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瑣憶

2020-10-29 05:40琦君
中學生閱讀·初中·讀寫 2020年10期
關鍵詞:轎子小說讀書

我自幼因先父與塾師管教至嚴,從啟蒙開始,讀書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觀鼻、鼻觀心,苦讀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讀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邊。讀完十遍就捧著書到老師面前背。有的只讀三五遍就瑯瑯地會背了,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顛八倒。老師生氣,我越發心不在焉。肚子又餓,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寧可跪在蒲團上受罰。眼看著裊裊的香煙,心中發誓,此生絕不做讀書人。

但后來眼看五叔婆不會記賬,連存折上的數目字也不認得,一點辛辛苦苦得來的錢都被她侄子冒領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兒。又看母親顫抖著手給父親寫信,總埋怨詞不達意,十分辛苦。父親的來信,潦潦草草,都請老師或我念給她聽,母親勸我一定要用功。我這才發憤讀書,要做個“才女”,替母親爭一口氣。

古書讀來有的鏗鏘有味,有的拗口又嚴肅,字既認多了,就想看小說。小說是老師不許看的“閑書”,當然只能偷著看,偷看小說的滋味,不用說比讀“正經書”好千萬倍。我就把書櫥中所有的小說,一部部偷出來,躲在遠離正屋的谷倉后面去看。此處人跡罕至,又有陽光又有風。天氣冷了,我發現廂房樓上走馬廊的一角更隱蔽。阿榮伯為我用舊木板就墻角隔出一間小屋,屋內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臨欄桿,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藍天白云,綠野平疇。晚上點上菜油燈,看《西游記》入迷時忘了睡覺。母親怕我眼睛受損,我說欄桿外是碧綠稻田,比坐在書房里面對墻壁熏爐煙好多了。我沒有變成“四眼田雞”,就幸得有此綠色調劑。

小書房被父親發現,勒令阿榮伯拆除后,我卻發現一個更隱蔽安全的處所。那是花廳背面廊下長年擺著的一頂轎子。三面是綠呢遮蓋,前面是可卷放的綠竹簾。我捧著書靜靜地坐在里面看,絕不會有人發現。萬一聽到腳步聲,就

敘述“我”對讀書最初的印象,將坐姿、過程、感受寫得生動、有趣、傳神,這是作者的真實經歷和體驗。寫“我”發誓“此生絕不做讀書人”,設下懸念。

“我”決定“要做個‘才女”,使情節出現了轉折。怎樣做個“才女”?再次設下懸念。

詳寫“我”偷看小說的經歷,生動、有趣味,有個性化的生活經驗。通過寫“我”偷看小說的事,表現讀書帶給人的快感,表現“我”對讀書的熱愛,有感染力。環境描寫簡練。

讀書的場所從小屋轉移到轎子,更加隱蔽,內容也更加個性化了。對轎子的描寫把竹簾放下,格外有一份與世隔絕的安全感。

我也常帶左鄰右舍的小游伴,輪流地兩三人擠在轎子里,聽我說書講古。轎子原是父親進城時坐的,后來有了小火輪,轎子就沒用了,一直放在花廳走廊角落里,成了我們的世外桃源。游伴們想聽我說大書,會說一聲:“我們進城去?!边@就是鉆進轎子的暗號。

在那頂“轎子書房”里,我還真看了不少小說呢。直到現在,我對于自己讀書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寬敞講究,任是多么簡陋狹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許是童年時代的心理影響吧。

進了中學以后,高中的語文老師王善業先生,對我閱讀的指導、心智的發現至多。他知道我已經看了好幾遍《紅樓夢》,就教我讀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由小說探討人生問題、心性問題:知道我在家曾讀過《左傳》《孟子》《史記》等書,就介紹我看朱自清先生有關古書的精讀與略讀的指導文章,指導我如何吸取消化。那時中學生的課外書刊有限,而汗牛充棟的舊文學書籍,又不知如何取舍。他勸我讀書不必貪多,貪多嚼不爛,徒費光陰。讀一本必要有一本的心得,讀書感想可寫在紙上,他都仔細批閱。他說:“如果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自己喜愛的章句當抄錄下來;如果是自己的書,盡管在書上加圈點批評。所以會讀書的人,不但人受書的益處,書也受人的益處。這就叫作‘我自注書書注我了?!彼琅鷲郾吃娫~,他說詩詞是文學的、哲學的,也是音樂的,多讀對人生當另有體認。他看我們有時受哀傷的詩詞感染,弄得癡癡呆呆的,就叫我們放下書本,帶大家去湖濱散步,在照眼的湖光山色中講歷史掌故、名人逸事,笑語瑯瑯,頓使人心胸開朗。他說讀書與交友像游山玩水一般,應該是最輕松愉快的。

高中三年,得王老師指導至多,也培養起我閱讀的興趣與精讀的習慣。后來抗戰期間,避寇山中,頗能專心讀書,勤做筆記。也曾手抄喜愛的詩詞數冊,可惜于渡海來臺時,行囊簡單,匆遽中都未能帶出,使我一生遺憾不盡?,F在年事日長,許多讀過的書,都不能記憶,頓覺腹笥枯竭,悔恨不已。

大學中文系夏瞿禪老師對學生讀書的指點,與中學時王簡練。

寫小游伴喜歡聽“我”說書講古,表現出“我”比小游伴讀書多、文化修養高,從側面表現出“我”讀書的成效。

寫童年時代讀書經歷對“我”的影響。

寫“我”由童年時代自發讀書、讀“閑書”,到中學時代自覺讀書、系統讀書,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突出語文老師王善業先生對“我”閱讀的指導。此段以敘述為主。

寫大學時代讀書經歷,老師不謀而合。他也主張讀書不必貪多,而要能選擇,能吸收。以飲茶為喻,要每一口水里有茶香,而不是爛嚼茶葉。人生年壽有限,總要有幾部最心愛的書,可以一生受用不盡。有如一個人總要有一二知己,可以托生死共患難。經他啟發以后,我常感讀一本心愛之書,書中人會伸手與你相握,彼此莫逆于心,真有上接古人、遠交海外的快樂。

最記得他引古人之言云:“案頭書要少,心頭書要多?!贝嗽拰ξ揖枳疃?。年來總覺案頭書愈來愈多,心頭書愈來愈少。這也許是忙碌的現代人同樣有的感慨。愛書人總是貪多地買書,加上每日涌來的報刊,總覺時間精力不足,許多好文章錯過,心中悵惘不已。

回想當年初離學校,投入社會,越發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而碌碌大半生,直忙到退休,雖已還我自由閑身,但十余年來,也未曾真正“補讀生來未讀書”。如今已感歲月無多,面對暴增的出版物、浩瀚的書海,只有就著自己的興趣與有限的精力、時間,嚴加選擇了。

我倒是想起袁子才的兩句詩:“雙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蔽蚁雽⒌诙涞摹肮拧弊指臑椤笆馈弊?。因他那時只有古書,今日出版物如此豐富,真得有一雙秋水洗過的慧眼來選擇了。

所謂慧眼,也非天賦,而是由于閱讀經驗的累積。分辨何者是不可不讀之書,何者是可供瀏覽之書,何者是糟粕,棄之可也。如此則可以集中心力,吸取真正名著的真知灼見,拓展胸襟,培養氣質,使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清代名士張心齋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卑讶N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跋吨懈Q月”,充滿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領略月下世界的整體景象?!巴ブ型隆?,則胸中自有尺度,與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芭_上玩月”,則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觀的心懷、明澈的慧眼,透視人生景象。無論是贊嘆,是欣賞,都是一份安詳的享受了。

(選自《琦君散文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有改動,點評/臧安民,薦稿/欲何依,插圖/倫鵬博)

“我”讀書的境界進一步提升。

略寫“我”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后的讀書經歷,以議論為主。

引用張心齋的話,總結“我”人生中不同時期的讀書感受,統攬全文,升華主旨。

猜你喜歡
轎子小說讀書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閱讀小說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
閑話““轎子””
傾斜(小說)
超越
我們一起讀書吧
文學小說
不在小說中陷落
讀書為了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