于改善步行環境,增強步行及自行車的使用頻率,延長在公園內的停留時間,起到了重要作用。與道路結合設計的生態綠化,不再是碎片式的存在,依附于道路的框架,自然形成塊狀、帶狀,綠化自然融入到城市生態綠化帶中。

四、成都市18號線錦城廣場地下綜合交通樞紐中心方案

(一)工程概況

該項目位于四川成都,地處城南新區,是金融經濟核心商務辦公區,該區域在短短幾年內成為成都新的城市核心。項目周邊毗鄰多條交通要道樞紐,是成都老城區與城南新區的主要樞紐及溝通紐帶。該樞紐中心為多條鐵路匯合的焦點,包括已經建成的連通南北且擁有市中心天府廣場站點的地鐵1號線,及建設中的16號線、29號線和18號線。本文中主要涉及的18號線是服務于成都市區與簡陽天府國際機場之間的快速城市地鐵,該線路的建設極大地拉近了位于簡陽新機場與城區的距離,縮短乘客進入主城區時間。18號線是一條功能復合型綜合線路,既滿足城市客流,還兼顧新機場往來客流。

除是多條城市重要交通軌道交匯區域外,該項目處于城南重要商圈,樞紐中心與城南最大綜合體環球中心為毗鄰的關系,樞紐中心地下空間部分與環球商業中心連通,這也符合TOD設計理念的初衷。該區域人流量集中且規模大,因此站點周邊設計為錦城公園,這既是滿足集散功能,同時也提升了片區環境,與城市綠化連接,成為一個主要的綠色核心區。

該項目規劃建設凈用地面積:約14.9萬㎡,規劃總建筑面積:約22.5萬㎡。錦城廣場樞紐中心除擁有TOD大型項目類似之處外,滿足多重復合疊加功能,將購物、娛樂、辦公停車等整合。大面積生態綠化的結合,是另外一個重要特征,使其成為城南的標志性建筑,改善及提升城南金融中心環境,該項目為城南新綠化生態空間,成都市綠環板塊新地標(如圖1)。

(二)TOD模式下公共交通綜合體與城市綠地契合設計理念與方式[2]

隨著城市綠化環境規模不斷地擴展,生態環境形象定位的提升。促使城市站點配套綠化景觀環境優化,生態綠化與綜合性站點的融合與打造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新型站點除復合型功能、智能科技等特征之外,生態綠化也是其顯著的特征。綠化環境的打造不單單只是綠色植物,應該結合站點自生的特點、城市地理位置的特征、周邊用地等進行規劃與布局。本項目將綠化與站點一體化設計,自然的過渡與融合,為乘客提供多種優美步行系統,將休閑、娛樂、運動等設施與綠化環境相結合,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增強交通站點多元素功能,形成現代綜合客運交通樞紐。

1.??? 豎立主題性景觀環保場景:生態綠化公園與城市公共交通綜合體的一體設計滿足當前城市發展趨勢,符合人們對生態綠化體驗需求的意愿。在本案中,樞紐中心整體就是置身于公園之中,出入口正對公園的主要綠化活動區。公園還與錦江相毗鄰,園區內將綠化與水景結合設計,也是與錦江的呼應。水景與綠化的融合,使得公園更有靈氣。綜合體的形態設計上與生態環境如出一轍,都是采用動態弧線的形式,建筑如同從公園內生長出來一般,在公園景觀中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圖2)。

站點為城市南面的重點核心樞紐站,地理位置優越,使其成為該地區的地標性地塊。公園也必然成為地標性的板塊。在此打造主題性的景觀環境,對成都形象起到了宣傳和推廣的積極效應。景觀的主題多與地域文脈相關,園區內結合成都本土文化,注入公園內各組團中心,如將代表四川形象的熊貓與綠化結合,綠植上修剪出熊貓各種造型,形成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生態環境,推動城市地域文化的發展與弘揚。

2.??? 與城市規劃貫穿連通,鏈接環城綠化帶:該站點地處成都南面核心區域,也是連接城市中心及各個區域的重點板塊。設計中體現城市綠化規劃的特征,與環城綠化帶息息相連。[3]既承擔著交通轉換、串連城市通道的功能,同時也是城市生態板塊綠化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的綠化生態環境鏈上起到重要作用,是成都市生態板塊中的南部核心焦點。

從項目整體鳥瞰圖中可以看到綠化景觀環境設計與周邊板塊是一脈相承,不是孤立的存在,在造型和綠化的軸線選擇上都是相關聯的。該項目作為核心的綠化板塊,在整個區域起到標志性的帶領作用。周邊的綠化生態植物圍繞著板塊內的各條軸線延申,與項目地塊形成一個整體,這樣在城市內既有主要的活動場景,又有次要的補充空間。避免人群的集中與擁擠,同時也豐富站點周邊功能。

3.??? 塑造復合式生態廣場,構建公園型TOD樞紐中心:生態環境的打造并不僅僅極限于外部環境,該項目的又一亮點是將生態環境引入到建筑綜合體內。該建筑體本身就是由多層地下空間構成,內部有較多架高形態,這種架空空間正是將外環境與室內空間融合的好場所。將生態環境引入到內部,大大改善內部環境氣氛,讓人們置身于車站內也能感受到自然環境的優美,給人們帶來舒適愉悅的乘車感,緩解人們的疲憊,增添乘車舒適度和輕松感。建筑內部的架空層,不僅體現空間上的多樣性,同時也增添公園內部空間層次豐富感。架空層從建筑內衍生出,既在公園內提供了通往站點的便捷道路,同時也給游客提供了另外一個欣賞公園景觀的視角。多層架空空間的交叉重疊,形成豐富錯落的共享平臺空間,從多層次多角度給使用者提供了欣賞場所(如圖3)。

階梯式的花臺將底層疏散空間與公園自然的過渡,綠化采用兩種植物穿插,豐富空間色調,同時也使得景觀環境在不同的季節有變化。高差變化的綠化設計與建筑各層次的空間找到契合點。因為這種落差設計,出口處視線展開,室內乘客也可以看到遠處的景觀。建筑本身就是多層次復合功能空間,室內外都有較多的高低錯落形態,構成相互融合的疊加空間。

該綜合體匯聚大量人群,合理的疏散是必須要考慮的功能,出入口利用公園的景觀環境,打造成舒適的綠化廣場,比起傳統的硬質鋪裝廣場更人性、更舒適、更能體現新時代的站點設計特征?;▓@的退臺設計,將出入口空間自然地與景觀過渡和融合,站點前驅演變為綠色生態廣場?,F代人生活豐富多彩,公園早已不再是單純地提供散步功能的場所,樞紐中心人流量大,利用大面積的空間環境,打造復合型功能園區,給不同的人群提供活動場所,改善乘客的居住環境(如圖4)。

功能設置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人群來劃分,老人和兒童活動場所在尺寸和材料的選擇上都要特別考究,位置的選擇也可以更多地和生態綠化結合,兒童活動樂園、老人健身場所都需相對圍合邊界,結合的方式以半封閉式為主。利用地形的自然凹陷形成這種半封閉式空間,是一種不錯的手法。戶外空間必須考慮殘疾人坡道等滿足特殊人群需求的設計。坡道與綠植、景觀場景結合設計,將坡道場地高差綜合考慮,融入到環境中。中青年上班族也是站點公園內主要客流,園區內為他們設置多種功能板塊,改變生活方式,如生態健康綠道,自行車綠道既解決了短途的交通,避免機動車的擁堵,也給平時工作繁忙的上班族鍛煉的機會。還可以增設各類休息設施、交流交往場所等,創造宜人的公共環境(如圖5)。

4.??? 與地域環境相融合的生態綠化板塊:生態環境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思路相一致,環境景觀的設計要遵循當地的地域現狀,這種地域包含水土特征、地形地貌、地方文化內涵等內容。在該項目的設計中,設計師充分利用現有的地理條件,將緊鄰的水系引入到板塊內,既進行了合理的地塊分割,又是對水系景觀的營造。自然的水景在地域內穿流,與綠化合并設計出生動的景觀環境,水流形成蜿蜒的路徑,構成公園內優美的景象。公園依托變化的地形地貌進行設計,也是最基本的生態設計手法,利用凹凸變化的地形,形成生動宜人的起伏場景。跟隨地形地貌變化的生態場景,綠化也變得有更有靈氣,不是生硬的造型,更加貼近自然。

這種設計理念還體現在與城市邊緣的隔離上,為了將更優越的環境帶給體驗者,公園內對城市干道進行一定的隔斷,飛馳的汽車所帶來的噪音和污染都將減低城市公園舒適度,因此公園利用地形起伏形成高出地面許多的植物帶,自然地形成隔斷屏風,將公園與公路進行分離,保護公園內環境不受到干擾,保證使用者的活動不被影響。同時形成視野上的遮擋,這也是景觀環境設計的一種引導手法,一馬平川的設計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戶外環境恰當的遮擋是人流引領的主要手段(如圖6)。

5.??? 構建組團式的綠色有機生長,圈層式發展,形成綠色交通體系:在TOD模式下,綠色生態組團構建成圈層式交互關系,各綠化組團相互滲透,形成共享區域。[5]同時與生態綠化景觀環境系統的共生與保護也成為重點設計領域。圈層式的設計方式與TOD模式不謀而合,TOD就是將多重復合功能形成一個個的圈層,改善人居環境與城市土地整合的一種模式。綠化依托站點形成圈層式模塊,組團內形成小路網為主流;交通站點依托生態綠化的自然融合,形成高密度綠植的出行空間。通過TOD與綠色生態板塊的配合,構成舒適、快捷、生態等多層次豐富的交通樞紐城市系統,引導綠色出行(如圖7)。

TOD大型交通樞紐是城市內主要交通方式,占地面積廣泛,以此為核心的綠化空間必將成為城市內綠化板塊的重要節點,綠化空間的圈層式發展,不僅體現在項目本身,更多的要輻射到整個城市,該項目就與毗鄰的桂溪公園形成圈層關系,景觀設計之間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城市生態環境綠化帶?;貧w自然生態環境的設計手法必將成為當前綜合體建筑設計的主要指導思路,將生態環境作為設計第一要素,從建筑與環境共生的前提出發,在強調建筑標志性的同時,從環境出發,才能打造出適宜環境的建筑空間場所。

結語

針對當前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弊端,如土地資源匱乏、城市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等對人們生活有著極大影響的現實問題。本文以基于TOD發展模式的成都18號線錦城廣場交通樞紐站點項目為例,通過對該站點中綠化設計實踐的深入解析與研究,從城市生態環境發展與保護、城市人居生活功能復合性、城市綠化板塊肌理與脈絡幾方面出發,探索TOD模式下城市大型交通綜合體與城市綠化生態環境契合設計的原則;[2]對TOD背景下城市交通綜合體中站點綠化分布與城市生態環境 的融合等方面進行分析。[5]總結出TOD模式驅動下公共交通綜合體與城市綠地契合設計的理論,提出城市交通樞紐中心以綠化組團模式開發建設的理念、設計方法。

TOD大型交通樞紐中心,在城市核心板塊,對綠化生態環境規劃與品質起到定位作用。TOD站點與城市綠化呈現出復合型的功能形態、生態化的有機模式、城市環城綠化帶的鏈接等契合模式。形成以公共交通樞紐系統為核心與紐帶,將整個城市綠化帶串聯起來,構成多種模式的通行空間、與城市相融合、承載多種復合功能的綠色網絡場所。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延續地域文化的發展。TOD背景下交通樞紐綜合體與綠色生態環境的合理契合模式,必將城市綠色生態發展與地下軌道交通建筑領向一個新的開端。

基金項目:四川景觀與游憩研究中心項目(編號:JGYQ2019033)。

參考文獻

[1]?? 胡昂,日本樞紐型車站建筑及周邊城市開發[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10.

[2]?? 楊杰云趙曉龍吳尚生態TOD模式下城市綠地與公共交通空間契合研究[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6年會論文集,2016(09):337-340.

[3]?? 周慶,史相賓,趙立志,基于TOD模式的綠色城市組團設計策略研究[J].城市規劃與管理,2013(03):29-33.

[4]?? 靳聰毅,沈中偉,基于站城融合理念的當代鐵路客站設計內涵初探[J].設計,2019(11):85-87.

[5]?? 魏麗娜,基于軌道交通TOD模式的城市休閑空間布局研究——以廈門市為例[D].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15:20-33.

[6]?? 肖華英,火車站站前廣場景觀設計實驗研究——以新干火車站為例[J].設計,2019(01):156-157.

[7]?? 楊韻,TOD模式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趨勢的思路[J].現代園藝,2019(10):100-101.

[8]?? 陳雪瑩,通用色彩在地鐵導視系統中的設計策略[J].設計,2019(09):35-37.

猜你喜歡
城市綠地公共交通生態
城市綠地觀花植物資源應用研究
城市軌道站點公共交通一體化銜接分析
在未來,我們不需要路
二次規劃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工程中的應用
城市綠地規劃教學改革初探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